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简述唐诗的形成

1.唐诗的组成和形成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的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般.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的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的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2.简述唐诗的形成与发展成就(800字左右)

唐诗发展历程简介唐代诗歌是在继承过去传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诗歌自三百篇、楚辞之后,经历了汉魏六朝的长期发展过程。在这方面积累了丰富的遗产。

如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光辉传统的建立和发展,不同题材领域的开拓,各种体裁的不断形成,以及声律的运用,语言风格的创造,手法技巧的革新,创作经验的总结,都为唐代诗歌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借鉴。更值得重视的是唐代作家对诗歌遗产所采取的批判继承、推陈出新的态度,使之日新月异,出现了高峰。

当然,唐代政治、经济的昌盛繁荣,国力的强盛,思想的活跃,以诗取士的科举制度,中外文化的交流等等,都是促进诗歌发展繁荣的社会基础和历史条件。唐三百年间,诗歌发展的四个阶段,即是初、盛、中、晚四期。

第一期自高祖武德元年(公元六一八年)至睿宗先天元年(公元七一二年)。唐开国之初的诗人皆当时的风云人物,他们有较深的文学修养,又都受齐梁文风的影响,但是他们的诗歌中也散发出一些新鲜气息。

“贞观、永徽之时,虞、魏诸公,稍离旧习。”(唐诗品汇??总序)即如太宗的《帝京篇》,胡元瑞曾赞扬它“藻赡精华,最为杰作”。

魏徵《述怀》气韵高古,虞世南的边塞之什,追琢精警,风格苍劲,亦称力作。而模仿陶潜的生活与诗风的王绩,则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先驱。

到了武后时期,四杰挺出,他们是齐梁中健将,渊源于庾信,才调纵横,气象宏阔,改造了宫体诗,声律及风骨兼有的唐诗正式形成。特别是七言长篇,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杜甫说“王杨卢骆当时体”,“不废江河万古流”,是完全正碓的评价。

继而有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李峤的《汾阴行》,浸入玄想。以后发展成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诗情和哲理自然地融合起来,成为“孤篇横绝”(王闿运语)的宫体极致。

同时沈佺期、宋之问继承了前人以声律入诗的成就,完成了五、七言律诗形式的创造。自此以后,诗之分为近体和古体有了明确的界限,诗人在创作上,专工近体和古体也渐渐有分道扬镳之势,这的碓是“词章改变之大机”(《诗薮》内篇卷四)。

陈子昂于举世为齐梁之际,独举复古的大旗,提出汉魏风骨,以振衰起敝,端正诗歌发展的趋向,为以后唐诗的发展和繁荣打好了基础,开拓了道路。他的《感遇》三十八首是这一主张的实践。

在内容上广阔地反映社会现实,在形式上一扫藻饰华艳。上承阮籍《咏怀》,下启李白《古风》,韩愈所称“国朝盛文章,子昂始高蹈”者以此。

第二期自唐玄宗开元元年(公元七一三年)起至代宗永泰二年(公元七六六年)。主要是开元、天宝时代,是唐朝的鼎盛时期。

诗人们为了反映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和表现各种愿望和理想,把诗歌艺术继续推向前进,在创作实践中发展了各种体裁和形式,开创了众多流派,表现了多种风格,而蔚为诗国中万紫千红、百花齐放的壮观。其时名家辈出,佳作如林,形成我国古典诗歌发展史中的极为繁荣的时代,即文学史家所羡称的“盛唐”。

天宝以前,奋厉无前、蓬勃向上的精神和浪漫主义的诗风是这时期诗坛的主流。以高适、岑参为主,并有王昌龄、李颀等人共同形成的边塞诗派,是浪漫主义中的一个重要流派。

他们的边塞之作,表现了驰骋沙场、建立功勋的英雄壮志,抒发了慷慨从戎、抗敌御侮的爱国思想,还描写了西北边强奇异壮丽的景色。同时也反映了征夫思妇的幽怨和战士的艰苦,各民族之间、将军和士卒之间的矛盾。

边塞诗反映了这个时代中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产生了许多优秀杰出的诗篇。这一派名家中还有王翰、王之涣、崔颢、刘湾、张谓等。

同时,有以孟浩然、王维、储光羲等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他们上承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的艺术传统,描写山川的自然和田园闲适生活。

