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形容山间小溪的诗句1,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出自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白话文释义: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2,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出自唐代:王建《雨过山村》 白话文释义: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 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3,平岸小桥千嶂抱。 柔蓝一水萦花草。——出自宋代:王安石《渔家傲》 白话文释义:峰峦叠嶂,环抱着小桥流水;河水青碧,萦绕着繁花翠草。 4,清溪奔快。不管青山碍。 千里盘盘平世界。更著溪山襟带。 ——出自宋代:辛弃疾《清平乐·题上卢桥》 白话文释义:清澈的溪流欢快地奔流而出,穿越了青山的重重障碍。方圆十里的一片小平原。 就坐落在青山与溪流的环抱之中。 5,言入黄花川,每逐清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出自唐代:王维《青溪 / 过青溪水作》 白话文释义:进入黄花川游览,每每都去追逐那条青溪。 溪水随着山势,百转千回,经过的路途,却不足百里。水声在山间乱石中喧嚣,水色在深密的松林里幽静深沉。 水草在溪水中轻轻摇荡,芦苇清晰地倒映在碧水之中。 2. 含有溪水的古诗词一、描写山的诗句: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题西林石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二、描写水的诗句: 李白《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 。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 三、描写山、水的诗句: 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己闲,清川淡如此。 请贸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 :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水 :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吴均《与朱元思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望庐山瀑布 孟浩然 李白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一、天地山水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山因云晦明,云共山高下——元.张养浩《双调雁儿落兼得胜令》 一、天地山水 1.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南朝)齐.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2.天苍苍, 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北齐)北朝民歌《敕勒歌》 3.雄鸡一唱天下白——唐.李贺《致酒行》 4.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近人——唐.孟浩然《宿建德江》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唐.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6.野旷沙岸净, 天高秋月明——(南朝宋)谢灵运《初去郡》 7.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唐.李白《将进酒》 8. 一夫当关, 万夫莫开——唐.李白《蜀道难》 9.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10.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庐山瀑布》 1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唐.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2.