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花间词对宋词的影响

1.简答柳永,苏轼,李清照对宋词发展的影响

柳永由于仕途坎坷、生活潦倒,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倦官场,沉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找寄托。作为北宋第一个专心作词的词人,柳永是北宋一大词家,在词史上有重要地位。他扩大了词境,佳作极多,他不仅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写作了大量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生了较大的影响。

李清照(约1084--1155),号易安居士,是诗、词、散文皆有成就的宋代女作家,但她最擅长的成就还是词。她被尊为“蜿约之宗”,其词被誉为“易安体”。清代文学家王士祯之评:“蜿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不同的社会生活与不同的个性心理历程,使李清照的词前期有清新、明快、活泼的率真美和蜿媚真挚缠绵的柔情美;后期的词具有乱世孤独寂寞、感实伤怀的凄冷美

苏轼词风可分三类 豪放风格 旷达风格 婉约风格。旷达词风最能表现苏轼的的思想和性格特点,

婉约词在苏轼的词中占了绝对多的比例 豪放词风是苏轼刻意追求的理想风格,苏轼以充沛、激昂,甚至略带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

2.宋词对后世的影响

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3.宋词对后世的重要性和影响

宋词以描写艳情为主。张炎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词婉于诗。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词源》卷下)就是对这方面特征的一个总结。宋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第一个抒写艳思恋情的专门文体,“诗言志词言情”、“词为艳科”都是宋词这种创作主流倾向的归纳。宋词的题材集中在伤春悲秋、离愁别绪、风花雪月、男欢女爱等方面,与“艳情”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被后人推尊为“豪放词”开山祖的苏轼,其绝大多数词仍属“艳科”范围。即使是“艳情”之外的题材,也要受到主流倾向的渗透,或多或少地沾带着“艳”的情味

宋词创作的主流倾向,正属于被孔子屏弃的淫靡的“郑卫”之声一流,与风雅篇什背道而驰。它只有表层次上的享乐生活追求,决没有深层的意蕴供回味。所以,宋词人们一面沉湎于声色的快乐享受,另一面又自我掩饰,自我辩解,“自扫其迹”。后人“为尊者讳耻,为贤者讳过”,也为其曲意解释。贪图享受,人所难免,兴发情动,形诸歌咏。事后又觉得不合雅趣,有失颜面。这种矛盾普遍存在于歌词的创作之中。如能将艳情的表述含蓄化、朦胧化,似有兴寄,让接受者产生无限言外托喻之想。且将字面、句子、声韵皆加以锻炼,使其具有典丽高雅之风貌,岂不是两全其美?基于这样的立场,“去俗复雅”作为宋词创作的主要努力方向,从不自觉到自觉,从零星的努力到形成创作流派,从创作的实践到出现较完整.

苏轼是文人抒情词传统的最终奠定者。陈师道用“以诗为词”评价苏词,道中苏词革新的本质。从整体上观照,词的“雅化”进程,某种意义上也是词逐渐向诗靠拢的一个过程,努力跨越“言志”与“言情”界限的过程,所以,陆辅之才说:“雅正为尚,仍诗之支流。不雅正,不足言词。”苏轼以前,这个过程是渐进的,至苏轼却是一种突飞猛进的演变。首先,苏轼词扩大了词境。苏轼之性情、襟怀、学问悉见之于诗,也同样融之于词。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他外出打猎,便豪情满怀地说:“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江城子》)他望月思念弟弟,便因此悟出人生哲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水调歌头》)他登临古迹,便慨叹:“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五彩纷呈,令人目不暇接。刘熙载《艺概》卷四概括说:“东坡词颇似老杜诗,以其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也。”其次,苏轼词提高了词品。苏轼的“以诗入词”,把词家的“缘情”与诗人的“言志”很好结合起来,文章道德与儿女私情并见乎词,在词中树堂堂之阵,立正正之旗。即使写闺情,品格也特高。《贺新郎》中那位“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美人,可与杜甫《佳人》“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之格调比高。胡寅《酒边词序》因此盛称苏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而逸怀豪气超乎尘埃之外。”词至东坡,其体始尊。再次,苏轼改造了词风。出现在苏轼词中的往往是清奇阔大的景色,词人的旷达胸襟也徐徐展露在其中。传统区分宋词风格,有“婉约”、“豪放”之说,苏轼便是“豪放”词风的开创者。凡此种种“诗化”革新,都迅速地改变着词的内质,况周颐因此肯定说:“熙丰间,词学称极盛,苏长公提倡风雅,为一代山斗。”(《蕙风词话》卷二)刘熙载转换一个角度评价说:“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艺概》卷四)东坡的复古,正是词向诗的靠拢,突出“志之所之”,也是向唐诗的高远古雅复归。至此,词之“雅化”也取得了本质性的突破

4.请分析柳永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何作用

柳永对词体制、艺术的贡献

1、大量制作长调慢词.