在他们的笔下,有壮阔的湖山,有恬静私村落,也有清新秀丽的园林。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使晋宋以来形成的山水诗更加丰富,描写技巧上有所发展。

这一派的作家还有常建、祖咏、裴迪、丘为、崔曙、綦毋潜等。这两个流派诗人的作品并不局限于本派之内。

王、孟除田园山水诗外,高、岑子边塞诗外,他们都写过反映其他现实生活的诗篇,说他们是田园山水诗人或边塞诗人,只不过是就其作品的主要方面而言。例如王维,作品中就有一些边塞名篇,如洋溢著慷慨报国精神的《陇头吟》、《老将行》等。

至于就风格上说,虽然同一流派的诗人有其同的特点,但每个诗人都建立起自己的风格,这是唐代著名诗人的特色,也是我国诗歌艺术已经成熟的标志。盛唐是唐诗发展的高峰,而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这座高峰的顶点。

李白以儒家的兼济天下思想为主,道家的功成身退思想为辅。他有宏伟抱负和进步理想,但生活在唐朝统治阶级开始走向腐化、政治趋向黑暗的时期,无法实现。

特别是经过三年供奉翰林的政治生涯,洞悉当时的腐败现实,因而在放还之后写出许多猛烈抨击黑暗政治、极度蔑视腐朽无能的权贵、冲击封建礼教的光辉诗篇,表现出强烈的叛逆精神和热烈追求光明的理想。他的笔力变化,极于七古杂言歌行,如《蜀道难》、《远别离》。

3.分析唐诗宋词的形成发展

您好。

词源于民间,始于唐,兴于五代,盛于两宋.在宋代,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兴起,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更加强烈.其时,不但宫廷内设有教场,在许多城市也都有歌楼伎馆,甚至有些官僚豪绅家里也有歌伎舞女,这种社会风尚为宋词的普遍发展提供了条件.宋词数量巨大,近人唐圭章编的《全宋词》,含著名词人1330多家、作品19900多首.

在宋词的发展繁荣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导向作用同样十分明显.如果说唐代的诗人在某种程度上还只是供皇室及其统治者御用的工具和玩物而已,那么宋代的词人已由被别人欣赏而一跃登上了政治舞台,并成为宋代政治舞台上的主角.宋代皇帝个个爱词,宋代大臣则个个是词人.宋代政治家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苏轼等都是当时的著名词人.在封建社会中从不出头露面的女子李清照也成为一代词宗,名垂千古.在当时的科举考试中,流传着这样的谚语:“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由此足见词人苏轼被崇拜的程度.正是全社会的认同和推崇,宋词才得以佳篇叠出,影响久远.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阳光文学城 文学团队愿帮助您。

4.简述唐诗发展的基本历程

1、初唐时期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2、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3、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

4、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扩展资料

唐诗主要体裁,是古风(五古、七古)、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六言诗,也常出自诗人的笔下。

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六律《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清溪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写景、抒情、用典及平仄粘对皆妙,可称为六律中的上乘之作。

六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式,虽非主流,但从汉魏到清代,许多名家均有六言诗佳作传世。而且,唐朝的六言诗对后世亦有影响,及至宋代,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大家均有六言诗代表作。

王安石是宋代诗人中的大腕,《宋诗三百首》中有他的六言绝句《题西太一宫壁(二首选一)》:“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有趣的是,齐白石在为人书写篆字时,多次写下这首诗,以表达他久别湖南而居北京,白发苍颜之思乡情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5.唐诗产生历史背景

唐诗泛指创作於唐代的诗。唐代被视为中国各朝代旧诗最丰富的朝代,因此有「唐诗、宋词、元曲」之说。

大部分唐诗都收录在《全唐诗》,自唐朝开始,有关唐诗的选本不断涌现,而流传最广的当属蘅塘退士编选的《唐诗三百首》。

按照时间,唐诗的创作分四个阶段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早期诗人承袭南朝宫体诗,用词多华藻绮丽空洞,以上官体为代表,主要诗人有李世民、虞世南、禇亮、李百药、上官仪、上官婉儿等等。

初唐中期诗人代表为文章四友和沈宋体,文章四友是指李峤、苏味道、崔融、杜审言四人。沈宋体代表为沈佺期和宋之问。他们一方面沾染了宫体诗的习气,一方面也写了些描写真情实感的好诗。

初唐晚期诗人主要有王绩和「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他们一扫萎靡的宫廷诗风,描写了真实生活。

