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清平乐朱淑真语文宋词

1.朱淑真的“清平乐”这首词如何鉴赏

这是南宋女词人朱淑真所作约会之词。

这首词写的是她曾经恋爱时的情形。从词里可以看出,宋代男女的交往较为开放,不是我们想 象中的明清时代那样的男女授受不亲。

欣赏作品,要注意整体阅读,前后呼应理解全词。词写清晨湖边约会,一大早,湖上烟雾弥漫, 晨露未晞,写见面之难,“奴为出来难”,所以恼恨“留我须臾住”,俩人在一起只待了一会儿。

其实热 恋的时候,时间过得飞快。“相看两不厌”,会完全忘记时间。

所以这“须臾”,是心理时间,不是自然 时间。“携手藕花湖上路”,词人与恋人牵手漫步湖边,欣赏着荷塘景色,湖里娇艳欲滴的莲花映衬 着岸边丽人幸福的脸颊,词人描绘画面相当浪漫优美!可这时天公不作美,“一霎黄梅细雨”,突然 一阵细雨飘来,淋湿了衣衫。

这场意外的雨结果可以让他们度过二人世界。“娇痴不怕人猜”,我们 可以想象,他俩跑去躲雨,也可能躲到一个亭子里,或者是屋檐下。

这时候干柴烈火就算“黄梅细 雨”也无法浇熄,也不管别人认不认得,也不怕别人猜疑,她就“和衣睡倒人怀”,躺在爱人怀里了,这 是多么幸福的时刻啊!旁若无人、自在甜蜜。 “最是分携时候”,分手之时两人依依惜别,这么难得 的机会,这么幸福的时光,哪里舍得离去呢。

“归来懒傍妆台”,回到家以后,激动的心情还没有平复 下来。大概发型都乱了,脸上的胭脂模糊了,也无心补妆,只是痴痴地看着菱花镜中自己那如桃花 般嫣然娇羞的脸,陶醉在湖畔那浪漫的时光中。

词人将她的心醉,她的喜悦,描绘得惟妙惟肖!有 场面的描绘,有细节的刻画,有对心情的描述,人、情、景构成了一幅生动明快的雨中湖畔约会图。

2.朱淑真的《清平乐》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情感表达:《清平乐·恼烟撩露》是一首典型的婉约派之作。全诗重在表现一个女子初欢后的情态生动。全词多情而不亵,贵在写出少女真实的体验。

作者简介:

朱淑真宋女作家。号幽栖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歙州(州治今安徽歙县),南宋初年时在世。生于仕宦家庭,相传因婚嫁不满,抑郁而终。能画,通音律。词多幽怨,流于感伤。也能诗。有诗集《断肠集》、词集《断肠词》。《断肠集》有宋郑元佐注本。

诗文原文:

恼烟撩露,留我须臾住。携手藕花湖上路,一霎黄梅细雨。

娇痴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怀。最是分携时候,归来懒傍妆台。

赏析:

上片写一对男女游湖遇雨,为之小驻。语序倒装是词中常见现象,此词上片即为一个倒装句。女主人公与男友相约游湖,先是“携手藕花湖上路”,这大约是西湖之白堤吧,那里的藕花当已开了,“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呢。也许这对情侣最初就是相约赏花而来,不料遇上“一霎黄梅细雨”。正是这场梅雨及撩拨着人的“烟”呀“露”呀,留他们停步了,总得找个避雨的处所吧。“留我须臾住”的“我”,乃是复数,相当于“我们”。游湖赏花而遇雨,却给他们造成了一个幽清的环境和难得亲近的机会。真乃因祸得福也。

下片写女主人公大胆的举动及归来后异常的心理。“一霎黄梅细雨”使西湖谢绝游众,因而在他们小住的地方,应当没有第三者在场。否则,当人面就搂搂抱抱,未免轻狂。须知这里“娇痴不怕人猜”之“人”,与“和衣睡倒人怀”之“人”实际上只是一个,都是就男友而言。当时情景应是这样的:由于女主人公难得与男友单独亲近,一旦相会于幽静场所,遂难自持,“娇痴”就指此而言。其结果就是“感郎不羞郎,回身就郎抱”(《碧玉歌》)。“睡倒人怀”即拥抱伏枕于恋人肩上,李后主所谓“一向偎人颤”、“教君恣意怜”也。这样的热情,这样的主动,休说外人,即使自己的男友也不免一时失措或诧异。但女人主公不管许多,“不怕人猜”,打破了“授受不亲”一类清规戒律,遂有了相恋以来第一次甜蜜的体验。

