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霍松林唐诗

1.卖炭翁古诗

卖炭翁唐代:白居易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4374冬天,乐府译文及注释佚名译文有位卖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烧炭。

他满脸灰尘,显出被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头发灰白,十个手指也被炭烧得很黑。卖炭得到的钱用来干什么?买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怜他身上只穿着单薄的衣服,心里却担心炭卖不出去,还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驾着炭车碾轧冰冻的车轮印往集市上赶去。

牛累了,人饿了,但太阳已经升得很高了,他们就在集市南门外泥泞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骑着两匹马的人是谁啊?是皇宫内的太监和太监的手下。

太监手里拿着文书,嘴里却说是皇帝的命令,吆喝着牛朝皇宫拉去。一车的炭,一千多斤,太监差役们硬是要赶着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无可奈何。

那些人把半匹红纱和一丈绫,朝牛头上一挂,就充当炭的价钱了。注释⑴卖炭翁:此篇是组诗《新乐府》中的第32首,题注云:“苦宫市也。”

宫市,指唐代皇宫里需要物品,就向市场上去拿,随便给点钱,实际上是公开掠夺。唐德宗时用太监专管其事。

⑵伐:砍伐。薪:柴。

南山:城南之山。⑶烟火色:烟熏色的脸。

此处突出卖炭翁的辛劳。⑷苍苍:灰白色,形容鬓发花白。

⑸得:得到。何所营:做什么用。

营,经营,这里指需求。⑹可怜:使人怜悯。

⑺愿:希望。⑻晓:天亮。

辗(niǎn):同“碾”,压。辙:车轮滚过地面辗出的痕迹。

⑼困:困倦,疲乏。⑽市:长安有贸易专区,称市,市周围有墙有门。

⑾翩翩:轻快洒脱的情状。这里形容得意忘形的样子。

骑(jì):骑马的人。⑿黄衣使者白衫儿:黄衣使者,指皇宫内的太监。

白衫儿,指太监手下的爪牙。⒀把:拿。

称:说。敕(chì):皇帝的命令或诏书。

⒁回:调转。叱:喝斥。

牵向北:指牵向宫中。⒂千余斤:不是实指,形容很多。

⒃驱:赶着走。将:语助词。

惜不得:舍不得。得,能够。

惜,舍。⒄半匹红绡一丈绫:唐代商务交易,绢帛等丝织品可以代货币使用。

当时钱贵绢贱,半匹纱和一丈绫,比一车炭的价值相差很远。这是官方用贱价强夺民财。

⒅系(jì):绑扎。这里是挂的意思。

直:通“值”,指价格。▲有用(5507)没用(1041)参考资料:1、陶本一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语文七年级上册(试用本) .上海 :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9 :49 .2、吴大奎 马秀娟 .元稹白居易诗选译 .成都 :巴蜀书社 ,1991 :161-164 .3、于海娣 等 .唐诗鉴赏大全集 .北京 :中国华侨出版社 ,2010 :364 .4、李静 等 .唐诗宋词鉴赏大全集 .北京 :华文出版社 ,2009 :157-158 .5、陈友琴 等 .白居易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8 :60-62 .中心佚名 揭露了老百姓承受剥削阶级肆意剥削的现实,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也同时表现出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本节内容整理自网络(或由匿名网友上传),原作者已无法考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站免费发布仅供学习参考,其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站务邮箱:service@gushiwen.org赏析佚名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四百二十七。下面是中国古典文学专家、文艺理论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所长霍松林教授对此诗的赏析要点。

开头四句,写卖炭翁的炭来之不易。“伐薪、烧炭”,概括了复杂的工序和漫长的劳动过程。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活画出卖炭翁的肖像,写出劳动的艰辛,也得到了形象的表现。“南山中”点出劳动场所,这“南山”就是王维所写的“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的终南山,豺狼出没,荒无人烟。

在这样的环境里披星戴月,凌霜冒雪,一斧一斧地“伐薪”,一窑一窑地“烧炭”,好容易烧出“千余斤”,每一斤都渗透着心血,也凝聚着希望。写出卖炭翁的炭是自己艰苦劳动的成果,这就把他和贩卖木炭的商人区别了开来。

