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道山亭记的赏析曾巩的散文在当时声名极著,在八大家中对后世的沾溉也最为深远。 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文章温醇深雅、思想深邃,更主要的是他出入诸家,文章中包含了丰富的表现艺术,足以为后世所师法。这篇《道山亭记》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子。 《道山亭记》是元丰二年(1079),作者受程师孟之请,于明州所作的一篇名作,在当时传诵甚广,道山亭亦因此文而传名千古,至今犹存。道山亭在福州城内乌石山天车台左,熙宁元年(1068)郡守程师孟所建,登亭远眺,海门景色,尽纳眼中;鸟瞰墟市,万家楼阁,尽悉入足下。 其状可比道家蓬莱三岛,故改山名为道山并以名亭。十年后,又请曾巩作记。 这篇文章,曾巩以壮阔浩瀚的思潮,雄伟奇崛的文笔,描写了福建的山川形势,水陆交通以及风土民情,然后点出道山亭的景状及其寓意,如画龙之点睛,独传其神。文章的描写一改曾氏平常平正雍和的风格,奇崛纵肆,巉刻多变,极似昌黎的古风。 如其首段“其途或逆坂如缘绠,或垂崖如一发”一节,前状山行之奇,后摹水行之险。巧妙地运用了移步换景的手法,险状迭出,炫人眼目。 又从高处俯视,一展全貌。文章短句纷陈,用字尖新巉刻,视觉感受非常强烈。 清人林纾以其亲历其地,赞扬这段文字能“穷形尽相,毫发不谬”,诚为的评。道山亭本以道家蓬莱三山而命名,本身实难落笔,而这段景物描写,却使全文“于无出色处求出色”,又能和文章立意相彰,洵为作手。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还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效果地取得除了取决于作者高超的描写手段,更主要得益于作者精巧的艺术构思和独特的表现手法。本文的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的处理是融为一体的,我们可以将他概括为“寓主于客”,也就是寓主意于客位。 这里的主客关系,涵义比较宽广,它实际上包含了寓大于小、寓正于奇的意思在内。易言之,也就是文章看似避重就轻,淡化主要意图的直接表达,把主意蕴含到其他内容的描述中。 刘熙载在《艺概·文概》中说:“太史公寓主意于客位,允称微妙。”文章取法于太史公的曾巩对于这种手法运用得就更为娴熟了。 我们可以就本文作一些具体的分析。 。 2. 道山亭记全文主旨句道山亭记全文主旨句: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之外,其志壮哉!解析后面叙写福州郡守程师孟处于偏僻险远、一般做官的皆视为畏途的闽地而能“因其地之美,以寓其耳目之乐”,且为亭曰道山,以表示他“抗其思于埃壒之外”。 亭名道山,是说登临之胜,可比于道家所说的蓬莱三山。因其亭而“其山水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这一段短短百余字,才是这篇文章的主意。由此可见这篇文章用了寓主意于客位的手法,写闽地山水之险不是主意,写程思孟不畏其地险远,而能安于其居,抗思尘外,这样好整以暇,才能做出政绩来,才是全文的主心骨。 而这一层却没有明说,而是化了大量篇幅在客位上铺张渲染,将背后的含义蕴于其中,这就是这篇文章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运用的寓主意于客位的方法。 3. 求古文 道山亭记 的翻译闽,原来附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累计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也都是山。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的粗绳,有的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 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即刻船破溺水。即使是本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县,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央,所说的闽中就是这里。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沟,沟可以沟通大海,用船载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或物)到自己家门。山上树木茂盛,工匠手艺良好,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华丽,即使是下等平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们的住宅。