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关于六艺的诗句

1.关于艺字的的诗句 表艺术

诗书盈几有,道艺喜时闻。

发挥六艺无遗精,考黜百家如拉朽。

白头更且穷经艺,谁道忘筌便得鱼。

艺文追伏郑,德业望皋夔。

多才多艺无多寿,此理凭谁问大钧。

圣武将犁老上庭,艺文先选彍中英。

生年同艺祖,庆寿似慈宁。

身为俗吏趋行部,手艺名香祝有年。

圣主有恩酬绝艺,帘前师号紫袈裟。

廓落襟怀德艺优,身名曾不问沈浮。

从来艺事两难精,今日逢君喜且惊。

太息艺成头已白,谁能持使献金门。

纵云录后有前例,循吏艺文应并编。

溪山如许佳,欲画无绝艺。

风流正始士,艺达孔门科。

种艺吾方屋数间,图书鸡犬称君闲。

少年习气秋来发,罗艺文场肆猖獗。

客衣缁尽不复恨,但喜占艺清如冰。

你的认可是我解答的动力,请采纳。

2.诗六艺指什么

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中国周朝的贵族教育体系,开始于公元前1046年的周王朝,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礼、乐、射、御、书、数。

1、礼:礼节,有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2、乐:乐舞,有六乐:《云门大卷》、《咸池》、《大韶》、《大夏》、《大濩》、《大武》六套乐舞。

3、射:军事射箭技术,有五射: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4、御:驾驭马车战车的技术,有五御:鸣和鸾、逐水曲 、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5、书:书法,有六书:象形 、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6、数:术数,是计算、数学的技术,有九章:方田、粟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

扩展资料:

早在原始社会由蒙昧的群婚时期走向中级阶段的血缘家族的班辈婚时期,礼已产生。燧人氏是为礼以教人使人有异于禽兽的第一人。古籍中有关尧舜时期实施教育的记述,也反映了礼教的这一发展变化。

乐的产生和礼一样早,在原始社会,乐的教育尚可普及于每一个氏族成员。到了奴隶社会,乐与礼为奴隶主阶级所垄断,乐与礼互为表里。”

射、御是军事训练,也是体育训练。旧石器时代晚期,人们已发明了弓箭。弯弓射箭既是为了狩猎,也是为了和其他部族争夺生活领地。而后者的需要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重于前者。射、御在西周的国学和乡学中都是重要的科目。

六艺教育中的书数包含的内容十分广泛,至少有天文、历谱、五行、蓍龟、杂占、形法等六个方面。涉及了天文、历数、五行、占卜、地理、测量、几何、算法等自然科学知识及技术,还有宗教知识及技术。

远古的先民们,由于对日月星辰的自然崇拜,孕育了最初的天文知识。随着族外婚的产生与农业、畜牧业生产的发展,又产生了历法、数学等知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六艺

3.《诗经》六艺指的是什么

《诗经》六艺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指的是《诗经》按音乐划分的三个类别。风,是指国风,就是西周时期各国的民间歌谣。

雅,是周王京畿的乐歌,周王京畿被周人 称为夏,古代雅、夏通用,故有此称。“雅”分 大雅、小雅,意与后世的大曲、小曲相近。

颂,是形容、赞颂的意思,是当时统治者 进行祭祀时的乐歌。赋、比、兴是一种文艺创作方法,最早用 于《诗经》。

《诗经》关注现实,抒发现实生活 所触发的真情实感,具有强烈深厚的艺术魅 力,无论是在形式体裁、语言技巧,还是在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上,都显示出我国最早的 诗歌作品在艺术上的巨大成就。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 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 基本手法。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 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诗人借以表达情 感,借一个事物来做比喻。

兴则是触物兴词, 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 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赋、比、兴对于诗歌中的景物描写、形象塑造、心理描写、意境形成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后来发展成为诗歌 常用的创作手法。

《卫风•硕人》中描绘庄姜之美:“手如 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 眉。”分别以柔嫩的白茅芽、冻结的油脂、白 色长身的天牛幼虫、白而整齐的瓤子、宽额的螓虫、蚕蛾的触须来比喻美人的手指、肌肤、脖颈、牙齿、额头、眉毛,形象细致。

“巧笑倩 兮,美目盼兮”两句动态描写,又把这幅美人 图变得生动鲜活。《诗经》是赋、比、兴手法运用得最为圆 熟的作品,已达到了情景交融、物我相谐的艺 术境界,对后世诗歌意境的创造功不可没,如 《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 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 水中央。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 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 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 宛在水中沚。”。

4.关于古文中的六艺与四书五经

嗯,既然楼主这么补充……

那就不是要什么书一类的了。

在唐代以前,四书五经虽然作为儒家的经典,但是并不为大多数的士人所重视,就算汉武帝独尊儒术,这些也并不是规定的文人必读书目,虽然儒家要求每一个弟子都要掌握这些学问,但是那时候取士的标准还是以实用为主的。

到了宋朝,特别是朱熹等人将道教的观点引入儒家,逐句解说这些经文,再加上宋朝实行文官政治,考核官员的时候,就开始要求解说四书五经,即是传说中的八股文。

从那个时候开始,儒家的经典四书五经开始和文人的仕途紧密联系,到后来完全脱离了实际,让这些文人成了完全的啃书本的人物,《儒林外史》就是对这种现象最辛辣的讽刺。

所以人们提起四书五经的时候,第一个冒出来的词,必然是穷酸秀才,本来是很好的经典,被一群人弄得人模鬼样,北宋南宋,二程一朱,虽然都是杰出人物,但是不知道害惨了多少后世读书人。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