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陶渊明有关东篱的诗句

一、求有关东篱的诗句

早凉生北槛,残照下东篱。---白居易《池上早秋》

愧君相忆东篱下,拟废重阳一日斋。---白居易

为报使君多泛菊,更将弦管醉东篱。---岑参

东篱摘芳菊,想见竹林游。---储光羲

且酌东篱菊,聊祛南国愁。---杜甫

到时若见东篱菊,为问经霜几度开。---杜牧

节物惊心两鬓华,东篱空绕未开花。---高适

酸枣垂北郭,寒瓜蔓东篱。---李白

东篱二月种兰荪,穷巷人稀鸟雀喧。---李颀

自有东篱菊,年年解作花。---刘长卿

南涧泉初冽,东篱菊正芳。---卢照邻

到家俱及东篱菊,何事先归半日程。---韦应物

莫作东篱兴,青云有故人。---温庭筠

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白居易

二、陶渊明采菊东篱下

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

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南山之下,诗人悠闲漫步,信手采得几株菊花。

落日暮气之中,平静地看归鸟还巢。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守、清静无为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在陶渊明现存的120多首诗中, 涉及饮酒生活内容的竟达44首, 约占陶诗总数的三分之一。《饮酒二十首》是其中的代表作品, 尤以第五首(结庐在人境) 最为脍炙人口, 国内出版的各种陶诗选本或选 读几乎无不收录这首诗, 为准确理解、鉴赏和翻译陶诗(乃至各类汉诗) 提供了极好的素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读《饮酒》这首诗,似乎有一种超然的气韵漫上心间,明净、轻柔、舒缓,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平静和安宁。

诗人就是在这种恬淡安然的心境中,感悟着自然的乐趣和人生的真谛。陶渊明的诗语言平淡,不尚用典,然在平淡中却传达出他崇尚自然的真意,表达出物我两忘的艺术至境。

诗虽冠以“饮酒”为名,却是借酒抒怀,寄托深远。在此诗中,诗人通过问答而表明了自己的心地:为何身处红尘而可避尘扰,就在于其精神高远。

南山之下,诗人悠闲漫步,信手采得几株菊花。落日暮气之中,平静地看归鸟还巢。

一位躬耕园田、洁身自守、清静无为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陶渊明出身庶族寒门,在东晋门阀政治的排挤下,只能做下品官。

目睹当时战乱频仍、勾心斗角、相互排挤、阴谋篡权的黑暗现实,他只好全身而退,元兴三年(404年)只当了四个月的彭泽令就解绶去职。 他那“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风格在当时人人求清名而实则个个要官职的时代,的确是高标绝俗。

他的诗鄙弃世俗的虚伪欺诈,而多抒写自己的实况,如与田父的交往,甚至还有被饥饿所迫而不得不向人乞贷的状况。他虽然穷困,但却从不低三下四,在他的诗中多以傲霜凌风的菊花,高翔绝俗的飞鸟为喻,表达他崇尚清流并付诸实践的品格。

陶渊明可谓是封建时代里最有定力的一位。他回归田园之后对自己的农耕生活充满热爱,对清静、淳朴的田园生活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感情,他不断地表达过“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以及“吁嗟身后名,于我若浮烟”、“但使长如此,躬耕非所叹”的心声。

在这首诗里,诗人最后点明,在这平静悠闲的大自然之内,在这充满感动的暮色之中,所要探求的世界真谛早就与自然合一,任何语言在此时都是多余的。陶诗以及抛弃官场束缚而醉心园亩的隐士形象就这样定格于中国文化的镜像之中。

饮酒》(其五) 展示了诗人运用魏晋玄学“得意 忘象”之说领悟“真意”的思维过程, 反映了诗人身 在人间而心远世俗的生活态度和复归自然的人生乐趣。 对诗旨的理解是翻译的基础, 只有正确把握了诗旨, 才能准确地选择词语或表达方式。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看夕阳西下,看倦鸟归家,陶渊明真的在赏景吗?不然,他更多的是在感受,感受黄昏的祥和,感受大自然朴实纯粹的快乐。

自然,不正是曾展转官场、涉足世俗的陶渊明,在几经反复后,终于找到的精神家园吗?勤奋地劳作、塌实地生活,享受自然的快乐,这就是陶渊明所澈悟的人生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人生的真意,岂是三言两语就能概括的,不能言说,也无法言说。在“真意”面前,“言”是那样的浅白无力。

聪明透悟的陶渊明,借言引意,“函缅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陆机《文赋》)。 皎然的《诗式》里讲《取境》:“但见情性,不讲文字。

”你永远无法从《饮酒》(其五)纯粹的字句意义上捕捉到诗人真实的情意,因为诗人的情性,诗人不经意间营造的意境,已融化渗透在整首诗的浑然一体中,仿佛有一种淡雅、高洁的气韵,在字里行间流动,流过诗人的心,流过诗人的言,流进我们的心里。 。

三、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是出自哪首诗

诗名是饮酒

全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四、陶渊明的著名诗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饮酒(其五)