但是,假如这位卖炭翁还有田地,凭自种自收就不至于挨饿受冻,只利用农闲时间烧炭卖炭,用以补贴家用的话,那么他的一车炭被掠夺,就还有别的活路。然而情况并非如此。

诗人的高明之处在于没有自己出面向读者介绍卖炭翁的家庭经济状况,而是设为问答:“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这一问一答,不仅化板为活,使文势跌宕,摇曳生姿,而且扩展了反映民间疾苦的深度与广度,使读者清楚地看到:这位劳动者已被剥削得贫无立锥,别无衣食来源;“身上衣裳口中食”,全指望他千辛万苦烧成的千余斤木炭能卖个好价钱。

这就为后面写宫使掠夺木炭的罪行做好了有力的铺垫。 “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这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身上衣正单”,自然希望天暖。

然而这位卖炭翁是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卖炭得钱”上的,所以他“心忧炭贱愿天寒”,在冻得发抖的时候,一心盼望天气更冷。诗人如此深刻地理解卖炭翁的艰。

2.【王湾古诗次北固上下】

次北固山下 唐 王湾客路青山外, 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 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注释次:旅途中暂时停宿,这里是停泊的意思.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倚长江而立.客路:行客前进的路.青山:指北固山.潮平两岸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4]风正一帆悬:顺风行船,风帆垂直悬挂.悬:挂.海日:海上的旭日.生:升起.残夜:夜将尽之时.入:到.乡书:家信.归雁:北归的大雁.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飞往北方.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5-6] 风正;风顺.译文行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夜还未消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给家乡捎的书信怎样才能转达呢?北归的大雁啊,烦劳你替我捎回家乡洛阳吧.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的作品.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全诗用笔自然,写景鲜明,情感真切,情景交融,风格壮美,极富韵致,历来广为传诵.这首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极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文学赏析从海日东升,春意萌动,放舟于绿水之上,联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表达了淡淡的乡思愁绪.全诗和谐而优美. 此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五.下面是中华诗词学会、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副会长霍松林先生对此诗的赏析.这首《次北固山下》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王湾是洛阳人,生中,“尝往来吴楚间”.“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青山”点题中“北固山”.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次联的“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这时候,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雁儿正要经过洛阳的啊!诗人想起了“雁足传书”的故事,还是托雁捎个信吧:雁儿啊,烦劳。

3.杨柳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是什么意思

这是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一联。

原诗为: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瘅溪藤。

今.霍松林:“温庭筠《商山早行》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二句不用一动词,而早行境界全出,此诗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创造了独特的意境。

"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张耒评为奇语,确有见地。

总之,此诗善用典实,内蕴丰富,以故为新,拗折波峭,很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

(《宋诗鉴赏辞典》) 霍松林的评点,仔细研究,深入阐发,让人感慨,山谷此诗得他读后无悔矣。霍之所言甚是,此诗几乎囊括了山谷诗的重要特点,可为学习借鉴。

读此诗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点,一是首、颈二联四用典故,但不见繁杂晦涩之处,特别是首联及颈联的第一句,用典不着痕迹,善用典故,化为己有之故也。用典的方法有很多,我喜欢这种用法,看不懂典的人也能会意理解,看得懂典的人又能更加深入一层进行理解。

二是首、颈二联运散入律。运散入律极易造成苍劲洒脱的劲力,给诗以特别之貌。

但此诗也不全是以散入律,中间夹以颔、尾联的普通语句,与首、颈二联形成调剂和缓冲,形成了全诗拗折波峭的风格。

4.古诗“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时谁的诗句

这是黄庭坚《寄黄几复》中的一联。

原诗为: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瘅溪藤。

[集评]: 宋。张耒:“黄九云"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真奇语。

”(《王直方诗话》) 近。陈衍:“次句语妙,化臭腐为神奇也。

三四句为此老最合时宜语,五六则狂奴故态矣。”(《宋诗精华录》) 今。

程千帆:“这篇诗前半写昔日之交情,今天的怀想;后半称赞黄几复不但清贫好学,而且干练有为,然而垂暮之年,还只在海滨作一县令。 怜才之意,不平之鸣,都于言外见之。”

(《古诗今选》) 今。霍松林:“温庭筠《商山早行》云"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二句不用一动词,而早行境界全出,此诗吸取了温诗的句法,创造了独特的意境。"桃李春风"与"江湖夜雨",这是乐与哀的对照,快意与失望,暂聚与久别,往日的交情与当前的思念,都从时、地、景、事、情的强烈对照中表现出来,令人回味无穷。

张耒评为奇语,确有见地。

总之,此诗善用典实,内蕴丰富,以故为新,拗折波峭,很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宋诗鉴赏辞典》) [风一样的读后感]: 霍松林的评点,仔细研究,深入阐发,让人感慨,山谷此诗得他读后无悔矣。

