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浅析宋词的音乐之美

1.李清照是怎样论述宋词的音乐美的

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以史带论的词学论文。它在研究了北宋词的形式与特点,评析了词坛名家创作倾向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对于《词论》所体现的主体观念,前人已略有提及。夏承焘先生认为: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它的传统风格—这就是前人所谓‘尊体’”。(《评李清照—读史札记之一》)应该说,“尊体”确是《词论》作者所体现的主体观念,词“别是一家”就是这个观念的产物。联系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把它放在北宋词坛的具体背景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更清楚

地理

解这一点。

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词学理论发展的结果。理论与实践如影随形,词的创作实践必然产生词学理论。尽管李清照以前的词坛,对词学理论的系统论述尚不多见,但只要把有关词集的序跋,词人的通信,以及散见于词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稍加梳理,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到李清照时,人们对词体的认识正在由卑渐尊,对词体的要求正在由俗趋雅。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第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第二,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以上两点认识正是《词论》“尊体”观念的意义所在。

2.李清照是怎样论述宋词的音乐美的

1她在《词论》中论述:盖诗文分平侧,而歌词分五音,又分五声,又分六律,又分清浊轻重。

且如近世所谓《声声慢》、《雨中花》、《喜迁莺》,既押平声韵,又押入声韵;《玉楼春》本押平声韵,有押去声,又押入声。本押仄声韵,如押上声则协;如押入声,则不可歌矣。

王介甫、曾子固,文章似西汉,若作一小歌词,则人必绝倒,不可读也。2光有论述显然不行,还要看她的词。

李清照讲究根据自己表达思想感情的需要来选择词韵。她不仅在句尾用韵,在句中也常常用韵。

她更常用旁迭韵,也就是在仄韵词中使用同韵部的平声字,或相反。她也讲究不用重字押韵。

她有时利用双声迭韵 隔字复迭 迭字舌齿两声来创造音乐美。她也很重视节拍。

3.李清照的人歌

李清照的《词论》是词学史上第一篇以史带论的词学论文。

它在研究了北宋词的形式与特点,评析了词坛名家创作倾向及特征的基础上,提出了词“别是一家”的观点。 对于《词论》所体现的主体观念,前人已略有提及。

夏承焘先生认为:李清照“提出词‘别是一家’的口号”,要求保持它的传统风格—这就是前人所谓‘尊体’”。 (《评李清照—读史札记之一》)应该说,“尊体”确是《词论》作者所体现的主体观念,词“别是一家”就是这个观念的产物。

联系北宋词坛创作繁荣、词学论争的现实,把它放在北宋词坛的具体背景上进行考察,就可以更清楚地理解这一点。 词“别是一家”的观点,是词学理论发展的结果。

理论与实践如影随形,词的创作实践必然产生词学理论。尽管李清照以前的词坛,对词学理论的系统论述尚不多见,但只要把有关词集的序跋,词人的通信,以及散见于词人著作中的只言片语稍加梳理,就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到李清照时,人们对词体的认识正在由卑渐尊,对词体的要求正在由俗趋雅。

由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第一,李清照词“别是一家”之说,旨在通过严分诗词疆界,确立词的独特个性,从而达到尊体的目的。而这一观念是在词体繁荣,词学争论纷起的背景上形成的,是对前人及同时代词理论的继承、总结和发展,所以集中体现了一代人的意识。

可以看出,尊崇词体在李清照的时代已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倾向,说明了词人对于词这种文学形式的自觉。第二,词“别是一家”的理论也表明了词这种由民间发展起来的俗文学,快要走完作为俗文学的路,开始了向雅化道路的转折。

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趋势看,由俗到雅是各种文学样式发展的基本规律,诗是这样,词、曲、小说也大致如此。 当着一种产生于民间的俗文学,受到人们的重视,并从理论上进行探讨,这种文学形式便露出了雅文化的端倪。

