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木兰花》宋·钱惟演,赏析此为作者暮年遣怀之作。词中以极其凄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作品中的“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绝望后的浓重感伤色彩,反映出宋初纤丽词风的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两句,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声形兼备、富于动感地描绘春景,勾勒出一幅城头上莺语阵阵、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图画,使读者隐然感觉到主人公的伤春愁绪,从而为下文的遣怀抒情作好了铺垫。 上片结末两句转而抒情,言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词人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之气溢于言表。从表现手法上讲,用绿杨芳草来渲染泪眼愁肠,也就达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极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词意陡转,波澜突起。 过片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感叹老之已至,抒写了词人无可奈何的伤感情怀。从中可以窥见,一贬汉东,默默无闻,大势已去,这对于曾经“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的作者来说,打击是多么巨大。结拍两句将借酒浇愁这一司空见惯的题材赋予新意,敏锐而恰切地扣住词人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一细节,形成强烈反差,由景入情,画龙点睛,传神地抒发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卷二云:“侍儿小名录云:‘钱思公谪汉东日(指钱惟演晚年谪随州),撰《玉楼春》词曰:“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往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每酒阑歌之,则泣下。后阁有白发姬,乃邓王歌鬟惊鸿也。遽言:“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即《玉楼春》)引绋为送。今相公亦将亡乎。”果薨于随州。’”可为此词注脚。[ 不是倒装。而且这两句也不是一句。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木兰花钱惟演①城上风光莺语乱,【小题1】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城上莺歌嘹亮,风光无限,城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作者以明丽热闹的景色反衬自己凄黯的心情。 (若从“绿杨芳草几时休”入手分析反问手法,可酌情给分。)【小题2】结尾这两句抒写诗人生命无多的垂暮悲怀。 岁月流逝,容颜衰老,览镜而惊叹,往昔多病厌酒,如今却只有借酒浇愁,不惜一醉。既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境,又隐约地显示了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小题1】试题分析:词在上片前两句写景,意思只是说,城头上莺语唧唧,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是一派春景。 作者在这里是借景抒情,而不是因景生情,因此用粗线条勾勒春景,对于后面胡遣怀抒情反而有好处,因为它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喧宾夺主在毛病。 另外,作者对景物描写这样处理,仍有一番匠心在。首先,这两句是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描绘春景,这就给人以动的感觉。 其次,又斟酌字句,使两句中的听觉与视觉形成对比,看的是风光、烟波之类,显得抽象朦胧;听的是莺语、涛声,显得具体真切。 这样的描写,正能体现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并非着意赏春,而是一片春声在侵扰着他,使他无计避春,从而更触发了满怀愁绪。 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有一段颇有见地的话:“词过经意,其蔽也斧琢;过不经意,其蔽也褦襶。不经意而经意,易;经意而不经意,难。” 钱惟演的这两句正是进入了“经意而不经意”的境界。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小题2】试题分析:下面两句开始抒情,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我则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之气溢于言表。 用芳草来比喻忧愁的词作很多,如“芳草年年与恨长”(冯延巳《南乡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些句子都江堰市比钱惟演的来得深婉,但同时又都没有他来得凄婉。 从表现手法上讲,用绿杨芳草来渲染泪眼愁肠,也就达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 这两句是由上面两句对春色的描写直接引发的,由景入情,并且突作“变徵之声”,把词推向高潮,中间的过渡是很自然的。下面的前两句仍是抒情,不这比上片更为细腻,“情怀渐觉成衰晚”,并不是虚写,而是有着充实的内容。 钱惟演宦海沉浮几十年,能够“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见欧阳修《归田录》),靠的就是刘太后,因此,刘太后的死,对钱惟演确实是致命的一击。一贬汉东,永无出头之日,这对于一生“雅意柄用”的钱惟演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当时的情怀可想而知。 “鸾镜朱颜惊暗换”,亦徐干《室思》诗“郁结令人老”之意,承上句而来。人不能自见其面,说是镜里面而始惊,亦颇入情。 这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来感叹老之已至,充满了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小题1: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 城上莺歌嘹亮,风光无限,城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作者以明丽热闹的景色反衬自己凄黯的心情。 (若从“绿杨芳草几时休”入手分析反问手法,可酌情给分。)小题2:结尾这两句抒写诗人生命无多的垂暮悲怀。 岁月流逝,容颜衰老,览镜而惊叹,往昔多病厌酒,如今却只有借酒浇愁,不惜一醉。既表现了诗人无可奈何的心境,又隐约地显示了诗人对生命的留恋。 小题1:试题分析:词在上片前两句写景,意思只是说,城头上莺语唧唧,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是一派春景。作者在这里是借景抒情,而不是因景生情,因此用粗线条勾勒春景,对于后面胡遣怀抒情反而有好处,因为它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喧宾夺主在毛病。 