青山看不厌,流水趣何长——唐.钱起《陪考功王员外城东池亭宴》 13.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唐.韩愈《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 14.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唐.杜甫《望岳》 15.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唐.王维《汉江临泛》 16.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宋.苏轼《题西林壁》 17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宋.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 18.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宋.陆游《游山西村》 19. 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宋.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 20.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宋.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21.云来山更佳,云去山如画。 3. 包含山 水的诗句巴山蜀水白山黑水尺山寸水登山临水高山流水 出山泉水重山复水乐山爱水模山范水名山胜水 火山汤海千山万水水剩山残水色山光山穷水断 山穷水尽山穷水绝水穷山尽山清水秀山眉水眼 跋山涉水游山玩水山明水秀 一、描写山的诗句: 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题西林石壁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王维的《终南山》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二、描写水的诗句: 李白《将进酒》中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白居易的《忆江南》中的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 三、描写山、水的诗句: 王维的《青溪》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己闲,清川淡如此。请贸盘石上。垂钓将已矣。 王维的《汉江临眺》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山: 1、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水: 1、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望庐山瀑布 孟浩然李白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4. 有关山和水的诗句平都山陆游名山近江步,蜡屐得修行。 奔鹿冲人过,藏丹彻夜明。唐碑多断蚀,梁殿半欹倾。 洞口云常涌,檐牙柏再荣。行逢负笼客,卧听送船声。 平都观范成大神仙得者王方平, 谁其继之阴长生。飘然空飞五云屏, 上宾寥阳留玉京。 石炉丹气常夜鸣, 龙光万柏森年龄。峡山逼侧泯江旋, 洞口福地古所铭。 云有北阴神帝庭, 太阴黑簿囚鬼灵。自从仙都起岩扃, 高霞流电飞伏精。 晖景下堕烁九冰, 塞绝苦道升无形,至今台殿栖岑屏, 隋污唐垩留丹青。上仙怪寄溪如清, 瑶池仙杖纷娉婷。 琅敖赴节锵欲鸣, 我来秋暑如炊蒸。汗流吁气衣枯藤, 摩挲众迹不暇评。 聊记梗概知吾曾。(作者简介) 范成大(1126-1193),吴郡(今江苏苏州市)人,南宋著名诗人。 他受禅学影响颇深,故部分诗流露出虚无寂灭的思想。范成大二十九岁中进士,任过秘书省正字,吏部员外郎等职。 南宋年间(公元1175年),范成大任成都路安抚使时,来丰都视察,登游平都观,留题下诗。(注释)(1)平都观:即今“天子殿”。 (2)吏部员外郎:吏部,隋唐以后,中枢(中央)设六部,吏部是其中之一。其职能是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升降、调动、考核等事务。 员外郎,部内分司,司的长官为郎中,郎中以下有员外郎,是郎中的付职。吏部员外郎,即吏部郎中的付手。 (3)屏,古代贵族妇女所乘有帷幕的车。(4)旋,水流回旋。 (5)扃,音卷,门。上闩,关门。 (6)琅敖,古乐器名。