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巫山相关的诗词离 思 五 首 ——元稹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先秦时楚国宋玉的《高唐赋》: 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 唐·李白【宿巫山下】 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 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 唐·李白【巫山枕障】 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 唐·李贺【巫山高】 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楚魂寻梦风飔然, 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 2.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离思 年代:【唐】 作者:【元稹】 体裁:【七绝】 曾经沧海难为水, 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 半缘修道半缘君。 注释 【注释】: 《云溪友议》云:“元稹初娶京兆韦氏,字蕙丛,官未达而若贫……韦蕙丛逝,不胜其悲,为诗悼之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诗句由《孟子·尽心》“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蜕变而成。句意为:曾经到过大海见过海水,觉得其它的水就难说是水了;除去巫山上的神女之云,再也没有如此奇美的云了。海水深广而汹涌,自然使江湖河泊里的水相形见绌。宋玉《高唐赋》云,巫山之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见于渊,珍怪奇纬,不可称论”;陆游《入蜀记》云,“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如此之云,别处的云与之相比,自然黯然失色。“难为”“不是”,显然是夸张说法,但“沧海”、“巫山”的形象为水中之最,云中之尤,各为世间之唯一,至大至美,凡经历过、观赏过的人,对其他的水与云,确实很难看上眼了。诗人“索物以托情”,语近思远,风情宛然,强调了抒情对象的无与伦比,表达了对亡妻韦惠丛的无限仰慕及忠贞不二的爱情,从而既表明心迹,又告慰亡妻。孟子两句,一为“难为水”,一为“难为言”,元一为“难为水”,一为“不是云”,不仅出新,用词也善变化。 今人用此两句,常喻人的阅历广,眼界就开阔,追求的目标就更高。 此为悼念亡妻韦丛之作。诗人运用“索物以托情”的比兴手法,以精警的词句,赞美了夫妻之间的恩爱,表达了对韦丛的忠贞与怀念之情。 首二句“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从《孟子·尽心》篇“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变化而来的。两处用比相近,但《孟子》是明喻,以“观于海”比喻“游于圣人之门”,喻意显明;而这两句则是暗喻,喻意并不明显。沧海无比深广,因而使别处的水相形见绌。巫山有朝云峰,下临长江,云蒸霞蔚。据宋玉《高唐赋序》说,其云为神女所化,上属于天,下入于渊,茂如松榯,美若娇姬。因而,相形之下,别处的云就黯然失色了。“沧海”、“巫山”,是世间至大至美的形象,诗人引以为喻,从字面上看是说经历过“沧海”、“巫山”,对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实则是用来隐喻他们夫妻之间的感情有如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其深广和美好是世间无与伦比的,因而除爱妻之外,再没有能使自己动情的女子了。 “难为水”、“不是云”,情语也。这固然是元稹对妻子的偏爱之词,但象他们那样的夫妻感情,也确乎是很少有的。元稹在《遣悲怀》诗中有生动描述。因而第三句说自己信步经过“花丛”,懒于顾视,表示他对女色绝无眷恋之心了。 第四句即承上说明“懒回顾”的原因。既然对亡妻如此情深,这里为什么却说“半缘修道半缘君”呢?元稹生平“身委《逍遥篇》,心付《头陀经》”(白居易《和答诗十首》赞元稹语),是尊佛奉道的。另外,这里的“修道”,也可以理解为专心于品德学问的修养。然而,尊佛奉道也好,修身治学也好,对元稹来说,都不过是心失所爱、悲伤无法解脱的一种感情上的寄托。“半缘修道”和“半缘君”所表达的忧思之情是一致的,而且,说“半缘修道”更觉含意深沉。清代秦朝釪《消寒诗话》以为,悼亡而曰“半缘君”,是薄情的表现,未免太不了解诗人的苦衷了。 元稹这首绝句,不但取譬极高,抒情强烈,而且用笔极妙。前两句以极至的比喻写怀旧悼亡之情,“沧海”、“巫山”,词意豪壮,有悲歌传响、江河奔腾之势。后面,“懒回顾”、“半缘君”,顿使语势舒缓下来,转为曲婉深沉的抒情。张弛自如,变化有致,形成一种跌宕起伏的旋律。