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上海新版小学语文教材删减古诗做法的看法的作文上一年的国庆节,爸爸妈妈和我到西安去看城墙。 听说,这座城墙是古代与现代时尚交汇的大走廊呢!可是,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一定亲自去看个究竟! 西安古城墙建于明洪武年间,以公元6世纪时隋唐皇城墙为基础扩展形成。古城墙是灰色的,有四层楼那么高!上面很宽,可以并排跑四辆汽车呢!沿着城墙外面挂着一串又一串的红灯笼,非常好看也非常壮观!我们是从南城墙的“永宁门”上去的。 我向天空望去隐隐约约看见许多风筝,十个小风筝排成一排,在空中翩翩起舞,像小鸽子一样上下翻飞。我看了看四周,发现有一个卖风筝的老奶奶,我急忙跑过去叫她卖给我一串。 我选的是“五福娃”风筝,一个福娃做两只小风筝,共十只成一串。我迫不及待地叫爸爸拆开包装,把“福娃”风筝放上天空。 我牵着风筝线在古城墙上跑啊跑,风筝越飞越高,我快乐极了!可是我一停下来风筝就像喝多了酒一样,摇摇晃晃地掉了下来。唉!真遗憾! 走在城墙上,我一边欣赏着周围的风景,一边感叹古人的建造城墙的智慧。 咦,有人在城墙上骑自行车!这我可没见过!于是,我要求爸爸带我一起去骑自行车,爸爸同意了,妈妈不和我们一起骑想休息一下。我们租了一辆双人车出发了,城墙的路面是用一块块条石铺成的高低不平,坑坑洼洼。 自行车一直抖来抖去,像散架了一样,把我的手都振红了。城墙的一圈好长呀,其他骑自行车的人都落在我们的后面!我快活地喊叫着:“呦吼~”回到了目的地,我一看表,不禁叫出了声来:“爸爸,我们只用了50分钟,其他人要一个半小时呢。 2.关于删除古诗好不好的演讲上海中小学开学在即,提前拿到课本的家长发现:相比旧版,今年一年级语文课本变薄了很多。 对比新旧一年级语文课本发现,新的一年级语文课本不仅删除了旧版本中全部的8首古诗,7个单元45篇课文也缩减为6个单元40篇课文,识字量和写字量都有不同程度减少。(8月26日《新闻晨报》) 对此,网上舆情调查显示,基本上是一边倒的态度:对于上海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删除全部古诗,大多数网友都表示了反对和不解。 这些参与调查的究竟是什么人,身份很难辨别,我想,很多人可能不了解目前中小学教材的编写情况,还在受过去的思维影响,才会对此担忧。 过去,中小学语文教材全国统一编写,如今中小学教材实行的是一纲多本,在课程标准指导下,由一些有实力的出版社组织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审查通过即可发行,各地区或学校自主选择。 也就是说现在中小学语文教材已经不是“一本通吃”,而是“多本供应”。过去是人教社的教材一统天下,现在是诸侯争雄,十几家出版社都在抢这块蛋糕。 据我了解,现在不光出版社在组织编写,有的学校自己也编写语文教材,这是一个越来越开放的竞争市场。在这样的竞争状态下,出版社一定会尽力编写学生喜欢的教材。 在这种情况下,编教材就不只是按照“我想怎么编就怎么编”,你觉得民国大师的文章好就选上去,你觉得古诗词朗朗上口,占用课时也不会太多,以为学生“应该喜欢”,其实可能学生读不懂、不喜欢,中学老师教着费劲吃力,这本教材就不会有学校愿意用,就没有得到“市场的认可”,卖不出钱,做亏本生意。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就不能不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和情感,了解他们的兴趣爱好,触摸他们的心灵世界,而不是闭门造车,把自己认为好的、其实学生并不感兴趣的东西强塞给他们。 所以我们不能武断地说,上海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删除全部古诗就是错误的,因为教材好不好,不是我们这些站在教学之外的人最有发言权,而是参与教与学的老师和学生最有发言权,他们最懂得什么样的教材最受欢迎,什么样的教材最能达到教学效果。 我们成年人认为某位大师的文章多么深刻有思想,某位古诗人的诗多么优秀有意境,学生可能并不这样认为,他们所喜欢的可能跟我们截然相反。 在这个时候,我觉得学生的兴趣更重要;成人所喜欢的、推荐给学生的,学生视为痛苦、畏途的课文,只会抹杀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因此,编写教材,减负只是一个问题,更重要的是要编出与学生心理认知、兴趣爱好相符的教材。 在教材市场竞争的状态下,教学实践的经验和教训会迅速地反馈到编写教材的专家那里,并迅速地做出反应。我相信上海小学语文一年级教材删除全部古诗,绝对不是坐在斗室里冥想苦想出来的,肯定是总结了大量教学实践的经验教训作出的取舍,并且他们深信,这样的取舍不光起到减负的作用,而且契合了学生的兴趣爱好。 退而言之,如果师生确实觉得这本教材删除全部古诗的教材不好,他们完全可以要求更换,有什么必要如此担忧呢。(廖保平)。 3.