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诗歌鉴赏的写景手法

1.以景物描写的角度赏析句子有哪些方法

分析景物描写可以从以下分析: 描写景物的方法, ①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揭示作品的 时代背景;②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③ 展示人物性格;④推动情节的发展;⑤借景 抒情,情景交融.景物描写的主要作用、效果: 渲染——通过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分析渲染 了什么氛围——就景物本身分析 衬托或烘托——分析景物中的人物的性格、心情等——就景物与人物、情节的联系 写景的方法 (一)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手法(二)动静结合 (三)色彩的渲染 (四)采用白描手法写景 (五)从多种感官写【触觉,视觉,听觉】 (六)移步换景,多角度的进行描写 (七)正面与侧面相结合 (八)对比描写,突出景物特点例如: 1.孙犁《荷花淀》:“这女人编着席.不久, 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 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 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 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 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通过对水生嫂编织芦席的景物描写,渲染了 一种清新宁静的氛围,烘托(或衬托)了水 生嫂勤劳纯朴、温顺善良的形象.(这里是 以景衬人)2.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姥连天向天横, 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 南倾.”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说天姥山怎样高, 而是用以高峻著称的五岳、天台来衬托天姥山, 从而把天姥山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壮丽非 凡. 3.杜甫的《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 照夜欲三更.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 鸣.”其中“船尾跳鱼拨剌鸣”一句就用了反衬. 诗的前三句着力刻画一个静字,此句却写动、写 声,似乎打破了静谧之境,但给读者的实际感受 恰好相反,以动写静,愈见其静,以声衬静,愈 见其静. 渲染本来是国画的 一种手法,在需要 强调的地方,用水 墨或淡的色彩涂抹 画面,显出物象阴 阳向背,以加强艺 术效果. 诗歌则往往用 来对环境、景物等 进行描写,这些描 写是作多方面的正 面描写形容,以突 出形象. 烘托本是中国 山水画的传统 手法,用水墨 或色彩在物象 的轮廓外面涂 抹,使物象明 显突出. 用在诗文中 则指从侧面着 意描写,作为 陪衬,使所要 表现的事物鲜 明突出. 衬托,就是为了使某事 物的特色更加突出,用 别的东西来陪衬和对照 的修辞手法.它可以使 被陪衬的事物显得更加 突出、形象. 附:衬托分正衬和反衬,正衬:即是用一与本 体事物一致的观点或景 物,从正面去陪衬、烘 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反衬:即是把一种与 本体事物相反或对立的 观点、事物从反面去陪 衬烘托本体事物的格式.希望这些能帮助你,对回答有疑问请追问!如果赞同请及时选满意答案,您的赞同是我助人为乐的动力 谢谢。

2.如何鉴赏古诗文中的写景

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有哪些(1).txt我这人从;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二、动与静的结合;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在古诗中,写景的手法有哪些(1).txt我这人从不记仇,一般有仇当场我就报了。

没什么事不要找我,有事更不用找我!就算是believe中间也藏了一个lie!我那么喜欢你,你喜欢我一下会死啊?我又不是人民币,怎么能让人人都喜欢我?一、正与侧的结合 景物描写可以从正面入手,直接描写景物的特点,使人一目了然;也可以不从正面景物入手,而是从与其有关的侧面景物写起,来揭示该事物的特点,同时还能提供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两种方法结合运用,可以使景物的特点,更加鲜明更加突出。

如白居易《杨柳枝词》“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黄金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第一、二句运用正面描写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柳树的娇美形态。

王昌龄的《从军行》“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第二句侧面描写战况,通过写风势很大,卷起红旗便于急行军来写战争的惨烈。

再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石头城”,但诗歌不从石头城入手,却从石头城周围景物——山、潮水、月——入手,写出了石头城这一“故国”的没落与荒凉。

二、动与静的结合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诗人们为了创设意境,特别注意动态描写,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在这种手法的运用中,诗人往往独出心裁,“每着一字”,而使“境界全出”。

比如像贾岛《题李凝幽居》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推”“敲”选用,王安石《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的形容词用作使动动词,都是动态描写的一些典范,在动词的使用上作了不少文章。但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因此,动静结合的写景手法,往往与衬托又不可截然分开。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人王维不愧描写山水的高手,动静结合是其主要写景手法之一。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构成动人的意境。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写的是月光透过松枝洒遍大地;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三、声与色的结合古诗写景常涉及到声音与颜色,这是诗人利用感官多角度写景,让读者如临其境,收到了很高的艺术效果。如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上联是一组对仗句。草堂周围多柳,新绿的柳枝上有成对黄鹂在欢唱,一派愉悦景象,有声有色,构成了新鲜而优美的意境。

