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昆仑关的唐诗宋词上元陈丞相宅观灯有作 年代:宋 作者:方凤 渴龙入夜吼百川,无数鲛珠迸地圆。 星斗撼天半欲落,五花琪树皆生烟。 烟灯岂不胜花朵,踏歌何人增坎坷。 风尘淮北驰羽书,金鼓江城赛灯火。 君不见狄青宣抚荆湖间,上元张乐宴清班。 忽然称疾灯未灭,五更已夺昆仑关。 ------------------------------------ 灯夕二首 作者:刘克庄 朝代:宋代 本子流传自柳荣,着行线彩斗鲜明。 似从傀儡家传出,又说熙河帅教成。 边地烽烟差向里,中州灯火尚承平。 何尝夜夺昆仑隘,真为君王奏凯声。 -------------------------------------- 顺应庙 年代:宋 作者:陶弼 白崖山下古松青,暂卷牙旗谒庙灵。 见说昆仑关北畔,曾将草木作人形。 ------------------------------------ 南宁昆仑关 朝代:宋 作者:陶弼 关路下昆仑,蛮封迤逦分。 春光偏著草,雨意不离云。 俗异君修德,时平将用文。 临溪照绿水,老鬓雪纷纷。 ----------------------------------- 2.崖山之前,江山一夜的歌词[00:32.94]北望关山如铁 南写诗词几篇 [00:36.11]东扬孤帆一叶 西起狼烟 [00:39.30]谁在人间打马走过 且看华夏流年几度 [00:42.41]今宵酒醒又在何处 风流无数 [00:45.43]皇城不夜 灯火几重天 [00:48.73]才子佳人 评书来写 [00:51.68]盛世不在 不过一瞬间 [00:54.46]巷陌中寻 王谢堂前燕 [00:57.45]一袭白衣猎猎 百年不过指间 [01:00.70]伫立千山之巅 掐算九天星玄 [01:03.77]一曲大漠长烟 惊起霜天断雁 [01:06.83]笑看红尘世界 黄粱一梦间 [01:09.99]荒冢又堆新坟 沙场忠骨埋血 [01:13.09]皇城姓氏改写 又添史书几页 [01:16.38]是谁信手折叶 来将江山指点 [01:19.47]繁华过眼云烟 何必起执念 [01:35.28]赏过汉朝乐府 看过霓裳一舞 [01:38.50]读过宋词几阙 崖山一劫 [01:41.67]乱世纷纷中原入主 举国茹素神风相助 [01:44.71]万世为爵镜花水月 山河易主 [01:47.80]一将功成 身后万骨枯 [01:50.82]败者为寇 史官笔下误 [01:54.11]千秋功业 掺几分世故 [01:56.81]金銮殿前 江山一舞 [01:59.87]一袭白衣猎猎 百年不过指间 [02:03.08]伫立千山之巅 掐算九天星玄 [02:06.15]一曲大漠长烟 惊起霜天断雁 [02:09.25]笑看红尘世界 黄粱一梦间 [02:12.30]荒冢又堆新坟 沙场忠骨埋血 [02:15.37]皇城姓氏改写 又添史书几页 [02:18.57]是谁信手折叶 来将江山指点 [02:21.75]繁华过眼云烟 何必起执念 [02:55.97]一将功成 身后万骨枯 [02:59.47]败者为寇 史官笔下误 [03:02.59]千秋功业 掺几分世故 [03:05.23]金銮殿前 江山一舞 [03:08.39]一袭白衣猎猎 百年不过指间 [03:11.57]伫立千山之巅 掐算九天星玄 [03:14.66]一曲大漠长烟 惊起霜天断雁 [03:18.08]笑看红尘世界 黄粱一梦间 [03:20.94]荒冢又堆新坟 沙场忠骨埋血 [03:24.09]皇城姓氏改写 又添史书几页 [03:27.48]是谁信手折叶 来将江山指点 [03:30.24]繁华过眼云烟 何必起执念 3.找一首诗词,主要内容是家国沦丧,大概第四句左右提到皇帝渡海逃亡明朝末帝是明思宗朱由检,即崇祯皇帝,李自成军破北京城时自缢于景山——与渡海无关。 南宋末帝赵昺,宋军于崖山败于元军后,由陆秀夫背着投海殉国——这个相对符合。 咏叹“宋亡”或悲题“崖山”的诗作不少,按照问题“第四句”的要求,明朝诗人区大相的《厓门吊古》其四最为接近: 万里穷何路,双厓壮此门。吁天惟决战,航海岂图存。 虏骑能追宋,王师实灭元。聊持一尊酒,波上酹忠魂。 此外,这一首也算可行: 《后秋兴》 [明] 钱谦益 海角崖山一线斜,从今也不属中华。 更无鱼腹捐躯地,况有龙涎泛海槎? 望断关河非汉帜,吹残日月是胡笳。 嫦娥老大无归处,独俺银轮哭桂花。 另附几首相关诗作: 《哭崖山》 [宋] 文天祥 宝藏如山席六宗,楼船千叠水晶宫。 吴儿进退寻常事,汉氏存亡顷刻中。 诸老丹心付流水,孤臣血泪洒南风。 早来朝市今何处,如悟人间万法空。 《厓门吊古》[明] 区大相 其一 遗恨前朝事,吾来问水滨。乾坤存一旅,社稷有三臣。 惨澹勤王志,间关护主身。至今厓畔石,风雨洗胡尘。 