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王铎《草书杜甫秋兴诗卷》是怎么体现非理性色彩的王铎是在明末清初个性解放思潮中出现的代表性书家,他与稍前的徐渭、张瑞图,以及同时代的黄道周、倪元璐、傅山等人一道,突破元、明以赵孟頫、董其昌为代表的传统帖学的限制,注重个性、独创和主体情感的抒发,把行、草书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他也因此成为明末清初书坛的“中兴之主”,在当时具有崇高的声誉和广泛的影响。 在其身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虽然与赵孟頫一样由于“贰臣”的身份而未能得到公正的评价,但从清末康有为、吴昌硕开始,他的地位又重新得到肯定,影响力也不断提高,甚至远及东瀛,成为对现代日本书坛最具影响力的中国书家之一。王铎行书先学王羲之,其后又取法米芾。 至于草书,虽然他一再强调自己属于“二王”的“正统”派,但从其作品中不难发现黄庭坚等宋代书家的影响,如此卷用笔提按顿挫的丰富变化便更接近于黄氏草书。虽然王铎一生大部分时间在明代度过,但其书艺真正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是在明亡之后。 作为一位深受儒家思想熏陶的文人士大夫,明朝的灭亡对他内心的打击可想而知,因此,沉迷于书法中勤加钻研便成为他排忧解愁的主要途径。而杜甫的不少诗篇描述了战乱连绵、国家衰败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穷途末路、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也引发王铎内心的共鸣,于是他常借助杜诗抒发自己内心的无限感慨和悲怆。 2.历代行草精选:明·王铎(行书诗卷)怎么样,历代行草简述如下:草书的产生于东汉,历朝历代出过许多的草书大家。 东汉至三国 张芝,代表作《草书帖》;西晋 索靖,代表作《出师颂》(章草);东晋 (书圣)王羲之,真行草皆精,草书代表作《初月帖》;唐朝 张旭,代表作《古诗四帖》;唐朝 怀素,代表作《自序帖》;五代 杨凝式,代表作《新不虚词》;宋朝 黄庭坚,代表作《李白忆旧游诗卷》元朝 赵孟頫,代表作《草书千字文》明朝 宋克,代表作《急就章》;明朝 祝允明,代表作《滕王阁序并诗》;明朝--清初 董其昌,代表作《前赤壁赋》;清朝 王铎,代表作《草书诗卷》;清朝 傅山,代表作《千字文》;近现代于右任,代表作《标准草书帖》;来楚生《千字文》、林散之《自作诗论书》、启功《论书绝句》。 3.谁有张元昕的“莲叶上的诗卷”目录: 序一:小童醉诗中 序二:黄金是如何种植成功的 2003年(五岁) 院中草 灯下梅 初夏夜雨 茉莉花 忆长岛海边 红菊花 2004年(六岁) 残春曲 初夏曲 谢小读者 谢姑奶奶 望夕阳 秋思 早秋山游(二首) 咏秋云 待母归 十二月二十六日地震海啸大灾 2005年(七岁)咏雪(二首) 即事 望沪(三首) 咏幽兰 春日 卧落花 春雨愁 望夕阳 樱花开二度 赋得阶下草 初夏 春又回 雨霁 黑龙江红莲 残晖吟 拱拱诗 题暮霞余神云 孤云 晓望 夏云 夏晨一章 猫友 夏风 咏竹 题槿墙群鸽 八月十五日雨后 游瀑布山 八月十七日漂游 八月十八日游湖滨(二首) 湖上景 打高尔夫球蜂蜇足背 中日博物馆 八月二十二日游海滨有感 望海 鸥友 船上题海上景 夜雨(二首) 赋得回首“不儿山”(三首) 秋 神舟飞天 愁 秋、阴 松 枫 十拱立冬时 咏秋风 谢邱伟老师 雪 2006年(八岁)百合花 百合花 迎春问答 红梅问答 赋野花 四月五日清明雪 散步路上所见·小紫花 散步路上所见·牡丹问茶花 散步路上所见·春鸟 赋春风 赋得樱花开满树 院中樱花怒放 观樱花有感 樱花愿 春又回 赋得皇后区植物园樱花树 赋得皇后区植物园大柏树 红杜鹃 赋阴雨 夏行 赋得野营即行一绝 即事 夜雨 访幼儿园李奶奶不遇 砖头缝中花为师 母校行 长尾鸟 随意性害我 早秋 赋得桂花树 谢黎奶奶赠梨 劝惜时 秋衣吟 赋得秋晨诗 问秋吟 赋得薄日照树杪 赋得秋雨连绵诗 哀砖缝残小花诗 秋叶 秋日恶风吟 望叶诗 伤踏叶 惧成方仲永 秋叶谢我诗 绿叶吟 久雨 咏鸟 悔不孝 问霜 冬日玫瑰 冬雨诗 探雪 2007年(九岁)希望 