六年级的上册古诗全集作者 诗词名 汉乐府 长歌行 韩 翃 寒 食 曹 植 七步诗 韦应物 滁州西涧 北朝民歌 敕勒歌 卢 纶 塞下曲 骆宾王 咏 鹅 孟 郊 游子吟 贺知章 回乡偶书 刘禹锡 竹枝词 贺知章 咏 柳 刘禹锡 乌衣巷 王之涣 凉州词 刘禹锡 望洞庭 王之涣 登鹳雀楼 刘禹锡 浪淘沙 孟浩然 春 晓 白居易 赋得古原草送别 孟浩然 宿建德江 白居易 忆江南 王 翰 凉州词 李 绅 悯农 王昌龄 出 塞 李 绅 悯农 王昌龄 从军行 杜 牧 山 行 王昌龄 芙蓉楼送辛渐 杜 牧 清 明 王 维 鹿 柴 杜 牧 江南春 王 维 竹里馆 杜 牧 秋 夕 王 维 送元二使安西 李商隐 乐游原 王 维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温庭筠 商山早行 高 适 别董大 王安石 元 日 李 白 静夜思 王安石 泊船瓜洲 李 白 古朗月行 王安石 梅 花 李 白 望庐山瀑布 苏 轼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李 白 赠汪伦 苏 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李 白 独坐敬亭山 苏 轼 惠崇《春江晓景》 李 白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苏 轼 题西林壁 李 白 早发白帝城 李清照 夏日绝句 李 白 秋浦歌 陆 游 示 儿 李 白 望天门山 陆 游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杜 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杨万里 小 池 杜 甫 绝句 杨万里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杜 甫 赠花聊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 杜 甫 江南逢李龟年 朱 熹 春 日 杜 甫 春夜喜雨 辛弃疾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杜 甫 绝句 林 升 题临安邸 杜 甫 江畔独步寻花 叶绍翁 游园不值 刘长卿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王 冕 墨 梅 柳宗元 江 雪 于 谦 石灰吟 贾 岛 寻隐者不遇 王 磐 朝天子·咏喇叭 张 继 枫桥夜泊 郑 燮 竹 石 张志和 渔歌子 龚自珍 己亥杂诗 相关内容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习作三作文,。 长相思 李白 长相思,在长安。 络纬秋啼金井阑, 微霜凄凄簟色寒。 孤灯不明思欲绝, 卷帷望月空长叹。 美人如花隔云端。 上有青冥之高天, 下有渌水之波澜。 天长路远魂飞苦, 梦魂不到关山难。 长相思,摧心肝。 李白七言歌行往往逞足笔力,写得豪迈奔放,但他也有一些诗篇能在豪放飘逸的同时兼有含蓄的思致。 象这首《长相思》,大约是他离开长安后于沉思中回忆过往情绪之作,就显然属于这样的作品。 “长相思”本汉代诗中语(如《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一书札。 上言长相思,下言久离别”),六朝诗人多以名篇(如陈后主、徐陵、江总等均有作),并以“长相思”发端,属乐府《杂曲歌辞》。现存歌辞多写思妇之怨。 李白此诗即拟其格而别有寄寓。 诗大致可分两段。 一段从篇首至“美人如花隔云端”,写诗中人“在长安”的相思苦情。诗中描绘的是一个孤栖幽独者的形象。 他(或她)居处非不华贵——这从“金井阑”可以窥见,但内心却感到寂寞和空虚。作者是通过环境气氛层层渲染的手法,来表现这一人物的感情的。 先写所闻——阶下纺织娘凄切地鸣叫。虫鸣则岁时将晚,孤栖者的落寞之感可知。 其次写肌肤所感,正是“霜送晓寒侵被”时候,他更不能成眠了。“微霜凄凄”当是通过逼人寒气感觉到的。 而“簟色寒”更暗示出其人已不眠而起。眼前是“罗帐灯昏”,益增愁思。 一个“孤”字不仅写灯,也是人物心理写照,从而引起一番思念。“思欲绝”(犹言想煞人)可见其情之苦。 于是进而写卷帷所见,那是一轮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呵,诗人心中想起什么呢,他发出了无可奈何的一声长叹。这就逼出诗中关键的一语:“美人如花隔云端。” “长相思”的题意到此方才具体表明。这个为诗中人想念的如花美人似乎很近,近在眼前;却到底很远,远隔云端。 与月儿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由此可知他何以要“空长叹”了。 值得注意的是,这句是诗中唯一的单句(独立句),给读者的印象也就特别突出,可见这一形象正是诗人要强调的。 以下直到篇末便是第二段,紧承“美人如花隔云端”句,写一场梦游式的追求。 这颇类屈原《离骚》中那“求女”的一幕。在诗人浪漫的幻想中,诗中人梦魂飞扬,要去寻找他所思念的人儿。 然而“天长地远”,上有幽远难极的高天,下有波澜动荡的渌水,还有重重关山,尽管追求不已,还是“两处茫茫皆不见”。这里,诗人的想象诚然奇妙飞动,而诗句的音情也配合极好。 “青冥”与“高天”本是一回事,写“波澜”似亦不必兼用“渌水”,写成“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渌水之波澜”颇有犯复之嫌。然而,如径作“上有高天,下有波澜”(歌行中可杂用短句),却大为减色,怎么读也不够味。 而原来带“之”字、有重复的诗句却显得音调曼长好听,且能形成咏叹的语感,正《诗大序》所谓“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即拉长声调歌唱),能传达无限感慨。这种句式,为李白特别乐用,它如“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等等,句中“之难”、“之日”、“之水”从文意看不必有,而从音情上看断不可无,而音情于诗是至关紧要的。 再看下两句,从语意看,词序似应作:天长路远关山难(度),梦魂不到(所以)魂飞苦。写作“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不仅是为趁韵,且运用连珠格形式,通过绵延不断之声音以状关山迢递之愁情,可谓辞清意婉,十分动人。 由于这个追求是没有结果的,于是诗以沉重的一叹作结:“长相思,摧心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