(7)玉京:道教称天帝所居之处,也指帝都。 (8)寥阳,指寥阳殿,今称奈河桥。(9)成都路安抚使,南宋时,将全国设十六路,四川当时叫成都路。 安抚使,宋代一官名。题平都山苏轼足蹑平都古洞天, 此身不觉到云间。 抬眸四顾乾坤阔, 日月星辰任我攀。平都天下古名山, 自信山中岁月闲。 午梦任随鸠唤觉, 早朝又听鹿催班。(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北宋文学家。其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少数诗篇也能反映民间疾苦,指责统治者的奢侈骄纵。但也有些作品表现出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消极情绪。 宋仁宗嘉佑年间,苏轼考取进士,做过翰林学士。嘉佑四年(公元1059年),苏轼自成都去汴京(今开封),途经丰都,写下“平都山”等诗。 (注释) (1)平都山:据《丰都县志》载:“治东北一里。石径萦纡,林木幽秀,梵宇层出。 旧志谓平都福地,紫府真仙之居。汉仙人阴长生、王方平炼形于此。 传麻姑过之有留题绝句。”后人依据苏轼“平都天下古名山”这句诗,渐改平都山为“名山”,一直沿用至今。 (2)蹑:踩、踏的意思。(3)眸:音木,泛指眼睛。 (4)乾坤:《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指阴阳两种对立势力。此引申为天地的代称。 平都山苏轼山前江水流浩浩, 山上苍苍松柏老。舟中行客去纷纷, 古今换易如秋草。 空山楼观何峥嵘, 真人王远阴长生。飞符御气朝百灵, 悟道不复诵黄庭。 龙车虎驾来下迎, 去如旋风搏紫清。真人厌世不回顾, 世间生死如朝暮。 学仙度世岂无人, 餐霞绝粒常辛苦。安得独从逍遥君, 冷然乘风驾浮云。 超世无有我独存。(注释) (1)峥嵘:高峻貌。 (2)黄庭:指《黄庭经》,道教经名。内容是七言歌决,讲说道家养生修炼的道理。 (3)度世:旧谓脱离现世。(4)逍遥:优游自得貌。 仙都山鹿苏轼日月何促促, 尘世苦拘束。仙子去无踪, 故山遗白鹿。 仙人已去鹿无家, 孤栖怅望层城霞。至今闻有游洞客, 夜来江市叫平沙。 长松千树风萧瑟, 仙宫去人无咫尺。夜鸣白鹿安在哉, 满山秋草无形迹。 (注释)(1)怅望:怅然怀想。(2)萧瑟:树木被风吹指所发的声音。 (3)咫尺:比喻距离很近。平都山留题吕洞宾盂兰清晓过平都, 天下名山所不如。 两口单行人不识, 王阴空使马蹄虚。一鸣白鸟出青城, 再谒王阴二友人。 口口惟思三岛好, 抬眸已过洞庭春。(作者简介) 吕洞宾,又名吕纯阳(793-?),相传为唐京兆人。 唐朝会昌中,两举进士不弟,浪游江湖,遇钟离权授以丹诀,时年六十四岁。曾隐居终南山等地修道,后游历各地,自称回道人,俗传为八仙之一。 还说他曾在江淮斩蛟、岳阳弄鹤、客店醉酒等。(注释) (1)盂兰:指盂兰盆会,佛教仪式。 每逢夏历七月十五日,佛教徒为追荐祖先所举行。盂兰盆是梵文的译音,意译为“救倒悬”。 (2)三岛:《汉书.郊礼志上》:“自威、宣、燕、燕昭使人入海,求逢莱、方丈、瀛洲,此三种神山者,其传在渤海中。”后用三岛来泛指想象中的仙境。 题仙都观杜光庭往岁真人朝玉皇, 四真三代住繁阳。初开九鼎丹华熟, 继蹑五云天路长。 烟锁翠岚迷旧隐, 池凝寒镜贮秋光,时来白鹿岩前后, 应许潜通不死乡。(作者简介) 杜光庭(850-933),唐末五代诗人,处州缙云(今浙江人)人,咸通中举进士不弟,入天台山修道,仕唐为内供奉。 避乱入蜀,事王建父子,官至议大夫,赐呈“传真天师”。晚年隐居青城山,号东瀛子,能诗善文。 (注释) (1)仙都观:即现在的“天子殿”。观宇建宇唐代,唐代名“仙都观”,宋代名“景德观”,也称“白鹤观”、“耀灵殿”。 (2)四真:佛教基本教义之一,指释迦牟尼最初说教的内容,即苦、集、灭、道四谛。按经解释,“谛”。 5. 关于山,水的诗句,或是词句王维在隐居辋川时,曾创作了一批精美的山水诗。 他自编为《辋川集》,收入他和友人裴迪互相唱和的五言绝句各二十首,内容主要是描写辋川别业附近的风景,抒发隐居生活的情趣。先看其中的《辛夷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寂静的山涧里,辛夷花自开自落,自生自灭,不假外物,不关世事,也无人知晓。 这是一个远离尘嚣的世界,也是诗人王维主客观契合一体的独特意境,简直就是佛家空无寂灭观念的象征境界。所以明代文论家胡应麟说,此诗是“入禅”之作,“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 (《诗薮》内编卷六)王维在这里所创造的意境,生于象外,是一种诗境与禅境的合一体,它具有极大的暗示性和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取得这种艺术成就,不能不说是得利于他对佛学的钻研及佛教思想方式的熏陶。 王维被后人称作“诗佛”。他早年即相信佛教。 母亲崔氏持戒安禅三十余年。