柳永大力创作慢词,从根本上改变了唐五代以来词坛上小令一统天下的格局,使慢词与小令两种体式平分秋色,齐头并进.慢词篇幅体制的扩大,相应地扩充了词的内容涵量,也提高了词的表现能力.

词至柳永,体制始备.形式体制的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内容上的开拓提供了前提条件.

2、增加了词中“赋”的比重,大量铺叙

柳永多用赋体,开拓了词的内容.柳永多用“赋”体,进行铺叙,开拓了词的内容.这样使词具有了一定的情节性和逻辑性,能表现很丰富、复杂的内容.如《望海潮》、《雨霖铃》.

3、确立了词的体段配置模式.

他善于巧妙利用时空的转换来叙事、布景、言情,而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词的一般结构方式,是由过去和现在或加上将来的二重或三重时空构成的单线结构;柳永则扩展为从现在回想过去而念及现在,又设想将来再回到现在,即体现为回环往复式的多重时间结构. 如《雨霖铃》、《八声甘州》都是如此.

4、俗中有雅,以市井语入词,雅俗并陈.

柳永不仅从音乐体制上改变和发展了词的声腔体式,而且从创作方向上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审美趣味,即变“雅”为“俗”,着意运用通俗化的语言表现世俗化的市民生活情调.

5.分析柳永词对宋词的发展有何作用

柳永是宋代第一个专力写词并对宋词的词体、内容、语言、风格进行了全面开拓的大词人.柳词在当时曾广泛流传.

1.柳永在创制新词调方面为宋词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词至柳永,形式体制更为完备,为宋词的发展和后继者在形式、内容上进一步开拓奠定了前提条件.

2.柳永对词体文学的开拓,还表现在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改变了词的审美内涵和风格意趣.抒情重心、抒情方式和抒情风格的改变,对宋词的发展也有深刻的影响.

3.柳词的语言发扬了民间词的传统,面向市民大众,通俗、生动,自成一体.他还创造性地发展了词中的铺叙和白描的手法;并自创出独特的结构方式.

柳永掀开了词史新的一页,对词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开拓之功,这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发展了慢词.柳永常纵游於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的交往,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

二、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柳永认为委婉含蓄的小令写作手法和风格,不适应慢词的需要,因而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感情的表达用白描手法,直来直去,不曲折隐晦,使柳词具有感情强烈、一泻无余的特点.

三、使词由雅转俗.柳永擅长描写青楼妓女和飘泊失意的文人等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词里的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市井平民,对他们的遭遇表示了同情.柳永使词离开了达官贵人的歌筵闺房而走向社会的中下层,反映的生活面更宽广了.这是柳永对词的传统题材的突破.他又把从生活中汲取来的通俗化、口语化的俚语俗语运用到词里,表情达意生动真切,开了元代散曲的先声,使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俗」的特点.

评价:

我们可暂不评价俚俗直露与典雅含蓄之间的优劣,而单论写 艳情:既然同样是写艳情,柳永敢于在文人雅词方兴未艾、民间 俗词濒于断绝之时,大胆地背弃时尚而直承源头,这有什么可非 议的呢?有记载说,柳永在少年读书时,偶然得到一首民间流行 的俗词《眉峰碧》:"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镇日相看末足时, 忍便使,鸳鸯只. 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窗外芭蕉窗里 人,分明叶上心头滴."柳永非常喜欢它,便把它题在墙上反复 吟咏,终于悟出了作词之法.从这条记载中我们可以看出柳永是 有意地以俗为美的,柳永的这种做法在当时不但无可厚非,而且 相当大胆;不但有胆,而且有识;不但不俗,而且反俗.因为在 当时含蓄典雅地写艳情正是"时俗"风气,柳永能反时俗而行之, 未尝没有一些反潮流的气魄.如果再用"史"的宏观角度加以反 思,柳永能跨越支派,直探本源,使艳词的本色得以保留并发 扬,这种做法是应予以肯定的.

