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全唐诗杜牧

1.清明节《全唐诗》中为什么没有杜牧的《清明》一诗

《清明》现在可以查到的最早出处见于南宋孝宗时期编撰的类书《锦绣万花谷》,该书《后集》“村·杏花村”下录有《清明》,小注“出唐诗”。但既未署杜牧名,也无“清明”题名。杜牧成为《清明》作者,最早是在《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上,此诗集旧题编纂者为南宋诗人刘克庄。该诗选前集“节候门”下,收录了13首清明、寒食诗,第一首即是《清明》,并标明作者是“杜牧”。

刘克庄是宋末文坛领袖,他说《清明》的作者是杜牧,还是比较可信的。但后来学者考证,《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是本“盗版书”,系当时福建书商盗用刘克庄之名编成的,和现代书商盗用文化名人的名字出书牟利,如出一辙。

可见,杜牧其实是“被署名”。直接佐证之一是,最权威的《全唐诗》中收录了杜牧好多诗,却不收录影响很大的《清明》。《全唐诗》是清康熙年间彭定等10人敕编,《清明》在宋后已有广泛影响,如果是杜牧作品,不可能不收录书中,这说明清人已认为,《清明》作者非杜牧。更有说服力的,是杜牧外甥裴延翰编的杜牧文集《樊川文集》,该书中也不见收录此诗。而再后北宋田概编《樊川别集》以及《樊川外集》中,均无《清明》。

稍晚的《樊川续别集》里才出现了《清明》一诗,而《樊川续别集》系南宋人抄辑,讹误多多,当时即为刘克庄、洪迈等人否定。

因为这些明显的疑点和漏洞,“《清明》作者非杜牧”一说已为现代学者所接受,1992中华书局版《全唐诗补编》便未收录《清明》。

《清明》诗的真实作者到底是谁 与杜牧同时代诗人许浑薛能温庭筠

如果说《清明》作者不是杜牧,那会是谁?这应该是《清明》隐藏的第四个悬疑。

国学大师陈寅恪称,该《清明》诗来历不明,“若究其出处,则殊为可疑”。近几十年来,不断有学者作出推断,流传较广的一种观点认为,《清明》的原作者可能是与杜牧同时代的诗人许浑。

许浑以写水、雨之景出名,后人将之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身愁”之说。为什么说《清明》是许浑的作品?最直接的理由是许浑曾写过“杏花村”。其《下第归蒲城墅居》诗称,“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牧竖还呼犊,邻翁亦抱孙。”意境与《清明》接近,由此得出《清明》可能是许浑去蒲城途中所作。

检索《全唐诗》,写过“杏花村”的唐代诗人并非仅许浑一人。如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诗中,有“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诗中,有“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如果以写过“杏花村”作为推测之理由,那薛能、温庭筠都有可能是《清明》的原作者,而且温庭筠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见到的“杏花村”正好在清明节。

值得一提的是,坚持《清明》作者是杜牧的学者,从薛、温二人诗中找到“挺杜”的理由,反正《清明》是杜牧在受到薛诗和温诗的影响下写出来的。

还有一种推测,认为《清明》作者可能是北宋诗人宋祁。宋祁有词《锦缠道·春游》:“醉醺醺,尚寻芳酒。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但是,《锦缠道》所描述的意境颇似《清明》,并不能证明《清明》就是宋祁所作,况且杜牧《并州道中》诗中也有“醉醺醺”一语。有学者分析,《锦缠道》很可能是宋祁受当时已流传的《清明》一诗影响,才创作出《锦缠道》的。当然,也不排除南宋及后人受宋祁《锦缠道》影响重新创作,或者说改写出《清明》诗。也有学者认为,《清明》并非出自名家之手,而是南宋民间诗人所作,最有可能的是通文墨的南宋盗版书商。

然而,这些也都仅仅是分析,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迄今仍无定论。

2.杜牧 诗句

《叹花》 唐 杜牧 自是寻春去较迟, 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 绿叶成荫子满枝。 赏析: 诗人借寻春迟到,芳华已逝,花开花落、子满枝头,喻少女青春已过,含蓄委婉地抒发机缘已误,时不再来的惆怅之情。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杜牧游湖州,识一民女,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为湖州刺史,该女已嫁三年,生二子。

