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诗中描写芭蕉树的句子为“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情”,由此可以看出芭蕉树树干高大,枝叶繁茂,叶心舒卷,脉脉含情.(2)分析诗人情感,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伤心枕上三更雨”写出诗人长夜孤枕难眠,诗人借景抒情.答案:(1)树干高大,枝叶繁茂,(2分)叶心舒卷,脉脉含情.(2分)(2)词人通过长夜孤枕难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2分)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思国怀乡之情.(2分)参考译文: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赏析: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添字采桑子·芭蕉李清照窗前谁种芭树干高大,枝叶繁茂,(1分)叶心舒卷,脉脉含情。(2分)2。 词人通过长夜漫漫,孤枕难以成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2分)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去国怀乡之情。(2分)【解析】试题分析: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接着,词人将描写范围缩小到芭蕉树的细部——蕉叶和蕉心:蕉心蜷缩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像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 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 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 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添字采桑子·芭蕉br【答案】【小题1】树干高大,枝叶繁茂,(1分)叶心舒卷,脉脉含情。 (2分)【小题2】词人通过长夜漫漫,孤枕难以成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2分)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去国怀乡之情。 (2分)【答案解析】试题分析: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接着,词人将描写范围缩小到芭蕉树的细部——蕉叶和蕉心:蕉心蜷缩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像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 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 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 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4.赏析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作品。 此词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来描绘芭蕉的形象,不仅准确地勾勒出芭蕉的本质特性,而且蕴含着巨大的情感力量。上阕从视觉入手,生动地写出芭蕉的树阴遮满中庭,叶片舒展,蕉心卷缩的景象;下阕从听觉入手,写夜雨打在芭蕉上,声声入耳,使本来就辗转不眠的词人更加愁伤。 全词篇幅短小,含蓄蕴藉,用语直白,运笔轻灵,情思沉切。添字丑奴儿⑴ 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⑵。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馀清⑶。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⑷。 点滴霖霪,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⑴添字丑奴儿:词牌名。 一作“添字采桑子”。“丑奴儿”与“采桑子”同调而异名。 添字:在此词中具体表现为——在“丑奴儿”原调上下片的第四句各添入二字,由原来的七字句,改组为四字、五字两句。增字后,音节和乐句亦相应发生了变化。 ⑵中庭:庭院里。⑶舒卷:一作“舒展”,在此可一词两用,舒,以状蕉叶;卷,以状蕉心。 且卷,有通“婘”之训,谓好貌。馀清:此据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和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此首断句亦从吴著。 “馀清”,今本多作“馀情”,“情”字在此其意似欠当,因此词上片旨在咏物并非简单的拟人之法。馀清,意谓蕉叶舒卷;蕉心贻人以清凉舒适之感。 视“清”字为“情”字的谐音,其意似胜于径用“馀情”二字。⑷霖霪:本为久雨,此处指接连不断的雨声。 译文 不知是谁在窗前种下的芭蕉树,一片浓阴,遮盖了整个院落。叶片和不断伸展的叶心相互依恋,一张张,一面面,遮蔽了庭院。 满怀愁情,无法入睡,偏偏又在三更时分下起了雨,点点滴滴,响个不停。雨声淅沥,不停敲打着我的心扉。 我听不惯,于是披衣起床。这首词写于词人南渡之后。 