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听古诗评课稿】《泊船瓜洲》是小学语文的一篇课文,这节课根据新课程标准王老师引导学生参与读、讲、背、写的语文实践,体现了三点。 1.学生主体地位落到实处。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教学过程实质所决议的,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干起作用。 只有尊敬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习的自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觉地投身于学习中,才干保证落实主体地位。这节课从三方面做了努力。 一是时间上给予保证,力避逐字逐句的梳理剖析,节约时间让学生多读多写;二是引导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体验成功的乐趣,控制学习方法;三是教者平等地看待学生。课始与学生约定学习方法,课中撒手让学生学习、重视良好习惯的培育,课后留给学生广阔的学习与摸索空间。 2.面向全体,着眼发展。教者尊敬每个学生,让全班学生都有展示的机遇,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与方法,学生在课内点击课件材料自学,回家通过软盘自学,沟通了课内课外,拓展了学习空间,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3.落实了思想教育内容。这节课力求通过学生的语文实践中感悟内容,在拓展延伸中初步感知祖国文化遗产的丰盛,进而培育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优秀文化的情绪。 2.古诗春晓听课记录及评课范文《春晓》春天是美丽的,有醉人的花香,有迷人的风景。但更能打动诗人的却是那喧闹的春声。当诗人在春睡中醒来,首先听到的就是鸟的啼叫。这“处处”都可听到的清新婉转、此起彼落、远近应和的鸟鸣声声,是春天带给诗人的欢乐。同时,更令作者痴迷的昨夜里的一场春雨。在那静谧的春夜里,纷纷洒洒的春雨会给人多少如烟似梦般的想象,而那落红片片、绿意浓浓的雨后的春日清晨又该是多么的清新美丽,生动活泼。诗人就这样用最为平易浅显的语言,为我们描写了一个自然天成的美的世界,又如同一股清泉流入我们心田,沁人心脾,使人陶醉。 《草》情景交融,重在咏物抒怀,是就荣枯生发,极力表现草的顽强生命力。读《草》的第一行,语气舒缓,表现野草的茂盛和草原的辽阔;第二行突出“枯”、“荣”,感觉野草一年一度的枯槁和茂盛;第三行语调稍扬,显示野火的无情和野草的顽强;第四行语调平稳有力,表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3.望洞庭的说课稿【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 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 刘禹锡的《望洞庭》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把千里洞庭尽收眼底,抓住最具有代表性的湖光和山色,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独出心裁的把洞庭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力,给人以莫大的艺术享受。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 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 因此,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技能目标) 2、理解词义句意,并能写出《望洞庭》一诗描绘的景色,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3、感悟诗歌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情感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 “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 “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省下的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你就按你自己的教案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