正因为是第一次,感觉也就特别强烈而持久。“最是分携时候”,多么依依不舍:“归来懒傍妆台”,何等心荡神迷!两笔就把一个初欢后的女子情态写活了。

全词多情而不亵,贵在写出少女真实的体验。

3.【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1)要留心观察体味上阕的写景,“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等处,通过分析可得出这是两个角度,视觉和听觉.要把诗句的写景描绘出来,突出哪里是视觉,哪里是听觉.(2)解答时抓住这句写景的重心是“杨花”,这在诗歌中属于具体的物,写物的诗句一般采用的就是托物言志,答案不难得出.也可从分析景物入手来解答. 答案:(1)从视觉与听觉两个角度来写晚春景象的.由于昨夜一场风雨的侵袭,诗人清晨起来看到满地落花,不胜伤感.耳边又不时传来黄莺儿不停的啼叫,仿佛要尽力留住春天,结果确是枉然.视听结合,写出了晚春景色的衰败凄惨之态.(2)托物言志,通过写春风中自由飞舞的杨花不肯飞入富贵人家,来表现自己不阿谀奉承权贵,傲岸不屈的个性. 译文:怎么也未能把春天留住,白白地让黄莺唱个不停.满地都是脏污的红锦落花,是昨夜一场风雨的侵凌.小怜姑娘刚刚弹起琵琶,拂晓她思绪万千萦绕天庭.看那不肯进入豪门大户的杨花,自由自在地漫舞春风. 赏析:古来伤春愁秋的诗词多得不可胜数.这类被人嚼烂了的题材,却是历代不乏佳篇,非但不使人感到老一套,相反,永远有新鲜之感.王安国这首《清平乐》就是这样的好词.词题为“春晚”,顾名思义是写残春景象.“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作者一起笔就写由于“昨夜雨疏风骤”,南园已满地残红了.词人面对这万花凋谢的景象,自然不胜伤感.此时耳边传来了黄莺儿不停的啼唱,于是,他仿佛感觉到多情的莺儿也正为落花发愁,苦劝春天不要归去呢.“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好像词人叹息.写莺语的“费尽”,实是衬托出词人的失落感,因为花开花谢,春去秋来,是自然规律与莺儿无关.妙词人赋予禽鸟以人的感情,不直说自己无计留春之苦,而是借莺儿之口吐露此情,手法新巧而又饶有韵味.此词交叉地写听觉与视觉的感受,从音响与色彩两个方面勾勒出一幅残败的暮春图画.开头从听莺声写起,转而便诉诸视觉.一夜风雨过后,园花凋谢,残红败蕊,满地飘零,狼藉不堪.百花盛开时,灿烂本如宫锦,可惜此时给糟塌得不成样子了.“满地残红”自是残春时节的典型景色,比之美好宫锦之被污损,词人痛惜之情可见.下面又从视觉转到听觉上来:正当词人目睹这如花似锦的春天匆匆消逝,心中无限惆怅之时,仿佛从远处传来歌女小怜之辈弹奏琵琶的声音,“弦弦掩抑声声思”,那弦弦声声正是惜春惜花之情.小怜,即北齐后主高纬宠幸的冯淑妃,因她“慧黠能弹琵琶”,后代诗人常用以借指歌女.此词中“小怜初上琵琶”,是从李贺《冯小怜》诗“湾头见小怜,请上琵琶弦”句化出.这琶琶之声哀婉动人,当此即将逝去的春宵,有多少闺中佳人长夜不眠,那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思飞越千里关山,追寻天涯游子.顾夐《虞美人》云:“玉郎还是不还家,教人魂梦逐杨花,绕天涯.”这里,作者抒写的是由春天的匆匆归去而引起的年华虚度之感,隐隐寄托着一种美人迟暮、英雄末路的悲慨,是有着丰富的社会人生内容的.最后,词人写到眼前触目皆是的杨花--这一暮春特有的风光:只见那如雪的飞花飘扬,是那样的自由自在,可始终不肯飞入那权贵人家的画堂朱户.这景象发人深思.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伤春、惜春、慨叹美好年华逝去的情怀,寄寓了作者深沉的身世感慨.全词融情于景,写景中融进了自己的生活,写出了自己的性情与风骨,堪称一首出类拔萃的伤春词.。