王维和弟弟王缙“俱奉佛,居常蔬食,不如荤血”(《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于31岁时,妻亡不再娶,孤居一室,屏绝尘累,“迥无子孙”(《责躬荐弟表》)。他还撰有多篇有关佛教的诗文,对佛学有较高的造诣。 在唐代的佛教流派中,王维信仰的是禅宗,而且主要是信仰南宗禅。南宗禅是佛教思想与中国本土的儒道思想相结合的产物,它的那套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为中国士大夫知识分子提供了最新的最完备的处世良方。 而南宗禅的某些修持方法,又和中国特色的诗歌创作有相通相似之处。宋代文论家严羽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沧浪诗话》)。 妙悟即是对禅的识见力,也可表现为对艺术的感受力。诗和禅都需要敏锐的内心体验,都重启示和象喻,都追求言外之意。 南宗禅讲“顿悟”,常使用形象的表达方式传法,特别强调直觉、暗示、感应、联想在体悟中的作用。王维参禅有得,自然对这种把握世界的方法深有体会。 他把自己对佛法的理解融汇到人生观中,把宗教情感化为诗思,创造出一种“空”、“寂”、“闲”的诗的意境。禅宗崇尚山林胜景的风格,也对王维自觉地亲近山水,发掘山水的美学价值,具有引导和启示作用。 王维在《竹里馆》一诗中这样描写他的内心体验: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诗人独坐在幽深的竹林里弹琴长啸,无人知晓他的存在,只有明月来相伴。大自然最了解他内心的孤独,明月的清辉带给他一种寂静的快乐。 物我合一而物我两忘,禅意与诗情水**融。《鹿柴》也是这样的: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空山里寂静无人,只听见深林里飘荡着断续的人声,一缕夕阳透射在密林深处的青苔上,是那样的恍惚而凄清。 这正是王维所追求的那种远离尘嚣的空寂的境界,虽然孤独,却也蕴藉。清代王渔洋说,王维的这类小诗“字字入禅”,“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蚕尾续文》)。 也就是说,王维的这类山水诗具有禅趣、禅悦、禅味,言有尽而意无穷,传达出了禅的意蕴。自然,也就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山水美景的独特品味。 王维并不一定只到渺无人迹的所在去寻求禅意,他也把眼光射向茫茫大千世界,射向热闹的农家生活: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新晴野望》一场春雨,洗涤尘垢,景象一新。农事正忙,人和景物都沐浴在清新的空气中。 “白水”二句把近景和远景组成有层次的画面,水色明亮,峰峦碧翠,光和色的对比十分和谐。表面上,我们看不出这首诗的禅意。 实际上,那场春雨多象是佛家净瓶倾下的圣水,把万物洗涤得明净空灵。只不过万物把禅境和诗境融会得太妙了,他并没有让禅理压倒诗趣。 当然,我们关注的是那种对农家生活的赞美之意,欣赏的是山水美的灵光,而不必孜孜求其禅理。王维是一位诗歌、音乐、绘画、书法兼长的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说:“味摩诘(王维)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其言精辟,切中肯綮。 王维是唐代一位有成就的山水画家。他用萧疏清淡的水墨笔法作画,创水墨山水,自成一家,被后人称作山水画南宗的开山祖。 他的绘画强调写意,追求神似,表达主观情致,故“画物多不问四时,如画花往往以桃杏芙蓉莲花同画一景”,“难可以形器求也。”(沈括《梦溪笔淡》引张彦远语)所以,王维又被称为中国文人写意画之祖。 绘画能得神似,也就有了诗的情韵和意趣,即画中有诗。用这种绘画思想去凝视自然山水,发为咏叹,造境入诗,必然诗中有画的神韵。 王维在绘画、音乐、书法方面所具有的深厚艺术素养,使他在诗歌创作时,比一般诗人更能精确地、细致地感受到和捕捉到自然界美妙的景色和神奇的音响以及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并将之诉诸笔端。也更会用辞设色,注意诗歌音调的和谐。 诗中有画的意境,诗中有音乐的流畅,诗中有书法的变化。这样就无形中形成了他独有的“诗中有画”和“百啭流莺,宫商迭奏”的诗歌艺术风格。 我们在欣赏他的山水诗时,应紧紧把握这个特色。王维善于概括地抒写雄奇壮。 6. 描写溪水的诗词名句青 溪 [王维] 言入黄花川,每逐青溪水。 随山将万转,趣途无百里。 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 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请留盘石上,垂钩将已矣。 [注释] (1)青溪:河名,在今陕西省沔县东。(2)言:语助词,无意义,古诗中常用作动词词头。黄花川:河名,在今陕西省凤县东北。(3)每:常常。逐:顺、循。