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陆游的宋词《诉衷情》的全文翻译《诉衷情》宋代:陆游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译文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 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 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敌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2.诉衷情近“这首柳永在北宋景祜元年(1034)考中进士之前的数年间,曾经像无根浮萍一般流浪江南。 他的足 迹曾到过江、浙、楚、淮等地,依旧羁旅落魄,“奉旨填词”。这篇词作是柳永流浪于江南水乡所作,抒 写了他对京城友人的思念之情。 江南水乡的秋色在词人的感受中是辽阔高远、清丽优雅的。 雨晴之后,天高气爽,给人以舒适 清新之感。 这时登江楼远望,很有诗情画意。江水是“澄明”的,体现了秋日江水的特色,“生光”是 落日映在江水上波光闪耀所致;更远处是层层苍翠的远山。 这都是从高处远眺所见的景象,并通过 “暮山”暗示了具体的时间。接着,作者进一步刻画秋江暮日时的风光。 “遥认”两字用得相当确切, 亦很符合当时的环境,因为久久地“伫立江楼”,远处的景物渐渐清晰可辨。断桥、幽径、渔村、孤烟, 它们在暮色昏暗的秋江风光背景中构成了秋色平远的画面,这个画面给人以荒寒、凄清和寂寞的感 受。 词的上阕描述秋景,已为下阕伤秋的离情别绪铺下前奏。 下阕开始以“残阳”的意象承上启下, 转入抒情。 至此,词人已使用“暮山”“向晚”“残阳”间接或直接地加以强调时间,突出秋江日暮对 游子情绪的影响。抒情主人公的视角出发点前后是同一的,只是在艺术写作手法上不同,前者“伫 立江楼望处”,是伫立远望;下阕的“脉脉朱阑静倚”,是心中生情而静倚栏杆,由外转内,动了“黯然 情绪”。 虽然地点未变,突出的重点却不同。“黯然情绪”即伤别情绪,无际的离愁已令人黯然销魂、如痴如醉了0 “如醉”,表现出情感陷溺而不能自拔的状态。 自此,词中主人公情感的波动已经达到 顶峰,这黯然情绪是由“暮云过了,秋光老尽,故人千里”引起的◦这是在现实中悲秋所生的迟暮之 感与客处异乡所生的怀人之意的混合。 周围的环境强化了离愁,因而更加难以消除,惟有“尽日空 凝睇”传达对“故人”无尽的想念。 对“故人”的思念是全词的中心,但是作者并未将“故人”写具体,而是含糊其辞。联系词人其他 的旅途寂寞之词来看,这“故人”概指他在京都相识的民间歌妓们。 柳永漫游江南时仍时刻思念这 些京城的歌妓,可见对她们的爱情和友谊的尊重。 3.诉衷情,这首宋词的人物形象陆游——《诉衷情》(一)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 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 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鉴赏】: 积贫积弱,日见窘迫的南宋是一个需要英雄的时代,但这又是一个英雄“过剩”的时代。陆游的一生以抗金复国为己任,无奈请缨无路,屡遭贬黜,晚年退居山阴,有志难申。“壮士凄凉闲处老,名花零落雨中看。”历史的秋意,时代的风雨,英雄的本色,艰难的现实,共同酿成了这一首悲壮沉郁的《诉衷情》。 作这首词时,词人已年近七十,身处故地,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这种高亢的政治热情,永不衰竭的爱国精神形成了词作风骨凛然的崇高美。但壮志不得实现,雄心无人理解,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这种深沉的压抑感又形成了词作中百折千回的悲剧情调。词作说尽忠愤,回肠荡气。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开头两句,词人再现了往日壮志凌云,奔赴抗敌前线的勃勃英姿。“当年”,指乾道八年(1172),在那时陆游来到南郑(今陕西汉中),投身到四川宣抚使王炎幕下。在前线,他曾亲自参加过对金兵的遭遇战。“觅封候”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候”的典故,写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自许封侯在万里”(《夜游宫》),一个“觅”字显出词人当年的自许、自负、自信的雄心和坚定执着的追求精神。“万里”与“匹马”形成空间形象上的强烈对比,匹马征万里,“壮岁从戎,曾是气吞残虏”(《谢池春》),呈现出一派卓荦不凡之气。“悲歌击筑,凭高酹酒”(《秋波媚》),“呼鹰古垒,截虎平川”(《汉宫春》),那豪雄飞纵、激动人心的军旅生活至今历历在目,时时入梦,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强烈的愿望受到太多的压抑,积郁的情感只有在梦里才能得到宣泄。