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北邙山的诗句

1.邙山的诗歌邙山

【晋】张载《七哀诗》:“北邙何累累,高陵有四五。借问谁家坟,皆云汉世主。”北魏俪道元《水经注?谷水》曰:“北对芒阜,连岭修亘,苞总众山,始自洛口,西逾平阴,悉芒陇也。”唐代韩愈《赠贾岛》:“孟郊死葬北邙山,从此风云得暂闲。天恐文章浑断绝,更生贾岛着人间。”

【唐】沈佺期《北邙山》:“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唐】白居易《浩歌行》:“贤愚贵贱同归尽,北邙冢墓高嵯峨。古来如此非独我,未死有酒且高歌。”金代元好问《北邙》曰:“驱马北邙原,踟蹰重踟蹰。千年富贵人,零落此山隅。”

【唐】王建《北邙行》:“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置处。天涯悠悠葬日促,岗岅崎岖不停毂。高张素幕绕铭旌,夜唱挽歌山下宿。洛阳城北复城东,魂车祖马长相逢。车辙广若长安路,蒿草少于松柏树。山头涧底石渐稀,尽向坟前作羊虎。谁家石碑文字灭,后人重取书年月。朝朝车马送葬回,还起大宅与高台。”

【唐】张籍《北邙行》:“洛阳北门北邙道,丧车辚辚入秋草。车前齐唱薤露歌,高坟新起日峨峨。朝朝暮暮长送葬,洛阳城中人更多。千金立碑高百尺,终作谁家柱下石。山头松柏半无主,地下白骨多于土。寒食家家送纸钱,鸱鸢作窠衔上树。人居朝市未解愁,请君暂向北邙游。”——《乐府诗·薤露》:“薤上露,何易晞!露晞明朝更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金】元好问《临江仙》:”今古北邙山下路,黄尘老尽英雄。人生长恨水长东。幽怀谁共语,仰首望飞鸿。 盖世功名将底用,从前错怨天公。浩歌一曲酒千锺。男儿行处是,未要论穷通。

【明】薛瑄《北邙行》:“北邙山上朔风生,新冢累累旧冢平。富贵至今何处是,断碑零碎野人耕。”

2.求一本关于介绍北邙山的书

《风水龙格北邙山》 在古都洛阳北郊,黄河南岸,横亘着一座看起来不高不大不甚起眼的山脉,它就是北邙山。

说它是山有些勉强,因为它看起来既不巍峨高耸,也不陡峭险峻。与其说是山,不如说是由浑厚的黄土堆积起的高地,但就是这座普普通通的黄土岭,它在历史上却是名声赫赫,位居道教七十福地之列。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平逢山,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的支脉。它在历史上名声赫赫,缘于地脉独具风水龙格。

北邙山连偃师、巩义、孟津三县,东西长四百余里,海拔二百—三百米。山势逶迤绵延,如巨龙横亘,气势雄伟。

北邙山不是石山,山体全部由立黄土堆积而成,水深土厚,地表以下5—15米的土层,渗水率低、土壤紧硬密实,粘结性能良好。它面伊洛之流,枕大川,朝少室,挟太行,跨函谷,山川绚彩,云日暄明。

每年的春和景明或秋高气爽之时,洛阳城内成群结队的红男绿女都要乘兴踏青,登高远望。当夕阳西下,暮色茫茫,华灯初上之时,站在邙山之上眺望山下高大的城郭、于袅袅炊烟之中,俯瞰雄伟的宫阙、宽广的园囿、富丽堂皇的楼阁,景色十分壮观。

故而“邙山晚眺”成为古都洛阳八景之一。 不仅如此,从地脉堪舆学说上看,站在邙山之上,南俯瞰伊、洛二河自西向东缓缓流淌,贯穿洛阳城区;北望黄河如带,一泻千里。

在此筑墓长眠安寝,正符合古人崇尚的“枕山蹬河”的风水之说。因此,北邙山历来被视为殡葬安冢的风水宝地,地脉独具龙格之妙。

洛阳作为沿革千余年的十三朝古都,长期以来一直是中国古代的政治、文化中心。历代有权有势的帝王将相,达官贵人,连同在一旁敲边鼓的士大夫,恃才傲物的文人墨客都极为重视墓穴的修建和厚葬,直弄得洛阳四周古墓遍地,多如牛毛。

