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三的诗句古诗

一、含有“三”的古诗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故人昔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长竹犹带三分翠,老杏已开七成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

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

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

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二、有关“三”的 古诗

秋蒲歌

李白

白发三千丈,

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

何处得秋霜。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

故人昔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三万里河入东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长竹犹带三分翠,老杏已开七成花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东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无处停,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战退玉龙三百万,败鳞残甲满天飞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

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

愁多知夜长,仰观众星列。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置书怀袖中,三岁字不灭。一心抱区区,惧君不识察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

吏禄三百石,岁宴有余粮

咫尺春三月,寻常百姓家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三万六千日,夜夜当秉烛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三、含有“三”的诗句

同样的诗句有很多,不能一一列举,比如说:

杜甫《忆李白》中的“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李益《登夏州城观送行人赋得六州胡儿歌》中的“云中征戌三千里”

李益《从军北征》中的“碛里征人三十万”

张祜《宫词》“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骆宾王《上吏部侍郎帝京篇》“秦塞重关一百二,汉家离宫三十六”,“小堂绮帐三千户”,“且论三万六千事”

王维《老将行》“一身转战三千里”

陈子昂《感遇》“故乡三千里,辽水复悠悠”

李白《将进酒》“会须一饮三百杯”

、、、、、、、、、

值得一提的是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大家都知道雨不可能只有两三点,这里的三却表示“少”的意思,呵呵。

四、找三首关于月亮的古诗并做赏析赏析字数200

月夜 诗人:杜甫 朝代:唐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赏析】 公元七五五年,安禄山勾结史思明在范阳起兵发动叛乱.第二年六月九日潼关失守,十三日唐玄宗仓皇逃到了四川.七月唐肃宗李亨即位,杜甫在投奔唐肃宗路上被叛军抓住,因为官小,看他破衣啰唆,就把他撵出了军营.回到住处以后,看到城中破堪的样子,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因为强烈地思念妻儿,写下了这首名作. 诗人望月想念家中的妻子,充满了深情也满怀忧虑与辛酸.这无尽的思念与盼望能双照泪干的愿望正揭示了离乱带给人们的痛苦.这首诗描写形象,情深意切.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这是月夜怀人之作,情深意永,细腻入微.起句高华浑融,历来被人传诵.望月念远,相思难眠,梦中相逢,都是人世间常有的情景,诗人委委道来,亲切感人.《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引郭云:"清浑不著,又不佻薄,较杜审言《望月》更有余味"."《唐诗刊选脉会通评林》云:"通篇全以骨力胜,即'灭烛'、'光满'四字,正是月之神.用一'怜'字,便含下结意,可思不可言." 鉴赏: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 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 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 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 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 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五、关于一二三的古诗有哪些

1、《山村咏怀》

宋代:邵雍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译文:

到二三里远的地方,有四五个生着炊烟的人家。

路过六七座亭台楼阁,周围有十几枝花。

2、《荔枝图序》

唐代: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

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

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

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

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译文: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

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见过不到三天的人。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荔枝图序》

此文作于元和十五年(820)夏,当时白居易在忠州。荔枝出产在广东、福建等省,唐朝时在长江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在北方难以觅到。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亲自为之作序。

这篇序文实是为荔枝图画写的说明,其说明对象是荔枝。作者运用说明从整体到局部、由外表到内核的说明顺序以及作比较、打比方等说明方法,层次明晰、详略得当地描摹了荔枝的形态。

《山村咏怀》

诗人在阳春三月去共城(今河南辉县)游玩时,看到了乡间野外的骀荡春光和迷人的乡村风物,为了表达诗人的闲适心绪和充分享受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所以写下了这首诗。

诗人在这首诗中的每句安排一个量词,即“里”、“家”、“座”、“枝”,新颖有变化,也在每句中安排两三个数字:“一”字打头,“二三”“四五”和“六七”嵌于句中,“八九十”又回归句首。

一到十表示数目的十个汉字按照自然数序同小路、烟、村、亭台、鲜花编织在一起,随着诗句和画面自然排列,只用了寥寥几笔就构成一幅自然朴实而又朦胧的山村风景画,自然地融于山村的意境之中。

六、关于三的诗句

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

煮沸三江水,同饮五岳茶。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望师又一年。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独立三朝识,轻生一剑知。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鹭洲。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

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三晋云山皆北向,二陵风雨自东来。

三湘衰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色动危旌。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