以嗜酒著称的陶渊明,似乎特别善于遣酒入诗,在那些清新又极富奇 趣的田园诗中,仿佛时时可以闻到江南乡村飘逸的酒香,时时可以看 到诗人诗酒耕读、极富情趣的田园生活。

酒,为陶渊明的田园诗增添 了无尽的思想和艺术魅力。脍炙人口的《饮酒》其五,是诗人酒后的 作品:إ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إ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إ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首诗写农村自然景色的恬美静穆和诗人归隐后悠然自得的生 活。诗中不见一个酒字,但酒的韵味十足。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 山”,是千古传唱的名句,其艺术魅力应该说与酒的魅力是分不开的。 人们常常慨叹“悠然见南山”中一个“见”字,十分地精妙,如果把“见”换 成“望”,意思一样,而意趣就尽失了。

而诗人为什么用“见”不用“望” 呢?这里一半的功劳恐怕要归之于酒。 诗人酒后薰薰然、陶陶然,在 东篱采菊,偶一抬头见到南山。

只有这一“见”字,才能准确、传神地表 现诗人薰薰然的神态。而这一如神来之笔的“见”字,诗人恐怕也只有在 酒意的朦朦胧作用中才能得到。

但也不是人人都耽酒的,白居易爱的是一个“晚来天欲雪”的黄昏, 去邀一位他的故人来赴“红泥小火炉”的情趣,这位叫刘十九的故人或赴 约或不赴约,我们从白老爷子的诗中读到的是千年前的一点点闲情雅 兴,那夜的酒早已随着炉火的烬灭散去,不朽的却是那一片情怀。 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醅酒。

天来晚欲雪, 能饮一杯无? 这岂止是一封书简,即使是,也该是历史上最好最简洁的一封书简 吧?随这书简一起成就的,还有这千古绝句! 而元曲中的刘致却用“瘿瓢,带糟”的句子去刻画村酒的原始粗犷: 一只疙疙瘩瘩的葫芦瓢,狠狠的伸入酒缸中,连糟带酒,胡乱的舀起 便喝,自有一股金杯玉盏只外的豪情。 想起数年前,到黄姚,为什么 去已经忘了,在一极偏远的山村中,在火塘边,我陪着一老农喝酒, 青瓦色的泥碗,浅却大,喝的是老汉自酿的木薯酒,下酒的是老汉的 炒的黄豆,老汉抽我带去的卷烟,我抽的是老汉自种的生烟,老汉说 的是地里的庄稼,我有一句没一句的应着,时而话头停了便端起碗轻 抿一口,最平常不过的却让我每每想起神往不已。

这样的饮酒情趣又岂在饮?! 啕渊明晚年的时候给幽默的给自己弄了一张无弦琴,,并题诗曰 “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老啕爱琴,爱的竟然是众弦寂然之后的 “琴趣”。

如果生命如一瓮酒,我爱的不是那百分之几的酒精成分,而是 那若隐若现的醇香。 我不是说酒不够美,我是说美酒之外必然还有什 么饮趣。

圣经上说“看得见的是暂时的,看不见的是永久的。”如果我相 信饮趣比饮重要,那我必定相信还有比饮之外的一种更动人的什么。

五、陶渊明的诗"采菊东篱下"是出自哪首诗

出处:东晋陶渊明的《饮酒·其五》

具体原文如下:

《饮酒·其五》魏晋·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译文: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赏析:

这首诗大约作于诗人归田后的第十二年,即公元四一七年,正值东晋灭亡前夕。作者感慨甚多,借饮酒来抒情写志。诗中流露出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表达了作者厌倦官场腐败,决心归隐田园,超脱世俗的追求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为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世俗烦恼后的感受。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作者:

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私谥“靖节”,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曾做过几年小官,后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等。

六、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整首诗

这首诗的意境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的隐居生活和那种悠然、恬静、消雅的心情。“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一语把这种心境的原因道破。陶潜对禅机悟透颇深,乃至使这首诗的艺术境界产生空灵之感,使人身临其境,若在仙界上,不在五行中。所以说这首诗难就难在体会出作者当时的心境。陶潜是东晋的一伟大隐士。从客观上看,为不愿同流合污;从主观上看,则是因其自身所形成的性情,因为人总是不断地向自己的本性迈进,当本性与后天之性情产生冲突,便会产生大悲哀。然后弃之,而后得鱼或熊掌也。而陶潜便是取熊掌而归山林,因其性本爱丘山。所以,此诗意境虽在悠闲,然心境却大相径庭。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暄”,乍闻只觉得清净,悠闲,细思方感作者之愁情,一个人久居僻静之所,则向往喧闹的声音,人之常情。一个“无”字尽显作者之遗憾。“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看则没问,实则扣心自问,敲打警钟,终于蓦然回首,否极泰来,再看眼前之青山绿水,自然风光,心旷神怡,想起日常之生活往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么洒脱,飘逸的情景,一个“见”字,令人忘俗,浮想联翩。酒是很妙的东西,忘却暂时的烦恼,使一切朦胧、模糊,达到美的极致,景中生情,这是体验高峰。“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佳”完善高度的统一。“相与还”,何也?周而复始,返朴归真,如果谢灵运还是寄情于山水,那么,陶潜则是与自然山水合二为一,这便是他此时的心境。而后,作者便把自己的领悟升华为哲理的高度,“此中有真意,欲辩而忘言”,最美的大自然的语言便是默默无言。作者的心情由愁生悲,有悲见喜,有喜达欢,又由欢归于平淡。

附:《饮酒》(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