根据蔡中民的观点“深情苦调,楚哀动人,当是建炎三年其夫赵明诚死后所作”(《百家唐宋词新话》)可知此词创作时间在公元公元1129年(建炎三年)之后。文学赏析 中国韵文学会理事、上海市古典文学学会理事蒋哲伦先生在《读〈添字丑奴儿〉》一文中对此词作如下赏析:这首词作于南渡以后,通过雨打芭蕉引起的愁思,表达作者思念故国、故乡的深情。 上片咏物,借芭蕉展心,反衬自己愁怀永结、郁郁寡欢的心情和意绪。首句“窗前谁种芭蕉树”,似在询问,似在埋怨,无人回答,也无须回答。 然而通过这一设问,自然而然地将读者的视线引向南方特有的芭蕉庭院。接着,再抓住芭蕉叶心长卷、叶大多荫的特点加以咏写。 蕉心长卷,一叶叶,一层层,不断地向外舒展。阔大的蕉叶,似巨掌,似绿扇,一张张,一面面,伸向空间,布满庭院,散发着清秀,点缀着南国的夏秋。 第二句“阴满中庭”形象而逼真地描绘出这一景象。第三句重复上句,再用一个“阴满中庭”进行吟咏,使人如临庭前,如立窗下,身受绿叶的遮蔽,进而注视到蕉叶的舒卷。 “叶叶心心,舒展有馀情”,歇拍二句寄情于物,寓情于景。“叶叶”与“心心”,两对叠字连用,一面从听觉方面形成应接不暇之感,—面从视觉印象方面,向人展示蕉叶不断舒展的动态。 而蕉心常卷,犹如愁情无极,嫩黄浅绿的蕉心中,紧裹着绵绵不尽的情思。全词篇幅短小而情意深蕴。 语言明白晓畅,能充分运用双声叠韵、重言叠句以及设问和口语的长处,形成参差错落、顿挫有致的韵律;又能抓住芭蕉的形象特征,采用即景抒情,寓情于物,触景生情,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抒发国破家亡后难言的伤痛;用笔轻灵而感情凝重,体现出漱玉词语新意隽、顿挫有致的优点。名家评论 王学初《李清照集校注》卷一:此首又见《广群芳谱》卷八十九(卉谱三)芭蕉,调为《采桑子》,词句亦与《采桑子》同而非《添字丑奴儿》。 其词云:“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展馀光分外清。伤心枕上三更雨,点点霖霪,似唤愁人,独拥寒衾不忍听。” 按《全芳备祖》国内无刊本(董康《书舶庸谈》云:日本有元刊本),但各抄本均作《添字丑奴儿》。《花草粹编》云“添字”,是陈耀文所见本当亦相同。 《广群芳谱》作《采桑子》,殆为编者汪灏等所妄改,不足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年10月出版) 吴熊和《唐宋词通论》:添字或摊破的另一种方式,是在增入音节、字数后改组乐句。 如《丑奴儿》歇拍为七言一句,李清照《添字丑奴儿》添入二字,改组为四言、五言两句。(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1月出版) 喻朝刚《宋词精华新解》:此篇写于南渡以后。 词人因见芭蕉而起兴,触景伤怀,抒发了流落异乡、怀念故土的寂寞愁苦之情。李清照这种背井离乡的寂寞凄楚之感,产生于国亡家破夫死以后,不同于平常环境中的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具有深广的现实意义。 当金兵入据中原后,被迫离开故土、逃亡南方的“北人”,何止干千万万!作者也是其中的一员。此篇既抒写了词人的感受,也唱出了许许多多难民的心声。 这首词篇幅虽短,意蕴却很深,语言浅近通俗,脉络十分清晰,体现了漱玉词的艺术特色。全词以芭蕉、夜雨为背景,写了一天的见闻和感受。 上片诉诸视觉,描摹白天窗前所见;下片诉诸听觉,刻画深夜枕上所闻。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之波。 5.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树干高大,枝叶繁茂,(2分)叶心舒卷,脉脉含情。 (2分)小题2:词人通过长夜漫漫,孤枕难以成眠、雨打芭蕉之声的单调连绵和客居异乡的飘零处境,(2分)抒发了深沉浓重、凄凉难耐的去国怀乡之情。(2分) 试题分析:这是李清照南渡之初的作品,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上片描述芭蕉树的“形”与“情”,间接地写出了它树干的高大、枝叶的繁茂、树冠的伸展四垂;接着,词人将描写范围缩小到芭蕉树的细部——蕉叶和蕉心:蕉心蜷缩着,蕉叶舒展着,这一卷一舒,像是含情脉脉,相依相恋,情意无限深挚绵长,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 雨打在蕉叶上,如同滴落在词人的心上。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催落了她更多的伤心之泪。 结句用“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煞住,看似平淡,实极深刻。从字面上看,“起来听”似乎纯系由于“北人不惯”,但这里的“北人”,实际上应解作“流离之人”“沦落之人”。 因此,这种“不惯”也就绝不只是水土气候上难以适应的不惯,而是一种飘零沦丧的异乡之感。 。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题目小题1:词眼为“愁”,借助“芭蕉树、芭蕉叶、霪雨”等这些景物来表达“愁”的。 小题1:A 小题1: 词眼 :指全词中最精彩和关键性的字。词眼为“愁”,借助“芭蕉树、芭蕉叶、霪雨”等这些景物来表达“愁”的。 词人将自己的情注入芭蕉的形象之中,形象地表现了她对中原故国、家乡故土的绵绵不断的思念和怀恋。下片写夜听雨打芭蕉声,词人夜晚卧床时仍处于苦苦的思念之中,本已是枕上落满伤心泪,更加上三更时分窗外响起了雨声,雨点滴滴哒哒地敲打着芭蕉叶,声音是那样地单调,又是那样地凄凉。 在她那早已被思念煎熬,被痛苦浸透了的心中,又添上了一股酸涩的苦汁。小题2:A、“人人都栽种芭蕉,以寄托自己的情思,表达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错。 是借吟咏芭蕉抒发了怀恋故国、故土之幽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