霍之所言甚是,此诗几乎囊括了山谷诗的重要特点,可为学习借鉴。 读此诗感受最深的有以下两点,一是首、颈二联四用典故,但不见繁杂晦涩之处,特别是首联及颈联的第一句,用典不着痕迹,善用典故,化为己有之故也。

用典的方法有很多,我喜欢这种用法,看不懂典的人也能会意理解,看得懂典的人又能更加深入一层进行理解。二是首、颈二联运散入律。

运散入律极易造成苍劲洒脱的劲力,给诗以特别之貌。但此诗也不全是以散入律,中间夹以颔、尾联的普通语句,与首、颈二联形成调剂和缓冲,形成了全诗拗折波峭的风格。

山谷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人物,在网上常听人一说及江西诗派,不是诋毁,便是表示不屑,认为他们故作矫情,故意晦涩,喜欢翻故纸堆。 我觉得这是一种极为片面的看法,是吃不到葡萄的狐狸。

读诗懒惰的人,喜欢找一些写得白话的、好理解的诗来读也是可以的,但不能因为自己不能理解一首诗就斥之为晦涩,斥之为故作矫情。学术有专攻,各人的理解力也有片面,有的诗一下子看不懂是很自然的事。

另外,让人看懂并不是诗的必要条件,诗本是极为蕴籍之物,不与其神通,不用心,达不到那种需要的理解力,都可能造成读不懂,或者懂也不全面,这个很自然。 所以我觉得言诗不能以懂不懂去判断一首诗的优与劣,而是要在懂的基础上,再找其不足之处,这才是阅读的正理。

5.春风桃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不知道你对这句诗有什么疑问,我暂且当作寻出处吧。

这是出自北宋黄庭坚的《寄黄几复》其中的一句,全诗是: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

想见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黄庭坚与黄几复交情很深,为他写过不少诗,如《留几复饮》、《再留几复饮》、《赠别几复》等等。这首《寄黄几复》,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情真意厚,感人至深。而在好用书卷,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波峭等方面,又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可视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6.唐诗鉴赏举隅怎么样

昨天看《中国青年报》,有篇关于本书的评论。

把我想说的都说了。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康震教授认为,在浮躁仓促的当下,年轻人需要经典,也需要对经典的经典阐释。

“因为经典的标准与共识不仅属于空间,也属于时间。在经历了上千年的时空转换之后,后来者很难凭借现代汉语穿越时空隧道感受古典美感的全部魅力。

这就需要经典的阐释者拨开重重迷雾,为我们展现经典丛林的深层景观。”他认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最大贡献在于,帮助忙碌的当代人,在上下几千年的传统坐标中找到属于个人的精神归宿。

据介绍,“名家品经典”包括夏承焘的《唐宋词品鉴》,夏承焘、盛静霞的《唐宋词选讲》,程千帆的《读宋诗随笔》,刘逸生的《唐诗小札》、《宋词小札》,霍松林的《唐诗鉴赏举隅》、《宋诗鉴赏举隅》,艾治平的《花间词品读》、《清词品读》等近十种。作者夏承焘、盛静霞、程千帆、刘逸生、霍松林等,均为现当代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界的一流学家。

一方面,他们所品读鉴赏的诗、词、文、小说,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经典;另一方面,他们学养深厚,学贯中西,眼力独具,表达古雅。其鉴赏文字也代表当下中国古典诗、词、文、小说品读的高水准。

品读经典,关键是“知识正确” 在康震看来,“名家品经典”系列丛书就是一套阐释经典的经典精品。“说它经典,是因为阐释者都是20世纪以来唐诗宋词研究的名家大师,他们对唐诗宋词的阐释经历了时间的考验,早已成为社会民众理解、欣赏唐诗宋词的标准与共识。”

他说,李白、苏轼、辛弃疾已经成为历史的过往,他们的精神成就之所以依然深深地影响着当代人,就是因为有夏承焘、程千帆、霍松林等经典的阐释者——“他们成为连接古代与现代,圣贤与民众,意象与生活,诗词与人生的精神光缆,成为我们穿越盛唐气象、大宋雅韵的引领者。” 近年来的图书市场,对中国经典的“品读”、“诠释”、“新解”、“大话”铺天盖地。

为什么要出版这套“名家品经典”?出版方表示,这套“名家品经典”的品质与某些市场化的“品鉴”与“大话”有本质不同。有些“品鉴”,或因作者学养不足而哗众取宠,或因选文不精而粗制滥造,或热炒作秀、市场唯上。

