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人物道德的古诗,5首1、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唐•元稹《菊花》) 倒不是百花中特别偏爱菊花,而是因为菊花开过后再也没有花朵可赏了。句中隐含着对菊花独傲寒霜而后凋的坚贞品格的赞美。 2、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唐•杜甫《》) 丹青,朱红色和青色的颜料,借指绘画。这两句说,一生沉浸在绘画艺术中而不觉得将近年老,富贵对我就像天上的浮云一般淡泊。诗句赞扬了名画家曹霸潜心艺术,不慕名利的高尚情操。 3、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宋•程颢) 不为富贵所迷惑而安于贫贱,男子汉能达到这一境界才称得上英雄豪杰。今赋予其新的含义,形容志士仁人不谋名利的高尚品质。 4、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史记》) 蹊(xī):小路。桃树李树虽然不会说话,但是它们那芬芳的花朵和甜美的果实,却吸引人们纷纷前去欣赏采摘,以至在树下自然踩出一条条小路来。此句比喻品德高尚的人自然会赢得人们的敬仰。 5、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蜀•诸葛亮《诫子书》) 没有恬淡寡欲的修养,就不能使志向清白;没有宁静的心胸,不排除外界干扰,就无法达到远大的目标。诸葛亮认为,修身治学应该首先摆脱名缰利锁的束缚,切戒浮躁,方能成才。 2.形容“阴险”的诗句有哪些1.《有感》【宋】詹初 世道已趋末,人心觉更殊。 逐逐在势利,权势竞吹嘘。 忠言翻为怨,成风在谄谀。 谄谀势立至,势去还踌躇。 小人夸得志,君子思归欤。 不忍同世浊,深山高结庐。 闭门守吾拙,势利安可居。 势利一时荣,时过祸反予。 不如守贫贱,履道常坦如。 所以介然志,三公不易诸。 2.《丽人行》【唐】杜甫 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衤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3.《相鼠.鄘风》 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相鼠有齿,人而无止。人而无止,不死何俟? 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4.《小人吟》【宋】邵雍 小人无节,弃本逐末。 喜思其与,怒思其夺。 5.《结交》【唐】孟郊 铸镜须青铜,青铜易磨拭。结交远小人,小人难姑息。 铸镜图鉴微,结交图相依。凡铜不可照,小人多是非。 6.《春帖子词二十首.皇帝合六首》【宋】欧阳修 阳进升君子,阴消退小人。 圣君南面治,布政法新春。 7.《第一百七十五》【宋】文天祥 小人困驰骤,后生血气豪。 世事固堪论,我何随汝曹 8.《冬日读白集爱其贫坚志士节病长高人情之句作》【宋】陆游 汉祸始外戚,唐乱基宦寺。 小人计已私,颇复指他事。 公卿恬骇机,关河入危涕。 草茅岂无人,死抱经世志? 9.《酒德》【唐】孟郊 酒是古明镜,辗开小人心。醉见异举止,醉闻异声音。 酒功如此多,酒屈亦以深。罪人免罪酒,如此可为箴。 10.《君子法天运 》【唐】韩愈 君子法天运,四时可前知。小人惟所遇,寒暑不可期。 利害有常势,取舍无定姿。焉能使我心,皎皎远忧疑。 《资治通鉴·唐纪》载:“李林甫为相,凡才望功业出已右及为上所厚、势位将逼己者,必百计击之,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 3.形容人无德无才能的成语【材朽行秽】:指无才无德.有时用为谦词. 【诡谲无行】:诡谲:欺诈;无行:无德行.形容欺诈成性,品行不端. 【金漆饭桶】:饭桶:比喻无用的人.用金漆漆过的饭桶.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 【金漆马桶】:马桶:粪桶.用金漆漆过的粪桶.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 【老而不死】:本是孙子骂旧友原壤年老无德可称术的话,后亦指年老而不利于社会国家或拖累后辈. 【老而不死是为贼】:责骂老而无德行者的话. 【雷鸣瓦釜】:釜:锅.锅发出雷一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声势烜赫. 【瓦釜雷鸣】:瓦釜:沙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沙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 【洋漆马桶】:马桶:粪桶.用西洋漆漆过的粪桶.指服饰华丽而无德无才的人. 【有口无行】:有虚言而无德行. 4.有才无德的七绝诗七言绝句是指每首四句,每句七字的诗;七言律诗则是每首八句。 律诗 中国近体诗的一种。格律严密。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六言、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8句。如果仅6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8句 ,即10句以上的 ,则称排律或长律。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诗,每2句成一联,计四联,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二、三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偶句。排律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另外,律诗的格律要求也适用于绝句。 唐代律诗在定型化过程中和定型后,都存在变例,有些律诗不完全按照格式写作,如崔颢的《黄鹤楼》,即前半首为古体格调,后半首才合律。律诗的这种变化被称为拗体 。 绝句 中国诗体。又称截句、断句、绝诗。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两种。简称五绝、七绝,也偶有六绝。它源于汉及魏晋南北朝歌谣。“绝句”这一名称大约起于南朝。梁 、陈时,已较普遍地用绝句泛指四句短诗,其押韵平仄都较自由,或称古绝句。唐以后盛行近体绝句,格律同于八句律诗中的前、后或中间四句。所以,唐人有的在诗集中把绝句归于律诗。后来也有学者认为绝句是截于律诗之半而成。绝句灵活轻便,适于表现一瞬即逝的意念和感受,广为诗人所采用,创作之繁荣超过其他各体诗。宋代洪迈曾辑录唐人绝句万首,约占现存唐诗总数1/5。除李白、王昌龄、杜牧、李商隐以绝句擅长外,还有不少千古名篇,并不一定出自名家之手。另外,唐人绝句大都配乐歌唱,如王维《渭城曲》、李白《清平调》、刘禹锡和白居易的《竹枝词》、《杨柳枝》等,所以,绝句也被人视作唐人乐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