6.查阅资料谈谈李煜对宋词发展的影响

看这篇论文 后主李煜在政治上为亡国之君.然而,在文学方面却写出了沁人心脾的词章,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是由他对词的开拓之功决定的.本文探讨李煜对词的开拓之功及其原因,以期更为全面地认识李煜在文学史的地位.李煜对词的开拓之功,大致有三方面:首先恰似一江春水般的真切抒情.词初起于民间,最早的敦煌曲子词多反映了当时民间生活的真情实感,但其自如宫廷和贵族大家后,便被引上了歧途,成为皇家贵族和士大夫在花间樽前娱宾遣兴的工具.其中,最突出的是以华糜的文辞来描摹妇女的体态和风情.由于内容贫乏空虚,文人们便千方百计在形式上下工夫,以绚丽精致的外表来掩盖其空虚庸俗的内容.而正是李煜,把词从浅斟低唱和形式主义的泥坑里推向社会人生,使它成为抒发真情的工具.看他的《虞美人》便体现了这一特点.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阑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俞平伯评此词开端曾云:奇语劈空而下.的确,这两句气魄博大,概括力极强,寓意鲜明,远非花间词的吟风弄月所能比拟.作为臣虏的李煜,每对纯花秋月,自然想到故国既已覆亡,何处是当年嫔娥鱼贯列的春殿?何处是当年吹断水云间的笙歌?何处能再重温当年醉拍阑杆的一份情味?凡此种种.都已成为永不复返的往事,故又曰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联想到,雕阑玉砌无知、不解亡国之痛,想必景况依然;但是当年赏花阑边,砌下留连欢乐的有情之人,如今已是朱颜改--不是当年的神韵风采了.想到这些,自是肝肠寸断.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全诗写的自然、真切,感情像喷泉般地迸发,不可遏止.李煜词不但写哀愁任纵奔放,表现欢乐亦是极任纵放浪的.例如所作的《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等,他的词虽分为前后两期,风格亦不同,前期香艳,后期悲哀.然而这两种风格却同是出自任纵与纯真一源的.王国维《人间词话》谓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作为李煜的评语,其意大概是说诗人的情感象滔滔滚滚的汛期的江水,一任其奔腾倾泻而下,没有拘束与限制,缓急回环完全顺应自然,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这是李煜最大的特点.《人间词话》尝云: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认血书者.后主之词,其所谓认血书者所谓血书既是说后主词所表现的情感,其哀伤真挚,有如血泪浇铸而成.其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本色语言.李煜在语言运用方面的最大成就就是成功地运用了白描手法.白描原是来自民歌而在我国古典诗歌中广泛运用的一种艺术技法.其特点在于不假雕饰,以朴素的文笔对事物进行勾画,其特点表现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在词的发展史上,第一个在这方面有突出成就并产生深远影响的当推李煜.李煜的词不论是前期还是后期,不论是写艳情还是抒哀怨,都是用白描手法直接抒发埃及对生活的真实感受,捕捉人物具有特征的活动和心理,摄取最能激发人物某种情感的景物.如李煜前期所作的《菩萨蛮》:花明月暗笼轻雾,今霄好向郎边去.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画堂南畔见,一晌偎人颤,奴为出来难,教郎恣意怜.这首词描写一位女子为爱神所驱使,乘着雾笼月暗之夜,与情人幽会的情景,表现人物在这一特定时刻所具有的微妙的心理状态.划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两句就摄取了少女赴约时因害怕惊动旁人而乖巧地脱下丝鞋,蹑手蹑脚急步香阶这一特殊举动来表现她当时那种既提心吊胆的惊慌神色又掩抑不住的喜悦之情.一晌偎人颤,同样是在描写人物活动的同时表现私会时激动与惊惧交织这一心理状态的.通过对这几个极有特色的行动的白描;在读者面前就清晰地站立了一个极有个性的、大胆而多情的少女形象,确有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之感.李煜运用白描手法不仅塑造了传神的人物形象,而且还能创造一种与抒情形象相结合的自然环境.如《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首词主要写由于季节的交替变化所引起的对人生的一种感叹.在上半阕里,将人就林花造受寒雨无情摧残这一景象,用落花寒雨这些典型事物来引发人物对人生间美好事物匆匆凋零的怅惘.将人描绘了一幅狼籍残红的暮春图景,创造了一种令人沉闷的环境.它对诗人发出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一深沉的慨叹,起到了叹景衬情的作用,同时又使得诗人在词中描写的情与景十分和谐地融为一体.白描手法杂塑造形象方面要求以简练的笔墨来勾勒鲜明可感的艺术形象,这就注定了用来表现这些形象的语言也必须是明净、单纯、精练的.如《浪淘沙》:窗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这首词是李煜降宋后的作品,词中抒发了他从一国之君跌为阶下囚后所感受的辛酸和痛楚.诗人运用了大量常见又接近口语的词句来直抒胸臆:一晌别时容易见时难都是妇孺皆知的家常语.特别是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两句,看上去语无惊人之处,但它表现的艺术形象寓意无穷.流水落花常常见,可在李煜笔下却迸发出不可 止的感情洪流,它以真实生动的。