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附靠着山的,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百处,它那宏伟诡异绝然不同的形状,大概(表明)已经用尽了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闽地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下竹椅而四面观望中,可尽收眼底。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所以比得上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因为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危险,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 程公在这里因为治理州郡而闻名,他既改造州城,又创办学校,而公事之余又建造了这座亭子。城公任期届满,改任广州知府,后任谏议大夫,之后升中书舍人,又入京任史馆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字公辟,名师孟。 4. 《道山亭记曾巩阅读答案及参考译文》古诗原文及翻译作者:道山亭记曾巩闽,故隶周者也。 至秦,开其地,列于中国,始并为闽中郡。自粤之太末,与吴之豫章,为其通路。 其路在闽者,陆出则阸①于两山之间,山相属无间断,累数驿乃一得平地,小为县,大为州,然其四顾亦山也。 其途或逆坂如缘絙②,或垂崖如一发,或侧径钩出于不测之溪上:皆石芒峭发,择然后可投步。 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其溪行,则水皆自高泻下,石错出其间,如林立,如士骑满野,千里下上,不见首尾。水行其隙间,或衡缩蟉糅③,或逆走旁射,其状若蚓结,若虫镂,其旋若轮,其激若矢。 舟溯沿者,投便利,失毫分,辄破溺④。虽其土长川居之人,非生而习水事者,不敢以舟揖自任也。 其水陆之险如此。汉尝处⑤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⑥多阻,岂虚也哉? 福州治侯官,于闽为土中,所谓闽中也。 其地于闽为最平以广,四出之山皆远,而长江(闽江)其南,大海在其东,其城之内外皆涂,旁有沟,沟通潮汐,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麓多桀木,而匠多良能,人以屋室巨丽相矜,虽下贫必丰其居,而佛、老子之徒,其宫又特盛。 城之中三山,西曰闽山,东曰九仙山,北曰粤王山,三山者鼎趾立。其附山,盖佛、老子之宫以数十百,其瑰诡殊绝之状,盖已尽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为是州,得闽山嵚崟⑦之际,为亭于其处,其山川之胜,城邑之大,宫室之荣,不下簟席而尽于四瞩。 程公以谓在江海之上,为登览之观,可比于道家所谓蓬莱、方丈、瀛州之山,故名之曰“道山之亭”。 闽以险且远,故仕者常惮往,程公能因其地之善,以寓其耳目之乐,非独忘其远且险,又将抗其思于埃壒⑧之外,其志壮哉! 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余功又及于此。 盖其岁满就更广州,拜谏议大夫,又拜给事中、集贤殿修撰,今为越州,字公辟,名师孟云。 注释 ①阸(ài),阻隔 ②絙(gēng),粗绳 ③衡缩蟉(liù)糅,水势曲折奔流④破溺,船破溺水 ⑤处,安置 ⑥陿,狭 ⑦嵚崟(qīn yīn),山势高耸的样子 ⑧埃壒(ài),尘埃、尘世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累数驿乃一得平地 累:累积、连接 B、非其土人,罕不踬也 踬:跌倒C、岂虚也哉 虚:空虚 D、舟载者昼夜属于门庭 属:聚集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开篇极力描写闽地山路水道艰险,体现了程师孟入闽任职“忘其远且险”。 B.第一段作者用汉代将闽地的百姓迁徙于江淮之事,来强调这地方险狭多阻。 C.第二段写福州的民居、庙观等反映了居民安乐,间接地表现出程师孟的治郡政绩。D.第三段描写程师孟建在城中道山之上的“道山之亭”的胜景,以表现“其志壮哉!”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1)负戴者虽其土人,犹侧足然后能进。(4分)(2)汉尝处其众江淮之间而虚其地,盖以其陿多阻,岂虚也哉? (5分)。 5. 道山亭记的道山亭来历《道山亭记》为程师孟嘱曾巩所写,曾巩是宋代唐宋八大家之一。 据了解,市政府的乌山景观修复工程中,其中,就包括修复道山亭,请书法家张潜华先生将曾巩的《道山亭记》题写出来,刻在道山亭旁。曾巩的《道山亭记》与福州前后两任太守有关。 北宋熙宁年间,福州太守程师孟性喜游览名胜,曾上乌石山,赞赏山川之美,并在乌山(也称道山)上建了一座亭子。