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宋著名词人周邦彦简介 周邦彦是怎么死的周邦彦(1057[1] —1121),北宋著名词人。 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 神宗赵顼元丰初,在汴京作太学生,写了一篇《汴都赋》,描述当时汴京盛况,歌颂了新法,受到赵顼的赏识,被提拔为太学正。以后十馀年间,在外飘流,作过庐州(今安徽合肥市)教授、溧水(在今江苏省)县令等。 哲宗赵煦绍圣三年(1096)以后,又回到汴京,作过国子监主簿、校书郎等官。徽宗赵佶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负责谱制词曲,供奉朝廷。 由于不愿与蔡京奸党合作,晚年又被逐出朝廷,到顺昌(今安徽阜阳)、处州(今浙江丽水)等地主官。徽宗宣和三年(1121)病逝于南京(今河南商丘)。 -----转载《自百度百科》。 2.宋代著名词人周邦彦的简介简介 中国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神宗时为太学生,因歌颂新法被擢为太学正,累官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他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他写了一篇《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兴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 历官太学正,国子主簿,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管理音乐的机构)。诗词文赋,无所不擅。但为词名所掩,诗文多零落不传。其中《汴都赋》为成名之作,长7000字,流传至今。古体诗《天赐白》、《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代表作如:〔少年游〕“并刀如水”,在寥寥51字中,不但写故事,重现当时的境界,而且写对话,如见词中之人,且闻其语,生动地描摹出人物的性格、心态,在词中实为独创。另一首〔少年游〕“朝云漠漠散轻丝”,写得更妙。一首小令写了两个故事,中间只用“而今丽日明金屋”一句联起来,将上阕的追忆恋爱与下阕的共同生活、金屋藏娇两种境界进行了比较,感受追忆两个故事中的同一种情调:相聚不如相思,意味深长。另如长调〔花犯〕“粉墙低”,跳跃曲折,照应、收放、开合,十分讲究;〔过秦楼〕“水浴清蟾”,将时间、地点、人物、感情变换数次,构成全部事件、人物感情发展的脉络;〔兰陵王〕《柳》,把将离之情,既去之思,居者与行者,旧恨与新愁,人和物,情和境,浑然融为一气。邦彦词音律严整,格调精工,多创新调。因此他被尊为婉约派的集大成者和格律派的创始人,开南宋姜夔、吴文英格律词派先河。周邦彦的集子有杨泽民、方千里、陈允平三家和词,今存《片玉词》10卷,《强邨丛书》本;另有《清真集》2卷,集外词1卷,《四印斋所刻词》本。 3.北宋著名词人张先、晏几道、秦观、周邦彦的生平简介张先,字子野,天圣八年进士,词与柳永齐名。《古今诗话》云:“有客谓子野曰:人皆谓公‘张三中’,即心中事,眼中泪,意中人也。公曰:‘何不目之为‘张三影’?客不晓,公曰:‘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压卷花影’,‘柳径无人,坠飞絮无影’。此余生平所诗意也。'” 张先爱影之深,竟至于此。其实又何止三影?他如“隔墙送过秋千影”,“无数杨花过无影”等均属其名句。 晏几道,1038—1110 年,北宋词人。字叔原,号小山,北宋临川(今属南昌进贤)人 。晏殊第七子。历任颍昌府许田镇监、乾宁军通判、开封府判官等。性孤傲,晚年家境中落。词风哀感缠绵、清壮顿挫。有《小山词》。一生疏狂磊落,纵弛不羁,曾为许田镇监、开封府推官等小吏。他与苏轼、黄庭坚先后同时,文章翰墨,自立规模。身出高门,不慕势利,黄庭坚称他是“人杰”,也说他痴亦绝人,他的词风浓挚深婉,工于言情,与乃父齐名,世称“二晏”。