盛唐

盛唐诗人流派众多。

盛唐前期诗人张九龄、王翰、王湾以及吴中四友贺知章、包融、张旭、刘昚虚。

田园诗派有孟浩然、王维、储光羲、常建、祖咏、裴迪、綦毋潜、丘为等。

边塞诗派有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崔颢、李颀等。

李白被誉诗仙,他创作了大量的政治抒情诗,充分表现了诗人非凡的抱负,奔放的激情,豪侠的气概,也集中代表了盛唐诗歌昂扬奋发的典型音调。杜甫被誉诗圣,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两人合称「李杜」。

中唐

承继杜甫乐府诗的精神,中唐早期的乐府诗人元结、顾况之、戎昱和戴叔伦写诗指责朝廷宫吏,陈述民生疾苦。

继盛唐的王孟之后,中唐的山水诗也有发展,主要诗人有刘长卿、韦应物等。

边塞诗此时仍在延续,代表诗人为李益、卢纶等。

大历十才子包括钱起、卢纶、吉中孚、韩翊、司空曙、苗发、崔峒、耿讳、夏侯审、李端。他们的诗歌很少反映社会的动乱和人民疾苦,大多数是唱和、应制之作。歌颂升平,吟咏山水,称道隐逸是他们诗歌的基本主题。

晚唐

晚唐前段诗分两大派,杜牧、张祜、许浑、赵嘏、马戴、刘沧等人风格清俊豪迈,健爽悲凉,往往在历史的凭吊中寄寓著衰世的感慨。

李商隐、温庭筠、段成式等人多绮丽浓艳之作,开艳丽诗风,以救孟郊、贾岛以来的清苦枯槁之病。

杜牧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以别中唐的李白、杜甫,为晚唐诗坛雄长。杜牧俊爽悲慨、风骨豪迈,李商隐归缛丽於沉郁、寓深意於绮思,自成一体。

晚唐后段诗也分两大派,一群是罗隐、聂夷中、杜荀鹤、皮日休、陆龟蒙等刺时愤世的尚俗诗人。一群是韦庄、司空图、郑谷、韩偓等伤时忧生的清丽诗人。他们都擅长近体,一般多纤巧而少浑朴,多直露而少含蓄,多佳句而少完篇,多雕琢而少圆融。

6.唐诗的产生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吗

是唐朝这样一个特殊的时代造就了他

唐朝的经济富裕造就了唐人的特殊

唐人多是浪漫的

这是唐诗与其他诗歌所不同的

也是其他诗歌所比不上的

唐 以后

中国就再没像唐诗这样浪漫的诗了

呵呵

以后的宋诗

就多了很多理性的东西

个人看法

呵呵

学过中国古代文学的话就知道了

唐代(公元618-907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 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尽管离现在已有一千多年了,但许多诗篇还是为我们所广为流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其他无数诗人,象满天的星斗一样。这些诗人,今天知名的就还有二千三百多人。他们的作品,保存在《全唐诗》中的也还有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唐诗的题材非常广泛。有是从侧面反映当时社会的阶级状况和阶级矛盾,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有的歌颂正义战争,抒发爱国思想;有的描绘祖国河山的秀丽多娇;此外,还有抒写个人抱负和遭遇的,有表达儿女爱慕之情的,有诉说朋友交情、人生悲欢的等等。总之从自然现象、政治动态、劳动生活、社会风习,直到个人感受,都逃不过诗人敏锐的目光,成为他们写作是题材。在创作方法上,既有现实主义的流派,也有浪漫主义的流派,而许多伟大的作品,则又是这两种创作方法相结合的典范,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优秀传统。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基本上有五言和七言两种。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绝句和律诗又各有五言和七言之不同。所以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古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宽:一首之中,句数可多可少,篇章可长可短,韵脚可以转换。近体诗对音韵格律的要求比较严:一首诗的句数有限定,即绝句四句,律诗八句,每句诗中用字的平仄声,有一定的规律,韵脚不能转换;律诗还要求中间四句成为对仗。古体诗的风格是前代流传下来的,所以又叫古风。近体诗有严整的格律,所以有人又称它为格律诗。

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采、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的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但是近体诗中的律诗,由于它有严格的格律的限制,容易使诗的内容受到束缚,不能自由创造和发挥,这是它的长处带来的一个很大的缺陷。

