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描写唐代仕女特点的诗句

1.关于写仕女诗句

佳人 杜甫 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

自云良家女,零落依草木。 关中昔丧乱,兄弟遭杀戮。

官高何足论,不得收骨肉。 世情恶衰歇,万事随转烛。

夫婿轻薄儿,新人美如玉。 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但见新人笑,那闻旧人哭。 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

侍婢卖珠回,牵萝补茅屋。 摘花不插发,采柏动盈掬。

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 西施咏 王维 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

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 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

邀人傅粉粉,不自著罗衣。 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

当时浣纱伴,莫得同车归。 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

长恨歌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 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

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 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 侍儿扶起娇无力,始是新承恩泽时。

云鬓花颜金步摇,芙蓉帐暖度春宵。 春宵苦短日高起,从此君王不早朝。

承欢侍宴无闲暇,春从春游夜专夜。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金屋妆成娇侍夜,玉楼宴罢醉和春。 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

缓歌谩舞凝丝竹,尽日君王看不足。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九重城阙烟尘生,千乘万骑西南行。 翠华摇摇行复止,西出都门百余里。

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 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 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

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 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天旋地转回龙驭,到此踌躇不能去。

马嵬坡下泥土中,不见玉颜空死处。 君臣相顾尽沾衣,东望都门信马归。

归来池苑皆依旧,太液芙蓉未央柳。 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西宫南内多秋草,落叶满阶红不扫。

梨园弟子白发新,椒房阿监青娥老。 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

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 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

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为感君王辗转思,遂教方士殷勤觅。 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 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

金阙西厢叩玉扃,转教小玉报双成。 闻道汉家天子使,九华帐里梦魂惊。

揽衣推枕起徘徊,珠箔银屏迤逦开。 云鬓半偏新睡觉,花冠不整下堂来。

风吹仙袂飘飘举,犹似霓裳羽衣舞。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

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 惟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钗留一股合一扇,钗擘黄金合分钿。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七月七日长生殿,夜半无人私语时。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洛阳女儿行 王维 洛阳女儿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五余。 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

画阁朱楼尽相望,红桃绿柳垂檐向。 罗帏送上七香车,宝扇迎归九华帐。

狂夫富贵在青春,意气骄奢剧季伦。 自怜碧玉亲教舞,不惜珊瑚持与人。

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 戏罢曾无理曲时,妆成只是熏香坐。

城中相识尽繁华,日夜经过赵李家。 谁怜越女颜如玉,贫贱江头自浣沙。

丽人行 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醉花阴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画,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离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答案是我抄写别人的,望问题主人善用。

2.唐朝《仕女图》中仕女的特点

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大家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但是,在历史上,唐朝女性的着装与电影中的刻画有所不同。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虽然仔细观察,唐代三百年间的女性形象也有一个由清秀到丰肥、穿着由拘谨到开放的渐变过程,但是,给人视觉冲击力最强、最具感染力和令人过目难忘的,还是那些盛唐时期姿态万千、装束大胆、乐观向上的胖美人形象。

几千年来,中国有着“事死如事生”的生死观念。在这一观念影响下,工匠们仿照“生人”的模样精心塑造了唐朝的女性形象。

综观留存下来的美女雕像和图画,虽然工艺有别,年龄有少女、少妇之差,但大多面如满月、丰颊秀眉、腰肢圆浑,其装扮袒露而大胆。即使被今人誉之为中国古代第一美人的“捧杯侍女”,除了婀娜的捧杯姿态与众不同之外,其基本特征仍然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宫女们的纱衣长裙和花髻是当时的盛装,高髻时兴上簪大牡丹,下插茉莉花,在黑发的衬托下,显得雅洁、明丽。

人物的描法以游丝描为主,行笔轻细柔媚,匀力平和,特别是在色彩的辅佐下成功地展示出纱罗和肌肤的质感。画家在手臂上的轻纱敷染淡色,深于露肤而淡于纱,恰到好处地再现了滑如凝脂的肌肤和透明的薄纱,传达出柔和、恬静的美感。

3.描写仕女的诗有哪些

仕女题画诗词是题在仕女画上、以仕女画为核心,表现画面情景,传达仕女情怀的诗词。本文主要着眼于植物意象,以仕女题画诗词的植物意象为研究对象,讨论它们在仕女画与题画诗词之间的诗画关系。