(4)将:将近。万转:形容山路曲折回旋。青溪、黄花川都在秦岭南,山路异常险峻曲折。(5)趣(qu趋)途:前往的路程。趣,通趋,奔赴、前往。以上四句说,顺着青溪水前行,进放黄花川,路途不过百里,但山路却千回万转,盘旋曲折。(6)这唏是说,溪水在乱石中奔流,发出喧闹之声。(7)这句是说,浓密苍翠的松林笼罩着山色,显得十分幽静。(8)漾漾(yang样);水波流动的样子。泛:漂浮。菱:水草,果实称菱角。荇(xing杏):水草,又称荇菜,嫩叶可食。(9)澄澄(cheng承):清澈的样子。映:倒映。葭苇(jia wei家伟):芦苇。初生的芦苇叫葭,长成后称苇。(10)素:向来。闲:发表悠闲。(11)清川:指青溪。澹(dan淡):安静、恬静。这两句说,清澈的大石。盘,通“磐”,大石。(13)垂钓:钓鱼。古人常以垂钓喻隐居生活。已矣:罢了。这两句说,我愿坐在溪边的大石上钓鱼,过悠闲安静的隐居生活。 [简要评析] 王维的山水诗中,有一些描写自然界的优美恬静的佳篇,诗人也往往以自然界的托自己心境的恬淡清净。这首《青溪》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之一。诗人以游青溪所历所见为序,逐一描绘。黄花川、青溪都在秦岭之南,层峦叠嶂,攀登不易。诗人以自己的亲身实感,用极为精炼的语言,概括地写阳这不过百里之途,但山路曲折盘旋,千回万转,好象十分遥远的景象。这就点明了两条溪水所在的环境特点。接着诗人绘声绘色地描写沿青溪而行所见景色,溪水在乱石中奔流,发出喧嚣之声,山色在苍翠而又浓密的青松笼罩之下,显得那样深静。这两句是动静相间,以动显静,同时又是以听觉上的“静”,来表现视觉上的山色,手法较为新颖。随着诗人的行进,景物也随之变换,于是诗人以工笔着力描绘青澈的溪水潺潺奔流,青绿的菱、荇随波浮动的生动景象。也勾画了溪边茂密的芦苇公理映水中的幽美景色。同样写水,却有动有静,画面流动,妙意横生。这种将不同奇景巧设一处的神奇笔力,真可谓“不工自工”,不愧是“诗中有画”、“画溢诗情”之佳句。作者之所以烘托渲染清新淡雅的青溪美景,是为了与诗人那闲适之心、淡泊之志相互映衬契合的。这也是以动来显静的。寥寥几笔,诗人描绘了青溪如画一般的景物,意境又是那样空灵寂静。这样幽静的境界,很自然地与诗人的审美理想,以及清净淡泊的志趣相吻合,所以产生悠闲垂钓以终老的意愿,诗境和心境融合无间。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就是融声、色、形、影于一炉,景为情使,物我合一,从而创造出和谐而完美的意境。 朱熹《观书有感》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的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我不怪溪水不够澄澈,只怪自己在溪水的流动里没有抓着永恒的一瞥。 溪水即使够澄澈,也需要我们用心去体会生命中的一切感动. 7. 山涧溪流诗句1、唐代·王维《鸟鸣涧》 原文选段: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释义: 很少有人活动只有桂花在无声地飘落,夜色里一片静谧春日的山谷寂寂空空。 明月升起光辉照耀惊动了山中栖鸟,不时地高飞鸣叫在这春天的山涧溪流中。 2、唐·王建《南涧》 原文选段: 野桂香满溪,石莎寒覆水。 爱此南涧头,终日潺湲里。 释义: 满溪飘着野花和桂花的清香,冰寒莎草依附水面上。 喜欢在南涧这里游玩,整日在听着山涧的溪水声。 3、唐代·王建《雨过山村》 原文选段: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释义: 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 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婆媳相唤,一起去选蚕种。 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庭院中。 4、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原文选段: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释义: 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 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5、唐代·韦应物《滁州西涧》 原文选段: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释义: 最是喜爱涧边生长的幽幽野草,还有那树丛深处婉转啼唱的黄鹂。 春潮不断上涨,还夹带着密密细雨。荒野渡口无人,只有一只小船悠闲地横在水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