7.简述唐诗繁荣的主要原因

1)社会因素

唐代立国之初至安史之乱前, 国势强大, 经济富裕, 朝廷百官宴游, 多唱诗互和, 以为谈佐之乐。而国家的统一, 南北交通无阻, 文人有机会饱览祖国的大好山河, 激发诗情。诗歌的酬唱流传, 蔚成一时的风气。至於安史之乱后, 藩镇之祸继起, 唐室中衰, 加以外患日极, 以致诗人大多饱历离乱, 为其提供丰富的生活素材, 及刺激文学创作的灵感, 郁结之情, 正可用诗歌来抒发, 也促成唐诗的兴安。

(2)政治因素/ 君主提倡

唐代几个有权力的皇帝, 不仅都爱好音乐, 并大加提倡。高宗、武后, 好乐章, 常自制新词, 编为乐府。到了玄宗, 此风更盛。他自己是诗人、乐师兼优伶, 爱好文艺, 附庸风雅, 对於文艺的发展, 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另外唐代以诗取士, 於是诗歌一门, 成为文人得官干禄的捷径, 对加强诗歌技巧的训练和诗歌的普及, 有重要的作用。

(3)诗体的进化/ 文学本身的发展

从先秦的《诗经》、《楚辞》、两汉的乐府民歌、古诗十九首, 建安、正始和两晋的诗歌创作, 以至南北朝声律说的提出和应用, 都为唐代诗歌积累了丰富的创作经验。七言古诗及律体、绝句的新诗体, 在六朝时代, 才开始形成, 格式音律初具规模。到了唐代, 社会生活日益复杂, 诗人的思想感情丰富, 在诗歌创作上, 新的内容, 要求新的形式, 唐代诗人正好运用新兴的形式来表情达意, 使这些新体诗在形式、声律、辞藻各方面都趋於成熟。

(4)思想、文化的活跃/ 其他艺术对诗歌发展的影响

唐诗在发展时显然受到其他艺术的影响。唐代的音乐、雕塑、舞蹈、绘画等, 在中国传统的基础上, 又吸收了外来的影响, 对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有积极的影响和启发作用。如王维的山水诗, 号称「诗中有画」, 显然受到山水画的影响。至於李颀、岑参、杜甫等人描写音乐、舞蹈、绘画的诗歌, 可以看出当时作家勇於接受新鲜事物的时代精神。

(5)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

诗歌在唐代社会的应用价值得到空前的提高, 如向达官名流谒求进用、送人出使也用诗。自帝王、贵族、文士、官僚, 以致道士、歌妓, 均有佳作, 此当与诗歌应用价值的提高有关.(亲,我也不想很长的,可是,解释清楚的话,就不得不长了,呵呵,你可以截取重要的话去写,比如每个小标题,望亲采纳。)

8.简述唐诗发展的基本历程

1、初唐时期 在文风上,初唐时期的诗人作品中气象万千,雄浑博大,已经从南北朝争相纤构狭小的宫体诗中逐渐走了出来,开辟了新的世界。

2、盛唐时期 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唐诗发展至顶峰时期,题材广阔,流派众多,出现“边塞诗派”与“田园诗派”等。 3、中唐时期 在中唐时期,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处于低潮,后期则重现繁荣景象。

4、晚唐时期 晚唐时期为夕阳返照时期晚唐诗人较著名的有:温庭筠、李商隐、杜牧、韦庄等。其中,李商隐和杜牧被人们称为“小李杜”。

扩展资料唐诗主要体裁,是古风(五古、七古)、绝句(五绝、七绝)、律诗(五律、七律)。六言诗,也常出自诗人的笔下。

唐朝诗人刘长卿的六律《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清溪落日初低,惆怅孤舟解携。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独恨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

写景、抒情、用典及平仄粘对皆妙,可称为六律中的上乘之作。 六言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种特殊体式,虽非主流,但从汉魏到清代,许多名家均有六言诗佳作传世。

而且,唐朝的六言诗对后世亦有影响,及至宋代,王安石、黄庭坚、苏轼等大家均有六言诗代表作。 王安石是宋代诗人中的大腕,《宋诗三百首》中有他的六言绝句《题西太一宫壁(二首选一)》:“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

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有趣的是,齐白石在为人书写篆字时,多次写下这首诗,以表达他久别湖南而居北京,白发苍颜之思乡情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唐诗。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