费丹旭的《四季仕女图・采梅图》,画中有小溪、梅枝、溪石、一位女子。左侧上题写一首七言绝句:“翠羽声中春梦残,扑襟香雪影珊珊。可知一样梅花骨,不畏东风料峭寒。”“影珊珊”三个字简洁清雅地表现出仕女的外表美。第二联写到仕女的内在美,即如梅花般拥有“不畏寒”的骨气。

包栋自题词《浣溪沙・题仕女图》:“仿佛烟波十四桥,柳阴深处小停桡,一声莺歇一声箫。桃叶桃根歌宛转,江花江草梦迢遥,几时同载趁归潮。”画中意象――柳、烟雾、小舟、莺等,诗人采用更为诗意的写法纳入词中,不但展现画境,更加深此副仕女图的艺术感染力。

朱孝臧在《虞美人・题任颐临窗观梅图》里,根据画面梅花下笔,第一句写“黄昏笛里梅风起,蔓草罗裙地。”将画面上仕女观看的梅花当作现实中的梅花,在黄昏时候吹起了梅风,带来缕缕梅香。

李清照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首句“愁”就为整首词的感情基调作好铺垫,也传达出画面的凄清意境。末句“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这是这副仕女画要表达的画意。

4.唐代仕女图的主要特征

簪花仕女图》传为唐代周昉绘制的一幅粗绢本设色画。

[1] 作品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2] 画中描写了六位衣着艳丽的贵族妇女及其侍女于春夏之交赏花游园。

[3] 画作不设背景,以工笔重彩绘仕女五人,女侍一人,另有小狗、白鹤及辛夷花点缀其间。 [1] 全图六个人物的主次、远近安排巧妙,景物衬托少而精。

两只小狗、一只白鹤、一株辛黄花使原本显得孤立的人物产生了左右呼应、前后联系的关系。半罩半露的透明织衫,使人物形象显得丰腴而华贵。

而用笔和线条却细劲有神,流动多姿。浓丽的设色,头发的钩染、而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较好地表现了贵族妇女的细腻柔嫩的肌肤和丝织物的纹饰。

《簪花仕女图》是周昉贵族人物画风格的代表。同时也体现出贵族仕女养尊处优、无所事事、游戏于花蝶鹤犬之间的生活情态人物《簪花仕女图》中作者对人物神态抓得较好,注重挖掘仕女精神上的苦闷和空虚,反映了贵族奢侈生活后面的精神困境。

其中,有别于其他五位的那个执扇侍女,表情相当安详,默默中若有所思的神情,与其他五位仕女的神态构成了鲜明的对比,这在反映现实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也预示出唐代后期审美意趣由宏丽转向婉约的变化。另外,体态动势也是表达人物内心精神的重要因素,如果把动态处理得宜,也可以加强人物精神性格的表现。

就画中人物的姿态而高,各不相同。左起第一位仕女因为有摇头摆尾、深通人意的小狗在其右侧,作为逗引小狗作戏的她,侧身玉立,上身向**斜,右手无意识地摆向前侧,左手执拂子向前伸向小狗,接养右侧的是一位婷婷玉立披白色纱衣的仕女,她漫不经心地举养右手,用纤细的食指和拇指提起贴在脖子上的纱衫领子,似有不胜闷热气候的沉重之感。

她左手从纱衫的侧而伸出,似乎在向背着她作戏的小狗打着招呼。接着就是右后方侧立着执长柄团扇的侍女,她闲静自然。

侍女的右前方也相当于她的左侧之处,是一位持花的仕女,她右手略向上举,反掌拈红花一枝,左手从发髻上取下金钗朝右边移去,似乎要把它插在最引人注意的地方,从远处姗姗而来的是一位身材小巧的仕女,她双手紧操着薄纱,掩着帔子,紧束着宽大的衣服,作向前迈步的姿势。最后一位仕女右手举着一只蝴蝶,左手提着帔子,要迎接从后而向她跑过来的小狗,她上身往前微倾,头往右微侧,在丰韵之中又平添了窈窕婀娜之态。

由此可见,作者在人物姿态的处理上,为避免相同,又不失统一,颇费心思。 [6] 构图画家在全幅构图中以相等的间隔安排了几位贵族妇女,一段一段地看去,仿佛每个妇女形象从眼前一幕一幕地移动,这种构图的规律,看完了整个场景,仿佛同画面人物一起游完了庭园。

人物之间似有联系,又似独自悠闲。所以《簪花仕女图》的画而完整性并不是依靠空间、时间上的一致性诉诸观者的,它是依靠人与人之间的呼应和所营造的整个闲适和谐的气氛,这样一个独特的形式传达给观者的。