它们所形成的市场风潮,不但没有将中国的文化经典进行条分缕析、细致入微地精华呈现,反而多有错读、粗读、滥读、误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有所伤害。 “关键是它的‘知识正确’。”

学者鲍鹏山说,“这套书鉴赏的作品,都是公认的古典文学名篇。既代表中国古典诗词的最高成就,又体现着多样性的风格和艺术特征。

这些作品,涉及文学史、文体史、作家生平和风格等诸多知识。能否正确叙述和传达,不仅是作者的水平问题,还有作者的态度问题——这些大家是相应知识体系中的权威,学风优良,学品可靠,学术规范严谨,所以,读这样的书,不会在知识上被误导。”

鲍鹏山批评道:“当下很多类似‘古典诗词鉴赏’的著作或讲演,大行其道。但多是很有限的阅读经验和偏狭的鉴赏趣味,天马行空,随性延伸。

毫不顾忌作品本身之客观情实、之古韵国风。这类‘鉴赏’听多了、读多了,不仅会降低古典诗词的品位,败坏学术品格,甚至还会给大众头脑中塞进一大堆错误的‘知与识’。

非但不让他们接近‘真与美’,反而误导之趋近歧途。”还有专家则认为,大部分读者读书是盲目的,往往随波逐流,跟风而动。

因而近几年来,社会上形成了一种“伪国学热”风潮。 因此,鲍鹏山认为,中国古代的诗词作品,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一个好的选本可以让读者窥斑知豹,经过大家的分析、鉴赏、导读、指点,一般读者可以由此门径,入古典文学的堂奥。一套货真价实的“名家品经典”,可以对当下的“伪国学热”起到一种对峙作用。

唯有大家,才能在时空坐标上观照经典 康震则从中国诗歌历史评价“名家品经典”的价值。他认为,唐宋诗词的经典性表现在它是中华民族表达情感、抒发情怀最精粹最敏锐的诗歌形态。

就诗歌形态而言,唐宋诗词的格律、意象、语汇达到了最精密的程度。“在诗歌的最初,格律是自发的,是一种悦耳的协调感受,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因循继承。

随着创作经验的不断累积,对美的追求开始由自发走向自觉,而格律早已不仅仅是一种悦耳的经验,更成为悦神悦志的精神节拍。并且,在无数次的演练学习中,悦神悦志的节拍将格律诗推向民族审美意识最巅峰的体验——在这套选本中,这些得以充分体现。”

他说。 以霍松林的《宋诗鉴赏举隅》为例。

其中品鉴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之“春风又绿江南岸”时说:“王安石变法,受到猛烈攻击,阻力极大,因而罢相。二次拜相,赴京师途中疑虑重重。

这首诗,便是心态的外化。有的鉴赏家东拉西扯,全未搔到痒处。”

不仅言诗,更言世情与情志。如,品鉴黄庭坚的《寄黄几复》中言:“黄庭坚推崇杜甫,以杜诗为学习榜样。

他说,‘老杜作诗,退之作文,无一字无来处……古之能为文章者,能陶冶万物。虽取古人之陈言入于翰墨,如灵丹一粒,点铁成金也。

’堪称诗人小传。其传承之来龙去脉,一览无余。”

“书中这样的例子很多”。康震。

7.桃花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的全文

北宋黄庭坚《寄黄几复》,全诗为: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译文:

我住在北方海滨,而你住在南方海滨,欲托鸿雁传书,它却飞不过衡阳。当年春风下观赏桃李共饮美酒,江湖落魄,一别已是十年,常对着孤灯听着秋雨思念着你。

你支撑生计也只有四堵空墙,艰难至此。古人三折肱后便成良医,我却但愿你不要如此。想你清贫自守发奋读书,如今头发已白了罢,隔着充满瘴气的山溪,猿猴哀鸣攀援深林里的青藤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此时黄庭坚监德州(今属山东)德平镇。黄几复与黄庭坚少年交游,交情很深,黄庭坚为黄几复写过不少诗。此时黄几复知四会县(今广东四会县)。当时两人分处天南海北,黄庭坚遥想友人,写下了这首诗。

主旨赏析:

此诗称赞黄几复廉正、干练、好学,而对其垂老沉沦的处境,深表惋惜,抒发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对友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与愤慨。全诗情真意厚,感人至深。而在好用书卷,以故为新,运古于律,拗折波峭等方面,又都表现出黄诗的特色,可视为黄庭坚的代表作。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寄黄几复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