杜牧有感而作此诗叹之。事虽不可信,但诗人借惜春咏花感慨人生情缘容易失之交臂则是无疑的。

此诗又题作《怅诗》,文亦有不同:"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自恨"是主题词。通篇用比似手法。

关于此诗,有一个传说故事:杜牧游湖州,识一民间女子,年十余岁。杜牧与其母相约过十年来娶,后十四年,杜牧始出为湖州刺史,女子已嫁人三年,生二子。

杜牧感叹其事,故作此诗。这个传说不一定可靠,但此诗以叹花来寄托男女之情,是大致可以肯定的。

它表现的是诗人在浪漫生活不如意时的一种惆怅懊丧之情。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

前两句是自叹自解,抒写自己寻春赏花去迟了,以至于春尽花谢,错失了美好的时机。首句的“春”犹下句的“芳”,指花。

而开头一个“自”字富有感情色彩,把诗人那种自怨自艾,懊悔莫及的心情充分表达出来了。第二句写自解,表示对春暮花谢不用惆怅,也不必怨嗟。

诗人明明在惆怅怨嗟,却偏说“不须惆怅”,明明是痛惜懊丧已极,却偏要自宽**,这在写法上是腾挪跌宕,在语意上是翻进一层,越发显出诗人惆怅失意之深,同时也流露出一种无可奈何、懊恼至极的情绪。 后两句写自然界的风风雨雨使鲜花凋零,红芳褪尽,绿叶成阴,结子满枝,果实累累,春天已经过去了。

似乎只是纯客观地写花树的自然变化,其实蕴含着诗人深深惋惜的感情。 本诗主要用“比”的手法。

通篇叙事赋物,即以比情抒怀,用自然界的花开花谢,绿树成阴子满枝,暗喻少女的妙龄已过,结婚生子。但这种比喻不是直露、生硬的,而是若即若离,婉曲含蓄的,即使不知道与此诗有关的故事,只把它当作别无寄托的咏物诗,也是出色的。

隐喻手法的成功运用,又使本诗显得构思新颖巧妙,语意深曲蕴藉,耐人寻味。 (吴小林) 其它版本 【叹花】(《全唐诗·卷524_55》)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背景资料 唐朝的大诗人杜牧家世显赫,多才多艺,在诗、赋、古文等方面都有许多传世佳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传说称杜牧风流却不同于凡俗。太和二年(西元828年),二十六岁的杜牧进士及第,授宏文馆校书郎,可谓春风得意。

以后几年在各地任幕僚。 据《唐阙史·卷上》记载,那时杜牧曾在宣州(今安徽宣城)当幕僚。

他听说湖州的景色秀丽且美女如云,长眉纤腰有似神仙,所以在公事之余就去那里游览。当时的湖州刺史(相当于现在的省长且有兵权)是他的好朋友,所以就热情的款待他。

刺史把全城的官妓都找来陪酒,但杜牧没有一个看得上眼的。 杜牧在那玩了几天,临行之前,刺史又专门为他举行了一场赛船大会,引得全城的姑娘都出来观看,杜牧沿着两岸的景色一路物色过去,也看不到一个中意的姑娘,船会将散,杜牧突然看到曲岸上有一位中年妇人牵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姑娘款款走来,杜牧一看那小姑娘,就认为是绝色,忙命人到岸上请那对母女上彩船一叙。

母女俩上船后看到有很多当官的在船上,惊慌失措的不敢说话。杜牧明说了要娶这位姑娘为妻,但那位中年妇人因为女孩年纪尚小而面露难色。

杜牧不想为难这对母女,就说:"不然这样,我留下聘书一封,十年内我一定要到湖州当刺史,到时再娶你家姑娘。如果我十年内不来,你家姑娘就嫁给他人吧。

"并送了那对母女一箱的绫罗绸缎为聘礼。中年妇人收下聘书和聘礼后带少女离去。

杜牧后来被调到京城就职。十四年后才出任湖州刺史,到任后的第三天,即命人寻访当年的那对母女。

手下的人回来告之,当年的那个女孩已经在三年前出嫁了,并生了两个儿子。杜牧伤心之余,又命人请那对母女到衙门来,想问问看是怎么回事。

唐朝的刺史可是一个州(省)的军政长官,在初唐时期大多是由皇子担任,如唐太宗李世民的几个弟弟都曾担任过刺史一职。那位姑娘的丈夫担心自己妻子会被刺史大人抢去,所以不敢让妻子去见杜牧,跟老太太一合计,姑娘的母亲和姑娘的丈夫抱着两个儿子来见杜牧。