在画而中,横列的散点视线之内,多半用静穆的姿态分战了适当的位置;又把她们之中的两位妇女安置在距离较远的后方,因之增大了广阔的视野,也就扩展了空间,不至于把观者的视线囿于狭小的画而之中。庭园里不藉更多什物作为衬托,但它的趣味并不因此而显得单调和贫乏,反而觉得愈益接近事物的真相。

这种构图上的独特风格,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除了画面的并序排列外,《簪花仕女图》在人物比例的处理上也出现了一种有趣的现象,观者可以发现画面左起第二个妇女的比例是按照近大远小的原则安排的。

从她的服饰和仪态来看,她是画家为了扩展观者的视野、开拓空间,而刻意安排在较远的地方,并不是因为身份的关系“近大远小”与按身份安排人物比例两种构图方法同时出现在一张画面上的。 [5] 线条《簪花仕女图》画面上独到之处是精致细腻的画笔,作者以线造型,成功地描绘了妇女身上轻柔透亮的薄纱披肩,以及薄纱下隐约可见的手臂,并自始至终毫无变化地使用定型的线描,对仕女面部和手的描制,下笔稳重准确,力求匀称,衣裙图案花纹的用笔,信笔而成,转折处若断若续,似规整但又非常流动,使通常流于对称刻版的图案,重新赋予了灵巧而生动的活力。

至于仕女的髻发和鬓丝,精细过于毫毛,根根可数,笔笔有飞动之感。对人物画的手部刻画,甚是到位。

《簪花仕女图》中的贵族仕女袒胸露臂,双手毫无遮蔽,描绘起来,实非易事。作者用简洁遒劲的线条,准确地表现了各种不同的手势,骨法用笔的线条对作品产生了决定性的意义。

《簪花仕女图》的线条达到了“骨法用笔”的高度统一,使之成为独立的存在,支配着整幅画的灵魂。色彩《簪花仕女图》在赋彩的技巧上,恰当地运用了复杂的色调,重复中不觉得单调。

紫色纱衫的一再出现,即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紫色与花青一并涂施,历有“青间紫,不如死”之说,而此图作者对其运用,似乎不受限制和约束。

在紫色桩上有两处用花青勾画纹样,反而觉得十分典雅,正是作者在克服色彩运用矛盾的独到之处。从色彩的搭配到赋彩的层次,画家用纯净透明的白色穿插在各种色彩之中,使黑、白和许多明丽的色彩相互衬托又相互。

5.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

特点:造型上注重写实求真,女子脸型圆润饱满,体态丰腴健壮,气质雍容高贵,展示出大唐盛世下皇家女性的华贵之美。

这种美以具有强烈的时代感,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而备受瞩目,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扩展资料

唐代仕女图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

此图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再现唐玄宗的宠妃杨玉环的三姊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道路为(之)耻骇”的典型环境。

《虢国夫人游春图》重人物内心刻划,通过劲细的线描和色调的敷设,浓艳而不失其秀雅,精工而不板滞。全画构图疏密有致,错落自然。人与马的动势舒缓从容,正应游春主题。画家不著背景,只以湿笔点出斑斑草色以突出人物,意境空潆清新。

图中用线纤细,圆润秀劲,在劲力中透著妩媚。设色典雅富丽,具装饰意味,格调活泼明快。画面上洋溢著雍容、自信、乐观的盛唐风貌。

《虢国夫人游春图》,画作描绘一群骑马执鞭,徐徐前行的游人第一个是中年从监(一说男装骑者应为女性:透过纱质的幞头,可看到挽起的发髻,鬓角是一缕长发丝,这是女性的鬓发),乘浅黄色骏马,戴乌纱冠,着虾青色窄袖侧领衫,袖口有描金的鸾凤团花。

第二人是个乘菊花青马的少女,乌黑的头发左右分开,梳成两个长长的发髻,这是当时仕女的一般发式。少女着胭脂红窄袖衫,下衬红花白锦裙。在少女左方略后又一个乘黑色骏马的中年从监随行,粉白色的圆领窄袖衫,与黑马形成鲜明的对比。

疏朗的三骑成为前导,紧接着便是簇拥的五骑,其中前两骑,便是虢国夫人姐妹。她们并辔而行,都乘着浅黄雄健的骅骝。虢国夫人在全画的中心点,她双手握缰,右手指间挂着的马鞭直线下垂。她那丰润的脸庞上,淡描娥眉,不施脂粉,保持了本来面目。