冬日海棠 考试前 考试时 考后 恳切希望向叶嘉莹老师学习 和平 暗麝 相见欢 院中樱花过邻房 草花 冰心 送春花(二首) 不能没有叶 月下紫妹诗 阳台雪瓣诗 望前庭 人间 院中宝 《悲怆》 题牡丹 青春 最后一滴水 回忆 琴 志向 云 鸟语 酷暑 雨后 萤火虫 忆自然 自度曲·光阴 国家公园池塘边 夕阳 月 小荷叶 草 回声湖 蓬莱岛 菡萏 日出 看日落 暴雨 向日葵 立秋记 问秋 秋答 蝉 难 梧桐 题大舅舅教我学习照片 “天文电影”心得 素心兰 君子花 早秋有感 无题 即秋雨 感动中国 迎月 赏月 追月 旭日 秋叶 秋雨 喜见菊花芳苞 秋夕 赠寿客 无题 十月底 祝福爷奶八十岁 野望(四首) 清平乐·雪 清平乐·雪 清平乐 清平乐·雀落树杪 清平乐·晴 清平乐·朔风 清平乐·小雪 清平乐·问冬 鹊踏枝·雪答 鹊踏枝·雪友 清平乐·欲雨 蝶恋花·光阴 蝶恋花·初春 清平乐·春雪 清平乐·母爱 清平乐·邻居 凤栖梧·春雨 清平乐·问春 凤栖梧·双柏雪 蝶恋花·早春雪瓣 清平乐·雅客 清平乐·茉莉 清平乐·太虚珍珠曲 清平乐·赞雪瓣 浣溪沙·雅客 清平乐·紫妹笑 浣溪沙·香礼 浣溪沙·母爱 长相思·海 忆江南·忆缅州 点绛唇·玫瑰 点绛唇·草中猫 点绛唇·鳞云 点绛唇·星空 点绛唇·秋雨 点绛唇·忆春光 点绛唇·忆夏时 点绛唇·秋 点绛唇·梦冬 长相思·即事 长相思·金钱雨 卜算子·桂花 长相思·松鼠 相见欢·待菊 相见欢·秋雨 卜算子·惜花 卜算子·天香桂 卜算子·菊 卜算子·孤鸿 卜算子·深秋 卡算子·重阳 采桑子·枫叶 采桑子·菊花 长相思·梦冬 卜算子·秋风 生查子·云 点绛唇·冷香菊 采桑子·问秋 点绛唇·深秋 点绛唇·桂 生查子·蝉 生查子·松鼠 采桑子·松树与樱树 花非花·夜雨 生查子·望秋院时作 点绛唇·雏鹰试飞 点绛唇·龙传人 卜算子·圣诞红 清平乐·雪与月 清平乐·雨,雪,霜与霰 清平乐·荣誉演出 如梦令·敬题简文舒院士《晚霞》名画 如梦令·敬题汤得新老师《富贵满院春图》名画 如梦令·敬题汤得新老师《瓶花》名画 如梦令·敬题张立君老师《鸟的天堂》名画 如梦令·敬题杨欣然老师山水名画 牛牛吟诗备用集锦 四季别称(143种) 四季温度(21种) 四季景象(5种) 自然之神(6位) 宇宙别称(4种) 天空别称(75种) “日”别称(53种) 四季“日”别称 “月”别称(40种) 月光(5种) 星辰别称(18种) “风”别称(41种) “云”别称(16种) “雷”别称(5种) “闪电”别称(1种) 江河水别称(2种) 瀑布别称(4种) “雨”别称(21种) “露”别称(6种) “雪”别称(37种) 对雪的形容(11种) 春季的鸟虫(6种) 燕子别称(1种) 黄鹂别称(11种) 杜鹃鸟别称(4种) 大雁别称(9种) 萤火虫别称(3种) 蝉的别称(1种) 蟋蟀别称(1种) 花卉常识(4则) 点绛唇·咏十八香 中国十大名花(10个) 十大名花等花期与别名(418个) 花间四友(1则) 落花别称(3种) 花蕾别称(1种) 颜色(10种) 现代生活与诗性的桃花源——关于古诗教育与孩子成长(代后记)。 4.王铎草书的内容王铎生活在明清之交一个社会剧烈动荡、江山易帜的特殊时代。 这个时代造就了他充满矛盾而苦难深重的内心世界。而这一切同时又激发了他的杰出的艺术创造性。 王铎书法风格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王铎十五岁时他能钻精《兰亭》,对“二王”“饮食梦寐之”, 甚至做到临“二王”“如灯下取言影,不失毫发”。以后也始终以井“二王”为其书法渊源。 18时,己进河东书院就学28岁书写的《吴养充先生并孺人张氏墓若表》,即一本右军行楷的规范,他独宗羲献,推崇颜米,从“二王”的神韵和创造精神中得到了极大的启悟。青年时代的王铎,由于受到明末个性解放思 潮的影响,很早就表露出惊世二骇俗的审美意识。 其美学著作《文丹》,虽不是一部专门探讨书风的著作,然其书法见解却从此书中曲折反映出来。王铎提出作文即作字的审美标准与当时文坛和书坛的要求大相径庭。 如他赞誉“怪”、“狠”、钉截铁”等。在明末众多大书家中,他是最有个性的一位。 他认为创新应立足于继承古法,否则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王铎所学“二王”诸体,并非今人所见各种墨迹摹本,而是“阁贴”中之“二王”。 