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阅读宋词品析沈郎形象

1.浣溪沙苏轼阅读全词,简要赏析“沈郎”的形象

浣溪沙 苏轼(其一) 内容 簌簌衣巾落枣花1,村南村北响缲车2.牛衣古柳卖黄瓜3.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4.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注释 1.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簌簌,下落貌. 2.缫车,抽丝工具. 3.牛衣,《汉书·王章传》"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4.漫,随便.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试问.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同.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赏析 词至苏轼,题材、意境、笔法等皆有拓展,此前词中绝少出现的农村田园风光也出现在苏轼词中.元丰元年(1078),徐州春旱后得雨,苏轼到石潭谢神,作了一组《浣溪沙》,题为"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五首",皆写初夏农村景色,此为其中第四首. 一片截取农村生活中常见的场景.枣花的香气,缫车的响声,卖瓜人的悠然,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田园图画. 下片则写作者本人,日高、路长更兼酒困,未免倦极口渴,便敲门求饮.苏轼虽然身为士大夫,内心却对农村田园怀有亲近之心,自谓"使君元是此中人",此处漫不经心的"敲门试问",与"野人家"之不分彼此,可见一斑. 浣溪沙 苏轼(其二) 内容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1.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2.萧萧暮雨子规啼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4!休将白发唱黄鸡5. 注释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赏析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1082)春,当时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然而这首词却在逆境中表现出一种乐观向上的精神. 上阕写自然景色,首二句描写早春时节,溪边兰草初发,溪边小径洁净无泥,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却以萧萧暮雨中,杜鹃哀怨的啼声作结.子规声声,提醒行人"不如归去",给景色抹上了几分伤感的色彩. 下阕却笔锋一转,不再陷于子规啼声带来的愁思,而是振起一笔.常言道"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岁月的流逝,正如同东去的流水一般,无法挽留.然而,人世总有意外,"门前流水尚能西",既是眼前实景,又暗藏佛经典故.东流水亦可西回,又何必为年华老大徒然悲哀呢?看似浅显,却值得回味.先著《词洁》卷一谓:"坡公韵高,故浅浅语亦自不凡." 全词洋溢着一种向上的人生态度,然而上阕结句的子规啼声,隐隐折射出词人处境,也更显出词中达观态度的难能可贵,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谓:"愈悲郁,愈豪放,愈忠厚,令我神往." 浣溪沙 苏轼(其三) 内容 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1 细雨斜风作小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2. 雪沫乳花浮午盏3,蓼茸蒿笋试春盘4.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 1.泗州,今安徽泗县.刘倩叔,生平不详.南山,即都梁山,在泗州不远. 2.清洛,指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合肥,北流至怀远入淮河.泗州在淮河北岸.漫漫,大水浩淼貌. 3.雪沫乳花,煎茶时上浮的白色泡沫.古时烹茶,以乳色鲜白、泡沫细腻为上乘.苏轼《西江月》(龙焙今年绝品):"汤发云腴酽白,盏浮花乳轻圆". 4.蓼茸:蓼菜的嫩芽.蒿笋,莴苣笋.春盘,唐代以来风俗,立春日用春饼、生菜等装盘,馈赠亲友,称春盘.词作日离立春不远,故先"试尝". 鉴赏 此为一首记游词.元丰七年(1084),苏轼由黄州调任汝州(今河南临汝),赴任途中,曾于泗州小住,这首词便是在此期间,与友人在泗州附近南山游玩的时候所写. 上片写南山所见的景色:微寒天气,乃"细雨斜风"有心"作"之,天气放晴,滩边之烟柳似作意"媚"之。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

小题1:谢三郎是一个隐者形象。他白发苍苍,蓑衣垂钓;气节清高,不愿出仕;寄情潇湘碧水,自得其乐,闲适自在。

小题2:运用对偶(白描、互文)手法,勾画出了谢三郎垂钓处的水边花草清新可人的景象,承接上片指明了“钓鱼船”的所在,不仅突出了美好宁静的氛围,也烘托了隐逸者乐在其中的形象和心境。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由“蓑衣未必清贵,不肯换金章”,再结合对“金章”的注释,就可品味出谢三郎是一个隐者形象。然后再结合“渔父家风,一片潇湘”进行分析即可。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解答类似题目可从结构与内容两个角度来分析,结构上可考虑承上启下,内容上考虑对塑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1.这两句描绘了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的画面:春日和风吹拂大地,薄云贴水迅飞,天气初晴,衔泥新燕正软语呢喃;以乐景写哀情(或“以乐衬哀”“反衬”“先扬后抑”);面对如此良辰佳景作者却用沈约之典,说自己腰围带减,瘦损不堪,这与万物盎然形成反差,乐景、哀情相衬,愈见诗人的感伤。(意对即可)

2.“此情”是指诗人孤独寂寞和思念故旧亲人的感情;第一重,这种情感无人理解,惟有落花能知,足见作者心情之孤独;第二重,落花之所以能理解作者的心情,是因为作者的命运与落花相似,同病相怜;第三重,即使落花能理解作者心情,但落花无言,无可劝慰,更显作者心情之凄惘。(意对即可)

