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十句描写愁的诗句

1.和愁有关的诗句,,,求十句

关于愁的诗句>

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诗句),

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过“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的诗句

关于愁情晏殊《浣溪纱》: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

少年不知愁滋味,为填新赋强说愁。

--------------------------------------------------------------------------------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弱柳从风疑举袂,丛兰溢露似沾巾。独坐亦含颦(刘禹锡《忆江南》)

楚客欲听瑶瑟怨,潇湘深夜月明时(刘禹锡《潇湘神》)

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白居易《忆江南》)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白居易《长相思》)

时节欲黄昏,无聊独倚门(温庭筠《菩萨蛮》)

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温庭筠《梦江南》)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菩萨蛮》)

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韦庄《思帝乡》)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牛希济《生查子》)

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敦煌词)

欲他征夫早归来,腾身却放我向青云里(敦煌词)

暗里回眸深属意。遗双翠。骑象背人先过水(李旬《南乡子》)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冯延巳《鹊踏枝》)

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李景《摊破浣溪沙》)

2.说出十句带"愁"的诗句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玉楼春》)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江城子》)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

凝眸处,从今又添一段新愁(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万俟咏《长相思》)

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陆游《钗头凤》)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陆游《卜算子》)

3.十句写愁的诗,作者,意象和写的什么愁

丧偶之痛

梧桐,一种普通的树种,青干绿叶,枝干扶疏。相传梧桐雌雄异株,梧为雄,桐为雌,同生同死,因此,我国民间通常以梧桐来象征男女之间天长地久海枯石烂的忠贞爱情。古乐府《孔雀东南飞》便化用了这一象征意蕴:“两家求合葬,合葬华山旁。东西植松柏,左右植梧桐。枝枝相覆盖,叶叶相交通。中有双飞鸟,自名为鸳鸯。”然而,梧桐落叶早,“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古人深信“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由物及人,见梧叶飘零自然就会联想到生命的终结。因此,古人常以梧桐半死或叶落来象征爱情的零落。以梧桐象征丧偶,最早可近溯到枚乘的《七发》:“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仞之峰,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后人由此加以引申联想,产生了许多名篇佳句。贺铸在为其爱妻所作的悼之词中写道:“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半死桐》)就是以清霜之后的半死梧桐象征丧偶之痛。作者与妻子曾经住在苏州,后来妻子死在那里,当贺铸要离开苏州时,痛感物是人非,满腹辛酸无处倾诉,只能哀叹:“你我一起来这里,怎么就不能一起离开呢?”窗前的梧桐在经历了清霜之后,已经成为枝叶凋零的半死梧桐,那对比翼双飞的白头鸳鸯如今只剩下孤零零的一只,它也经历了失伴之苦!留下的一半该是多么孤单、凄凉啊!因为“梧桐相待老,鸳鸯会双死”。(孟郊《烈女操》)李清照在遭遇家破人亡后感慨:“断香残酒情怀恶,西风吹衬梧桐落,梧桐落,又还秋色,又还寂寞。”(《忆秦娥》)那阵阵秋风,无情地吹落了梧桐枯黄而硕大的叶子,风声、落叶声使词人的心情更加沉重,更加忧伤。叠句“梧桐落”,进一步强调出落叶在词人精神上、感情上造成的影响。此时那片片落叶就象用哀愁锻铸的锤子,一下一下重重地敲打在她的心上;阵阵风声,更像锋利的钢针扎入她受伤后孱弱的心灵。这里既有国破家亡的伤痛,又有背井离乡的哀愁,那数不尽的辛酸,一下子都涌上了心头。

4.求写愁的诗句 带出处、作者,句中必须带愁这个字,10句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李白《菩萨蛮》)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煜《乌夜啼》)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木遮》)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御街行》)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欧阳修《踏莎行》)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兰闺人倦,多愁牵梦,难成易碎 (赵南星《水龙吟》

忆从前,一点东风,风隔着垂帘,眉儿愁苦 (柳如是《金明池》)

江水添将愁更满,茫茫直与长天远 (屈大均《鹊踏枝》)

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吴文英《唐多令》)

5.谁给我十首关于愁的古诗,诗名字就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 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 李商隐《乐游原 》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 高适《别董大二首》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 张继《枫桥夜泊 》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张籍《节妇吟·寄东平李司空师道》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 李清照《武陵春·春晚》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杜甫《蜀相》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杜甫《春望》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 李白《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 》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 林逋《山园小梅·其一》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 李商隐《锦瑟》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 韦应物《滁州西涧》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 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为赋新词强说愁。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黄昏庭院柳啼鸦,记得那人,和月折梨花。 —— 陈亮《虞美人·东风荡飏轻云缕》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6.以愁为题写十首诗