其二 极地南浮日,敷天左衽时。殒身徒有客,误国始由谁。 百战江山破,三军恸哭辞。海门霞几片,犹闪旧旌旗。 其三 北伐歼良将,南征失令图。人心非去宋,天意乃强胡。 行殿秋烟冷,荒陵夜月孤。徒衔精卫恨,沧海几时枯。 其五 亡国遗墟在,扁舟访古行。厓无灭宋字,波有撼胡声。 冠履仍华夏,乾坤仗圣明。回思驱逐日,极塞虏尘清。 (引自网站) 4.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主要就是少数民族政权对汉文化的摧残。 崖山之后 宋朝的户籍簿上3/4的汉人都被屠杀。当时的汉人的社会精英要么隐居海外,要么投海自尽。崖门海战之后,海上浮尸10万。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军民投海殉难,陆秀夫背负幼帝与崖山跳海,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先进的政治制度等等都中断了,不少外国的史学家将宋朝灭亡视为古典意义中国的结束,所谓“崖山之后,已无中国”。宋以后那个自信、开放、宽容的民族不见了:在元朝北方汉人是三等臣民而南方汉人更是四等臣民。汉人大部分时间都是贱民。宋朝既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经济、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也是中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的时代。那个时代,中国占世界GDP总量要超过一多半。宋朝的经济实力、科学技术和文明程度在当时都是世界第一。对于中国而言,宋朝就是一个文艺复兴时期。中国的文化这个时候是一种积极的、开放的文化。汉朝国强,唐朝武盛,宋朝文旺。中国文化到宋达到了巅峰。宋是中国历史上最接近现代管理的朝代,中国文化巅峰的时代,随着宋的灭亡而凋残。崖山之后,再无中华,这是当年日本史学界首先提出的观点,也就是认为宋朝以后的朝代不再是华夏文明之正朔,乃至以为日本才是继承了华夏文化的正朔。崖山之战后,也就是宋亡后在日本人的思想里,中国文化与中国政权,成了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他们顶礼膜拜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但在日本人脑子里,中国的政权,却不再与中国文化相关联。历代日本人的诗词,都能仿效中国,做得有声有色,但自曲以下,便很少见到日本人的相应作品——因为蒙古的入侵切断了中日之间存在了千余年的脐带,日本在失去了传统文化源流的灌溉之后,走上了自由发展的道路。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曾经在恢复传统汉文明方面做过一些相当有价值的工作。明朝近三百年的统治基本恢复了传统汉家文明的特征。当然南宋时代已经发展的相当成熟的经济在被蒙元统治的近百年时间里遭到的破坏始终没有完全康复。被摧残的民族文化也未必能够完整复原。观点既然被提出来总有他的立足之地,汉人作为草芥下等民族这是事实,蒙对宋文化的抹杀是事实,蒙对宋经济的大倒退也是事实。崖山之后再无中国,不只是简单观点上的的对和错,是以个民族被奴化的耻辱。明亡之后再无华夏的说法也是如此,一样的道理。汉人的政权明朝,被满清取代。汉文化不能独立发展。剃发易服的耻辱,对纯粹中华民族民风的膜拜和追求,对除西方***文明外最大的原创性文明的惋惜。 5.崖山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谁知道这两包话的详细意思崖山之后再无中国,明亡之后再无华夏!崖山之战:崖山海战,又称崖门战役,是宋朝末年宋朝军队与元军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标志着南宋的灭亡,中国方面对参与这场战争的人数有30万及50万两种说法,但据日本方面的记载,宋元双方投入军队50余万(其中宋方面20万,但20万人中包括了文臣及其眷属、宫廷人员、普通百姓,实际战斗力只有数万),最终宋军全军覆灭告终。 此次战役即标志着宋朝的灭亡。崖门崖门因东有崖山,西有汤瓶山,延伸入海,就像一半开掩的门,故名崖门。 崖山海战概况崖山海战是宋朝末年宋朝与元朝的一次战役,这场战争直接关系到南宋流亡朝廷的兴亡,最终宋军全军失败告终。此次战役之后,宋朝随之覆灭,蒙元政权完全控制了中国。 这一事件也标志着古典意义中华文明的衰败与陨落。