程师孟认为乌山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可以和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瀛州三座仙山并列,所以为亭子起名叫“道山之亭',故名道山亭。 程师孟(1005—1092),字公辟,苏州吴县(今苏州市)人,景祐元年(1034年)进士,他是一个水利专家、外交家、政治家、旅游家和诗人。宋熙宁元年(1068年),程师孟任福州太守,在福州任太守时间共三年多。 北宋时代,福州出了好几个贤太守,其中,程师孟事迹最为突出。他知福州时,“筑子城,建学校,治行最东南”,政绩名列东南之冠。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建昌南丰(今江西南丰)人,生于仕宦之家。宋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江西南丰人,北宋文学家。 宋熙宁熙宁十年(1077年)八月,以度支员外郎直龙图阁出任福州知州,(一些文章中,把曾巩说成是程师孟在福州的前任太守是不确切的)福州佛寺多,田产富足,僧人相争为住持,曾巩在福州整顿佛寺,革除官府指派住持制度,让僧众自相推举,禁止官吏向僧人勒索。在福州任职仅一年零一个月,所作诗文50余篇,其中《道山亭记》一文,尤为世人所传诵。 程师孟得知这一情况后,就写信恳请他的后任曾巩写了这篇《道山亭记》,以为他在任期间修建的道山亭增色。《道山亭记》记述乌石山风景,描写福州城貌,涉及风土民俗,是一篇传诵相当普遍的名作,道山亭亦借此名垂千古。 6. 山亭日暮 古诗有《山亭夏日》《空亭日暮》《春日山亭》,就是没有《山亭日暮》。 山亭夏日 作者: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精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空亭日暮 (明末清初·沈谦) 空亭日暮。记声断骊歌,摇鞭欲去。沙草半连云,雪花时带雨。 梦难凭,期漫许。但相看无语。才转眼,散发披襟,江南酷暑。 我有离情怎诉。想望月芦沟,也思旧侣。斫地为谁哀,谈天何自苦。 妙文传,芳信阻。正金台吊古。愁多少,骏骨如山,寒烟宿莽。 春日山亭 (唐·牟融) 醉来重整华阳巾,搔首惊看白发新。莫道愁多因病酒,只缘命薄不辞贫。 龙鱼失水难为用,龟玉蒙尘未见珍。正是圣朝全盛日,讵知林下有闲人。 7. 道山亭记闽,原来附属于周朝,到秦时,开辟了这方土地,列入中原,这才合并为闽中郡。 从越国的太末县,和吴地的豫章郡,是(自中原通向)它的通道。这通道到了闽地,陆路就被阻塞在两山当中,而山相连没有间断,累计过了几个驿站才能见到一块平地,小的作为县,大的作为州,然而州、县(城)的四面也都是山。 它的道路有的迎着山坡像攀援的粗绳,有的垂直在山崖上像一丝头发,有的斜路弯出在深不可测的溪流上,(路旁)都有石刃从峭壁上刺出,要看准了脚下的地方然后才可以举步。背着、顶着东西的人即使是本地人,也还要侧着脚然后才能够前进。 不是那个地方的人很少不被绊倒的。 走水路,水都是从高处奔流而下,岩石交错出于水中,如树木竖立,如兵马遍布野外,上下千里,见不到头尾。 水流穿行在它的空隙间,有的曲折盘绕流淌,有的逆行侧射,它的形状像蚯蚓盘结,像虫形雕刻,旋涡像轮子,水流激射如箭。船逆行而上或顺流而下时,要善于利用水势,稍微有点差错,即刻船破溺水。 即使是本地人,不是一生下来就练习水上功夫,也不敢担任起行船的职责。闽地水陆两路的艰险就是这样。 汉代曾经把这里的人民迁徙到江淮之间,而使这地方空着,大概因为这地方险狭多阻,难道这是虚言吗? 福州的州治所在侯官县,对闽地来说是土地的中央,所说的闽中就是这里。它是闽地最平坦宽广的地方,离四面的山都很远,而闽江就在它的南边,大海就在它的东边。 城内外都有路,路旁有沟,沟可以沟通大海,用船载物的人白天黑夜都可以聚集(人或物)到自己家门。山上树木茂盛,工匠手艺良好,人们竞相夸耀自己房屋的华丽,即使是下等平苦的人也一定要扩大他们的住宅。 而佛教、道教之徒,他们的庙观又特别壮丽。城中有三座山,西边的叫闽山,东边的叫九仙山,北边的叫越王山三座山鼎足而立。 附靠着山的,佛教、道教的庙观有数十百处,它那宏伟诡异绝然不同的形状,大概(表明)已经用尽了人力。 光禄卿、直昭文馆程公主政福州,在闽地的高耸处,建了一座亭子,这里的山水胜景,城池的宏大,宫室的繁荣,不用走下竹椅而四面观望中,可尽收眼底。 程公认为这里在江海之上,作登山四望的观看,所以比得上道家所说的蓬莱、方丈、赢州三座仙山,所以为它起名叫“道山之亭”。闽地因为道路险远,所以做官的常怕到此任职,程公能够依照这地方的长处筑亭,用来寄托他耳目的欢乐,不但忘掉了它路远而危险,又将他的思想提高出于尘埃之外,他的志向多么伟大啊! 程公在这里因为治理州郡而闻名,他既改造州城,又创办学校,而公事之余又建造了这座亭子。 城公任期届满,改任广州知府,后任谏议大夫,之后升中书舍人,又入京任史馆修撰。现在担任越州知府,字公辟,名师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