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北欧”的句子有哪些1) 例如只不过一个基因的改变就表现出北欧人的白皙皮肤,这样可以使他们发育成更好地吸收 阳光并合成维生素D的能力。 2) 这似乎看起来是发出了一个危险的信号东北欧是一个安全软着陆地,在这里外界可以随意的 搬弄是非,恣意干涉。 3) 新型北欧模式并非尽善尽美。 4) 去北欧吧,天寒地冻的看极光。 5) 尽管冰球运动在亚洲并非盛行,但它在北欧及北美国家却有数以千万计的运动爱好者。 6) 大不列颠位于西北欧,它的它的官方名字是大不列颠及北它的爱尔兰联合王国。 7) 丹麦语、冰岛语、挪威语及瑞典语等北欧语系则属北日耳曼语系。 8) 有些北欧古代文字形式的意义在今天并非都能理解清楚。 9) 去过北美西北欧的人都注意到,那里冬天室内暖气温度过高,因为人们愿意只穿衬衫甚至T 恤! 10)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北欧和非洲,主要由女性为部落和新生儿寻找食物,偶尔男性会补充一 些肉食。 11) 花剌子模是中亚与东南欧及北欧贸易的中心及货物集散地。 12)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来自东亚的某些移民,到了北欧后,一旦接触到桦树花粉,会突然出现 菠萝蜜过敏反应的现象。 13) 在1250年,北欧大陆被异教徒和基督徒之间的痛苦争斗所笼罩,一旦获得授权成立十字 军,恐怖的条顿骑士团将发动一场恐怖的屠杀。 14) 森林斧兵是来自东北欧黑森林中的强悍战士,挥动巨斧狂砍猛劈。 15) 对于任何一个熟悉北欧神话的人来说,托尔金使用“秘藏”一词无疑让人回忆起在贝奥武 甫和齐格德的故事里出现的巨龙的秘藏,它们只能导致毁灭和死亡。 2.形容北欧的句子社会保障制度,挪威是很全面的。在北欧这些国家里,它是比较特殊的,他有一个提法叫“从摇篮到坟墓”,就是挪威生孩子国家要补助,孩子生下来到16岁,每年有津贴。小孩子开始上学一直到大学,全部免费,医药全部免费。你失业了,国家要补助。人死了,殡葬费由国家来买单。所以你可以想像,这个费用多大。我们统计了一下,99年一年国家在这方面要花费460亿美金。国家在每个人身上一年要花将近1万美金。所以我感觉这种全包下来的做法好是好,保证了共同富裕,保证了全民教育,但是这个钱太多了。像它这样的富国,也有很多难以承担,所以它现在已经降低福利。 挪威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大锅饭。因为挪威人吃喝不愁,我听说现在有些年轻人犯罪率在增加,所以这跟有些年轻人的吃喝玩乐有关,因为他们不愁了,不用艰苦的工作。所以这是一个弊端。因为他们是大锅饭,还要包下来。比如医院,不仅看病不要钱,在医院住院、吃饭都不要钱。这样有些人没生病也去住院,所以现在住不下了,病人都在走廊里。所以挪威有一个说法叫“走廊医院”。 所以这种制度再好,但也有弊端。特别是国家情况不同,不能照搬。 3.一首诗“信是千湖国,港湾分外多,森林峰岭立,岛屿似星罗。” 这是我国著名历史学家、诗人郭沫若在 20 世纪 50 年代访问芬兰时留下的美妙诗句。 在许多中国人印象中,芬兰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国度。 但实际上,她比想象中近得多,芬兰与中国之间只隔着俄罗斯,乘坐芬兰航空公司的航班只需 8 个小时左右就能从北京或上海飞抵赫尔辛基。 除此之外,芬兰早在 1950 年就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之一。 中芬两国自建交以来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双边关系,而同时两国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种交流活动也相当活跃。 被喻为"绿色金库"的森林是芬兰最重要的自然资源,全国66%的国土面积被森林所覆盖,是世界上森林覆盖率最高的国家之一。 200多万年前发生的冰川作用使境内星罗棋布着187888个大大小小的湖泊,成为闻名世界的“千湖之国”。 