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宋词惠崇春江晚景

1.【古诗惠崇春江晚景】

这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原诗共两首,这里选的是第一首.惠崇是宋朝著名的画家、僧人,即欧阳修所谓“九僧”之一.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译文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2.惠崇春江晓景古诗其一的意思

惠崇春江晓景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宋·苏轼《惠崇春江晓景》其一 [今译] 绿竹萧疏,掩映着几树桃花.一江春水,鸭子首先感到了暖意. [赏析] 惠崇是北宋能诗善画的僧人,以工于小景见你.东坡此诗题在他的《春江晓景》画上,非但状其形,而且传其神.桃花在竹外,写出了相互衬托的艺术效果.苏轼另外《和秦太虚梅花》一诗中也有“竹外一枝斜更好”之句,可见是他的得意之笔.春江水暖,鸭子先知,写鸭子对水温的感觉,完全是由画面上鸭子的嬉水神态联想出来.虽然清人毛奇龄讥之为:“鹅也先知,怎只说鸭?”许多人并为此争论不休(见《渔洋诗话》),但这一名句不得不为人们所称道. 注释] 1.惠崇:宋初僧人,擅长诗歌和绘画.这是苏轼为惠崇画的《春江晓景图》所做的题画诗.晓:早晨. 2.蒌蒿:生长在河滩上的一种草本植物,可以食用.芦芽:芦笋.烹调河豚时,用蒌蒿和芦笋做佐料,味道十分鲜美. 3.河豚:一种有毒的鱼,经过加工后可以食用.河豚欲上时:河豚春天要从海里回游到江河,初春正是河豚将要逆流而上的时候. [解说]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这些可都是烹调河豚的好佐料,而河豚此时正要逆流而上,从大海回游到江河里来了.将要回游的河豚是画家画不出的,诗人用他的想象,把江南初春特有的气氛表现得多么真切.。

3.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 (北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注释译文惠崇:北宋名僧能诗善画,《春江晚景》是他的画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

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蒌蒿:一种生长在洼地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茎高四、五尺,刚生时柔嫩香脆,可以吃。

(字典解释:多年生草本植物,花淡黄色,可入药) 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

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上:指鱼逆江而上。 译文: 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它们最先察觉了初春江水的回暖。

河滩上已经长满了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了,而这恰是河豚从大海回归,将要逆江而上产卵的季节。

4.惠崇春江晚景饱含哲理的诗句是什么

春江水暖鸭先知 ,这句极富哲理解析:一江春水中,鸭儿在嬉戏;江水回暖的讯息,它们首先感知到了.鸭知水暖,光凭画是体现不出来的,诗却表达出来了.其实岂是鸭子先知水暖?一切水族之物,皆知冷暖.诗人这样写是为切合画上风物,实际上也是表达他对春天到来的喜悦和礼赞.唐人有“花间觅路鸟先知”的诗句,与此句异曲同工.这句极富哲理,现在我们指某一新的情况或消息被人预先知道时,便往往引用这一句.(惠崇春江晚景 诗人:苏轼 朝代: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篓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5.惠崇春江晚景 古诗

惠崇《春江晚景》

宋 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

正是河豚欲上时。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大文学家,自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县人。他的散文、诗、词、书法、画等都有杰出成就,是古代的一个艺术全才。他一辈子三分之二的岁月过着官吏生活,早年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屡次遭到贬(biǎn)斥,历任杭州、黄州等地的地方官,后来被起用,担任京官。晚年又被贬谪(zhé)到惠州、儋(dān)州等边远地区,死在常州。

他担任徐州官职时,黄河溃堤,他号召并亲自参加抢救,保全了一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在杭州刺史任内,疏导了西湖,灌溉了民田千顷(一百亩叫一顷),并筑堤防,人民叫它“苏堤”。至今以“苏堤春晓”闻名。

他的诗气势雄浑,语言奔放,想象丰富,不用古人用过的对事物的比拟,用多种形象来比拟事物,象串串明珠,构成了他诗中的浪漫主义色彩。

[译诗]

竹村外有盛开的桃花三两枝,

春江水暖戏水的鸭子最先得知。

蒌蒿已经遍地芦苇才刚刚吐芽,

这正是鲜美的河豚快要上市之时。

[赏析]

这是一首题画诗。为元丰八年(1085)所作。诗是艺术,画也是艺术,而题画诗则是诗画兼备,写好是不大容易的。题画诗既要符合画意,又要自出机杼才是上乘之作。苏轼这首题画诗就再现了原画中的江南仲春景色,又融入诗人合理的想象,与原画相得益彰。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开头两句紧紧抓住画面景物,又突出重点。竹林、桃花为江岸之景;鸭子为江中之景,是画面的重心所在。据诗意,惠崇这幅画是“鸭戏图”,“春江水暖”用“鸭先知”来加以表现,令人击节称叹。

诗人在这里凭感觉和想象再现了暖融融的春意,移情于物,把画面无法表现的内容活灵活现地表现了出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两句前者仍是画面之景,后者是出于诗人的想象。遍地蒌蒿,芦苇刚刚吐芽,点出正是江南二月。诗人正是看到画面上的蒌蒿和芦苇,便想到以之做烹,调佐料的河豚,合情合理

河豚生活在近海,每到春季江水上涨的时候,便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然后再游回到近海。江边人捕捉后,便拿到市场上去卖。

这句虽离开画面,但仍写春江,题画而不拘泥于画。这首诗有实有虚,虚实相生,不仅真实地再现了“春江晚景”,而且又通过想象弥补了所不能表现的内容,生动形象而又极富生活气息。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