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关道教的诗词挂金索 马钰 四更里,无事好把真经看。 句句幽玄,说道教修炼。 不用水火,不用柴和炭。 炼就灵丹,万两金不换。 满庭芳 无名氏 道教初兴,释门微显,一兴一废如然。达磨阐教,东土至西天。都是后学晚辈,贪酒色、损坏真源。争财气,不依教法,也望到西天。三千年一遇全真,大教甲子天年。丘公阐教,万朵金莲。上界群仙。在世诸魔,难道化才贤。君知否,今番不遇,更待万余年。 寄嵩阳道人 曹邺 三山浮海倚蓬瀛,路入真元险尽平。 华表千年孤鹤语,人间一梦晚蝉鸣。 将龙逐虎神初王,积火焚心气渐清。 见说嵩阳有仙客,欲持金简问长生。 赠道师 曹邺 举世皆问人,唯师独求己。 一马无四蹄,顷刻行千里。 应笑北原上,丘坟乱如蚁。 寻南溪常道士 刘长卿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芳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道教对中国诗歌有何影响在道教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 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从中国学术思想的领域来看,道教在历史上曾产生过许多著名学者,他们在思想文化方面都各有一定的贡献,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道教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与儒释之间产生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一方面相互排斥,相互斗争,另一方面又相互吸收,相互渗透,从而促进了中国学术思想的内在融合与发展。 第二 ,从文学艺术领域来看,道教信仰的理想,是长生成仙。 这种神仙思想反映在文学领域中,成为文学的重要题材之一。古代以道教神仙为为题材的作品,充满于诗、词、歌、赋、戏剧、小说等各种文学形式之中,数量甚多,作者亦不少。 3.求几首道教诗《落花》 ——邱处机 昨日花开满树红,今朝花落万枝空。滋荣实藉三春秀,变化虚随一夜风。 物外光阴元自得,人间生灭有谁穷。百年大小荣枯事,过眼浑如一梦中。 《鹤》 ——邱处机 一种灵禽体性高,丹砂为顶雪为毛。冥冥巨海游三岛,矫矫长风唳九皋。 洒落精神超俗物,飞腾志气接仙曹。搏风整羽云霄上,万里峥嵘自不劳。 《极论》 ——邵雍 下有黄泉下有天,人人许往百来年。还知虚过死万遍,都似不曾生一般。 要识明珠须巨海,如求良玉必名山。先能了尽世间事,然后方言出世间。 《心安吟》 ——邵雍 心安身自安,身安室自宽。心与身俱安,何事能相干。 谁谓一身小,其安若泰山。谁谓一室小,宽如天地间。 为何古人自爱写道教的诗? 因为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著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所以古人自爱写道教的诗。 4.道教诗词的类别有哪些具体来说,道教诗词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种。 首先是“诗”。道教诗起源很早,在东汉的《太平经》就是最早的道教诗,魏晋南北朝时期,不仅在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 炼丹诗中的《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都是用七言诗的形式写成的;咒语诗中的代表作是《真人咒》,应用了碧霞元君的传说;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之情的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 “青词”也是道教诗词中的一大类。它是道士在斋醮仪式中上奏天神的表章,多为骈文,间或也有诗体。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它通过对道教神仙奇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信仰,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唱词之类。 此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配乐演唱的道教诗词,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5.颂扬道教圣地诗句七绝·游武当山 陈龙几 武当福地天生就, 琼阁仙山有美名。 雾绕云缠峰翠秀, 游人自在画中行。 七律·武当山记游 仇钱迟 福地仙山负盛名,磅礴百里倍姿雄。 群峰拱立威如虎,曲水蜿蜒势若龙。 宋殿明宫呈富丽,丹墙翠瓦望玲珑。 擎天一柱凌绝顶,遍览千山万仞穷。 七律·中国名山武当山 刘精华 擎天一柱万山朝,绝壁悬深岩耸霄。 雾罩云腾仙洞绕,飞流涧水曲歌谣。 鸟啼欢快互相语,鹤影蹁跹对舞飘。 宫观核心群建筑,内家拳脚武林骄 6.道教诗词的类别有哪些道教诗词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道教数量众多的经籍 中,有不少是采用诗词的形式撰写的。 另外,随着道教的传播,许多文人也关注 道教活动、神仙故事,并采用诗词形式进行此类题材的创作,从而使之逐渐成为 道教文学的一大门类。具体来说,道教诗词可分为诗、词、玄歌变文、仙歌道曲四 种。 首先是“诗”。道教诗起源很早,东汉的《太平经》就是最早的道教诗,魏晋南 北朝时期,不仅在道门中秘传着炼丹诗、咒语诗,而且在社会上流行着游仙诗。 炼丹诗中的《黄庭内景经》与《黄庭外景经》都是用七言诗的形式写成的;咒语诗 中的代表作是《真人咒》,应用了碧霞元君的传说;游仙诗是一种歌咏神仙漫游 之情的诗篇,它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代的《楚辞》。 “青词”也是道教诗词中的一大类。 它是道士在斋醮仪式中上奏天神的表 章,多为骈文,间或也有诗体。道教的玄歌变文别具一格,它通过对道教神仙奇 异故事的讲述来宣传道教信仰,从形式上看,玄歌属于道教说唱曲艺作品中的 唱词之类。 此外,仙歌道曲也是道教诗词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一种配乐演唱的 道教诗词,它的产生与道教斋醮仪式的建立与流行有密切的关系。 7.道教对中国民俗有哪些影响中国民间信仰习俗与道教关系密切。 道教主要对民间的信仰习俗、岁时习 俗、娱乐习俗等有影响。首先,道教利用自己的传播优势,使经过道教化的原本 来源于民间的神灵又返回到民间,更深、更广地影响着民间的神灵祭祀活动。 像 城隍、土地、灶神,一般民众对它们都是无比敬畏的,对这些神灵的崇拜祭祷,实 际上也就成了一种民俗。 其次,八仙、财神、福、禄、寿三星等道教特有的一些神 灵,也得到民间的普遍祭祀。 另外,吕洞宾、老君等道教神仙诞辰的庆典活动,在 民间也极有影响。如,民众多要到道观烧香礼拜。 而且,道教的这些庆典、节日, 也掺杂了许多民间娱乐方式,变得非常世俗化。 再次,宫观成为民间娱乐中心, 大家所熟知的“庙会”就是此种情形的表现。 此外,道教的法术作为道教与民俗 相关联的重要方面也深人到了民间,常常与民间的巫术结合而对民众生活发挥 重大作用。经过道教改造发展的民间巫术,变得更加系统化。 其与民间巫术结合 在一起,使得道教借助民俗而普及,这一点是民间风俗与道教相联系的重要环 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