“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在南郑前线仅半年,陆游就被调离,从此关塞河防,只能时时在梦中达成愿望,而梦醒不知身何处,只有旧时貂裘戎装,而且已是尘封色暗。一个“暗”字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化作灰尘堆积之暗淡画面,心情饱含惆怅。 上片开头以“当年”二字楔入往日豪放军旅生活的回忆,声调高亢,“梦断”一转,形成一个强烈的情感落差,慷慨化为悲凉,至下片则进一步抒写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跌入更深沉的浩叹,悲凉化为沉郁。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这三句步步紧逼,声调短促,说尽平生不得志。放眼西北,神州陆沉,残虏未扫;回首人生,流年暗度,两鬓已苍;沉思往事,雄心虽在,壮志难酬。“未”、“先”、“空”三字在承接比照中,流露出沉痛的感情,越转越深:人生自古谁不老?但逆胡尚未灭,功业尚未成,岁月已无多,这才迫切感到人“先”老之酸楚。“一事无成霜鬓侵”,一股悲凉渗透心头,人生老大矣!然而,即使天假数年,双鬓再青,又岂能实现“攘除奸凶,兴复汉室”的事业?“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云外华山千仞,依旧无人问”。所以说,这忧国之泪只是“空”流,一个“空”字既写了内心的失望和痛苦,也写了对君臣尽醉的偏安东南一隅的小朝廷的不满和愤慨。“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最后三句总结一生,反省现实。“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此生谁料”即“谁料此生”。词人没料到,自己的一生会不断地处在“心”与“身”的矛盾冲突中,他的心神驰于疆场,他的身却僵卧孤村,他看到了“铁马冰河”,但这只是在梦中,他的心灵高高扬起,飞到“天山”,他的身体却沉重地坠落在“沧洲”。“谁料”二字写出了往日的天真与今日的失望,“早岁那知世事艰”,“而今识尽愁滋味”,理想与现实是如此格格不入,无怪乎词人要声声浩叹。“心在天山,身老沧洲”两句作结,先扬后抑,形成一个大转折,词人犹如一心要搏击长空的苍鹰,却被折断羽翮,落到地上,在痛苦中呻吟。 陆游这首词,确实饱含着人生的秋意,但由于词人“身老沧洲”的感叹中包含了更多的历史内容,他的阑干老泪中融汇了对祖国炽热的感情,所以,词的情调体现出幽咽而又不失开阔深沉的特色,比一般仅仅抒写个人苦闷的作品显得更有力量,更为动人。 4.求八年级上册宋词单元的诉衷情全文,注释及书后练习《诉衷情》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 一、文学常识。 本词选自《放翁词》,作者是陆游,南宋(朝代)爱国诗人。 二、翻译上阕。 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觅封侯,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已成梦中之忆,梦一醒知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 三、关键词句理解。 1、当年万里觅封侯,“觅” “觅”有寻觅的意思,既传神地写出了年轻词人追求功名的急切,也写出了词人自许、自负、自信和坚定执着的人生态度。 2、尘暗旧貂裘,“暗”不仅写出了岁月的流逝,人事的消磨,而且也写出了心情的郁闷与惆怅。 四、常见典故。 当年万里觅封侯:汉朝班超少有大志,投笔从戎,出使西域,建立功勋,被封为定员侯。作者借这一典故抒发了自己报效祖国,收拾旧河山的壮志。 五、内容理解: 1词中首句说明作者年青时候的愿望是( A ) A、为国家建功立业 B、获得侯的爵位 C、获取高官厚禄 2词中表明了作者即使在梦里也不忘记国事的诗句是: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 3从词的下阕可以看出这首词是陆游哪个时期的作品( D ) A少年时期 B、青年时期 C、中年时期 D、晚年时期 4说说你对于“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理解。 “胡未灭”说明敌寇依然嚣张;“鬓先秋”慨叹自己已经无力报国;“泪空流”包含作者的满腔悲愤,也暗含着对被迫退隐的痛心。这句话说明敌寇依旧,而自己已经无力报国,表达了作者满腔的爱国深情和无奈的悲愤之情。 5“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这几句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天山”代指抗敌前线,“沧洲”指闲居之地。“心在天山”表明报国之心始终不渝,“身老沧州”表达了对权臣误国的愤恨,“谁料”二字感叹自己被迫退隐。这三个短句饱含着年迈苍苍的陆游国仇未报,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也暗含着对南宋统治者的不满情绪。 