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李白描写临安的诗句

1.李白的《题临安邸》古诗的诗意

【译文】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他们通宵达旦与歌*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是一首政治讽刺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关于临安的诗句

满路花/促拍满路花 作者:曹勋 朝代:宋

清都山水客,何事入临安。珍祠天赐与,半生闲。曲池人静,水击赤乌蟠。飞上烟岚顶,三缕明霞照晚,时对胎仙。圃中有个小庭轩。才到便绦然。坐来闲看了,篆香残。道人活计,休道出尘难。归去后、安排著,一緉麻鞋,定期踏遍名山。

>作者:刘辰翁 朝代:宋 体裁:词

璧月初晴,黛云远澹,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鬟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釭无寐,满村社鼓。

>作者:陆游 朝代:南宋

八十未满七十余,山巅水涯一丈夫。

长鸣未免似野鹤,生意欲尽如枯株。

临安宫阙经营初,银鞍日日醉西湖。

不须细数旧酒徒,当时儿童今亦无!

3.描写“临安市”的诗词都有哪些

1. 《题临安邸》

宋代: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2. 《临安春雨初霁》

宋代:陆游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乳戏分茶。

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3. 《虞美人(临安客店)》

宋代:向滈

酒阑欹枕新凉夜。断尽人肠也。西风吹起许多愁。不道沉腰潘鬓、不禁秋。如今病也无人管。真个难消遣。东邻一笑直千金。争奈茂陵情分、在文君。

4. 《凤栖梧(客临安,连日愁霖,旅枕无寐,起作)》

宋代:程垓

九月江南烟雨里。客枕凄凉,到晓浑无寐。起上小楼观海气。昏昏半约渔樵市。

断雁西边家万里。料得秋来,笑我归无计。剑在床头书在几。未甘分付黄花泪。

5. 《将适天台,留别临安李主簿》

唐代:孟浩然

枳棘君尚栖,匏瓜吾岂系。念离当夏首,漂泊指炎裔。

江海非堕游,田园失归计。定山既早发,渔浦亦宵济。

泛泛随波澜,行行任舻枻。故林日已远,群木坐成翳。

羽人在丹丘,吾亦从此逝。

4.李白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句

李白描写钱塘江大潮的诗是《横江词 其四》,原文如下: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

译文:好像是海神来过之后一样,又来了一阵恶风,巨浪拍击着天门山,打开了山门石壁。浙江八月的海潮能比得上这里的风浪吗,浪涛像连绵的山峰喷雪而来。

“海神来过恶风回,浪打天门石壁开”,“海神”,指海潮,这里刚刚涨潮,潮还没退,狂风又来了,浪打在天门石壁上,似乎打开了天门的大门。天门,即天门山。

“浙江八月何如此?涛似连山喷雪来!”“浙江八月”一词很令人费解,诗写的是江东,写到浙江去的原因,实际上不过是用浙江潮来说明横江浪涛之大。农历八月是浙江潮最为壮观的时候,那凶险的程度非比寻常,而横江潮后之浪可与浙江潮相匹敌。可见李白是见过浙江潮的,随手捡来,不着痕迹。最后一句“涛似连山喷雪来”形容风起涛涌的凶险。

这首诗名为写景,实为写心,处处流露出李白北上的急切和恶劣天气下不可渡江北上的惆怅与焦虑。全诗想象丰富奇特,意境雄伟壮阔,充分体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色。

扩展资料:

《横江词六首》的创作背景

此诗乃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初出蜀时所写。李协民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元年(公元742年)秋李白由南陵奉诏赴京途中所作,诗中“显示当时李白初受玄宗信任,急欲上到西秦为玄宗效力,大展宏图”,而“白浪如山”的横江,却阻挡了去“西秦”的道路,可望而不可及,最急人,诗人把急切欲渡的心情写到了十二万分。

其中备言横江风浪之险恶,隐含着诗人对天宝末政治形势的隐忧。安旗则认为这组诗是天宝十二载(公元753年)秋天,李白由幽州归来南下宣城途中经横江浦时所作,认为横江风浪象征安禄山行将叛乱,寄寓着诗人对唐王朝危急形势的忧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横江词六首》

5.李白描写西湖的诗

《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唐代诗人李白

原文如下:

西江天柱远,东越海门深。

去割慈亲恋,行忧报国心。

好风吹落日,流水引长吟。

五月披裘者,应知不取金。

翻译如下:

西江远远地离天柱山而去,东越山水汇合处海门深深。

离开时难以割舍慈亲的爱恋,行走中不忘报国忧民之忠心。

好风为你吹落烈日好出行,山间流水为你送行而长吟。

你就像那五月披裘砍柴人,应知当官不为金钱是为民。

扩展资料:

一、作者当时写这首诗的背景。

1、作者李白到浙江的时间在公元727年(唐玄宗开元十五载)前后,此诗当作于这段时间。

2、此诗一至三联都对仗,可以看出当时李白情绪极好。来了兴趣就大对起来,这是他特点之一。

3、从诗意尤其是结尾两句意思看,李白非常崇尚清正廉洁的官员。

4、杭州送裴大泽赴庐州长史欣赏李白。如果当官,想必李白会是个清廉的官员。

二、其他描写西湖的诗句。

1、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__林升《题临安邸》

2、血染红笺,泪题锦句。西湖岂忆相思苦。 __刘将孙《踏莎行·闲游》

3、残霞夕照西湖好,花坞苹汀,十顷波平,野岸无人舟自横。 __欧阳修《采桑子·残霞夕照西湖好》

4、东南第一名州,西湖自古多佳丽。 __陈德武《水龙吟·西湖怀古》

5、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6、西湖春色归,春水绿於染。 __欧阳修《春日西湖寄谢法曹韵》