攻破临安元军在襄樊之战大破宋军以后,直逼南宋首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德祐二年(1276年)宋朝朝廷求和不成,于是5岁的小皇帝宋恭帝投降。 宋度宗的杨淑妃在国舅杨亮节的护卫下,带着自己的儿子即宋朝二王(益王赵昰、广王赵昺)出逃,在金华与大臣陆秀夫、张世杰、陈宜中、文天祥等会合。接着进封赵昰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 元军统帅伯颜继续对二王穷追不舍,于是二王只好逃到福州。不久,刚满7岁的赵昰登基做皇帝,是为宋端宗,改元“景炎”,尊生母、宋度宗的杨淑妃为杨太后,加封弟弟赵昺为卫王,张世杰为大将,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陈宜中为丞相,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组织抗元工作。 灭宋步伐赵昰做皇帝以后,元朝加紧灭宋步伐。宋端宗景炎二年(1277年),福州沦陷,宋端宗的南宋流亡小朝廷直奔泉州。 张世杰要求借船,却遭到泉州市舶司、阿拉伯裔商人蒲寿庚拒绝,随即早有异心的蒲寿庚投降元朝。张世杰抢夺船只出海﹐南宋流亡朝廷只好去广东。 宋端宗准备逃到雷州,不料遇到台风,帝舟倾覆,端宗差点溺死并因此得病。左丞相陈宜中建议带宋端宗到占城(今越南南部),并自己前往占城,但后来二王数次召其回来都不返;最后逃到暹罗(今泰国),最后死在那里。 端宗因落水染病,不久崩逝,由弟弟7岁的卫王赵昺登基,年号祥兴。赵昺登基以后,左丞相陆秀夫和太傅(太子的老师)张世杰护卫著赵昺逃到崖山山,在当地成立据点,准备继续抗元。 不久﹐在现时广东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得不到流亡朝廷的支援,被张弘范部将王惟义在海丰县的五坡岭生擒,在陆地的抗元势力覆灭。进攻赵昺朝廷祥兴二年(1279年),元朝派汉人投降大将张弘范进攻赵昺朝廷。 后来在不久以前攻占广州的西夏后裔李恒也带领援军也加入张弘范军。此时宋军兵力号称20多万,实际其中十数万为文官、宫女、太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各类船只两千余艘;元军张弘范和李恒有兵力十余万(一说为三十万),战船数百艘。 这时宋军中有建议认为应该先占领海湾出口,保护向西方的撤退路线。张世杰为防止士兵逃亡,否决建议,并下令尽焚陆地上的宫殿、房屋、据点;又将下令千多艘宋军船只以“连环船”的办法用大绳索一字形连贯在海湾内,并且安排赵昺的“龙舟”放在军队中间。 元军以小船载茅草和膏脂,乘风纵火冲向宋船。但宋船皆涂泥,并在每条船上横放一根长木,以抵御元军的火攻。 元朝水师火攻不成,以水师封锁海湾,又以陆军断绝宋军汲水及砍柴的道路。宋军吃干粮十余日,饮海水之士兵呕泄。 张世杰率苏刘义和方兴日大战元军,张弘范擒张世杰甥韩某,以其向张世杰三次招降不果。崖山决战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六日癸未,张弘范预备猛攻,元军中有建议先用火炮,弘范认为火炮打乱宋 陆秀夫背幼帝投海军的一字阵型,令其容易撤退。 明日,张弘范将其军分成四份,宋军的东、南、北三面皆驻一军;弘范自领一军与宋军相去里余,并以奏乐为以总攻讯号。首先北军乘潮进攻宋军北边失败,李恒等顺潮而退。 元军假装奏乐乐,宋军听后以为元军正在宴会,稍微松懈了。 正午时段,张弘范的水师于是正面进攻,接著用布遮蔽预先建成并埋下伏兵的船楼,以鸣金为进攻讯号。 各伏兵负盾俯伏,在矢雨下驶近宋船。两边船舰接近,元军鸣金撤布交战,一时间连破七艘宋船。 宋师大败,元军一路打到宋军中央。这时张世杰早见大势已去,抽调精兵,并已经预先和苏刘义带领余部十余只船舰斩断大索突围而去。 赵昺的船在军队中间,四十三岁的陆秀夫见无法突围,便背着八岁的赵昺投海,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张世杰希望奉杨太后的名义再找宋朝赵氏后人为主,再图后举;但杨太后在听闻宋帝昺的死讯在后亦赴海自杀,张世杰将其葬在海边。 不久张世杰在大风雨中不幸溺卒于平章山下(约今广东省阳江市西南的海陵岛对开海面)。千古绝唱崖山之战是宋朝对蒙古侵略最后一次有组织的抵抗,10万余人投海殉难,宁死不降、何其壮哉!此战之后,中国在历史上第一次完全沦陷于外族。 崖山之战也是中国历史的重要的转折点。中国独立发展的进程被打断,曾经高度发达的经济、文化、科技、科举与世族相结合的官僚制度、开始受限的皇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