但当时及后世作者都对他评价很高,认为造诣在殊之上。词多怀往事,抒写哀愁,笔调饱含感伤,伤情深沉真挚,情景融合,造语工丽,秀气胜韵,吐属天成,“能动摇人心”。虽反映生活面窄,而艺术境界较高。词风接近李煜。 秦观,(1049-1100),字少游,一字太虚,别号邗沟居士,学者称其淮海居士。扬州高邮(今属江苏)人。北宋文学家,北宋词人。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即国立大学的教官)、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政治上倾向旧党,哲宗时“新党”执政,被贬为监处州酒税,徙郴州,编管横州,又徙雷州,至藤州而卒。他与黄庭坚、晁补之、张耒号称为“苏门四学士”,颇得苏轼赏识。秦观生性豪爽,洒脱不拘,溢于文词。他十五岁丧父,自幼研习经史兵书。是北宋后期著名婉约派词人,其词大多描写男女情爱和抒发仕途失意的哀怨,文字工巧精细,音律谐美,情韵兼胜,历来词誉甚高,然而缘情婉转,语多凄黯。有的作品气格较弱。代表作为《鹊桥仙》,“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被誉为“化腐朽为神奇”的名句。其《蚕书》,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蚕桑专著。 周邦彦(1056年-1121年),中国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典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已佚。周邦彦被公认为是“负一代词名”的词人,在宋代影响甚大。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发展了柳永、张先的慢词。加之语言工丽,多用典故,形成了浑厚、典雅、缜密的艺术风格。 4.宋代词人柳永和周邦彦旅行役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周邦彦(1056-1121)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官历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少年时期个性比较疏散,但相当喜欢读书,宋神宗时,写《汴都赋》赞扬新法。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最高音乐机关)。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作品在婉约词人中长期被尊为“正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或“词中老杜”。有《清真居士集》,已佚,今存《片玉集》. 周邦彦神宗时为太学生,因歌颂新法被擢为太学正,累官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 另外,周邦彦的配偶是 李师师,北宋末年的名妓,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多见于野史、笔记小说。据传,李师师曾深受宋徽宗喜爱,并得到宋朝著名词人周邦彦的垂青,更传说曾与《水浒传》中的燕青有染,传说爱慕燕青,由此可见,其事迹颇具传奇色彩,也间接证明了李师师的才情容貌非常人能及。 李师师早年艳满京城,在仕子官宦中颇有声名,她与宋徽宗的故事也传为佳话,而宋徽宗被掳,北宋亡后李师师的下落也成为了千古之谜。 柳永(约984年—约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时学习诗词,有功名用世之志。咸平五年(1002年),柳永离开家乡,流寓杭州、苏州,沉醉于听歌买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进京参加科举,屡试不中,遂一心填词。