7.花间词的特点

“花间词”是一种早期的词,从它的来源《花间集》得名。 一般说来,词以长短分类:“慢词”最长,自九十至二百多事,故亦称“长调”;自五十九至九十字为“中调”,五十九字以内为“小令”。《花间集》所收,只有小令和中调而没有长调慢词。这倒并不是选者对小令有偏好,故摒弃慢词而不录,实在因为自晚唐至五代(甚至在北宋初年)慢词还没有发展出来。另外一个早期选集《尊前集》也是如此,只收小令和中调。

总体上说,花间词都是婉约词,而婉约词则远不止花间词。花间词是婉约词第一阶段产物,开婉约词风气之先,在词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奠基作用。

8.宋词的影响

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两颗明珠,唐代被称为诗的时代,而宋代则被称为词的时代。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原因如下:

① 两宋城市手工业、商业经济的繁荣,是宋词兴盛的物质基础.

② 市民阶层的扩大,生活水平的提高,要求丰富的文化娱乐生活.

③ 两宋社会矛盾尖锐,文学家用词更能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宋词的繁荣与宋代特殊的时代背景和词的文体特点有密切的关系。词产生于民间,本身就带有浓厚的娱乐色彩。宋代由于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文官享受的待遇非常优厚。宋太祖在“杯酒释兵权”时,就公开鼓励大臣们“多买歌儿舞女”。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整个社会形成了竞相追求享乐的风气。又由于宋代(特别是北宋)社会相对安定,政局相对稳定。词这种带着浓厚的娱乐色彩,几乎没有传统的政治、道德负荷的文学形式,在宋代终于找到了最为适宜的生长环境,所以便以异乎寻常的速度发展起来了。

先讲宋词的成就。词源于唐代的曲子词,句子有长有短,和乐曲紧密结合在一起,可以歌唱。由于宋代商业发展、城市繁荣,市民数量不断增加,能够歌唱的词比其他形式的文学作品更适应市井娱乐生活的需要,而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又很尖锐,句子长短不齐的词也更便于抒发人们忧国忧民的思想,因此便逐渐兴盛起来,取代诗而成为文学的主流。课文按北宋前期、北宋中后期和南宋四个阶段,分别介绍了柳永、苏轼、李清照、辛弃疾与陆游的词作风格及其成就。柳永是北宋词坛婉约派的重要代表。他长期在都市里生活,作品多表现城市的繁华和男女的悲欢离合之情,尤长于抒写羁旅的孤寂与乡愁。他的词作,多采用俚俗口语,通俗生动,“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因而流传很广。他的词作,还大量融入铺叙的成分,不仅扩大词的境界,也为元曲的发展开启了门径。苏轼是北宋中后期豪放派的开创者和主要代表,他的词作题材十分广泛,大大拓展了词的内容,并以豪迈奔放的感情,为词注入了强大的生命力。两宋之交的李清照,是杰出的婉约派女词人,她提出“词别是一家”的主张,善于用白描手法、浅白词句,表达内心的真实情感。南宋的辛弃疾和诗人陆游,主张积极抗金,作品都以豪放为主,深刻地表达了恢复中原的强烈愿望,苏轼和辛弃疾是宋代最具代表性、成就最高的词作家,教材还在“历史纵横”小栏目和图注中分别介绍了他们的生平。必须指出的是,宋代的豪放派作家,作品以豪放为主,但也写出一些非常动人的婉约词,并非只是一味地豪放。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