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鲤鱼跳龙门的诗句~1、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出自唐代李白的《赠崔侍郎》 译文:三尺长的黄河鲤鱼,通常居住在孟津关一带。跳不上龙门,就点染额头,归来与凡鱼作伴。 2、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宋·陆佃《埤雅·释鱼》 译文:鱼跃龙门,越过去就成为龙,只有鲤鱼也许能这样。 扩展资料: 鲤鱼跳龙门原因 俗话常说“鲤鱼跳龙门”,这是比喻鲤鱼喜欢跳水的习性。鲤鱼和其它许多鱼都喜欢跳水。不同的鱼跳水的本领也不同。有的鱼跳得很高,如有一种叫做“跳鱼”的鱼,它能跳离水面四至五米,可以说是鱼中的“跳高冠军”。鲤鱼有时也能跳出水面一米以上。 根据科学家们的分析,鱼跳水一般认为有几种原因。有的是由于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如地震灾害发生前夕,地球磁场发生变化,鱼感受到了威胁;如为了躲避敌害的突然袭击,而越过途中的障碍;或者受到突然的恐吓等原因。鱼为了生存而产生的本能反应。 另一种原因是生理上的变化,当鱼到了快要生殖的时候,体内就产生了一些能刺激神经的东西,使它处于兴奋状态之中,因此就特别喜欢跳跃。 “鲤鱼跃龙门”这里说的“鲤鱼”实际是“鲔鱼”,或称“鳣鱼”,又叫“鳇鱼”或“黄鱼”,也就是鲟鱼。鲟鱼是江海回游性的鱼类,体长约两米,最大可长5米以上。 我国珍稀动物中华鲟、东北鲟、长江鲟即是这类鱼。由于古代大鲤亦名“鳣”,故古人将“鲔鳣”与大鲤相混,传为“鲤鱼跃龙门”。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龙门 2.鲤鱼跃龙门古文描写登门之盛况的句子遥闻水声震耳,便见黄河怒吼。 远观之,黑山黄水,好一幅泼墨国画也!而山如咽喉锁黄龙,水如野马脱缰绳,其势之猛,如倒海翻江;其声之大,犹雷霆万里。而龙门之南,山开水阔,河流减速。 近之登桥,浊浪翻滚,漩涡惊变,浪溅珠翠,天旋地转。如龙腾虎跃,似山魈发难,有鲤鱼跳跃,而成龙谁见?吾不疑鱼龙变化,只叹时不待吾。 其时寒风凛冽,飞沙走石,寒气逼人,言语声断,其大气磅礴,难以形容;心灵震撼,无以言表。惶惶然如临深渊,茫茫然不知所措。 每岁三月三,河水暴涨,于浊浪排空处,鲤鱼逐浪群游,跃过龙门者化龙而飞腾,不过者仍伴凡鱼。初登龙门,即有云雨随之,天火自后烧其尾,乃化为龙矣。 3.鲤鱼跳龙门神话故事的好句两个以上很早很早以前,龙门还未凿开,伊水流到这里被子龙门山挡住了,就在山南积聚了一个大湖。 居住在黄河里的鲤鱼听说龙门风光好,都想去观光。它们从河南孟津的黄河里出发,通过洛河,又顺伊河来到龙门水溅口的地方,但龙门山上无水路,上不去,它们只好聚在龙门的北山脚下。 “我有个主意,咱们跳过这龙门山怎样?”一条美丽刚劲的大红鲤鱼对大家说。“那么高,怎么跳啊?”“跳不好会摔死的!”,伙伴们七嘴八舌拿不定主意。 大红鲤鱼便自告奋勇地说:“我先跳,试一试。”只见它从半里外就使出全身力量,像离弦的箭,纵身一跃,一下子跳到半天云里,带动着空中的云和雨往前走。 一团天火从身后追来,烧掉了它的尾巴。它忍着疼痛,继续朝前飞跃,终于越过龙门山,落到山南的湖水中。 山北的鲤鱼们见大红鲤鱼尾巴被天火烧掉,一个个被吓得缩在一块,不敢再去冒这个险了。这时,忽见天上降下一条巨龙说:“不要怕,我就是你们的伙伴大红鲤鱼,因为我跳过了龙门,就变成了龙,你们也要勇敢地跳呀!”鲤鱼们听了这些话,受到鼓舞,开始一个个挨着跳龙门山。 可是除了个别的跳过去化为龙以外,大多数都过不去。凡是跳不过去,从空中摔下来的,额头上就落一个黑疤。 直到今天,这个黑疤还长在黄河鲤鱼的额头上呢。后来,唐朝大诗人李白,专门为这件事写了一首诗:“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