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有关的诗句

1.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主旨相近的名人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代中国(从先秦到1840):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东汉名臣陈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13: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m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四、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五、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郑板桥《对联》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我们只有献出生命,才能得到生命。

——泰戈尔 生是一所学校,再那里,不幸比起幸福来是更好的老师。 ——弗里奇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伯克 好的运气令人羡慕,而战胜厄运更令人惊叹。----塞尼卡 人生应该如蜡烛一样,从顶燃到底,一直都是光明的。

—— 萧楚女 人生的价值,即以其人对于当代所做的工作为尺度。 —— 徐玮 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

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 —— 吉鸿昌 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当看他取得什么。

—— 爱因斯坦 。

2. 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主旨相同的诗句有哪些

你好!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古代中国(从先秦到1840): 一、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易经》 2:发奋忘食,乐以忘优,不知老之将至。 《论语》 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 4: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 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孟子》 6: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7: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8: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屈原《离骚》 9: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史记•滑稽列传》 10: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屈原《离骚》 二、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1: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史记•陈涉世家》 12: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后汉书•陈蕃传》 东汉名臣陈蕃少时独居一室而院内龌龊,薛勤批评他:“孺子何不洒扫以待宾客?”陈蕃答道:“大丈夫处世,当扫天事,安事一屋乎?”薛勤当即反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13:有志者,事竟成。 ——《后汉书•耿?m传》 14: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广陵思王荆传》 1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三、三国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1年 16: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龟虽寿》 17: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18: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后出师表》 19: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北齐书•元景安传》 四、隋唐宋:公元581年-公元1271年 20:天生我材必有用。

—李白《将进酒》 21: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王安石 北宋神宗时期,王安石力主变法,反对因循保守,提出这一著名的“三不足”论断。

2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夏日绝句》 23: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病起书怀》 五、元明清:公元1271年-公元1840年 24: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过零丁洋》 25: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顾宪成 26: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明日歌》 27: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28: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郑板桥《竹石》 29: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郑板桥《对联》 。

3.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名言警句

1.置之死地而后生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4.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文学家张载”。

4. 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意思相近的名言十句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孔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李商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周文王:“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豪华尽出成功后,逸乐安知与祸双 ——王安石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易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欧阳修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安不忘危,盛必虑衰.——(《汉书》)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北宋文学家张载。

5.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词语找出7个重要词语

生于忧患:因为忧患而生存发展.然后,这样以后.于,介词,由于,表原因.生,使……生存.(31)死于安乐:安逸享受使人萎靡死亡.使……死亡.居安思危,戒奢以俭 ——居安思危中性词,居:处于.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戒奢以俭的意思就是倡导节俭,反对奢侈浪费,戒奢倡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在我国历史上,许多具有远见卓识的人士都积极倡导节俭,力戒奢移浪费,并且身体力行,作出表率.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使你成功.多用于艰难困苦条件下.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意思是要成大器,必须经过艰难困苦的磨练.安不忘危,盛必虑衰——在平安的时候不能忘记潜在的危险在自己飞黄腾达的时候不能忘记可能一下衰败的危险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话是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在总结唐庄宗既得天下,后又失天下的原因时所说.这位文豪指出,唐庄宗是因为他的艰苦奋斗,发愤图强而成功,他的失败又是由于他居功自傲,贪图享乐.可见,忧劳与逸豫对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社稷是多么的重要.靡不有初,鲜克有终——意思是说做人、做事、做官没有人不肯善始,但很少有人善终.细细体味此言,觉得其中的确蕴涵了深刻的哲理和警示.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平安时不忘记危险,存在的时候不忘记灭亡的时刻,治理的时候不忘记动乱.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请采纳我的答案为最佳。

6. 关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古诗词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淫逸亡国)杜牧《泊秦淮》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警世贤文》之勤奋篇

疾风知劲草,岁寒见后凋。后汉书·王霸传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

冷水煮青蛙效应.

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付

以下的转自他人的回答:

魏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所以危则安矣,思所以乱则治矣,思所以亡则存矣”

孔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亡,治而不忘乱”

欧阳修:“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魏绛:“‘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7. 谁知道有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言呀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是出自孟子的一句名言。

原文是这样的: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告子下》) 这是说一个人要成就大事,一定要经历许多艰难困苦的磨炼,只有经历艰难困苦,经风雨,见世面,才能锻炼意志,增长才干,担当大任。安逸享乐,在温室里成长,则不能养成克服困难,摆脱逆境的能力,会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遇挫折、逆境则消沉绝望,往往导致灭亡。

所以他得出结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宋儒张载在其名篇《西铭》中也说: “富贵福泽,将厚吾之生也;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

富贵福泽可以使我们生活得更好,这是人所共知的常识,也是人们追求的愿望。贫贱忧戚,则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

但张载却说贫贱忧戚,“庸玉汝于成也”,是帮助你取得成功的机会。人们都希望一帆风顺,万事如意,孟子却说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人们不愿贫贱忧戚,张载却说这是“玉汝于成”,帮助你成功。

二者思想是一致的,包含着深刻哲理,体现了中国人的人生智慧。它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人生不是康庄大道,总是会遇到种种艰难曲折,要在不断经历失败和挫折,不断克服困难的奋斗中前进。

正是这样的人生智慧,指引人们把困难和逆境看作激励自己奋进的动力,自觉地在困难和逆境中磨炼自己,愈挫愈奋,不屈不挠地去争取胜利,养成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自强不息的精神。一部中国历史,处处渗透着这种精神。

司马迁在蒙受宫刑的奇耻大辱的情况下,发奋著述,完成了不朽巨著《史记》。他在致友人任安的信《报任安书》中,曾列举了许多先贤在逆境中奋起的事例,如周文王被拘禁,推演了《周易》;孔子受困厄,作了《春秋》;屈原遭放逐,写了《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著了《国语》;孙子受了膑脚之刑,修了《兵法》,等等。

他说,所有这一切,都是先贤在困厄中发奋作出的业绩。司马迁正是以此激励自己,继承这种精神,完成了撰写《史记》的伟业。

今天我们国家处在安定发展的时期,这一代青少年多是独生子女,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关怀爱护。安乐的成长环境,使他们中的多数人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对挫折困难的适应能力较差的弱点,有的甚至只因一些细小的挫折而犯罪以至自杀。

针对这种情况,牢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真理,提倡自觉磨炼的精神,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只有自觉经受艰难困苦的磨炼,才能担当起迎接伟大民族复兴的重任。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