“翠”是新绿,“翠柳”是初春物候,柳枝刚抽嫩芽。“两个黄鹂鸣翠柳”,鸟儿成双成对,呈现一片生机,具有喜庆的意味。

次句写蓝天上的白鹭在自由飞翔。这种长腿鸟飞起来姿态优美,自然成行。

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青天”映衬下,色彩极其鲜明。两句中一连用了“黄”、“翠”、“白”、“青”四种鲜明的颜色,织成一幅绚丽的图景;首句还有声音的描写,传达出无比欢快的感情四、虚与实的结合“虚”与“实”是两个极大的概念,具体点说就是无形与有形、抽象与具体,想象回忆与现实。

如“愁”是虚的,因为它是无形的、抽象的,而“一江春水”、“舴艋舟”、“春草萋萋”“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实的,古诗词常借助具体、可感的事物来抒发某种感情寄托某种情怀,或借助想象或回忆来写现实的境遇和况味。同学们在鉴赏时要注意诗中哪是实、哪是虚。

以及诗人着意要表现的是实还是虚。弄清了这几点才能准确把握它们的关系。

实景是诗人描写的现实客观景物,虚景是诗人通过联想或想像而虚拟的景物,虚实结合更能表达出一种浓溢的情思。如高适《塞上听吹笛》“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天山”,诗中一二句实写景,描写的内容是胡天北地,冰雪消融,牧马的季节到了。傍晚,战士赶着马群归来,天空洒下明月的清辉。

在如此苍茫而又清澄的夜景里,不知哪座戍楼里吹起了羌笛,那是熟悉的《梅花落》曲调啊!三四句虚写景,将“梅花落”拆用,仿佛风吹的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它们四处飘散,一夜之间和色和香洒满天山。此诗抒写战士们由听曲而想到故乡的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想到梅花之落,写。

3.诗词鉴赏方法,写景的,要语言简练,坐等

鉴赏步骤

1、抓意象。找出诗中写到的景物,明确景物的特征和寓意。

2、品意境。展开联想,根据诗中的景物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诗中所展示的画面,体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

3、悟情感。把自己融入意境中,领会诗人写景所表现的情感。

分析写作技巧

1、描写景物的方法

(1)从作者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描写景物的角度入手分析。如高、低、俯、仰的变化;绘形、绘声、绘色。

(2)从作者描写景物的顺序入手分析。即把握写景的层次。如所见、所闻、所感;感觉、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的变化;远景、近景;上下;色彩的搭配等。

(3)从描写景物的技巧入手分析。如虚实结合(“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动静结合(或以动衬静,或以静衬动)(“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明、暗对比(“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以小见大(“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粗笔勾勒(白描)和细部描绘(工笔)相结合(“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与“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比兴手法的运用。

2、景与情的关系

诗人写景是为了衬托(包括正衬、反衬)情,具体关系为:

第一种情况,“乐”景正衬“乐”情。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写出了诗人对春雨到来的喜悦之情;

第二种情况,“哀”景正衬“哀”情。与第一种情况类似,凄凉之景也可以用来烘托凄凉的气氛,而且更为常见。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用落叶抒发了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

第三种情况,“乐”景反衬“哀”情。古人曾评价说:“以乐写哀,以哀写乐,一倍增其哀乐。”这里的关键,或要抓住全诗的中心句和关键词,或要联系上下文。如,“劳歌一曲解行舟,红叶青山水急流。日暮酒醒人已远,满天风雨下西楼”,用色彩明丽之景表现的是依依惜别之情。

第四种情况,“哀”景反衬“乐”情。景是为情服务的,若全诗是“乐”情,前面的“哀”景完全有可能是为反衬“乐”情服务的。如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前六句写塞下艰苦的环境条件和紧张的战斗生活,后两句却转到写将士奋勇杀敌的豪情,这种豪情也正是全诗的中心。这样,我们感受到的,是不畏艰苦、有着钢铁般意志的将士形象。这里,所谓的“哀”景,既然是用来反衬豪情,就全然不是悲哀的了。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