其中等级最高、密度最大的墓葬区便是洛阳郊外的北邙山。这片看上去并不算雄奇峻秀的山岗,被视为埋藏安寝的风水宝地。

在孟津段的北邙山上下,古冢累累,历朝历代的墓穴比比皆是,蔚为壮观,聚集了全国最大的皇家陵园和古墓葬群,是世界上陵墓最多、历史最悠久、跨度时间最长、文物价值最大的陵墓区。长期以来,无数帝王将相,达官贵人,文人骚客,选墓地于此,地面墓冢林立。

仅皇陵就分为东周、东汉、北魏和后唐四大皇陵区。有帝王陵墓十几座,皇族、大臣、名人雅士的墓冢更是枚不胜举。

据不完全统计,在孟津邙山上的古墓冢有9000多座,墓志数量超过6000方,在全世界首屈一指,可谓地上万墓奇观、地下万宝荟萃,堪称世界上最大的地下博物馆,被**公布为第五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说在世界文物界曾流传这一句话说:你可以不知道美国的华盛顿,但不能不知道洛阳的北邙山。

自东周开始,一代代豪门显贵无不以死后葬于邙山为最高荣幸,凡有权势者生前便请风水先生赴邙山踩点探穴,抢夺地盘建造坟墓。到了唐代,整个邙山已是陵墓遍布,难有插针立锥之地了。

唐代诗人王建游洛阳时,曾有一首《北邙行》的诗,道出了当时的情形:“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此诗的文学水平并不咋地,但它之所以能流传下来,完全得益于所记载的这段真切朴素的历史史实。也就是说在王建活着的那个年代,邙山墓葬之多、之盛、之拥挤程度,已到了拿着一堆黄金都买不到一块停棺之地的程度了。

在民间早有“生在苏杭,葬在北邙”之说。晋陶渊明曾写诗说,“一旦百岁后,相与还北邙”。

白居易则有“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之问。 唐朝诗人沈佺期在《北邙山》诗中写道: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山上惟闻松柏声。 唐朝的吴商浩也曾在《北邙山》一诗中写道 北邙山草又青青,今日销魂事可明。

绿酒醉来春未歇,白杨风起柳初晴。冈原旋葬松新长,年代无人阙半平。

堪取金炉九还药,不能随梦向浮生。 元朝的张养浩也在他的《山坡羊.北邙山怀古》中写道: “悲风成阵,荒烟埋恨,碑铭残缺应难认。

知他是汉朝君,晋朝臣?把风云庆会消磨尽,都做北邙山下尘。便是君,也唤不应;便是臣,也唤不应。”

而今,当你漫步北邙之上,沐清风徐徐,看碧天辽阔,春雨杏花看古迹,秋月寒烟吊墓冢,触摸历史风云,对话古今帝王,抚今追昔,定会扼腕喟叹,心潮难平,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不自觉间,把那功名利禄,万千愁绪尽赋予远山闲水,独坐春风忆往事,笑看秋月把酒杯,宁静处世,淡泊人生,使自己的境界和思绪渐渐归于平静,以至于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邙山,又作芒山、北邙山,简称北邙,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山。邙山是崤山向东延伸的余脉。