7、一春不识西湖面。翠羞红倦。 __许棐《后庭花·一春不识西湖面》

8、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__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9、荷花开后西湖好,载酒来时。 __欧阳修《采桑子·荷花开后西湖好》

6.李白在安徽新安江写的诗句是什么

李白——《清溪行》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赏析】:

这是一首情景交融的抒情诗,是天宝十二载(753)秋后李白游池州(治所在今安徽贵池)时所作。池州是皖南风景胜地,而风景名胜又大多集中在清溪和秋浦沿岸。清溪源出石台县,象一条玉带,蜿蜒曲折,流经贵池城,与秋浦河汇合,出池口泻入长江。李白游清溪写下了好多有关清溪的诗篇。这首《清溪行》着意描写清溪水色的清澈,寄托诗人喜清厌浊的情怀。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李白一生游览过多少名山秀川,独有清溪的水色给他以清心的感受,这就是清溪水色的特异之处。

接着,诗人又以衬托手法突出地表现清溪水色的清澈。新安江源出徽州,流入浙江,向以水清著称。南朝梁沈约就曾写过一首题为《新安江水至清浅深见底贻京邑游好》的诗:“洞彻随深浅,皎镜无冬春。千仞写乔树,百丈见游鳞。”新安江水无疑是清澈的,然而,和清溪相比又将如何呢?“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新安江那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呢!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诗人以“明镜”比喻清溪,把两岸的群山比作“屏风”。你看,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之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这样一幅美丽的倒影,使人如身入其境。胡仔云:“《复斋漫录》云:山谷言:”船如天上坐,人似镜中行。‘又云:“船如天上坐,鱼似镜中悬。’沈云卿诗也。……予以云卿之诗,原于王逸少《镜湖》诗所谓‘山阴路上行,如坐镜中游’之句。然李太白《入青溪山》亦云:”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虽有所袭,然语益工也。“(《苕溪渔隐丛话》)

最后,诗人又创造了一个情调凄凉的清寂境界。诗人离开混浊的帝京,来到这水清如镜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心”,可是这对于我们这位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终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所以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在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悒郁的情绪。

7.描述临安大明山风景的诗句

大明山位于浙江省的昌化和淳安的交界处,因明朝皇帝朱元璋曾屯兵于次而得名。山顶地势平坦且开阔,故又有“千亩田”之称。大明山曾出产钨矿石,如今山中只剩下废弃的矿洞和矿渣以及矿工们走过的石阶。

正值台风季节,云层像一床厚重的棉被盖在山顶,随着风缓慢地移动;时而又分开来,露出一块湛蓝的天空,泻下几缕金灿灿的阳光;时而又沉下脸,淋得路人措手不及。山腰间有新的云雾生成,一丝丝如轻纱幔帐,舞蹈着。远远的山上有一瀑布,如少女胸前的银色饰物垂在墨绿色的山峰下。身边的溪流舞动着洁白的水花一路唱着跳着下山去了。

正在大汗淋漓、气喘吁吁之际,一股清冷的风从矿洞中吹来, 一身的汗水和疲劳顿时随风消逝。洞内黑暗潮湿,路是用碎石屑铺的,两边有排水沟。走在黝黑的洞中,不知目的所在,看着两边塌落的碎石和一个个漆黑的洞口,即使洞中无风,脊背上也不免发凉。不知走了多久,忽然听见前面发出了惊喜的叫声,于是鱼贯而出,一幅秀丽的图画出现在眼前----洞口是一尖刀似的山峰,远处是如画的峭壁,再远则是层峦叠嶂、郁郁葱葱的群峰。阳光和翻滚的云朵更为群山增添了无穷变幻。留住美景后,又返身没入另一洞中。恐惧感稍减,又来到了“一线天”----这里是另一洞口,天然形成的一块巨石与山体形成了一人多宽的一道缝隙,缝隙中布满了支撑用的木桩,好似通天的梯子。再次沿矿洞前行,忽然听到似火车驶过的隆隆声,待走出矿洞,才发现声音是发自一奔腾的瀑布。瀑布自山顶飞流而下,气势磅礴,在岩石上激起巨大的水花,然后向一条欢快的白龙向山下奔去。

云又聚集在一起涌了过来,天色也暗了下来。爬过一段陡峭的石阶后,一排小木屋赫然出现在眼前。那尖尖的屋顶,那未沾一滴油漆的木板,在云雾中若隐若现,仿佛传说中的伊甸园。小木屋下是守山人住的房子,泥巴抹的墙,木板作的屋顶,上面还盖着干枯的树枝,一切都与周围的景色那么协调。

大明山的景色是那么迷人,绝不逊于黄山的奇秀。遗憾的是云雾不但没有散去,反而愈加浓重起来,还下起了雨,能见度只有三十米左右,无法领略“千亩田”的广阔。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