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哪个版本的唐宋词鉴赏辞典最好1首推上海辞书出版社的唐宋词鉴赏辞典第二版,最权威《唐宋词鉴赏辞典》是上海辞书出版社中国文学鉴赏辞典系列中重要品种。 该书初版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编者精心选目,并延请国内外专家撰写赏文,打造出继《唐诗鉴赏辞典》之后的又一文学鉴赏精品,面世二十余年来在广大读者中久负盛誉,至今长销不衰。但因编撰历时已久,原书不少信息已显陈旧,不及反映词学界二十多年来研究成果,故出版社延请词学研究名家钟振振、王兆鹏、刘尊明等诸位先生,对原书赏析文、词学书目及诗人小传等内容进行深入修订,推出《唐宋词鉴赏辞典》第二版。 此版改正原书舛讹,增补新材料,酌删少量篇目,充分吸收近年来词学研究成果,使全书质量更上层楼,更能满足读者需求。正是“精益求精谱新篇,畅销廿年续华章”。 2另外,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的由唐圭璋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也可以,较成体系,唐老先生在这一道上还是蛮权威的,也邀请了众多国内外人士,当然,主要是唐系一派的。 2.唐诗宋词元曲诗词典哪里不一样怎么区分我很丈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 唐诗主言情,即使说理,也多以抒情方式出之;宋诗喜说理,崇尚议论。唐诗多含蓄;宋诗多直露,言尽意亦尽。 唐诗多注重生活感受的直接描写和抒发;宋诗的优秀之作也来自生活,但往往先从理性上把握,然后再选择恰当的形式。 所以宋诗即令句句生动具体,总是有某种逻辑思维的潜流贯穿其中,不像唐诗的意境大都以直观形式表现出来。 总之,唐诗总用感性形象来把握现实,宋诗则多借助理性思维来解剖现实;唐诗诗味较浓,宋诗诗味较淡,但却以思想的细致深刻、技巧语言的精益求精弥补之。 元曲继唐诗、宋词之后蔚为一文学之盛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魅力:一方面,元曲继承了诗词的清丽婉转;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八娼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放射出极为夺目的战斗的光彩,透出反抗的情绪;锋芒直指社会弊端,直斥“不读书最高,不识字最好,不晓事倒有人夸俏”的社会,直指“人皆嫌命窘,谁不见钱亲”的世风。 虽有定格,但并不死板,允许在定格中加衬字,部分曲牌还可增句,押韵上允许平仄通押,与律诗绝句和宋词相比,有较大的灵活性。 3.通过格律寻找孟浩然的诗 有小拗大拗孤平的您提供的五言句常格,唐诗中一三不论为常规,是为“小拗”,唐诗中并不忌讳现代“两仄夹一平”的孤平,这种孤平在名人名作中很多。 至于“孤仄”、“三连仄”这些,唐诗宋词更无禁忌。二四五分明也是常规,通常是不能拗的。 二四拗了属于“大拗”,必须通过本句自救或对句相救来实现“拗救”。 高手出现大拗,多系刻意为之,不是为了保持原来的意境就是为了展示自己的才华。 不像我们这些新手爱好者,由于我们掌握的词汇量太少,有时是找不到合适的用词,有时是嫌麻烦,不懂格律要求的也不在少数。 孟浩然是唐诗中的顶尖高手之一,与王维并称“王孟”。 与王维、李白、王昌龄、杜甫等人交好。这样一位高手,如果可以去做律绝,当然没有任何问题。 可惜的是,他们那个时代,唐诗并没有形成定格,属于发展兴盛的初期。连稍后的诗圣杜甫都是到了晚年才精心潜修格律诗的。 孟浩然传世作品很多,虽为唐诗,但很多都系古风,并不是格律诗。初唐时期的很多名人名作都是不能苛求诗律的。 李白杜甫的一些佳作也不能。他们的部分所谓“绝”、“律”,都是后人好意强加的。 由于您没有列出这两句平仄的字眼和出处,所以在下不好乱说。如果您能列明内容,在下一定勉力解说一番。 若按五言基本句式,仄仄仄仄仄应为仄仄平平仄或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应为平平仄仄平,属于一位拗三位救的本句自救,没有任何问题,并没有孤平,只有今人所谓的“孤仄”。如果没有三位来救,成了仄平仄仄平,当然就成了孤平。 唐诗高手传世之作中,没有唐诗忌讳的孤平现象,更何况孟浩然这种高手。 至于首例全仄,如果您对平仄的判断非常正确的话,无非有两种可能,一是这首诗不是格律诗;二是孟浩然刻意为之以抒发完美的意境。 另外需要提醒楼主的是,我们初学者经常利用今韵来判断唐诗宋词的用字平仄,这是不行的。因为今韵与古韵相比,很多字的发音和声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用《平水韵》来判断唐诗宋词的平仄和用韵也不能完全正确,何况今韵。唐诗宋词的用韵主要依据《切韵》、《唐韵》、《广韵》,《平水韵》却是出现于宋末,真正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在元代。 对某个字的平仄确有疑问,在下通常会核对《康熙字典》,但也经常徒劳无功。至于《新华字典》,在下不知翻过多少遍。 用来理解古诗词中很多字的字义会有帮助,但平仄却不会完全根据《新华字典》来确定。而且,许多古字在《新华字典》中已经消失了。 4.初一必考文言文《童趣》《论语十则》《世说新语》 我这有一些我们考试的题,是人教版的,但不知道一不一样。 童趣: 本文写了哪三件事?1观蚊如鹤2神游山林3鞭打虾蟆 段意1总写童年时超然物外的乐趣 2-4具体写观察景物的奇趣 怎样得到物外之趣?(期中考试) 1要有好奇心2观察要仔细3有丰富的想象力 作者幼时是什么样的人? 同上,外加热爱小动物 论语十则: 流传至今的成语: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死而后已 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己所不欲,勿施与人 世说新语: 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 懂得为人道理,聪敏。 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之前缺乏修养,不守信用,但能知错就改。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不失礼。对一个七岁的孩子不应如此求全责备。 文中两个喻雪句哪个好?why? “柳絮”好。因为柳絮给人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一种意境美,而撒盐的比喻,缺乏令人遐想的美感。 差不多这些,此外翻译,出处和书下注释必考,有时候会考节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