另外,作者对景物描写这样处理,仍有一番匠心在。首先,这两句是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描绘春景,这就给人以动的感觉。 其次,又斟酌字句,使两句中的听觉与视觉形成对比,看的是风光、烟波之类,显得抽象朦胧;听的是莺语、涛声,显得具体真切。这样的描写,正能体现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并非着意赏春,而是一片春声在侵扰着他,使他无计避春,从而更触发了满怀愁绪。 况周颐在《惠风词话》中有一段颇有见地的话:“词过经意,其蔽也斧琢;过不经意,其蔽也褦襶。不经意而经意,易;经意而不经意,难。” 钱惟演的这两句正是进入了“经意而不经意”的境界。小题2:试题分析:下面两句开始抒情,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我则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之气溢于言表。 用芳草来比喻忧愁的词作很多,如“芳草年年与恨长”(冯延巳《南乡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些句子都江堰市比钱惟演的来得深婉,但同时又都没有他来得凄婉。从表现手法上讲,用绿杨芳草来渲染泪眼愁肠,也就达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 这两句是由上面两句对春色的描写直接引发的,由景入情,并且突作“变徵之声”,把词推向高潮,中间的过渡是很自然的。下面的前两句仍是抒情,不这比上片更为细腻,“情怀渐觉成衰晚”,并不是虚写,而是有着充实的内容。 钱惟演宦海沉浮几十年,能够“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见欧阳修《归田录》),靠的就是刘太后,因此,刘太后的死,对钱惟演确实是致命的一击。一贬汉东,永无出头之日,这对于一生“雅意柄用”的钱惟演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当时的情怀可想而知。 “鸾镜朱颜惊暗换”,亦徐干《室思》诗“郁结令人老”之意,承上句而来。人不能自见其面,说是镜里面而始惊,亦颇入情。 这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来感叹老之已至,充满了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 4.诗句求证 钱惟演 《木兰花》:情怀渐变成衰晚还是情怀渐觉成衰晚1,实际上这没什么好求证的,你觉得渐变与渐觉哪个更适合这里的意境就用哪个。 2,古代的诗词,大多流传至今已经残缺,某些可能是后人修改或增添。 3,比如“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这一句,教科书上用的是“歧路”,而某些资料书上原文是“岐路”,实际上“歧路”与“岐路“所表达的意思差不多,但是前者偏向于分叉多,后者偏向于山多崎岖。再比如”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此句,某些文献中存在”惊涛列岸,卷起千堆雪“这一说,但前者用”拍“偏向于拟人化,把浪花形容得比较惊慌无规律的拍打海岸,而后者用”列“偏向于自然现象,浪花有规律的排列到岸边。诸如此类,还有”乱石穿空“改为”乱石奔云“的争议。 4,楼主所说的,我个人觉得用渐觉更好,渐变是一种表象,偏向于外在表现,而渐觉是一种心理活动,偏向于内心感受变化。 5.【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后面小题18.乱,此指黄莺鸟叫声繁杂;乱字写出了暮春时节热闹的春景,同时又融情于景另(暗)寄寓了作者不宁的心绪。 19.①诗人的精神状态、曾经的容颜在镜中不知不觉地衰老了,写出了老之已至的无可奈何的伤感。②昔日多病厌酒,如今只能借酒浇愁,唯恐美酒不够,抒发了诗人宦海沉浮的惆怅,仕途失意的绝望。 【解析】 18. 试题分析:题干中问的是“‘城上风光莺语乱’句中‘乱’有什么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城头上莺语唧唧,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是一派春景。 作者在这里是借景抒情,而不是因景生情,因此用粗线条勾勒春景,对于后面胡遣怀抒情反而有好处,因为它避免了可能造成的喧宾夺主在毛病。另外,作者对景物描写这样处理,仍有一番匠心在。 首先,这两句是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描绘春景,这就给人以动的感觉。其次,又斟酌字句,使两句中的听觉与视觉形成对比,看的是风光、烟波之类,显得抽象朦胧;听的是莺语、涛声,显得具体真切。 这样的描写,正能体现出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并非着意赏春,而是一片春声在侵扰着他,使他无计避春,从而更触发了满怀愁绪。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炼字类题目的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有什麽作用?或与其它某字比较提出优劣问题。 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的“乱”是形容黄莺鸟的叫声,本是热闹的情景,但到了诗人的耳中却扰乱了诗人的心绪。 19.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词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凄婉之情”,这是针对诗歌情感设题。“情怀渐觉成衰晚”,并不是虚写,而是有着充实的内容。 钱惟演宦海沉浮几十年,能够“官兼将相,阶、勋、品皆第一”,靠的就是刘太后,因此,刘太后的死,对钱惟演确实是致命的一击。一贬汉东,永无出头之日,这对于一生“雅意柄用”的钱惟演来说,是一种无法忍受的痛苦,当时的情怀可想而知。 “鸾镜朱颜惊暗换”,亦徐干《室思》诗“郁结令人老”之意,承上句而来。人不能自见其面,说是镜里面而始惊,亦颇入情。 这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来感叹老之已至,充满了无可奈何的伤感之情。最后两句是全词的精粹,收得极有分量,使整首词境界全出。 用酒浇愁是一个用滥了的主题,但这是运用得却颇出新意,原因正在于作者捕捉到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形成强烈对照,写得直率。以全篇结构来看,这也是最精彩的一笔,使得整首词由景入情,由粗及细,层层推进,最后“点睛”,形成所谓“警策句”,使整首词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境。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对于此类题目,应按照如下思路进行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 比如本题,“词下片抒发了作者怎样的凄婉之情”,这是针对诗歌的局部设题,考生除了关注下片,找出其中的情感词、景物和诗人的情态,还要关注诗歌的注释。 6.宋词木兰花的字和整个词的解释和隐含的意思木兰花 : 词牌名。词谱谓五代后蜀顾夐词起句有“月照玉楼春漏促”、“柳映玉楼春欲晚”句;欧阳炯起句有“日照玉楼花似锦”、“春早玉楼烟雨夜”句,因取以调名(或加字令)亦称《 木兰花 》、《 春晓曲 》、《西湖曲》、《惜春容》、《归朝欢令》、《呈纤手》、《归风便》、《东邻妙》、《梦乡亲》、《续渔歌》等。 双调 五十六字,前后 阕 格式相同,各三仄 韵 ,一韵到底。 词牌格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懂了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