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晓峰盐碱、泗州判官等职,以屯田员外郎致仕,故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对宋词进行全面革新的词人, 也是两宋词坛上创用词调最多的词人。柳永大力创作慢词,将敷陈其事的赋法移植于词,同时充分运用俚词俗语,以适俗的意象、淋漓尽致的铺叙、平淡无华的白描等独特的艺术个性,对宋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5.北宋词人周邦彦生平 柳永与周邦彦之间有关系吗周邦彦是北宋时期著名的词人,他生于1056年,少时散漫但极为好学,后来成为太学的生员,一生为官多年,长期在外宦游,不过总的来说仕途是在上升的。 神宗时期,周邦彦给皇帝献上了一篇称赞王安石变法的《汴都赋》,从而名扬天下,并被提拔为太学的老师,不久开始被调任到外地,任过庐州教授,做过溧水县的知府。后来,周邦彦被皇帝召回成为一名京官,然后又到各处担任知府。 等到徽宗即位,他做了大晟府的提举,即音乐机关的管事。最后,他因为和蔡京的同堂交往过密而晚节不保,于1121年去世,享年66岁。 从他任职大晟府就可知,周邦彦精通音律,他的确自己作曲、填词。所以,他除了是一个词人,也是一个音乐家。 周邦彦创作了不少新词的曲调,比如《琐窗寒》,《瑞龙吟》,《花范》等这些词牌,都是他创作的调。因此,他的词也十分强调格律,所以他被后世称为是格律词的创始人,他的作品也长期被尊为婉约词的正宗。 而这一点,使周邦彦有一个美称“词中老杜”,“诗圣”杜甫在格律上就要求炼字精到、对仗工整,周邦彦也是如此。 周邦彦的词大多写闺情、羁旅,或者是在咏物。 因为题材相对集中,其他主题较少,所以周邦彦被王国维说是“创意之词少创调之词多”,但他还是不失为第一流的词人。论柳永和周邦彦的区别,得从他们的生活年代开始。 柳永生于北宋前期,而周邦彦是北宋末年,因此他们词作的风格是深受自己所处时代的影响。柳永的词是继承发扬唐五代时期的特点,偏向俗,格调也十分自由通俗不会去刻意,所以说是“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 而周邦彦的词是继承北宋之前的词,包括苏轼也包括柳永,而偏向的是雅,而且他十分注重格调,经常研音炼字,还自己创新了一些词牌曲调。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精通音律,另一方面是在内容方面已经很难超越前人。 虽然柳永和周邦彦都长期宦游,也都曾经和歌姬等青楼女子厮混在一起,但两人的人生还是有差别的,就生活阅历而言周邦彦不如柳永。这一点在词作上,就表现为柳永的主题内容多变,而周邦彦相对单调,以闺怨和羁旅为主。 此外,这两位词人的作品风格还有一大不同在于表达方式。柳永抒情常常直抒胸臆,不委婉很直接,是率真的表现。 而周邦彦虽然也有这样真情流露的词句,但大多以咏物或者借景来表达自己,更幽怨一些。无论如何,柳永和周邦彦的是宋词大家,前者是北宋前期最伟大的词人,而后者在继承的基础上成为了婉约词的集大成者。 6.北宋词人晏几道、贺铸、周邦彦的字号的来历关于字: 古人刚生下不久就有了名,长大以后要取字,两者相连,通称名字。关于二者的作用,清朝人王应奎曾说:“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意思是说,名是用来区分彼此的,字则是表示德行的。二者性质不同,用途也不大一样。一般说来,古时候,名是阶段性的称呼,小时候称小名,大了叫大名。等有了字,名就成了应该避讳的东西,相称时也只能称字而不称名。 名与字在多数情况下共同构成一个人的代号,尽管用途不尽相同,二者之间还是有联系的。古人大多因名取字,名与字内容毫不相干的情况几乎见不到。如三国时的名将张飞,字翼德,在这—名字中, “飞”是名, “翼德”则是对“飞”的解释,因为 “飞”就是“翼之德”(翅膀扇动而造就的功德)。又如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名与字之间也有联系,即“居易”是因,“乐天”是果,只有居处安宁,才能知命而乐天。 古人的名有多种种类,字也有不同用途。