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有关物候的诗句并赏析

1.物候诗词并赏析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2.物候诗词并赏析急用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

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3.《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赏析

白居易16岁时写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又吹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形象的揭示了物候现象的年度变化。

欧阳修《鸟啼》诗云:“穷山候至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寥寥数语,一幅阳春花鸟图便跃然纸上。

南宋大诗人陆游也留下了很多反映有关物候变化的诗句。他在《初冬》诗中说:“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于《枕上作》中说:“卧听百舌语帘栊,已是新春不是冬。”在《夜归》中写道:“今年寒到江乡早,末及中秋见雁非。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这些诗句,大都是诗人晚年在浙江绍兴家乡时作的,反映他无时不刻不在留心自然的生动情景。陆游不但留心观察物候,而且还用鸟类预告农时。他在《鸟啼》诗中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闻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土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人言农家苦,望晴复望雨,乐处谁得知,生不识官府。”在《禽声》又云:“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犁。”布谷声声,似乎在催促人们赶快春耕,以免延误农时。

苏轼的《春江晚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诗中的每句都在描写这春江晚春的景象,字里行间都透露出了春天那生机盎然的气息,深刻的反映了当时的物候现象。

李珣的《浣溪沙》

红藕花香到槛频,可堪闲忆似花人,旧欢如梦绝音尘。

翠叠画屏山隐隐,冷浦纹覃水潾潾,断魂何处一蝉新。

词中的“红藕花香”,“翠”“蝉”等景色反映出了当时的物候现象。荷花开在夏天,尤其是盛夏时节。

唐诗宋词一般都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反映当时的物候现象。

4.求关于物候古诗词的作文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

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

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由此不难看出内地跟塞外气候的差异之大。

涉笔物候的古诗中往往会看到前人的农事和军事活动。如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蝴蝶双双入菜花,日长无客到田家。”

这两句写江南晚春乡村的诗,藉蝴蝶入菜花的描述衬托农夫农妇农事忙碌。再看文同的《早晴至报恩山寺》:“烟开远水双鸥落,日照高林一雉飞。

大麦未收治圃晚,小蚕独卧斫桑稀。”上联描绘了一幅远山高林、野鸟飞翔的生动画图;下联写了春夏之交农夫农妇收麦、整菜、采桑、喂蚕,忙碌不堪的情景,亲切动人。

而卢纶的“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塞下曲》其三)则是写行军打仗:敌人夜逃,雁群惊飞,由此引起我军大将的警惕,遂率领士兵追赶敌骑,充分表现了中华儿女的英雄气概。

竹枝 年代:【唐】 作者:【刘禹锡】 体裁:【七绝】 类别:【】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如梦令 年代:【清】 作者:【纳兰性德】 体裁:【词】 类别:【】 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 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 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秋雨叹 年代:【唐】 作者:【杜甫】 体裁:【七古】 类别:【】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

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

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春雷 年代:【现代】 作者:【郭沫若】 体裁:【七律】 类别:【】 春雷动地布昭苏,沧海群龙竞吐珠。

肯定秦皇功百代,判宣孔二有余辜。 十批大错明如火,柳论高瞻灿若朱。

愿与工农齐步伐,涤除污浊绘新图。 1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

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幻灯片投影) 说明: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

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2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幻灯片投影) 说明: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3《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幻灯片投影) 说明: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赞同19| 评论(1) 向TA求助 回答者: hylznl 来自团队 良师益友 | 七级采纳率:49% 擅长领域: 电脑/网络 时事政治 电视 幽默滑稽 烹饪方法 参加的活动: 暂时没有参加的活动 相关内容 2008-9-4 关于物候的古诗句!!!!!!!!! 166 2011-1-16 关于物候学的古诗有哪些 2008-11-14 关于物候学的古诗词有哪些? 90 2008-1-9 我想找关于物候秋季的古诗 1 2007-12-5 关于物候现象的古诗词!! 197 更多关于关于物候的古诗的问题>> 其他回答 共1条 2011-9-29 22:11 QQ562677534 | 二级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早春天气,鸭子最先感知春江水暖,嬉戏水中。

“天寒水鸟自相依,十百为群戏落晖。过尽行人都不起,忽闻冰响一齐飞。”

(秦观《还自广陵》)晚冬时节,水鸟相依,一声冰响,群鸟惊飞。鸭子与小鸟同是春天的使者。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水槛遣心》)诗中出现的三种物象,表明了春末夏初梅子黄熟时的节令特点。

黄巢《题菊花》说:“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菊花凋零,蝴蝶敛迹,虽不着一“秋”字,秋令的阵阵凉意却扑面而来。

至于李白的《塞下曲》,则把读者引向另一个世界:“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五月正值仲夏,在内地早已是百花凋谢之日,而地处西北边塞的天山(祁连山)仍旧积雪覆盖,无杨柳与花草,表明在黄河流域海拔超过四千多米的地方,既无夏季又无春秋的特点。

由。

5.关于春天物候变化的诗

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唐·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①。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②,晴光转绿苹.忽闻歌古调③,归思欲沾襟。

译文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

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

晴朗的阳光下绿苹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

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①]宦游人:离家作官的人。物候:指自然界的气象和季节变化.