在34岁至36岁时,他仍作《险王羲之修载帖》,为思玄先生书们隋王羲之瞻近帜轴》及一些草书帖轴。这个时期,王铎以忠实原作,学习博览为主。 崇祯元年(1628),王铎37岁,他的拟山园建成,作《成拟山园》五言律诗一首;又自作行书《五律诗轴》。从王铎40岁书写的《手启》墨迹看,已稍有个人面目。 月n JZ生「牛才份完韶护不1委宁J吉广」卜心信~知l、;1而宣;7高厂二E由,健d仑匕生巧,矫若游龙,翩若惊鸿。如43岁行书《郑谷华)山作》条幅,锋芒毕露,酣畅淋漓。 正如傅山先生论 其书谓“王铎四十年前,字极力造怅四十年后,无 意合拍,遂成大家。”王铎的书法创作,正是在48岁至50岁这段艰难失意的时期,完成了“五十自化”(黄道周语)的重要变革,铸成了自己突崛而成熟的个人;风格。 王铎在54岁降清之后,自然要被世人轻视甚或唾弃。然而,虽然他身为贰臣,政治上“大节有亏”,但书法声誉却未减。 清吴德旋《初月楼论书随笔》云“王觉斯人品颓丧,而作字居然有北宋大家之风。”也就是说他在中国书法艺术方面的成就,是无法抹杀的。 此实为中肯之祠。政治上的无所事事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为改善,伴随着王铎七年的余生,同时也使他得以有充裕的时间集中精力投人他所酷爱的书法艺术中。 一系列气吞千里、前无古人的巨幅立轴就产生于这一时期,优秀的横卷也不乏其数,其创作仍以前述个人艺术风格为基质,但更为酣畅、自如、精粹、超拔。如行书作品《书画虽遣怀文语轴、》《题画三首之一轴》、《为宿松书诗轴》等,草书作品《愉王羲之蔡家宾贴》、《白王献之省前书帖》、《陆阁帖》、《备王昙首昨服散帖》与王铎五言律诗草书轴等,便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其书法纵而能敛,大巧若拙,以使转纵横为形质,以点画狼藉为性情,潇洒流落,翰逸神飞。 清代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被称为“书道中兴”的一代。 清代书法在其前期完全是沿袭明代摹古的“帖学”道路。书家出于对故国的眷恋和身世的哀痛,有倾池积悻的要求,这便决定了他们在艺术旨趣上要走与清统治者不同的道路。 他们崇尚表现,追求独特、倔强的意趣。因此,作品个性强烈,笔法、结构都很奇崛。 他们的革新,在明末至清代300年间影响虽然有限,但从今天来看,其在中国书法艺术领域中仍是很有生命力的。 王铎的传世书法作品,总数在百件之上。 这些作品大致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是临帖,一是诗文应酬。但临帖与创作贯穿在王铎书法艺术发展变化的整个过程中。 王铎所临之帖,绝大部分是《淳化阁帖》中的羲、献诸帖。上及张芝、钟葱、下至南北朝诸名家,以及唐、宋诸家法帖。 王铎与《阁帖》可谓是朝夕相处,爱不释手,形影相随。他自己曾说“《淳化》、《圣教》、《褚兰亭》,予寝处焉”(《宋拓《圣教序》笺跋)。 顾复《平生壮观》亦载:“闻其临《淳化阁》数部,非功力如此焉能精妙如此。”可见《淳化阁帖》对他一生之影响。 王铎自定日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 他能继承传统,又能博取众长,取精用宏,其草书在不失“二王”法度的同时又渗人张旭、怀素的气象,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在临帖中加上创作的发挥,每一件临帖都不失为一件好作品。从中可见其用功之 勤,也可见其学书主张师承来自临古。 明代书法家黄道周曾称赞道:“行草近推王觉斯。觉斯方盛年,看其五十自化。” 王铎临《阁帖》的显赶著特点,便是好以连绵草形式临习张芝、二王法书,王铎书法之所以得以大成,正是抓住了《阁帖》中之“二王”—这一文人书法流派的源头,深人钻研,再广博历艺代诸家法书,遗貌取神,刻意求新的。沙孟海先生亦风趣地称其“一生吃着‘二王’帖,天分又高,功力又深,结果居然能够得其正传,矫正赵孟颇、董其昌的末流之失,于明季书坛可谓中兴之主”(沙孟海《近三百年的书学》)。 王铎是一位卓有才华的书法家,他以数十年辛勤的探索,创作出了大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