起初,人们取字非常简单,往往只取一字,与“子”、“伯”、“仲”、“甫”等表示年龄阶段的字相连。如孔子弟子颜回字子渊,冉耕字伯牛,冉雍字仲弓,这些名字中的“渊”、“牛”、“弓”就是他们的字。当然,有些人取字时干脆只用一字,不加别的字辞,如陈胜字涉,项羽字籍等即是。东汉以后,人名取字才越来越讲究,情况也越来越复杂。人们在有了名以后,往往把取字看得很重要。有些人在取字时注重效法古人,取字“士则”、“思贤”、“师亮”等等;有些人则寄托对当事人的厚望,取字“温叟”(长寿不天)、“永全”等等。这些,无不含有深刻的意义。 关于号: 其实主要是号来由不一,试举五个: 1.根据曾经担任的官职:比如杜甫,号杜工部,其曾做过工部员外郎; 2.根据其住所:比如梁启超,号饮冰室主人,其故居书斋名为饮冰室; 3.根据祖籍有关:比如韩愈,号韩昌黎,祖籍河北昌黎; 4.根据个人的志趣,比如贺知章,号四明狂客; 5.根据谥号,比如岳飞,号岳武穆; 6.根据惊人之语自号,比如唐寅,自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 晏几道 (约1040-约1112),字叔原,号小山,晏殊第七子。 晏小山,这样的称呼有着浓浓的少年味道,他仿佛是你记忆里住在你家隔壁的一个叫小山的男孩子;然而你再思量,又能从这名字中感到一种青年男子的风流俊雅,世说新语中不是有个玉山的形容么;不仅如此,甚至你还能发现一种中年之后萧然避世的隐逸情怀,会联想到“悠然见南山”的遥远情致。纳博科夫说,念“洛丽塔”三个字时,舌尖自上而下,依次发声;那么,当念动“晏小山”这三个字时,他的少年青年中年,他的一生,也在我心中依次流淌而过。 的确,小山词给了我们太多关于昨梦前尘,悲欢离合的记述,以至于他的时空总是在醉醉醒醒,朦朦胧胧中,梦幻的打成一片,今晚的月亮和数十年前的月亮模糊不分。用他自己的话说,便是“如幻如电”。这四个字,就是《金刚经》中那个著名的偈子: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贺铸 (1052~1125) 。字方回,号庆湖遗老。 因他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终老.晚年对仕途灰心,在任一年再度辞职,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故称“遗老”,而庆湖,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南,又称长湖、镜湖。与晚年定居的苏杭地理上相近。 周邦彦 (1056年-1121年),字美成,号清真居士,汉族,钱塘(今浙江杭州)人。 唐宋时期,佛教在我国盛行,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 而 邦彦词多写男女恋情,咏物怀古,羁旅行役,内容较窄,境界不高。但在艺术创意上堪称大家,其词善于铺叙,即在写景抒情中渗入述事,造成另一境界,形成曲折回环,开阖动荡,抑扬顿挫之势。 居士何以为居士?清真何以为清真?只不过如此罢了。 7.宋代词人柳永和周邦彦慢词艺术的不同一、题材之不同:柳词内容丰富,周词内容较单薄 柳永、周邦彦虽早年生活相似,都曾长期与歌儿舞女在一起过着偎绿倚红的生活。 但不甘约束而狂放不羁,屡试不第,晚年才中进士的柳永几乎浪荡、漂泊了一辈子。而周邦彦却几历官场风云。 如此身世反映在他们的词作中,艳情是相同的一面,而不同者居多,也可以说柳词有拓展性,周词则在题材内容上显得相对狭隘。 柳词中反映妇女生活、男女恋情、别愁离恨的词作占去了《乐章集》大半,其中妓女生活写得尤为细致、大胆。 陈锐认为“屯田词在小说中如《金瓶梅》”(《碧斋词话》)。如:《洞仙歌》此词极写“洞房深处”男恋女爱的甜蜜而嬉戏的生活情景。 《雨霖铃》中“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极写离别之意。 柳词中描写都市繁华的词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如:著名的《倾杯乐》咏京城元宵节的盛况;《木兰慢》咏京城清明节。