而就全诗情调而言,它言情而不庸俗,瑰丽而不浮艳,悲壮而不低沉,创造了唐人悼亡绝句中的绝胜境界。“曾经沧海”二句尤其为人称诵。 3.李商隐的诗很朦胧,请朋友一起分析一下《除却巫山不是云》的涵意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4.李商隐的著名诗句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闺情】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无题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五古】 类别:【未知】 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 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 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 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 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题二首 作者:【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七律】 类别:【未知】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待好风。 重帏深下莫愁堂,卧后清宵细细长。 神女生涯元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 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5.与巫山相关的诗词唐·李白【宿巫山下】[3]昨夜巫山下,猿声梦里长。 桃花飞绿水,三月下瞿塘。雨色风吹去,南行拂楚王。 高丘怀宋玉,访古一沾裳。唐·李白【巫山枕障】巫山枕障画高丘,白帝城边树色秋。 朝云夜入无行处,巴水横天更不流。唐·李贺【巫山高】[3]碧丛丛,高插天,大江翻澜神曳烟。 楚魂寻梦风飔然,晓风飞雨生苔钱。瑶姬一去一千年,丁香筇竹啼老猿。 古祠近月蟾桂寒,椒花坠红湿云间。唐·孟郊【巫山高二首】[3]巴山上峡重复重,阳台碧峭十二峰。 荆王猎时逢暮雨,夜卧高丘梦神女。轻红流烟湿艳姿,行云飞去明星稀。 目极魂断望不见,猿啼三声泪沾衣。见尽数万里,不闻三声猿。 但飞萧萧雨,中有亭亭魂。千载楚襄恨,遗文宋玉言。 至今青冥里,云结深闺门。宋·李珣《巫山一段云》古庙依青嶂,行宫枕碧流。 水声山色锁妆楼,往事思悠悠。云雨朝还暮,烟花春复秋。 啼猿何必近孤舟。行客自多愁。 宋·陆游《巫山风光》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皆妙用真人祠。祠正对巫山。 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 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水调歌头·游泳》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更立西江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名言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6.李商隐”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是在什么诗里写的不是李商隐的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是什么意思? 出处:唐·元稹《离思五首·其四》。全诗:“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句话的意思:经历过无比深广的沧海的人,别处的水再难以吸引他;除了云蒸霞蔚的巫山之云,别处的云都黯然失色。 曾经:曾经历过。曾,副词。经,经历。 沧海:古人通称渤海为沧海。 除却:除了。 原诗以沧海之水和巫山之云隐喻爱情之深广笃厚,见过大海、巫山,别处的水和云就难以看上眼了,除了诗人所念、钟爱的女子,再也没有能使我动情的女子了。诗人的这个“心上人”,据说是双文,即诗人所写传奇《莺莺传》中的莺莺,诗人因双文出身寒门而抛弃她后,有八九年“不向花回顾”(《梦游春七十韵》)。又有人说紫诗是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韦丛出身高门,美丽贤慧,27岁早逝后,诗人曾表示誓不再娶(《遣悲怀·之三》)。两句诗化用典故,取譬极高。前句典出《孟子·尽心上》“观于海者难为水”;后句典出宋玉《高唐赋序》“姜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后人引用这两句诗,多喻指对爱情的忠诚,说明非伊莫属、爱不另与。这两句诗还简缩为成语“曾经沧海”,还可比喻曾经经历过很大的场面,眼界开阔,见多识广,对比较平常的事物不放在眼里。 <;曾经沧海难为水>; 完解 "曾经沧海难为水",对我而言则是:曾读此诗难为诗。它把人对某种生死之恋的刻骨铭心写绝了。 沧海之后,再无水了,那该怎麽办呢?人总不能在无水的海岸上坐以待毙吧。 或许有两种可能。 要麽在记忆之海里继续沉浸,在往事里打捞珠贝,打捞沉落的星光月光,直到那昔年的沧海也将自己渐渐淹没。 要麽在生存之岸上重新开掘深井,以新的水源浇灌生存的荒漠,或许,当井水映照出汲水人的倒影,也会令他想起被沧海收藏的那些日日夜夜? 生命的水域就这样得以延续。 而记忆里波光重叠著波光,倒影重叠著倒影,使人生有了繁复的层次和密度。 爱的体验是如此,人生的其他体验是否也是如此? 读了一本十分感人的好书,你真的不想再读那些没有灵魂的轻薄之书了。 登五岳饱览山水之胜,你内心里满是奇峰深谷,你还想再看那些被众人的鞋踩踏得不成样子、毫无野性和灵气的商业之山吗?…… 爱情、读书、揽胜、交往……都会有近似的体验。 沧海,太浩瀚、太深邃、太苦涩;沧海,几乎就是无限",就是生命与情感的极境。 所以,大部分人并未到过沧海,更没有到达沧海深处。 顶多只是远远地想像过沧海:可能是很大很深吧? 或者站在海边看了一眼大海:果然是很大很深的。 或者在退潮的海滩上拾几枚贝壳。 没有真正经历过沧海,所以,对水就不挑剔:咸水是水,淡水也是水,深水是水,浅水也是水,清水是水,浊水也是水。 曾经沧海,再也见不到水,是圣者的苦爱。 未经沧海,到处都是水,是凡人的福气。 "曾经沧海难为水",我又觉得,曾经到过沧海深处,记忆里灌满海水的人,当他上岸,当他回过头来,会不会看见那一汪不显眼的、清清淡淡的泉水?或许清淡清澈的泉水,也能让他领略到另一种仁慈,另一种福气?使他陷於绝境的人生获得拯救? 何况,"除却巫山不是云",也是可以再商量的,巫山上的云是最纯洁美丽的,而且有著神话的色彩,倘若把所有的山都看做神山,那麽每一座山上升起的云都是神话的云,美丽的云,她们缭绕著孤独的山峰,填补并装饰了天空的巨大空虚,而且,借助风和气流的酝酿,她们会降下雨,降下雪-- 雨和雪会化做天下的好水。 正是: 曾经沧海仍有水, 除却巫山也是云。 7.李商隐夜雨寄北中的诗句夜雨寄北1 唐·李商隐 君2问归期3未有期, 巴山4夜雨涨秋池5。 夜雨寄北(7张) 何当6共7剪西窗烛8, 却话9巴山夜雨时。[1] 注释译文编辑 字词注释 寄北:写诗寄给北方的人。诗人当时在巴蜀(现在四川省),他的亲友在长安,所以说“寄北”。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亲友的深刻怀念。 君:对对方的尊称,等于现代汉语中的“您”。[2] 归期:指回家的日期。 巴山:指大巴山,在陕西南部和四川东北交界处。这里泛指巴蜀一带。[2] 秋池:秋天的池塘。 何当:什么时候。 共:副词,用在谓语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两个或几个施事者共同发生的。可译为“一起”。[2] 剪西窗烛:剪烛,剪去燃焦的烛芯,使灯光明亮。这里形容深夜秉烛长谈。“西窗话雨”“西窗剪烛”用作成语,所指也不限于夫妇,有时也用以写朋友间的思念之情。[2] 却话:回头说,追述。 作品译文 译文一 你问我何时回家,我回家的日期定不下来啊!我此时唯一能告诉你的,就是这正在盛满秋池的绵绵不尽的巴山夜雨了。如果有那么一天,我们一齐坐在家里的西窗下,共剪烛花,相互倾诉今宵巴山夜雨中的思念之情,那该多好![3] 译文二 您问归期,归期实难说准,巴山连夜暴雨,涨满秋池。 何时归去,共剪西窗烛花,当面诉说,巴山夜雨况味。[2] 译文三 你问我什么时候回去,我还没有确定的日子。此刻巴山的夜雨淅淅沥沥,雨水涨满了秋天的河池。什么时候我才能回到家乡,在西窗下我们一边剪烛一边谈心,那时我再对你说说,今晚在巴山作客听着绵绵夜雨,我是多么寂寞,多么想念你! 8.李商隐的无题诗句银甲不曾卸。 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蓬莱山,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 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无题作者:【七律】 类别、阶级的烙印,背面秋千下。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但愿青鸟频频传递相思情,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蓬山此去无多路;云鬓:女子多而美的头发,指燃烧时的蜡烛油,这里取双关义,蜡炬成灰泪始干,第二首更侧重于抒写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写法也更加概括。 一开头就撇开具体情事。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闺情】相见时难别亦难:【五古】 类别,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 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唐代以来,有的诗人不愿意标出能够表示主题的题目时,常用“无题”作诗的标题。2.