[②]淑气:春天和暖的气候。

[③]古调:有古诗格调的作品,指陆丞的原作。

赏析

这是一首和诗。原唱是晋陵陆丞作的《早春游望》。晋陵即今江苏常州,唐代属江南东道毗陵郡。陆丞,作者的友人,不详其名,时在晋陵任县丞。大约武则天永昌元年(689)前后,杜审言在江阴县任职,与陆某是同郡邻县的僚友。他们同游唱和,可能即在其时。陆某原唱已不可知。杜审言这首和诗是用原唱同题抒发自己宦游江南的感慨和归思。

诗人在唐高宗咸亨元年(670)中进士后,仕途失意,一直充任县丞、县尉之类小官。到永昌元年,他宦游已近二十年,诗名甚高,却仍然远离京洛,在江阴这个小县当小官,心情很不高兴。江南早春天气,和朋友一起游览风景,本是赏心乐事,但他却象王粲登楼那样,“虽信美而非吾土”,不如归去。所以这首和诗写得别有情致,惊新而不快,赏心而不乐,感受新鲜而思绪凄清,景色优美而情调淡然,甚至于伤感,有满腹牢骚在言外。

诗一开头就发感慨,说只有离别家乡、奔走仕途的游子,才会对异乡的节物气候感到新奇而大惊小怪。言外即谓,如果在家乡,或是当地人,则习见而不怪。在这“独有”、“偏惊”的强调语气中,生动表现出诗人宦游江南的矛盾心情:这一开头相当别致,很有个性特点。

中间二联即写“惊新”。表面看,这两联写江南新春伊始至仲春二月的物候变化特点,表现出江南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水乡景色;实际上,诗人是从比较故乡中原物候来写异乡江南的新奇的,在江南仲春的新鲜风光里有着诗人怀念中原暮春的故土情意,句句惊新而处处怀乡。

“云霞”句是写新春伊始。在古人观念中,春神东帝,方位在东,日出于东,春来自东。但在中原,新春伊始的物候是“东风解冻,蛰虫始振,鱼上冰”(《礼记。月令》),风已暖而水犹寒。而江南水乡近海,春风春水都暖,并且多云。所以诗人突出地写江南的新春是与太阳一起从东方的大海升临人间的,象曙光一样映照着满天云霞。

“梅柳”句是写初春正月的花木。同是梅花柳树,同属初春正月,在北方是雪里寻梅,遥看柳色,残冬未消;而江南已经梅花缤纷,柳叶翩翩,春意盎然,正如诗人在同年正月作的《大酺》中所形容的:“梅花落处疑残雪,柳叶开时任好风。”所以这句说梅柳渡过江来,江南就完全是花发木荣的春天了。

接着,写春鸟。“淑气”谓春天温暖气候。“黄鸟”即黄莺,又名仓庚。仲春二月“仓庚鸣”(《礼记。月令》),南北皆然,但江南的黄莺叫得更欢。西晋诗人陆机说:“蕙草饶淑气,时鸟多好音。”(《悲哉行》)“淑气催黄鸟”,便是化用陆诗,而以一个“催”字,突出了江南二月春鸟更其欢鸣的特点。

然后,写水草。“晴光”即谓春光。“绿苹”是浮萍。在中原,季春三月“萍始生”(《礼记。月令》);在江南,梁代诗人江淹说:“江南二月春,东风转绿苹.”(《咏美人春游》)这句说“晴光转绿苹”,便是化用江诗,也就暗示出江南二月仲春的物候,恰同中原三月暮春,整整早了一个月。

总之,新因旧而见奇,景因情而方惊。惊新由于怀旧,思乡情切,更觉异乡新奇。这两联写眼中所见江南物候,也寓含着心中怀念中原故乡之情,与首联的矛盾心情正相一贯,同时也自然地转到末联。

“古调”是尊重陆丞原唱的用语。诗人用“忽闻”以示意外语气,巧妙地表现出陆丞的诗在无意中触到诗人心中思乡之痛,因而感伤流泪。反过来看,正因为诗人本来思乡情切,所以一经触发,便伤心流泪。这个结尾,既点明归思,又点出和意,结构谨严缜密。

前人欣赏这首诗,往往偏爱首、尾二联,而略过中间二联。其实,它的构思是完整而有独创的。起结固然别致,但是如果没有中间两联独特的情景描写,整首诗就不会如此丰满、贯通而别有情趣,也不切题意。从这个意义上说,这首诗的精彩处,恰在中间二联。

6.诗词中的好句并赏析

柳 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

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

留恋处,

兰舟摧发。

执手相看泪眼,

竟无语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

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

晚风残月。

此去经年,

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

更与何人说。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