6这首词的题目是《诉衷情》,你认为作者所要诉的“衷情”是什么?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却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 破阵子 为陈同父赋壮语以寄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一、文学常识: 选自《稼轩长短句》,作者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爱国词人,也是豪放派词派的代表词人。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词释义 八百里分麾下炙(军旗)(指部下) 五十弦翻塞外声(演奏) 弓如霹雳弦惊(惊雷,比喻拉弓时弦响如惊雷) 马作的卢飞快(像,如) 了却君王天下事(完结,完成) 可怜白发生(可惜) 三、关键词句理解 1、“醉”:表达了此人此时内心的愁闷。 “剑”:可见他杀敌报国、驰骋疆场的愿望非常强烈。 2、“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这几句,具体描绘了军中的战斗生活气息_,表现了官兵们昂扬的斗志(高昂的战斗热情)。预示着战无不胜的前景。 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描绘出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使驰骋疆场,奋勇杀敌的抗金英雄跃然纸上。 4、“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表现作者的爱国热情和雄心壮志。 5、“可怜白发生”表达了词人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 四、常见典故: 马作的卢飞快:“的卢”是古代著名的快马,这里用来比喻战马都像的卢那样飞速奔驰。 五、典型表现手法:虚实结合。首尾写实,中间梦境为虚,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词人报国壮志难酬,只有无限感慨与悲愤。 六、主旨理解: 全词写“壮”,通过描写梦境中的战争场面_,表达了作者的收复失地,抗金卫国的远大理想,抒发了现实中的壮志难酬的悲愤。 5.古诗 诉衷情诉衷情,唐教坊曲名。本为情词,以后作一般抒情用。后人又更名《桃花水》、《画楼空》、《步花间》、《偶相逢》、《试周郎》等。单调,三十三字。五仄韵,六平韵。 另有《诉衷情令》,四十四字,前段四句三平韵,后段六句三平韵。 夜深人寂揽轻霜,试画远山长。漆黑墨色笼处,如夜色,惹心伤。 收画卷,卸残妆,莫声张。寂寥花谢,怎惜流光,堪断人肠。 6.宋词《诉衷情》倾诉的是什么情《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谁料,心在天山,身老沧洲.翻译:当年我远赴万里边疆立志建功封侯,单枪匹马戍守在梁州。 在那戍守边关的日子如梦消逝,不知何处寻来,只留下这尘风色暗的貂裘。胡人还没有消灭,我的鬓发早已斑白,眼泪情不自禁的流下来。 这一生谁会料到我心在抗战前线,人却在沧洲慢慢老去。 这首词是作者陆游晚年时期的作品.在当时的时代环境下,民族矛盾空前尖锐化,南宋朝廷偏安江南一隅,不思恢复中原、收复失地.陆游的作品代表了当时广大人民要求恢复中原的愿望,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的最强音.本词充分表现了陆游要报效国家、收复失地的满腔热忱,却因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而产生的悲愤之情。 7.诉衷情,古诗这是一个词牌 有很多 ?wtp=tt#6 比较著名的是陆游的 诉衷情①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侯,② 匹马戍梁州。③ 关河梦断何处?④ 尘暗旧貂裘。⑤ 胡未灭, 鬓先秋⑧, 泪空流。 此生谁料, 心在天山,⑥ 身老沧洲!⑦ 【翻译】回忆当年鹏程万里为了寻找建功立业的机会,单枪匹马奔赴边境保卫梁州。如今防守边疆要塞的从军生活只能在梦中出现,梦一醒不知身在何处?灰尘已经盖满了旧时出征的貂裘。胡人还未消灭,鬓边已呈秋霜,感伤的眼泪白白地淌流。这一生谁能预料,原想一心一意抗故在天山,如今却一辈子老死于沧洲! 【作者】 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孝宗时赐进士出身。他一生志在恢复中原,是南宋杰出的爱国诗人。生平诗作逾万首。四十六岁入蜀任夔州(今四川奉节)通判,其后为四川宣抚使幕僚远至南郑(今属陕西前线)诗风由此一变。他特别珍视蜀中十年的生活。诗集因此题名为《剑南集》以志纪念。晚年退居山阴,始终保持昂扬的爱国热情,临终犹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其诗以豪迈雄放为主导风格,词则兼备豪放、婉约之长。有《放翁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