4.朱淑真写的宋词谒金门.春半中.愁来天不管.语言浅近而打动人心1:请

在这首词中作者抒发因所嫁非偶尔婚后日日思念意中人却无法相见的痛苦之情.开端两句:“春已半,触目此情无限”,通过女主人公的视觉和对暮春景象的感受,道出了她的无限伤感之情.“此情”究竟指的是什么?这里并未明说,从词的下文及作者婚事不遂意来看,是思佳偶不得,精神孤独苦闷;是惜春伤怀,叹年华消逝.“无限”二字,有两层意思:一是说明作者此时忧郁心情的浓重,大好春色处处都触发她的忧思;二是表明作者的隐忧永无消除之日,有如“一江春水向东流”之势.接着,作者用行为描写形象地表现了她的愁绪:“十二阑干闲倚遍,愁来天不管.”古词曾有“倚遍阑干十二楼”之句与此近似.此句写女主人公愁怀难遣、百无聊赖、无所栖息的情态.“遍”字,写出呆留时间之长.“闲”字,看来显得轻松,实则用意深重,这正表现了作者终日无逅、时时被愁情困锁不得稍脱的心境.她因无法排遣愁绪,只得发出“愁来天不管”的怨恨.此句写得新颖奇特,天,本无知觉,无感情,不管人事.而她却责怪天不管她的忧愁,这是因忧伤至极而发出的怨恨,是自哀自怜的绝望心声.“好是风和日暖,输与莺莺燕燕.”大好春光,风和日暖,本应为成双佳人享受,可是自己因孤寂忧伤而无心赏玩,全都白白地送给了莺燕,这既表现出对莺燕的羡妒,又仅映了现实的残酷无情.说得何等凄苦!莺莺、燕燕,双字叠用,并非是为了凑成双数,而是暗示它们成双成对,以反衬自己单身只影,人不如鸟,委婉曲折地表现孤栖之情,含蓄而深邃.末两句进一步表现作者的情思:“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它不但与开头两句相照应,而且隐曲地透露了她愁怨的根源。

5.宋词中以清平乐为词牌名的诗词有多少首

有名的16首 1.李煜《清平乐·别来春半》 2.冯延巳《清平乐·雨晴烟晚》 3.晏殊《清平乐·金风细细》 4.欧阳修《清平乐·小庭春老》 5.晏几道《清平乐·留人不住》 6.晏几道《清平乐·蕙心堪怨》 7.晏几道《清平乐·莺来燕去》 清平乐8.黄庭坚《清平乐·春归何处》 9.李清照《清平乐·年年雪里》 10.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11.**《清平乐·六盘山》 12.辛弃疾 《清平乐 独宿博山王氏庵》 13.刘克庄《清平乐》 14.赵令畤《清平乐》 15.元好问《清平乐·太山上作》 16辛弃疾 《清平乐·检校山园书所见》。

6.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清平乐朱淑真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

【小题1】表达了词人对春的怜惜和留恋之情。

(2分)“风光”与“紧急”搭配,突出时光之速,三月马上就到三十日,更见已是暮春;(2分)“绿野烟愁露泣”运用拟人手法,写绿野上的烟、露因为“拟欲留连计无及”而发愁、哭泣,这其实就是词人在表明自己惜春的心迹。 (2分)【小题2】这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2分)前一句中“缱绻”“临岐”“嘱咐”三个词,是把春当做了别离之人,鼓声软语和春告别并“嘱咐”:来年你要早点儿让梅花开放啊!(2分)此拟人手法的运用,将对春的留恋具化为对春的叮嘱,可见盼春心之急切,更加深了惜春感情的强烈。 (1)【小题1】试题分析:词的起句便奇突。

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写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