杜牧见了老太太就问:"您女儿既然收了我的聘礼,为什么不遵守诺言却嫁给别人?"老太太惶恐的说:"我女儿等了大人十年都没来,到了第十一年才嫁人,三年内生了两个儿子,并非不守诺言啊!"说着拿出当年杜牧亲笔写的聘书,杜牧仔细一看,发觉确实是这么回事;不仅没有生气,为了表彰这对母女信守诺言行为,杜牧当场写了一首《叹花》诗赠给那个老太太。 全诗围绕"叹"字着笔,虽可感受到作者一句三叹的心情,却不见一个"叹"字;立意新颖而别致。

头两句写了往年曾见花未开时的样子,可是现在自己寻芳去的太迟了。虽说有自我开解的意思在,看似豁达,但字句中却流露出无奈。

3.清明节《全唐诗》中为什么没有杜牧的《清明》一诗

《清明》现在可以查到的最早出处见于南宋孝宗时期编撰的类书《锦绣万花谷》,该书《后集》“村·杏花村”下录有《清明》,小注“出唐诗”。

但既未署杜牧名,也无“清明”题名。杜牧成为《清明》作者,最早是在《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上,此诗集旧题编纂者为南宋诗人刘克庄。

该诗选前集“节候门”下,收录了13首清明、寒食诗,第一首即是《清明》,并标明作者是“杜牧”。刘克庄是宋末文坛领袖,他说《清明》的作者是杜牧,还是比较可信的。

但后来学者考证,《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选》是本“盗版书”,系当时福建书商盗用刘克庄之名编成的,和现代书商盗用文化名人的名字出书牟利,如出一辙。可见,杜牧其实是“被署名”。

直接佐证之一是,最权威的《全唐诗》中收录了杜牧好多诗,却不收录影响很大的《清明》。《全唐诗》是清康熙年间彭定等10人敕编,《清明》在宋后已有广泛影响,如果是杜牧作品,不可能不收录书中,这说明清人已认为,《清明》作者非杜牧。

更有说服力的,是杜牧外甥裴延翰编的杜牧文集《樊川文集》,该书中也不见收录此诗。而再后北宋田概编《樊川别集》以及《樊川外集》中,均无《清明》。

稍晚的《樊川续别集》里才出现了《清明》一诗,而《樊川续别集》系南宋人抄辑,讹误多多,当时即为刘克庄、洪迈等人否定。因为这些明显的疑点和漏洞,“《清明》作者非杜牧”一说已为现代学者所接受,1992中华书局版《全唐诗补编》便未收录《清明》。

《清明》诗的真实作者到底是谁 与杜牧同时代诗人许浑薛能温庭筠如果说《清明》作者不是杜牧,那会是谁?这应该是《清明》隐藏的第四个悬疑。国学大师陈寅恪称,该《清明》诗来历不明,“若究其出处,则殊为可疑”。

近几十年来,不断有学者作出推断,流传较广的一种观点认为,《清明》的原作者可能是与杜牧同时代的诗人许浑。许浑以写水、雨之景出名,后人将之与诗圣杜甫相提并论,有“许浑千首湿,杜甫一身愁”之说。

为什么说《清明》是许浑的作品?最直接的理由是许浑曾写过“杏花村”。其《下第归蒲城墅居》诗称,“薄烟杨柳路,微雨杏花村。

牧竖还呼犊,邻翁亦抱孙。”意境与《清明》接近,由此得出《清明》可能是许浑去蒲城途中所作。

检索《全唐诗》,写过“杏花村”的唐代诗人并非仅许浑一人。如薛能《春日北归舟中有怀》诗中,有“雨干杨柳渡,山热杏花村”;温庭筠《与友人别》诗中,有“晚风杨叶社,寒食杏花村”。