词中所写的“路旁拾簪”、“珠翠纵横”,就大可与《东京梦华录》所记的盛况相互印证;还有著名的《望海潮》,词中细致地描绘了杭州的繁华富丽。 京城如此,京城以外的城市又怎样呢?《一寸金》描写了成都景致,其中“雅俗多游赏”一句,表明了士大夫文人和市民群众竞相游赏的乐景象;《瑞鹧鸪》写苏州景致,其中“万井千闾富庶”之语,即道出了这个“人间天堂”当时的富足程度。 柳永虽然生活在这样一个“太平盛世”中,然而他个人的遭遇却未免坎坷。 因此,他曾一度宦游西蜀和江浙,写下了许多表现身世遭遇的“羁旅行役”之思的词篇。如《迷神引》、《双声子》等。 而相对于柳词,周词在题材和内容上有很大的局限。因周邦彦生活面的狭窄,词的题材未能超出传统内容:一是艳情词几乎占了《清真词》的全部内容。 代表作如《兰陵王》、《西河》、《金陵怀古》等。二是少量抒写宦海感慨和羁旅之思的怀古伤今的词篇。 如《苏幕遮·燎沉香》表达了家乡的美好和自己深怀渴慕的心情。总之,周邦彦的词无论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创作题材上都不及柳永丰富,他的词往往是“旧曲翻新”,内容上往往显得较为空虚、苍白。 正如王国维所说周词“创调之才多,创意之才少”。二、风格之不同:柳词具有雅俗共赏之特点,周词却以纯雅取胜 对词的内容有所拓展,这是柳永对词的贡献,而雅俗结合的风格则体现了他对词的继承与革新。 柳永描写自己与歌妓艳情生活的词总的来说是较俗的。他毫不避讳,甚至是欣然自得地写自己的情场生活。 他对女性作充满色相的具体化、世俗化地描写。如:《驻马听》、《定风波》、《锦堂春》、《慢卷袖》中所描述的那样:“红茵翠被。 当时事、一一堪垂泪。怎生得依前,似恁偎香倚暖,抱着日高犹睡。” “催促少年郎,先去睡,鸳衾图暖。须臾放了残针线。 脱罗裳,恣情无限。”(《菊花新》)为了直露地表现以上内容,柳永最爱用对女性声色体态及对环境香艳温柔进行描写的词汇,即所谓“语俗”。 如写女性动辄是“嫩脸羞娥”、“风柳腰身”、“香靥深深”、“檀口含羞”、“抬粉面,携纤手”等。写环境是“洞房深处”、“凤衾鸳枕”、“深屏香被”等。 在他的词作中出现了类似描写女性声色“套语”,体现了柳词俗美的语言风格。 当然,柳永词并非一俗到底,也有很大雅的成份。 这种雅词主要体现在他“羁旅行役”词和描写都市风光的词作中。柳永写这些词,特别是写羁旅行役词时,表现出文人,特别是失意文人的典型心态与情感。 大有文人悲秋的情调。如《安公子》,此词由羁旅行役诱发出人世社会兴亡替代的感慨,这是典型的文人雅志。 且柳永在写以上这些雅词时善于配以文人的雅语。如“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八声甘州》)。 苏轼曾评述“于诗句不减唐人高出”。又如“几许渔人飞短艇,尽载灯火归村落”(《满江红》);“一望关河,萧索千里清秋”(《曲玉管》)。 类似的例子还很多,如《双声子》、《夜半乐》、《望海潮》、《望远行》等。 纵观柳词,确实存在着雅俗共赏的特点。 相比之下,周词却是以纯雅取胜的。周词的纯雅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方面是内容之雅。说其词内容雅,并不是说他不作艳情词,而是说他写这类词时多以“和婉委曲之笔写相思之情与心理之爱。” (《白雨斋词话》)这和柳永写**不同。因此陈锐说“屯田词在小说中如《金瓶梅》,清真词如《红楼梦》。” 周词中的多数艳情词写得较雅,即使是那些狎妓之词,也尽量求雅。如《意难忘》,虽有“低鬟蝉影动,私语口脂香”,“夜渐深,笼灯就月,子细端相”的体态描写,但能就此煞住,转而进行心理描写,比起柳词,就较为典雅。 正如杨海明在《唐宋词史》中所说的周词“不像柳永有时只知在“枕席”上滚来滚去。”另一方面,周词之典雅的风格表现在语言上。 这主要体现在融化前人诗句、诗意,工于炼字炼句,善于对仗用典上。周邦彦能自铸伟辞,但更善于融化前人诗句入词,浑然天成,如从己出。 周词往往是一首词中数句化用,不仅从字面上化用前人诗句变成新的语言,更从意境上点化前人诗句而创造出新的意境,从而把它发展为一种完备的语言技巧。最典型的是《西河·金陵怀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