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著名的除夕的诗句有哪些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如屠苏。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南宋 【作者】:姜夔 【作品】:鹧鸪天 【内容】:丁巳元日。 柏绿椒红事事新, 隔篱灯影贺年人。 三茅钟动西窗晓, 诗鬓无端又一春。 慵对客,缓开门, 梅花闲伴老来身。 娇儿学作人间字, 郁垒神荼写未真。 谭嗣同 除夕感怀 断送古今惟岁月,昏昏腊酒又迎年。 谁知羲仲寅宾日,已是共工缺陷天 除夕夜 烟花爆竹齐飞响, 团坐举杯笑颜开。 欢歌博娱怡情夜, 空际繁星银汉呆。 暮景斜芳殿,年华丽绮宫。 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 阶馥舒梅素,盘花卷烛红。 共欢新故岁,迎送一宵中。 杜审言的《守岁》诗,向我们展示皇宫贵族过年时灯烛照夜歌舞娱乐通宵达旦的景象: 季冬除夜接新年, 帝子王孙捧御筵。 宫阙星河低拂树, 殿廷灯烛上薰天。 弹弦奏节楷风入, 对局探钩柏酒传。 欲向正元歌万寿, 暂留欢赏寄春前 除夜 (南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关于除夕的诗词关于除夕的诗词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文天祥(1236-1283)南宋大臣、抗元英雄。字履善,号文山,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痛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王安石(1021年12月18日-1086年5月21日),字介甫,号半山,汉族,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临川区)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 除夕 【明】张掞 岁事今宵尽,悠悠动所思。 忽惊为客处,失记离家时。 药里扶衰弱,诗囊寓别离。 阿咸能慰意,椒颂酒盈卮。 张掞(996—1074),字文裕,齐州历城王舍人庄(今山东济南)人。 除夕 【宋】刘光祖 房州亦是家,守岁落灯花。 乡信长凭雁,僧餐自施鸦。 刘光祖[公元一一四二年至一二二二年]字德修,简州阳安人。生于宋高宗绍兴十二年,卒于宁宗嘉定十五年,年八十一岁,登进士第。除剑南东川节度推官。 3.著名的除夕的诗句有哪些描写除夕的诗句: 《田家元日》 孟浩然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卖痴呆词》 范成大 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 《除夜》 来鹄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日》 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玉楼春》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除夜》 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拜年》 文征明 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 《已酉新正》 叶颙 历添新岁月,春满旧山河。 《癸已除夕偶成》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凤城新年辞》 查慎行 从此剪刀闲一月,闺中针线岁前多。 《甲午元旦》 孔尚任 听烧爆竹童心在,看换桃符老兴偏。 《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 ** 共庆新年笑语哗,红岩士女赠梅花;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除夕,又称大年夜、除夕夜、除夜、岁除等。 是时值每年农历腊月(十二月)的最后一个晚上。除,即去除的之意;夕,指夜晚。 除夕也就是辞旧迎新、一元复始、万象更新的节日。与清明节、中元节、重阳节三节是中国传统的祭祖大节,也是流行于汉字文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 除夕因常在夏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日,故又称该日为大年三十,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民间最为重视。 家家户户忙忙碌碌或清扫庭舍,迎祖宗回家过年,并以年糕、三牲奉祀。 农历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自古就有通宵不眠、守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受汉文化的影响,除夕也是汉字文化圈国家以及世界各地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 2007年,除夕依《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正式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14 年,除夕依**关于修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决定进行调整,不再作为中国法定节假日。 4.关于除夕的诗句,习俗即内涵除夕的来历 农历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除是除旧布新。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那天晚上叫“除夕”,俗称“大年三十”。 除夕的习俗 “燃放烟花爆竹”。燃放爆竹是除夕夜必须要做的一件事。传说怪兽“夕”最怕爆竹的响声,我们的先人就是用爆竹驱走了怪兽的。如今,燃放爆竹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它还有驱散穷气和晦气的作用,响声也代表了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有声有色,红红火火。 “守岁”。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点起蜡烛或油灯,围坐炉旁闲聊,等着辞旧迎新的时刻,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由于意义重大,直到今天,人们还习惯在除夕之夜守岁迎新。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即现在的午夜子时,在新旧交替的这个时刻,还要燃放爆竹,以示庆祝。 “吃年糕”。传统的春节是从腊月初八的(即腊八节)开始,家庭主妇们就开始张罗过年需要的各种食物了。蒸年糕,年糕因为谐音“年高”,再加上有着变化多端的口味,几乎成了家家必备的应景食品。 “包饺子”。吃饺子是北方传统的过年方式。春节是一个家人团圆的节日,在这个节日,离家在外的游子都要不远千里万里赶回家来,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过年,饺子的作法是先和面做成饺子皮,再用皮包上馅,馅的内容是五花八门,各种肉、海鲜、蛋和时令蔬菜等都可入馅,正统的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起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的酱油为佐料沾着吃。也有炸饺子、烙饺子(锅贴)等吃法。因为和面的“和”字就是“合”的意思;饺子的“饺”和“交”谐音,“合”和“交”又有相聚之意,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又取更岁交子之意,非常吉利;此外,饺子因为形似元宝,过年时吃饺子,也带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祭祖" .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盛以高碗,颇有钟鸣鼎食之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描绘了我国人民欢度春节盛大的喜庆情景。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 春节看花市 林伯渠 迈街相约看花市,却倚骑楼似画廊; 束立盆栽成列队,草株木本斗芬芳。 通宵灯火人如织,一派歌声喜欲狂, 正是今年风景美,千红万紫报春光。 元日 玉楼春 (宋)毛滂 一年滴尽莲花漏,碧井屠苏沉冻酒。 晓寒料峭尚欺人,春态苗条先到柳。 佳人重劝千长寿,柏叶椒花芬翠袖。 醉乡深处少相知,只与东君偏故旧。 癸已除夕偶成 (清)黄景仁 千家笑语漏迟迟,忧患潜从物外知, 悄立市桥人不识,一星如月看多时。 5.节日诗句元日 ——用来描写除夕。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生查子——用于描写元霄节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已酉端午——描写端午节风雨端阳生晦冥, 汨罗无处吊英灵。 海榴花发应相笑, 无酒渊明亦独醒。《水调歌头》——写中秋月的诗词太多了,著名的有“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本人力荐苏东坡的这一首: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 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6.描写除夕的诗句有哪些1、除夜雪 宋代:陆游 北风吹雪四更初,嘉瑞天教及岁除。 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 译文: 四更天初至时,北风带来一场大雪;这上天赐给我们的瑞雪正好在除夕之夜到来,兆示着来年的丰收。 盛了半盏屠苏酒的杯子还没有来得及举起庆贺,我依旧在灯下用草字体赶写着迎春的桃符。 2、新年作 唐代: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译文: 新年来临思乡之心更切,独立天边不禁热泪横流。 到了老年被贬居于人下,春归匆匆走在我的前头。山中猿猴和我同度昏晓,江边杨柳与我共分忧愁。 我已和长太傅一样遭遇,这样日子须到何时才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