她的鬓发浓黑如漆,高髻低垂,体态自若。她身着淡青色窄袖上衣,披白色花巾,穿描金团花的胭脂色大裙,裙下微露绣鞋,轻点在金镫上。在虢国夫人左面与其并辔前行的是韩国夫人,其装束一如虢国夫人,惟衣裙颜色与之不同。她侧向虢国夫人作似有所告状。

在虢国夫人姐妹之后,横列为后卫三骑。居中的是老年侍姆,右手护着鞍前的**,神情显得矜持,眉眼间流露着小心谨慎的表情。**左手把住鞍桥,态度十分安详。侍姆右侧的中年人也是从监,装束与前一从监相同。左侧红衣少女装束与第二骑少女亦相仿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仕女图

6.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

唐代仕女画的艺术特点如下: 唐代是仕女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唐代仕女画一改前人紧窄婀娜之风貌,呈现出以“丰肌为美”的审美特征。

使得唐代仕女画呈现出华丽奢艳、体态丰腴、清新亮丽及工致细腻的特点。 画家们以积极入世的行乐观密切地关注丰富多彩的现实社会,尤其热衷于表现贵族妇女镕逸的生活方式,单调而悠镕的生活情调。

唐代仕女画的人物多在在庭院中游玩,动作悠镕、拈花、扑蝶、戏犬、赏鹤、徐行、懒坐、无所事事,侍女们持扇相从。其赋色技巧,层次明晰,面部的晕色,衣着的装饰,都极尽工巧之能事。

轻纱的透亮松软,皮肤的滋润光泽,都画得神似。这种美迎合了中晚唐时期大官僚贵族们的审美意趣,并成为唐代仕女画的主要艺术特征。

扩展资料: 唐代仕女画繁荣的原因 唐代的政治安定,经济繁荣,尤其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皇帝武则天的当政,颠覆了历朝历代男权统治的局面,使得女子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和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 而且在唐玄宗时期,因杨玉环得宠使得杨家上下都得到富贵,民间便流传着“生女勿悲酸,生男勿喜欢”的民谣。

白居易《长恨歌》也写到“姊妹弟兄皆列土,可怜光彩生门户。 遂令天下父母心,不重生男重生女”。

在那个开放的年代,虽仍然逃脱不了成为男权思想的服从者,但唐代女子的地位要比封建自闭朝代的女子的地位高很多。 女子的丰满优美的体态,如花的面容,更是体现出一个朝代的审美风范。

因此,唐代的人物画很多是以仕女作为绘画的表现题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宫仕女图。

7.唐代仕女画的特点是什么

仕女画是人物画的一种,指古典绘画中 表现妇女生活题材的作品。

现在泛指用古典 仕女画手法描绘妇女形象的绘画形式。仕女 画最早始于战国。

仕女画的特点,大都以工 笔重彩为主要表现形式,并富于浓烈的装饰 性。唐朝仕女画的内容主要是表现贵族妇女 的游乐生活场景以及宫廷女性的美丽容颜, 在艺术手法上,唐朝仕女画比前朝有了很 大进步,不仅色彩搭配和谐,用笔也更趋精 细,而且画中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并能表现 出人物的不同气质。

唐朝仕女画对我国人物 画的发展、完善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张萱是唐朝初期杰出的仕女画画家,他 的作品多以贵族女性游乐生活为题材。

他画 仕女喜欢以朱色晕染女性耳根,线条精细劲 健,色彩富丽匀净。他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代 表着唐代仕女画的典型风貌,是周防仕女画 的先导。

张萱仕女画的代表作是《簪花仕女 图》,全画分4部分,构思立意别出心裁,表现的是贵族妇女养尊处优的闲游生活。此 图线条古拙、流润,尤其引人注目的是色彩 的运用,大胆使用朱红、粉白,很好地烘托 出了仕女的美丽容颜。

周昉是继张萱后以描绘贵族妇女形象著 称的画家。 他的仕女画有“画仕女,为古今 之绝冠”的美誉。

他开始多摹拟张萱的创作 手法,后来走上了自我创作的道路,形成了 自己的风格特色。他的仕女画色彩柔丽,线 条秀美均细,人物体态多追求丰腴之形,这 也正和唐朝以胖为美的社会潮流相符。

由于 周昉身处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代,因而其 笔下的女性形象仿佛沉湎在一种百无聊赖的 心态之中,怅然若失,动作迟缓。 他的代表 作是《簪花仕女图》,该作品以精细的笔法 刻画了几个贵族妇女的生活情节,她们虽然 步履从容,但在眉宇之间却流露出淡淡的、莫名的哀思。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