1、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

——张继《枫桥夜泊》★★★注释: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

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2、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林黛玉 ★★★注释:此诗句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黛玉《问菊》,这首诗是黛玉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最为新颖别致,也最能代表黛玉个性的一首诗。一般的花都在春天竞开,唯独菊花迟到秋天才开,而且经霜仍抱枝不落。

晋陶渊明爱菊,陶渊明是隐者,因此人们也都称菊花为花中隐者。隐者孤标傲世,品格清高,遗世而独立。

3、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李商隐《无题》★★★注释:"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上句写自己,次句想象对方。

“云鬓改”,是说自己因为痛苦的折磨,夜晚辗转不能成眠,以至于鬓发脱落,容颜憔悴,这就生动地描写了纡折婉曲的精神活动,而不再是单纯地叙述青春被痛苦所消磨这件事了。自己于夜间因痛苦而憔悴,清晨又为憔悴而痛苦。

夜间的痛苦,是因为爱情的追求不得实现;次日为憔悴而愁,是为了爱情而希望长葆青春,总之,为爱情而憔悴,而痛苦,而郁悒。这种昼夜廻环、缠绵往复的感情,仍然表现着痛苦而执着的心曲。

4、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骆宾王《在狱咏蝉》★★★注释:综观全诗,既无“愁”字也无“秋”字,那么作者是怎样来表现他的“秋愁”的呢?妙就妙在诗的开头两个字和最后一个字!原来,开头的“西陆”两个字意为“秋天”,最后落笔在“心”字上,将此诗首尾相连,“秋天的心”不正是一个“愁”字吗!5、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李煜《相见欢》★★★注释:“无言独上西楼”,这一句叙述,通过动作揭示人的思想感情。语言通俗明白,而又十分精炼准确。

写的动作是“上西楼”,单从这三个字,看不出人的情感。如果是爱妃宫娥,前呼后拥上西楼,那倒是十分欢乐热闹的。

然而这却是“独上西楼”,并且还是“无言”!“白鸟无言定是愁”,何况人呢?李后主愁恨满怀,踽踽独上的形象跃然纸上,呈现眼前。“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这两句描景,写后主所处的凄凉环境。

他登上西楼,举头见新月如钩,钩起一串旧恨新愁;低头看桐荫深锁,锁住了满院清秋。凄凉的景物中,蕴含着深深的愁恨,景中有情,情溢景外。

6、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注释:“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把旧客最易悲愁,多病独爱登台的感情,概括进一联“雄阔高浑,实大声弘”的对句之中,使人深深地感到了他那沉重地跳动着的感情脉搏。7、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卢纶 ★★★注释:三湘:湖南有湘潭、湘乡、湘阴,合称“三湘”,这里指湖南境内。这两句大意是:在悲凉萧瑟的秋色里,我两鬓如霜向三湘走去;离家万里,心驰故乡,面对着明月,我思归之情更加迫切。

安史之乱中,诗人被迫浪迹异乡,这首诗是他由鄂州(湖北武昌)往湖南去的时候写的。诗人的故乡在蒲州(山西永济),而今只身一人飘泊三湘,又逢秋色遍地,明月对愁的夜晚.万里乡思怎么能以自禁呢?于是情来笔至,写下这借景抒怀的思乡名句。

8、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注释:这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佳作。

诗人满怀对黄鹤楼的美好憧憬慕名前来,可昔人驾鹤登仙,如今已杳无踪迹,眼前只剩下了一座寻常可见的江楼。于是诗人登临古迹,睹物思人,即景生情,借传说落笔,然后生发开去,写下了这首千古不朽的名作。

9、秋草秋霜秋风冷,秋雁秋声秋雨频。一叶秋枫知秋意,怨秋怜秋为秋心。

——佚名 ★★★注释:短短28个字中,竟有11个“秋”字,将作者的“秋愁”表现得淋漓尽致!10、莫道身闲总是,孤灯夜夜写清愁。——【宋】陆游 《秋兴》★★★注释:陆游是个高产作家,仅以秋兴为题目的诗就有十几首。

这是他晚年的作品,是壮志未酬后的遗憾之语。这两句更是直抒胸臆,告诉人们,不要说我身闲无事,我还每夜在孤灯下独自一个写抒发凄凉、愁闷情绪的诗。

与他在《枕上作》诗中写的情绪是一样的:“犹有少年风味在, 吴笺著句写清愁。”11、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 ★★★注释:“楼高”,“明月”,先为愁绪渲染气氛;“酒”则是古今千年触发仇怨的最佳载体‘愁肠二字直接写明心中感情,而“酒”最终化作“泪”则更加体现出愁浓情切。这首词是作者羁旅他乡途中所作,通过上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尽情渲染。

