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丰收的诗句大全有关丰收的诗句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2、夕雨红榴拆,新秋绿芋肥。 3、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4、宁如凿空使,远致石榴花。 5、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 6、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7、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然。 8、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9、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10、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11、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12、一夜绿荷霜剪破,赚他秋雨不成珠。 13、若干生命若干春,有所丰收有所贫。 14、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15、秋宵月色胜春宵,万里霜天静寂寥。 16、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17、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2.写来年是丰收的诗句落时西风时候,人共青山都瘦 宋·辛弃疾《昭君怨》 觉人间,万事到秋来,都摇落 宋·辛弃疾《满江红·游南岩和范廓之韵》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酣:尽情饮酒。 ----唐·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秋气堪悲未必然,轻寒正是可人天。绿池落尽红蕖却,落叶犹开最小钱 可人:合人意。红蕖(音同“渠”):荷花。却:开尽。最小钱:新出荷叶才象小铜钱那么大。 宋·杨万里《秋凉晚步》 震落了清晨满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蓬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冽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秋天 何其芳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三国魏·曹丕《燕歌行》 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 宋·张炎《清平乐》 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 壑(音同“贺”):山谷。 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 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 败荷:残荷。 元·萨都刺《过高邮射阳湖杂咏九首》 园翁莫把秋荷折,因与游鱼盖夕阳 宋·周密《西塍废园》(又《西塍废圃》。塍:田间的土梗子。) 天水碧,染就一江秋色 染就:染成。 宋·周密《闻鹊喜·吴山观涛》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 残霞:晚霞。寒鸦:天寒归林的乌鸦。飞鸿:大雁。 元·白朴《天净沙·秋》 3.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中联想农村丰收情景的句子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稻花香里,一片蛙声,好像是在诉说好年成.“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者紧扣上文,将文笔一转,使画面递现,展示出另一番景象.“稻花香里”,说明此时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点明夏季,它承清风而来.因清风吹拂,才送来稻香阵阵.笔墨有序,过渡自然.在这里,如果说人在稻花香里说丰年,也可以.但这样理解,未免辜负了作者的一片匠心.他灵光独运,把不知人情却识时节的蛙声,赋以人的思想感情,说它们也在为丰收而歌唱.蛙犹如此,人乐更甚!作者通过拟人和衬托的手法把农村人家的热烈气氛和欢乐之情传神地表达了出来.这两句,作者注重自然景物和表达人物心理的关系,使得意境和情调相和谐.他巧妙地抓住了一个细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把景、声、情一并写出.作者写声写景,其实都是为了突出其情——表达出因丰收而产生的喜悦之情.。 4.描写秋天丰收的诗句古诗有哪些描写秋天丰收的诗句古诗有: 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唐 李绅 《悯农》 释义: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种子,秋天就可收获很多粮食。 2、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宋代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释义:在稻花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 3、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释义:等到秋天九月重阳节来临的时候,菊花盛开以后别的花就凋零了。 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唐代 白居易《观刈麦》 释义: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5、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释义:秋夜明月清辉,遍洒澄净湖面,湖面平静无风,犹如铁磨铜镜。 释义: 5.在辛弃疾的《西江月》中,能反映丰收的大好时节两句诗在辛弃疾的《西江月》中,能反应丰收的大好时节的诗句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原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宋]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夜半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译文: 天边的明月升上了树梢,惊飞了栖息在枝头的喜鹊。清凉的晚风仿佛吹来了远处的蝉叫声。在稻谷的香气里,人们谈论着丰收的年景,耳边传来一阵阵青蛙的叫声,好像在说着丰收年。天空中轻云漂浮,闪烁的星星时隐时现,山前下起了淅淅沥沥的小雨,诗人从小桥过溪想要躲雨,往日,土地庙附近树林旁的茅屋小店哪里去了?拐了弯,茅店忽然出现在他的眼前。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