李清照《词论》所体现的“尊体”观念就是词由俗转雅的理论标志。以上两点认识正是《词论》“尊体”观念的意义所在。

4.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唐诗宋词之美

我喜欢唐诗宋词元曲,为我国的文学瑰宝的魅力所折服,从而感叹。想在这里介绍一点心得体会,或许对一些朋友有益。

我很喜欢文学,中国的文化让我如痴入迷,文学是人的灵魂的折射,是民族才华和智慧的结晶。在浩瀚的文学大海中,唐诗,宋词,元曲,经典之作、流芳百世之作相当多,茶余饭后信手拈来,或吟之,或书之,皆让人亦喜,亦悲,亦叹。诗以唐冠,宋以词称,曲以元盛。诗中有画,词中有画,曲中有画,诗情画意,词韵墨香,曲风赋骨,诗言志,词咏怀,曲抒情。唐诗的豪迈洒脱,宋词的清丽绮美,元曲的古朴明快;李白的浪漫,李清照的忧伤,苏轼的豪放,陆游的柔情……都让人迷恋。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以为,源远悠久的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孕育出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精品文学作品琳琅满目,光彩照人,让你爱不释手,如痴似醉。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多少代传唱至今,就像是高山流水,停云落月,让人流连忘返,魂牵梦绕;让人眼界大开,获益匪浅;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我以为,欣赏文学,鉴赏文学作品,要调动自己的想象力,要进入作者的感情世界,感受作者的喜怒哀乐,再造作者的艺术境界,领会作品的深层意味,升华作品的审美情趣。从而深刻感受文学的精彩之所在,领会意境美,品味语言美,体会韵律美。让好的作品陶冶我们的性情,培养我们的气质,提高我们的修养,激励我们热爱生活,珍惜年华,创造自己的绚丽人生。

诗仙李白的诗,气势磅礴,狂敖不羁,飘逸潇洒诗圣杜甫的诗,气势雄浑、绚丽含蓄,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诗魔白居易,他的诗风格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可算是朴而近古,写诗非常刻苦。宋词中,我喜欢苏轼、李清照、秦观、李煜、陆游的词。

应该说,我的文学修养,还远远不能很好地领略鉴赏这些文学大师作品的意境和韵律,这或许和我的个人悟性、文化程度、生活体验有关。有个名人曾经说过,世间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一种潜心的感悟和品味,只要用心去寻找、去发现、去聆听、去体验,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绚丽多彩。

千古绝句,万代流传。

5.诗词的音乐美指什么

诗歌的音乐美如何表现?及诗歌中的音乐元素有哪些?应当掌握以下十三中“音乐美”的构成元素。

一、节奏:音步长短的交错美。

二、轻重:高低错落,抑扬顿挫美。

三、句读:相当于休止、延长。

四、韵脚:押韵,跳转均可。

五、虚实:虚词、诗词的轻重高低发声,造成类似音乐的倚音效果。

六、声调平仄:一句当中的平仄变化及由平仄导致的高、低、轻、重、长、短。

七、字句整散:句子音律长短变化的美:整句,整齐美;长短句,参差美。

八、双声叠韵:同声连用、同韵连用、连绵词。

九、循环往复:连续或者间杂、呼应。

十、对偶排比:在现代诗歌中常用排比,律诗则强调对偶。

十一、顶针回还:

十二、平仄粘对:上下句之间相同位置字词的平仄相对。

十三、拟声描摹:拟声词的运用或者对音乐美、乐音进行情景描绘。“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6.浅析中国音乐之美

中国音乐之美

艺术与人文课程,希望学生藉著学习过程,建立艺术的人生观,盼艺术融入生活,体验艺术的美感与特质,关怀周遭的人文发展,并快乐的学习,进而发挥潜能,创造、共享、贡献一己之力,让新时代充满高度人文艺术的气息。

由於西方文明的巨大影响,使得我国音乐全盘西化,大家忽视我国传统音乐的贡献及发展,导致中国传统音乐的没落,从家庭、学校、到社会,接触的机会甚少,又怎能领略其中之美,更遑论「发展」了!

人类的基本需求相同,不论物质或精神,有著相似的活动原则。从早期的祭天敬鬼,到现代的科学文明,

可以看见人类为[需要]做的努力。我们无须替文化评高下,但值得去细心品味各类文化的风格特色,因为情感的交融是快乐而满足的。

音乐是人类共同的需要,虽然因各民族地域的不同,音乐展现了不同的形式、内容、曲趣,但人类拥有相同的听觉及情感,对音乐艺术难以抗拒,甚至感动、追求、模仿、再创、珍藏、共享。

我国音乐,自古来就丰富多采,让我们一同游走这条流动不歇的历史长河,一同踏著这份美,转扬五湖四海,传承千秋万世。

邱文苑

源起与发展

初民以歌舞事神。巫〔女〕觋〔男〕精於歌舞。

占卜祭祀时,他们装神弄鬼,且步且歌,娱神娱人。

求雨,跳[雩]舞。

驱鬼逐疫,跳[傩]舞。

男女欢爱,跳[万]舞。

黄帝时,命玄女造[夔鼓],并亲作[清角]乐舞,

与蚩尤作战.声振千里,令人丧胆.

当时盛传的民歌,是[弹歌].

(断竹 续竹 飞土 逐肉)

相传伏羲作[瑟],神农作[琴],倕作[钟],无句作[磬],女娲作[生簧],燧作[竽],夷作[鼓].

原始社会的音乐,主要以歌舞方式反映生活,歌功颂德,以乐舞建立社会、政治、经济、教育的形象,有象徵的意义。

http://163.20.173.1/~t88fh163/wun%20%20%20shian/02.htm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