7.关于愁愁的古诗句

1 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

2 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李白

3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李煜

4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5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莺应觉月光寒。——李商隐

6 沉饮聊自谴,放歌破愁绝。——杜甫

7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8 年年不带看花眼,不是愁中即病中。——杨万里

9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风渔火对愁眠。——张继

10 江晚正愁予,山深闻鹧鸪。——杜甫

11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杜甫

1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13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窦叔问。

14 紫艳半开蓠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赵嘏

15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

16 落日五湖游,烟波处处愁。——薛莹

17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李白

18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李清照

19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李清照

20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21 人生愁恨何能免?销魂独我情何限!——李煜

22 春光镇在人空老,新愁往恨何穷?——李煜

23 辘轳金井梧桐晚,几树惊秋。昼雨新愁。——李煜

24 樱花落尽阶前月,象床愁倚薰笼。——李煜

25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商隐

26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钱惟演

27 离愁渐行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

28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

29 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秦观

30 便做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31 是他春带愁来,春归何处,却不解带将愁去。——辛弃疾

32 愁损翠黛双眉,日日花阑独凭。——史达祖

33 江水添将愁更满,茫茫直与长天远。——屈大均

8.描写最多的愁的诗句

南唐·李煜《虞美人》

虞美人

唐-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阑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作者】

937-978, 初名从嘉,字重光,号钟隐。李璟第六子,901年嗣位,史称南唐

后主。即位后对宋称臣纳贡,以求偏安一方。生活上则穷奢极欲。 975年,宋

军破金陵,他肉袒出降,虽封作违侯命,实已沦为阶下囚。太平兴国三年七月

卒。据宋人王至《默记》,盖为宋太宗赐牵机药所毒毙。他精于书画,谙于音

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前期词多写宫廷享乐生活,风格柔靡;后期

词反映亡国之痛,题材扩大,意境深远,感情真挚,语言清新,极富艺术感染

力。后人将他与李璟的作品合辑为《南唐二主词》。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初咏项羽宠姬虞美人,因以为名。又名《一江春水》、

《玉壶水》、《巫山十二峰》等。双调,五十六字,上下片各四句,皆为两仄

韵转两平韵。 ②了:了结,完结。 ③砌:台阶。雕阑玉砌:指远在金陵的

南唐故宫。应犹:一作“依然”。 ④朱颜改:指所怀念的人已衰老。 ⑤君:

作者自称。能:或作“都”、“那”、“还”、“却”。

【品评】

此词大约作于李煜归宋后的第三年。词中流露了不加掩饰的故国之思,据

说是促使宋太宗下令毒死李煜的原因之一。那么,它等于是李煜的绝命词了。

全词以问起,以答结;由问天、问人而到自问,通过凄楚中不无激越的音调和

曲折回旋、流走自如的艺术结构,使作者沛然莫御的愁思贯穿始终,形成沁人

心脾的美感效应。诚然,李煜的故国之思也许并不值得同情,他所眷念的往事

离不开“雕栏玉砌”的帝王生活和朝暮私情的宫闱秘事。但这首脍炙人口的名

作,在艺术上确有独到之处:“春花秋月”人多以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

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

嗟叹,因为它们都勾发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枨触,跌衬出他的囚居异邦之愁,用

以描写由珠围翠绕,烹金馔玉的江南国主一变而为长歌当哭的阶下囚的作者的

心境,是真切而又深刻的。结句“一江春水向东流”,是以水喻愁的名句,含

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同它相比,刘禹锡的《竹枝调》“水

流无限似侬愁”,稍嫌直率,而秦观《江城子》“便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

许多愁”,则又说得过尽,反而削弱了感人的力量。可以说,李煜此词所以能

引起广泛的共鸣,在很大程度上,正有赖于结句以富有感染力和向征性的比喻,

将愁思写得既形象化,又抽象化:作者并没有明确写出其愁思的真实内涵——

怀念昔日纸醉金迷的享乐生活,而仅仅展示了它的外部形态——“恰似一江春

水向东流。这样人们就很容易从中取得某种心灵上的呼应,并借用它来抒发自

已类似的情感。因为人们的愁思虽然内涵各异,却都可以具有“恰似一江春水

向东流”那样的外部形态。由于“形象往往大于思想”,李煜此词便能在广泛

的范围内产生共鸣而得以千古传诵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