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①温馨香艳的“歌楼夜雨图”。 少年时,放荡不羁,不识愁滋味,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听雨时,也会选择在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一个光与色的组合的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 ②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雨图”。壮年时,恰遇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如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听雨时,选择在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一客舟中。③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 晚年时,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听雨时,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听着夜雨,品尝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2)不矛盾。“悲欢离合”是作者对自己从少年到晚年不幸遭遇的陈述,“一任”是全都听便的意思,即作者的内心不十分在乎了,是从“总无情”中生发的听雨僧庐下的无奈。 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听雨到天明吧,一切都无所谓了。因而可以看得出“悲欢离合总无情”是用议论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慨叹深沉,表达内心的惘然、茫然之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作者没有用抽象的叙述来进行概括,而是从自己漫长的一生和曲折的经历中,截取了三幅有暗示性和象征性的画面,形象地概括了从少年、壮年到暮年在环境、生活、心情各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小题2:温词浅白直露,蒋词深沉蕴藉;温词作客观冷静叙述,而蒋词用主观抒情升华。蒋词在“空阶滴到明”加了“一任”两个字,就表达了听雨人的心情,这种心情,看似冷漠,近乎决绝,但并不是痛苦的解脱,却是痛苦的深化。 小题1: 试题分析: 从“少年”“壮年”“鬓已星星”可知诗人是写自己的一生。可从“红烛昏罗帐”这样一个光与色的意象组合中产生青春与快乐的联想,从“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的意象群中感知东奔西走,漂泊四方的生活,又从“僧庐”“鬓星”意象中感知一个白发老人单调听雨,木然无声无可奈何的心境。 小题2: 试题分析: 通过注释,可知诗人是饱经忧患的一生。又通过抓主旨句“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和“精抓题眼法”,可知“一任”这两个字在感情上有千斤份量,而其蕴含的味道更耐人咀嚼。 3.虞美人宋词 听雨 蒋捷1、听雨时候的心境 少年时: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不识愁滋味;没有经历人生的风雨,就算忧愁,也只是为赋新词强说愁罢了。 壮年时: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说明壮年之后,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常常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 2、老年,一任、到天明,怎样的心境? 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表达出词人无可奈何的心绪,这种心情,在冷漠和决绝中透出深化的痛苦,虽“一任点滴到天明”,却也同时难掩听雨人心中的不平静。身在僧庐,也无法真正与世隔绝,也不能真正忘怀人生。 4.阅读下面的宋词,然后回答问题①少年听雨,地点是“歌楼上”,当时的情境是“红烛”照耀、“罗帐”轻舞。这是一种“暖风熏得游人醉”、“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意境,浪漫,温馨,逍遥。(4分)作者回味意气风发的少年生活,是为下文表现人生乐少恨多,表现老境孤寂凄凉作反衬。(2分) ②壮年听雨,地点是“客舟中”,这便寓有漂泊他乡、人生无定的意味;当时的情境是“江阔云低”、“断雁哀鸣”,在这悠悠的天地中,词人抑郁难平,饱受颠沛流离、寂寞难耐之苦。(4分)作者回味壮年听雨的苍凉,既是与前文少年生活作比较,呈现出青春好梦的破碎,又是为下文写老年苦涩的境遇作铺垫。(2分) ③老年听雨,反映了作者写这首词时的真实处境和心境,听雨的地点是“僧庐下”,鬓已斑白。词人已不再描绘局边的境貌,而是用一生的感慨来抒情。“悲欢离合总无情”一句,正是作者饱经沧桑后的感叹;而“一任”二字则表现了作者看破红尘、无可奈何、万念俱灰的绝望情绪。(4分)老年听雨这一部分,是这首词的重心,它回顾了作者的一生,深化了作品的主题。(2分) 略 5.少年听雨歌楼上, 红烛昏罗帐作品译文 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失群的孤雁阵阵哀鸣。 而今,人已暮年,两鬓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是无情的,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亮吧。 《虞美人·听雨》由宋蒋捷创作,被选入《宋词三百首》。这是一首小令,却概括出少年、壮年和晚年的特殊感受,可谓言简意赅。它以“听雨”为媒介,将几十年大跨度的时间和空间相融合。少年只知追欢逐笑享受陶醉;壮年飘泊孤苦触景伤怀;老年的寂寞孤独,一生悲欢离合,尽在雨声中体现。因受国亡之痛的影响,感情变得麻木,一任雨声淋漓,消解了喜怒哀乐……而其深层则潜隐着亡国愁情。 原作中前两个听雨的场景是同一个人(作者)的一种回忆。红烛昏罗帐,其中“昏”一词很好地展现了一种迷离的感觉,一种隐约的氛围,像是回忆之感。断雁叫西风的感觉也是宏大的场景,有着浓郁的个人忧伤色彩。但是最后的僧庐听雨中,完全是一种现实的描绘。“而今”一词很好的说明了现状——一种又回忆拉回现实的感受,增加了对岁月的感悟! 少年时:不识愁滋味;中年时:颠沛流离的悲凉沧桑;老年时:历尽离乱后的憔悴枯槁一生的悲欢离合谁也说不清,听那窗前的秋雨一无所动,任它滴滴答答直到天明。 摘自百度百科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①温馨香艳的“歌楼夜雨图”。 少年时,放荡不羁,不识愁滋味,心中有着豪情与壮志,就算忧愁,也只显得淡雅与悠然。听雨时,也会选择在红烛映照、罗帐低垂这样一个光与色的组合的浪漫的地方,选择自己喜欢的人陪在身边。 ②凄风苦雨的“江舟秋雨图”。壮年时,恰遇兵荒马乱之际,词人在人生的苍茫大地上踽踽独行,常常东奔西走,四方漂流,如一只失群孤飞的大雁。 听雨时,选择在水天辽阔、风急云低的江上一客舟中。③孤独枯寂的“僧庐听雨图”。 晚年时,江山已易主,壮年愁恨与少年欢乐,已如雨打风吹去。听雨时,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听着夜雨,品尝着人世间的悲欢离合。 (2)不矛盾。“悲欢离合”是作者对自己从少年到晚年不幸遭遇的陈述,“一任”是全都听便的意思,即作者的内心不十分在乎了,是从“总无情”中生发的听雨僧庐下的无奈。 算了既然命运无情,那就听任一夜听雨到天明吧,一切都无所谓了。因而可以看得出“悲欢离合总无情”是用议论表达作者对人生的认识,慨叹深沉,表达内心的惘然、茫然之情。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能力。此词从“听雨”这一独特视角,表现了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的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