芬 兰 概 况 国名:芬兰共和国(The Republic of Finland) 独立日:12月6日(1917年) 国庆日:12月6日(1917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18∶11。 旗地为白色。稍偏左侧的十字形蓝色宽条将旗面分为四个白色长方形。 芬兰以“千湖之国”著称,西南临波罗的海,旗上的蓝色象征湖泊,河流和海洋;另一说象征蓝天。芬兰有超过四分之一的领土在北极圈内,气候寒冷,旗上的白色象征白雪覆盖着的国土。 旗面上的十字表示芬兰历史上与北欧其他国家的密切关系。 该国旗是1860年前后根据芬兰诗人托查里斯·托佩利乌斯的建议制作的。 国徽:为红色盾徽。盾面上为一只头戴王冠的金色狮子,前爪握着一把剑,后爪踩着一把弯刀。 九朵白色的玫瑰花点缀在狮子周围。狮子象征芬兰人民的勇敢和力量,九朵玫瑰花代表芬兰历史上的九个省。 国歌:《祖国》 国家政要:总统塔里娅·哈洛宁 (Tarja Halonen) ,2000年3月就职。 自然地理:面积为338145平方公里。 位于欧洲北部,北面与挪威接壤,西北与瑞典为邻,东面是俄罗斯,西部和南部濒波罗的海。 芬兰地势南高北低。 北部曼塞耳基亚丘陵海拔200—700米,中部为200—300米的冰碛丘陵,沿海地区为海拔50米以下的平原。芬兰境内拥有极其丰富的森林资源。 全国森林面积达2600万公顷,人均林地5公顷,居世界人均林地的第二位。全国有69%的土地被森林覆盖,其覆盖率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树种以云杉林、松树林和白桦林居多,茂密的丛林中到处是鲜花和浆果。芬兰因古代冰河浸蚀而形成的湖泊多达6万余个,有“千湖之国”的美誉。 南部的塞马湖面积达4400平方公里,是芬兰第一大湖。芬兰的湖泊与狭窄的水道、短河、急流相连,从而形成互相沟通的水路。 内陆水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9%。芬兰的海岸线曲折,长达1100公里,西部是没有潮汐的波的尼亚湾,南部有芬兰湾。 近海有众多岛屿,尤其是西南部,约有2万多个。鱼类资源丰富。 芬兰有1/4地区位于北极圈内,北部气候寒冷、多积雪。在最北部,冬季有40—50天看不到太阳,夏季5月底至7月底昼夜都可见到太阳。 芬 兰 大 学 生 戴 帽 节 人口:518.1万(2000年),人口大部分居住在气侯比较温和的南部。其中芬兰族占93.7%,瑞典族占6.17%,还有少量萨米人(又称拉普人)。 官方语言为芬兰语和瑞典语。88.4%的居民信奉基督教路德宗,1.1%信奉东正教。 首都:赫尔辛基(Helsinki)有人口55.5万(2000年12月)。 简史:12世纪前,芬兰为原始公社社会时期。 1581年起成为瑞典的一个公国。1809年俄国、瑞典战争后,被俄国占领并成为沙俄统治下的一个大公国,沙皇兼任芬兰大公。 1917年10月革命后,芬兰于同年12月6日宣布独立,建立共和国。1939—1940年芬苏战争(芬称“冬战”)之后,芬被迫同前苏联签订了向苏联割让领土和约。 1941—1944年纳粹德国侵占前苏联后,芬参与了对苏战争(芬称“续战”)。1947年2月芬作为战败国与苏联等国签订了巴黎和约。 芬 兰 人 迎 接 圣 诞 节 政治:总统为国家元首,每6年选举一次;1994年2月,芬兰举行首次全民直接选举总统。议会为一院制立法机构,由每4年一次的公民选举出的200名议员组成。 国家立法权由议会和共和国总统共同行使。 芬兰的外交由总统和内阁共同领导。 外交:二战后奉行“积极的和平中立政策”,把同苏联的关系置于对外关系的首位,积极发展同西欧和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关系。恪守“不介入大国利害冲突”的原则。 苏联解体后,苏兰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1992年9月,芬兰政府在递交给欧共体委员会的有关制定芬兰外交和安全政策的备忘录中指出,随着大国对峙局面的结束,芬兰原先那种广义的中立政策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芬兰当前中立政策的核心是在军事上不结盟并维持可靠的独立防务。 与中国关系:1950年10月28日,苏兰与中国建交。 