4.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题(7分)酒泉子潘阆长忆观潮,满郭人争

小题1:英勇无畏 身手不凡

小题2:上阕主要用了夸张的手法。(1分)用“满郭”人倾城而出争相看潮,生动地极写了观潮时人山人海的空前盛况。(1分)用“沧海尽成空”与“万面鼓声中”中的“尽成空”与“万面鼓”极写了了潮水巨浪滚滚,势不可挡之势,特别是潮声声声震耳似万鼓齐鸣。(1分)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1分)(答题规范1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可以给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要在感知句意的基础上,精读画线句子,找出关键词“头立”“旗不湿”,细细的品味,在江潮面前用头倒立在水中,足以表明英勇无畏的形象;红旗没有被水打湿,表明身手不凡的形象。

小题2:

试题分析:在答题时,要先找出关键词来分析出诗人运用的表现手法,“满郭”、“尽成空”、“万面鼓”,这些都是夸张的手法;在分析这种夸张手法的运用时,要结合着诗句的关键词,展开合理的联想,如“满郭”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山人海的情形;“尽成空”、“万面鼓”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潮水的汹涌和声音气势。

5.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示例1:动静结合的手法。采用动态描写,如“小荷翻,榴花开欲然”,小荷为微雨而翻动,可以想见它的迎风摇曳之姿。榴花本是静物,但用了一个“然”(通“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

示例2:比喻的修辞手法。最后一句“琼珠碎却圆”中,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这位少女此刻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共3分,写出一种手法给1分,结合文本具体赏析给2分。答案不局限于示例)

小题2:女主人公单纯、天真、无忧无虑,不害单相思,困了就睡,醒了就去贪赏风景,拨弄清泉。她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3分)

小题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此题范围宽泛,题干要求就诗歌的多种表现手法中的一种进行分析。我们首先要弄清这首词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选择其中比较好回答的一种加以分析。此词表现了初夏时节的闺阁生活,采用从反面落笔的手法,上片写静美,而从听觉入手,以声响状环境之寂,下片写动美,却从视觉落笔,用一幅幅无声画来展示大自然的生机,营造出一种清丽欢快的情调,显得淡雅清新而又富于生活情趣。全词以描写手法为主,注意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交叉运用,从而获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就具体表现手法来说,1、上片视觉(绿槐、高柳)、听觉(咽新蝉)、触觉(熏风)、嗅觉(水沉烟)综合运用,使初夏的到来具有一种立体感,鲜明而真切。2、以声衬静,浓绿深处的新蝉鸣声乍歇,一片阴凉幽静的庭院环境,棋子著枰的响声,把正在午睡的女主人公惊醒,以棋声烘托环境的幽静。3、动静结合,静景动写。“微雨过、小荷翻,榴花开欲燃”,又是另一番园池夏景。小荷初长成,小而娇嫩,一阵细雨过去,轻风把荷叶翻转;石榴花色本鲜红,经雨一洗,更是红得像火焰。榴花本是静物,但一个“然”(通“燃”)字,又使它仿佛动了起来。4、比喻。“玉盆纤手弄清泉,琼珠碎却圆。”这位女主人公索性端著漂亮的瓷盆到清池边玩水。水花散溅到荷叶上,像珍珠那样圆润晶亮。此时此刻这位少女的心情也恰如这飞珠溅玉的水花一样,喜悦,兴奋,不能自持。

小题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的写作特色。题干要求简要阐释苏轼这首写女性的闺情词别于之前同类题材的独特风格,即苏轼词离开了相思、孤闷、疏慵、倦怠、种种弱质愁情来写闺情。此词塑造的女主人公,并不是伤春悲秋、多愁善感的女子,从她被棋声惊醒后“玉盆纤手弄清泉”的行动表明,她单纯天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愿把自已融化在大自然的美色之中。这是一种健康的女性美,与初夏的勃勃生机构成一种和谐的情调。苏轼的此种词作,无疑给词坛,尤其是给闺情词,注入了一股甜美的清泉。

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小题

19.“争”字本意是“争夺”,在这里运用“争”字写出了雨后初晴燕子争着啄泥的热闹情景,增强了画面的动感,描绘了春天初晴生机勃勃的景象。

20.“鸿雁”“ 鹧鸪”。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诗人以“不闻鸿雁信”表达了自己思乡而不得消息的苦恼;“鹧鸪”叫声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因此作者写听到了鹧鸪的哀啼,也表现了诗人急欲归乡的情感。

【解析】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语言中的炼字。在这首词中,作者先用简笔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

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辞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勒出风、云、水、燕、泥等颇具初春气息的景物。“乍晴池馆燕争泥”的“争”字,是这句中最生动形象的一个词,可以结合描写的画面分析。

这种题型是要求赏析时应联系全诗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推敲,来理解作者炼字技巧的精妙。答题步骤: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第二步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意象。下阕共三句话,分别写了“鸿雁”“鹧鸪”“落花”,鸿雁没有捎信和鹧鸪的啼声勾起词人对故乡的思念,除落花之外,人们对作者的心情都不理解。

据此分析即可。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

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

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