广义的邙山西起渑池马头山谷,沿黄河南岸绵延至巩义洛河入黄河处,长200多里。狭义的邙山,指的就是洛阳市以北孟津县境内的黄土山区。

邙山的美,是任何丹青妙美无法绘制的。它仰观云霞变幻,俯瞰伊洛东流;枕大河,踏中岳;挟太行,跨崤函;东眺虎牢,西睨熊耳;邪亘天际,旁极万里,山川绚丽,风光旖旎。

一年有四季,北邙山有四种风景;一年有十二个月,北邙山有十二种不同的风韵。它是洛阳牡丹的原生地,牡丹花开的三月,北邙山有它最美的画面,它是。

3.【这首诗谁写的北邙山上列坟茔,万古千秋对洛城

沈佺期: 北邙山上列坟茔, 万古千秋对洛城。

城中日夕歌钟起, 山上惟闻松柏声。 这首《北邙山》表现的是人生短暂、荣华富贵不能长驻的传统主题。

但诗人能就此翻出新意,“词显意深,语近精遥”,具有摄人心魂的艺术魅力,堪称初唐七言绝句之精华。 一般登临怀古之作,不外是感怀古今,写景叹时、潇洒游适之类。

这首小诗取材写境都很别致,于平常语中见功夫,令人回味无穷。 起句就题目“北邙山”叙述开来,坟墓鳞次栉比,寒气逼人。

北邙山是以坟山著称的,自东汉以来,这里就是王侯公卿葬身之地。诗的第一句就突出了这个特点。

这垒垒的坟墓似乎没有什么美丽可赞之处。按一般的写法,要赞颂一下王公的业绩,描绘一番牌坊碑宇的巍峨壮观等。

可诗人仅仅用了“列坟茔”三字叙述。而下句呢,却陡转至京城洛阳,用映衬的手法给阴森死寂的邙山添加了一个繁华热闹的背景。

经过这“万古千秋对洛城”的铺排点染,顿觉诗意盎然,发人深思:洛城、邙山千年万代遥遥相望,这是两个阴阳不通的世界,又是两个相通的世界!今天长眠邙山的人,不正是昨天洛城寻欢作乐的人?而今天洛城正在寻欢作乐的人,明天不也正是长眠邙山的人。这生生死死无穷已,年年代代递相续!这就是洛城与邙山的关系。

诗人只用了两句对比的诗便概括完了。 第三句“城中日夕歌钟起”,是描写洛阳的繁华热闹。

歌钟日夜响彻不停,从悠扬和鸣的钟声不难想象那急管繁弦、轻歌曼舞的盛况。诗人对洛城的上层社会生活是深为了解的。

他是宫廷中的一员,曾“恩私宦洛阳”,“扈巡行太液,陪宴坐明光”。正因为诗人对这种醉生梦死的上层生活有较深刻的了解,所以面对那垒垒坟墓才发出了深沉的慨叹:“山上唯闻松柏声”!三、四两句对比强烈,历来被诗评家认为是颇有“余思”的佳句。

这首七言绝句,结构严谨,章法精巧,虽只四句二十八个字,却写得抑扬顿挫,余味无穷。诗人并未正面抒怀感慨,只以轻轻的笔触勾勒出几幅人们并不陌生的画面。

那些入画的事物是人们熟视无睹、听而不闻的邙山、洛城、坟茔、钟声、松柏声。但这些有声有色的画面互相映衬对比,就产生了发人深思的艺术效果。

4.描写“嵩山”的诗句有哪些

1、唐·王维《归嵩山作》

原文选段: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

释义:

荒凉的城池靠着古老渡口,落日的余晖洒满金色秋山。在遥远又高峻的嵩山脚下,闭上门谢绝世俗度过晚年。

2、宋·张耒《初见嵩山》

原文选段:

日暮北风吹雨去,数峰清瘦出云来。

释义:

太阳就要落山北风把云雨给吹走了,云雾散去嵩山清瘦的山峰显露了出来。

3、唐·李白《赠嵩山焦炼师》

原文选段:

潜光隐嵩岳,炼魄栖云幄。

释义:

仙境般的光芒隐藏进了嵩山之中,神仙在那云端之上修炼。

4、唐·陈羽 《送友人游嵩山》

原文选段:

嵩山归路绕天坛,雪影松声满谷寒。

嵩山往回走的道路似乎绕了天坛一圈,雪花的影子和风吹松树的声音使得山谷阵阵寒气。

5、唐·孟郊《洛桥晚望》

原文选段: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释义:

叶落枝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在明静的月光下,一眼便看到了嵩山上那皑皑白雪。

5.求北邙山和邙山的详细典故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唐代诗人王建曾的诗句:“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旧墓人家归葬多,堆着黄金无买处。”

“生在苏杭,葬于北邙”、“邙岭无卧牛之地”,这些当地俗言,更是形象地道出了这个世界罕见、中国最大的古代陵墓群所拥有的墓葬之稠密。

极目望去,地势高燥、土质坚硬的邙山上,布满了大大小小数十万计的古墓葬,数百座高大巍峨的古墓冢,在邙山土岭上星罗棋布,森然壮观。汉光武帝刘秀、北魏孝文帝元宏等数十位君临天下的帝王,张仪、樊哙、狄仁杰等数千位将相名流,扶余王、泉男生等众多外邦国王,乃至刘禅、李煜等亡国之君,都安葬在这里。至于一般达官贵人家的墓葬,更是不计其数。

相继有十三个朝代建都的洛阳市,享有“王者之里”的盛誉。历史上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后唐等均定都于此,唐、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皆以此地为陪都,洛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是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冠盖云集,帝王辈出。邙山自然成为帝王将相争相竞有、安排身后的风水宝地。

6.北邙山的介绍

北邙山,又名北芒、邙山、北山、平逢山、太平山、郏山。北邙山海拔300米左右,东西横旦数百里,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黄河南岸,是秦岭山脉的余脉,崤山支脉。据《河南府志》记载,自邙山之首白马山,往西到神尾山,凡三十三峰。经渑池、新安、洛阳、孟津、偃师、巩县六县,东西长三百八十余里。1唐代诗人王建有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白居易则留下了“何事不随东洛水,谁家又葬北邙山”的诗句。北邙山上,现存有秦相吕不韦墓、汉光武帝刘秀的原陵、西晋司马氏、南朝陈后主、南唐李后主陵墓,以及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

7.描写南北朝的诗句

江南春 唐 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春赋 庾信

宜春苑中春已归,披香楼里作春衣。

新年鸟声千种啭,二月杨花满路飞。

河阳一县并是花,金谷从来满园树。

一丛香草足碍人,数尺游丝即横路。

开上林而竞入,拥河桥而争渡。

登江中孤屿 谢灵运

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怀新道转迥,寻异景不延。

扶 风 歌 鲍照

昨辞金华殿,今次鴈门县。寝卧握秦戈,栖息抱越箭。

忍悲别亲知,行泣随征传。寒烟空徘徊,朝日乍舒卷。

望 孤 石 鲍照

江南多暖石,杂树茂寒峯。朱华抱白云,阳条熙朔风。

蚌节流绮藻,辉石乱烟虹。泄云去无极,驰波往不穷。

啸歌清漏毕,徘徊朝景终。浮生会当几,欢酌每盈衷。

秋登长安怀庾信

旆旌飐飓角声残,不见金陵雍塞难。

锦牖深闱柔靡赋,边城孤帐冷青衫。

长安暮昃银磐砕,建邺荻秋铁索寒。

惋叹浮生多少梦,仍留一梦在乡关。

8.描写塞北的诗句

.《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

随风满地石乱走。匈奴草黄马正肥,

金山西见烟尘飞,汉家大将西出师。

将军金甲夜不脱,半夜军行戈相拨,

风头如刀面如割。马毛带雪汗气蒸,

五花连钱旋作冰,幕中草檄砚水凝。

虏骑闻之应胆慑,料知短兵不敢接,

车师西门伫献捷。

.《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唐】岑参

轮台城头夜吹角,轮台城北旄头落。

羽书昨夜过渠黎,单于已在金山西。

戍楼西望烟尘黑,汉兵屯在轮台北。

上将拥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军行。

四边伐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

虏塞兵气连云屯,战场白骨缠草根。

剑河风急雪片阔,沙口石冻马蹄脱。

亚相勤王甘苦辛,誓将报主静边尘。

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