1951年互设公使馆,1954年升格为大使馆。 。 4.为什么《芬兰颂》永远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二)作曲家西贝柳斯一生都在为芬兰民族音乐的崛起而奋斗。他的名字就代表了一个民族的音符,而他又不仅仅只属于这一个民族。他是芬兰的民族英雄,也是全世界的音乐财富,他和理查·施特劳斯曾经被叫做现代音乐的两个伟大的“S”。西贝柳斯的一生都在用他的音乐为他的祖国歌唱,他的创作体裁多样,题材广泛,凝聚着炽热的爱国主义感情和浓厚的民族精神,富有北欧情调的独特风格,蕴涵着从大自然中散发出的特有的质朴和芬芳。西贝柳斯以横溢的才华和杰出的成就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交响诗作曲家之一。 西贝柳斯充满爱国主义激情的管弦乐音诗《芬兰颂》以磅礴的气势和撼人心弦的旋律描绘出芬兰人民反抗侵略压迫、憧憬自由平等、向往美好生活的民族感情,至今在芬兰人民的心目中仍占有不同寻常的重要位置。不论何时何地,每当芬兰人听到《芬兰颂》那雄壮激昂的乐曲声,眼眶里总是充满晶莹的泪花。它的问世曾在欧美国家引起轰动,对芬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西贝柳斯一生所取得的辉煌成就也使他成为芬兰音乐史上最著名的作曲家,他和他的不朽作品《芬兰颂》将永远是芬兰的骄傲和象征。 在100多年前,芬兰作曲家简·西贝柳斯谱写的一首简短的乐曲已经成为他最著名的作品,这就是他的《芬兰颂》。这是一首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的乐曲,在一些音乐节、电影、广告以及政治活动中常常使用《芬兰颂》的旋律。 19世纪末,芬兰正处于深受异族压迫的时期,作为沙俄自治大公国的特殊地位已经受到威胁。沙俄企图把芬兰拉进自己的势力范围,这引起了芬兰人民的强烈反对。在一星期之内,有1/4的芬兰人参加请愿,要求沙皇停止对他们的压迫。一个500人组成的代表团前往圣彼得堡,向沙皇尼古拉二世递交了请愿书,但却遭到了沙皇的拒绝。沙俄还在继续压迫芬兰,芬兰的报纸遭到审查甚至被取缔。压迫越深,芬兰人民的反抗就越强烈。为了挽救新闻机构,表示他们的愤怒,芬兰决定召开一次新闻大会。大会的组织者邀请芬兰最优秀的艺术家为这次大会创作一部颂扬芬兰历史的戏剧,西贝柳斯应邀为该剧谱写背景音乐。 新闻大会的主要活动在赫尔辛基的瑞典剧院举行,整个会场洋溢着爱国热情。演到最后一幕的时候,群情振奋。最后一幕名为“芬兰的觉醒”,展现了芬兰未来科技发达、艺术繁荣的壮丽前景。观众们在激动和兴奋中第一次听到了背景音乐,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芬兰颂》。《芬兰颂》由若干个性格突出的主题动机及其展开构成。音乐一开始的铜管合奏有力地呈现出主题,粗犷、强烈而沉重,被称为“苦难的动机”,表达出一种受禁锢的人民所蕴藏的反抗力量和对自由的强烈渴望。音乐的进行突然加快,在低音弦乐器阴森森的背景的衬托下,铜管乐器和定音鼓带出的一个极其刺激的节奏型,把听者带入了充满紧张的戏剧性冲突的战斗场面,掀起了一个强有力的高潮。随后,木管乐器出现安静抒情但又略显悲伤的圣咏式的主题,它象征着芬兰人民在艰难的环境下生活,即“苦难的动机”。 后来,音乐在低音乐器简单反复的音型中,传出了一曲胜利的颂歌,这支旋律从铜管乐器的战斗呐喊中发展出来,但它的纯朴明朗就像是一支具有舞蹈性节奏的欢快民歌。不久,在激动的铜管引导下,战斗般的进行曲主题由长号雄壮地奏出,仿佛人民爱国的浪潮汹涌澎湃。紧接着,木管乐器呈示出的充满必胜信心的斗争动机和胜利颂歌的主题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气势磅礴的斗争场面。 到了快板部分,乐曲描写了祖国的召唤,描写了芬兰人民在祖国的危难中步调一致,投入斗争的行列和芬兰人民对祖国的祈祷和赞美,即“号召斗争的动机”。此后又狂热地出现雄壮的进行曲调,进入激荡兴奋的高潮,即“庆典动机”,使人们感到被压迫人民的反抗力量是不可抗拒的。后来,乐曲出现了颂歌主题,曲调庄严舒缓,渗透了人民热爱祖国的崇高而神圣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