如果以写过“杏花村”作为推测之理由,那薛能、温庭筠都有可能是《清明》的原作者,而且温庭筠的可能性更大,因为他见到的“杏花村”正好在清明节。值得一提的是,坚持《清明》作者是杜牧的学者,从薛、温二人诗中找到“挺杜”的理由,反正《清明》是杜牧在受到薛诗和温诗的影响下写出来的。

还有一种推测,认为《清明》作者可能是北宋诗人宋祁。宋祁有词《锦缠道·春游》:“醉醺醺,尚寻芳酒。

问牧童,遥指孤村,道杏花深处,那里人家有。”但是,《锦缠道》所描述的意境颇似《清明》,并不能证明《清明》就是宋祁所作,况且杜牧《并州道中》诗中也有“醉醺醺”一语。

有学者分析,《锦缠道》很可能是宋祁受当时已流传的《清明》一诗影响,才创作出《锦缠道》的。当然,也不排除南宋及后人受宋祁《锦缠道》影响重新创作,或者说改写出《清明》诗。

也有学者认为,《清明》并非出自名家之手,而是南宋民间诗人所作,最有可能的是通文墨的南宋盗版书商。然而,这些也都仅仅是分析,真正的作者到底是谁迄今仍无定论。

4.杜牧著名诗句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古诗,杜牧的越多越好

金谷园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赠别

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赤壁

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销二乔。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

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旅宿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旅宿

杜牧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杜牧

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遣怀

杜牧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

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其一

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赠别·其二

杜牧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金谷园

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6.山行唐杜牧的诗句

《山行》是诗人杜牧的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绝句。这首诗描绘的是秋之色,展现出一幅动人的山林秋色图,山路、人家、白云、红叶,构成一幅和谐统一的画面。在这首诗中,杜牧以情驭景,敏捷、准确地捕捉足以体现自然美的形象,并把自己的情感融汇其中,使情感美与自然美水**融,情景互为一体。

全诗构思新颖,布局精巧,于萧瑟秋风中摄取绚丽秋色,与春光争胜,令人赏心悦目。这首小诗不只是即兴咏景,而且进而咏物言志,是诗人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1]

作品名称

山行

创作年代

晚唐

作品出处

《全唐诗》

文学体裁

七言绝句

作 者

杜牧

作品原文

山行1 杜牧

远上2寒山3石径4斜5,白云深6处有人家。

停车7坐8爱枫林晚9,霜叶10红于11二月花。[2]

注释译文

字词注释

山行:在山中行走。

远上:登上远处的。

寒山:深秋季节的山。

石径:石子的小路。

斜:此字读xiá ,为倾斜的意思。

深:另有版本作“生”。(“深”可理解为在云雾缭绕的的深处; “生”可理解为在形成白云的地方)

车:轿子。

坐:因为。

霜叶:枫树的叶子经深秋寒霜之后变成了红色。

枫林晚:傍晚时的枫树林。

红于:比……更红,本文指霜叶红于二月花。

版本差异

诗文第二句中,是“深”还是“生”字在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清康熙陈梦雷编辑《古今图书集成》作“白云深处有人家”[3] 。明万历赵宦光刊本,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深处有人家”[4] 。清乾隆《四库全书》收入的两种版本都有,例如明高棅编《唐诗品汇》和《御定全唐诗》作“白云深处有人家”,而宋洪迈编《万首唐人绝句》作“白云生处有人家”[5] 。当代有些课本中本诗也从原来的“白云深处有人家”修改为“白云生处有人家”,并于注释处说明“‘生处’一作‘深处’”(考试时应以使用的课本为准)[6] 。1994年版教育部重编国语辞典作“白云深处有人家”。

