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小村

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8.(4分)(1)又:①故地重游,“又”字点明作者第一次来这里与佳人欢会也是眼下这个季节,从而触景生情,引出下文。

②“又”字点明时光匆匆,与后面作者抒发怀旧之情、身世之感相呼应。(每点2分,言之成理即可。)

(2)欺:清明时节,春冷似秋,东风惊梦。(2分)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埋怨东风无端欺凌,实则写出了心中的悲苦。

(2分)(言之成理即可)9.(4分)此句意为:那时,想来她也该会吃惊地、关切地问我“你怎么添了这多的白发啊!”以想象中的普通应酬话,写出双方的深挚之情与身世之感。这白头,既意味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深情,又饱含着“老却英雄似等闲”的悲愤,真可谓百感交集

(2分)概言之,此句妙处有三:(1)由对面着想,虚拟设问,表达蕴藉曲折;(2)虽写情事,却不专为寄男女之情而作,浸透了英雄投闲、报国无门的悲愤,主题饱满丰富;(3)运用多种方式抒情,高潮处结束,留有不尽余韵。(2分,言之成理即可) 无。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小题1:写了一幅山村傍晚时分寂静寥落的生活画面(2分)。

小题1:词的下阕运用对比、用典,用昔日驰骋疆场和如今的憔悴疲惫对比;用诸葛亮挥羽扇整纶巾的典故(或用屈原《招魂》之典)(手法2分,说明1分)表现了作者岁月蹉跎、英雄老去;壮志难酬、功业难成;失魂落魄,满腹哀怨;抚今追昔,漂泊憔悴的情感。(答出其中任两点可得2分)其他说法符合词意亦可。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和表现手法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大家,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小题1:①先是忽然看到临水人家的惊喜;②接着写宁静安详的烟村给词人带来的一种有所依托的温暖和慰藉;③同时,眼前如画的烟村,也触发了词人一缕思乡之情。

小题2:(1)内容上:点明了题旨——旅愁乡思,(2分)(2)结构上:承上启下 ①承接上片写景,点出旅愁乡思的主题;(2分) ②领起下文,抒写独宿孤馆,乡思盈怀的惆怅之情。(2分) 小题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诗歌情感变化的题目,答题时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上句是“疑无地”,后面“忽有”,应是一种“惊喜”,后面两句写景,创设了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诗人心中的“温暖”,后面一句要结合下片的“乡心起”来探讨,应是引出“思想之情。

小题2: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歌语句的作用额题目,首先要答出诗句的含义:“乡心”点明“思乡之情”;再看诗句在诗中的位置,中间应是“承上启下”,上承景物描写,下启思想之情。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问题

1、①拟人手法。颔联运用拟人手法,将无情之景赋予人的灵性,山谷回荡秋声,山峰默默无语,形象生动展现了初秋晚景。

②比喻手法。颈联作者选择了“棠梨”与“荞麦”这两种具有秋日山村特征的事物来加以描绘,用“胭脂”和“白雪”分别比喻“棠梨叶落”的红色与“荞麦花开”的白色,把山村原野写得色彩斑斓,可谓有声有色有香。

③动静结合的写法。以听觉写动景,傍晚秋声万壑起,这是耳闻;以视觉写静景数峰默默伫立在夕阳里,这是目睹。

④对比手法。颔联“有声”与“无语”两种截然不同的境界相映成趣,越发显示出山村傍晚的沉寂。颈联的颜色对比鲜明。(答出三点即可)

2、诗人骑在马上,穿行于山间小路,安闲地欣赏着沿途的旖旎风光。就在此时,诗人突然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与自己故乡的十分相似,因而触景生情,产生了思乡的愁绪。(意对即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