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这两句属于倒置,比贾诗从月日说起,尤觉用笔跳脱。

一般写春暮,止到三月,点出“三十(日)”,更见暮春之“暮”。日子写得如此具体,读来却不板滞,盖一句之中,已具加倍之法。

而用一“俄”字渲染紧急气氛,比贾句用“正当”二字,更有生气。在三月三十日这个临界的日子里,春天就要消逝了。

“拟欲留连计无及”,一方面把春天设想为远行者,另一方面又俨有送行者在焉,“拟欲留连”者究竟是谁?似是作者自谓,观下句则又似是“绿野”了。 暮春时节,红瘦绿肥,树木含烟,花草滴露,都似为无计留春而感伤呢。

写景的同时,又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了。上两句与下两句,一催一留,大有“方留恋处,兰舟催发”的意趣,而先写紧催,后写苦留,尤觉词情叠宕。

上片已构成一个“送别”的局面。催的催得“紧急”,留的“留连无计”,只好抓紧时机作临别赠言罢。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上句“敲”上着一“轻”字,便带有微妙的感情色彩,恰是“缱绻”软语的态度。“临歧”二字把“送别”的构思表现得更加明显。

最末一句即“临歧嘱咐”的“缱绻”的情话:“来年早到梅梢。”不道眼前惜别之情,而说来年请早,言轻意重,耐人寻味。

“早到梅梢”尤为妙笔生花之语。盖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的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

把春回的概念,具象化为早梅之开放,又创出极美的诗歌意象,使全词意境大大生色。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7.古代诗歌鉴赏:《清平乐》李清照

上片忆昔.雪里梅开,预示着莺飞草长,鸟语花香的春之降临.它引起词人新的希望和幸福的追求.于是插梅而醉.这个“醉”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因梅花开放而产生了如醉如痴的内心躁动;二是因内心之躁动而醉饮.饮又不能浇愁,故而挼(ruó)梅.揉搓,是内心不宁静的一种下意识动作.而挼尽梅花也无好意绪,只赢得清泪如许! 下片伤今.又到了梅花开放的季节.而自己飘沦天涯,颠沛流离的生活已使两鬓斑斑.结末作忧患语:昔年虽无意绪,但毕竟“春心‘还’共花争发”,有插梅、挼梅之举.而今天,尚未踏雪寻梅,就已从晚来风势中预感连赏梅之事也难以实现了. 这首词表现了一个热爱生活又屡经患难的老妇的绝望的心声.。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1.满字既写出了词人刚刚拂静身上的落花,随即又落满一身的景象,也写出了词人愁绪满怀,难以排解的烦乱心绪。

2.“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却如”,正象的意思。

“更行更远”是说无论走得多么远,自己心中的“离恨”不就象那无边无际、滋生不已的春草吗?无论你走到哪里,它们都在你的眼前,使你无法摆脱! 运用比喻手法,比喻浅显生动,而且通过形象给人以离恨无穷无尽、有增无已的感觉,使这首词读起来显得意味深长。 1. 分 析:本题考查对诗句炼字的理解。

文中说就象白雪飘飞的阶下落梅一样零乱,把它拂去了又飘洒得一身满满。“拂了一身还满面”,亦以象征手法表达自己扫不尽的离愁。

梅花越落越多,而离愁亦拂去仍来。一笔两到,于婉曲回环中见出情思。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2】 分 析:结尾二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把怀人的情思比作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衍滋生。

《楚辞.招隐士》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则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诗家习惯用春草以赋离情。李煜则用以入词,用了“更行”、“更远”、“还生”三外简短的词句,将复迭和层递等修辞手法交织于一句,以春草的随处生长比离恨的绵绵不尽,委婉,深沉,余思不尽。

“春草”既是喻象,又是景象,更是心象。随着它的“更行列远”,向天涯之尽头,拓开了人的视野和时空的距离。

人走得愈远,空间的距离拉得愈大,春草也就蔓延得更多,直至视野尽处那一片虚化了的,模糊了的空间。词人的满腔离愁别绪,也随之化入了漫漫大气,离情之深,无可言状了。

这种虚实相生的手法,使形象化入漫漫时空,促人深思联想,与《虞美人》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秦少游《八六子》词所写的“倚危亭,恨如芳草,萋萋刬尽还生”,就是化用李煜此词。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