白话译文

沿着弯弯曲曲的小路上山,在那白云深处,居然还有人家。

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深秋枫林晚景。枫叶秋霜染过,艳比二月春花。

7.杜牧写过的诗有

杜牧(公元803-853年),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宰相杜佑之孙。

大和二年进士,授宏文馆校书郎。多年在外地任幕僚,后历任监察御史,史馆修撰,膳部、比部、司勋员外郎,黄州、池州、睦州刺史等职,最终官至中书舍人。

晚唐杰出诗人,尤以七言绝句著称。擅长文赋,其《阿房宫赋》为后世传诵。

注重军事,写下了不少军事论文,还曾注释《孙子》。有《樊川文集》二十卷传世,为其外甥裴延翰所编,其中诗四卷。

又有宋人补编的《樊川外集》和《樊川别集》各一卷。《全唐诗》收杜牧诗八卷晚唐诗多柔靡,牧之以峻峭矫之。

人谓之小杜,以别于少陵。七绝龙有逸韵远神,晚唐诸家让渠独步。

人号“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牧之有抱负,好言兵,以济世之才自诩。

工行草书。《宣和书谱》云:“牧作行草,气格雄健,与其文章相表里。”

董其昌《容台集》称:“余所见颜、柳以后,若温飞卿与(杜)牧之亦名家也。”谓其书”大有六朝风韵”。

传世墨迹有《张好好诗》。著作甚富,主要著有《樊川文集》、《旧唐书》卷百四十七、《新唐书》卷百六十六皆有传。

《张好好诗》,行草墨迹,杜牧太和八年(834)所书,此时年32岁。帖为麻笺,纵28.2厘米,横162厘米,46行,总322字。

从整幅诗卷中可以看出,其书法深得六朝人风韵。真迹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篇书法作品气势连绵,墨笔酣畅,因是诗稿,所以更得朴实无华之美。卷首尾有宋、元、明、清人的题签、题跋印章。

曾经宋直和分府、贾似道、明项子京张孝思、清梁清标、乾隆、嘉庆、宣统内府及张伯驹收藏。曾著录于《宣和书谱》、《容台集》、《平生壮观》、《大观录》等。

杜牧由于以诗称著,故其书名为诗名所掩盖。此书刻入《秋碧堂法帖》。

延光室、日本《昭和法帖大系》均有影印。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

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

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

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七律《早雁》用比兴托物的手法,对遭受回纥侵扰而流离失所的北方边塞人民表示怀念,婉曲而有余味。

《九日齐山登高》却是以豪放的笔调写自己旷达的胸怀,而又寓有深沉的悲慨。晚唐诗歌的总的趋向是藻绘绮密,杜牧受时代风气影响,也有注重辞采的一面。

这种重辞采的共同倾向和他个人“雄姿英发”的特色相结合,风华流美而又神韵疏朗,气势豪宕而又精致婉约。杜牧诗集金谷园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赠别多情却是总无情,唯觉尊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将赴吴兴登乐游原清时有味是无能,闲爱孤云静爱僧。

欲把一麾江海去,乐游原上望昭陵。赤壁折戟沈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寄扬州韩绰判官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遣怀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赠别娉娉袅袅十三馀,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旅宿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中秋 暮云收尽溢清寒, 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 明月明年何处看。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过华清宫绝句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寄扬州韩绰判官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杜牧在湖州的浪漫史杜牧在宣州幕下任书记时,听说湖州美女如云,便到湖州游玩。

湖州刺史崔君素知杜牧诗名,盛情款待。他把本州所有名妓唤来,供杜挑选。

又专门为其举行一次赛船水戏,引得全城仕女都出来观看。杜牧却没有相中一名美女。

后来,他遇到一老妪带的十来岁的小姑娘,认为将来必成绝色佳人。于是,给老妪一些财帛定聘,约定十年之内他必来当湖州刺史,再行迎娶。

如十年不来,姑娘自可另嫁。 后来,杜牧果然当了湖州刺史,但时已过了14年。

杜牧到任就寻找那姑娘,才知她三年前已嫁人,有了两个小孩。自己失约,徒叹奈何。

于是作《怅诗》云: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杜牧生平 据《唐才子传》载,“后人评牧诗,如铜丸走坂,骏马注坡,谓圆快奋争也”。刘熙载在《艺概》中也称其诗“雄姿英发”。

细读杜牧,。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