丝方尽:丝,与“思”是谐音字,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 希望在寂寞中燃烧:【未知】八岁偷照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无题二首作者:【李商隐】 年代,人就像春末凋谢的春花那样没了生气。 三、四句是相互忠贞不渝、海誓山盟的写照。五、六句则分别描述两人因不能相见而惆怅、怨虑,幽邃的居室笼罩着一片深夜的静寂。 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 典出梁萧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东流,悬知犹未嫁,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十岁去踏青,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 我们通过“凤尾香罗”。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芙蓉作裙衩:早晨梳妆照镜子,“丝方尽”意思是除非死了,思念才会结束。 十五泣春风,这里比喻青春年华。5.蓬山,用团扇遮面。 比起第一首:莫愁:泛指少女,传说中海上仙山,必然若失,徒自伤感、“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一寸相思一寸灰”,倍感清冷以至衰颜的情状:第一首似写一位女性在怀思所爱。 写深夜难眠还在缝制罗帐,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从女主人公所处的环境氛围写起。层帷深垂,东风无力百花残:泪,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注释:1.无题,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 这两首七律无题,内容都是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都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也可以从男性的角度作拟女方的解释。 第二首,写少女醒后细品梦中的情景。春蚕到死丝方尽,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神话中为西王母传递音讯的信使。赏析、八两句中的设想,我们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 晓镜但愁云鬓改。“蜡炬成灰泪始干”。 整首诗的内容围绕着第一句,尤其是“别亦难”三字展开,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第一首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长眉已能画、“石榴红”,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指相思的眼泪。4.晓镜:【李商隐】 年代:【唐】 体裁?“金烬暗”,但更是对人的相思情状的比喻。 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却至今仍然能打动人们的一个重要原因,并表示为了爱情甘愿受折磨,决心追求幸福,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 因情的缠绵悱恻:这是诗人以“无题”为题目的许多诗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诗,辗转不眠,倍感静夜的漫长。这里尽管没有一笔正面抒写女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但透过这静寂孤清的环境气氛,我们几乎可以触摸到女主人公的内心世界,感觉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弥漫着一层无名的幽怨。 颔联进而写女主人公对自己爱情遇合的回顾。上句用巫山神女梦遇楚王事,下句用乐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独处无郎。” 意思是说,追思往事,在爱情上尽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样,有过自己的幻想与追求,但到头来不过是做了一场幻梦而已;直到现在,还正象清溪小姑那样,独处无郎,终身无托。这一联虽然用了两个典故,却几乎让人感觉不到有用典的痕迹,真正达到了驱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 特别是它虽然写得非常概括,却并不抽象,因为这两个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话传说本身就能引起读者的丰富想象与联想。两句中的“原”字、“本”字,颇见用意。 前者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