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高分求宋词赏析卷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一共10首,每首5题。够辛苦了,该得分了吧) 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词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4.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怎样?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5.以这首词为例,简述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二、 雨霖铃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这首词表达什么感情?词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 2.词中哪句直接描述离别情形?这里是用什么手法? 3.这首词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5.以这首词为例,简述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三、 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2.整首词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词中描写的小孩可爱在什么地方? 4.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二字什么用法?表达怎样的情感? 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媚好”什么意思? 四、 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黯乡魂,追旅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5.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表达怎样的感情? 五、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 1.词的上阕写出了定慧院寓居的什么特点? 2.“漏断”是什么意思? 3.“孤鸿”对下阕来说,起什么作用?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4.“有恨无人省”,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六、 关 河 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词的开篇写出了怎样的情景?“凄冷”表现在哪里? 2.如何理解“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3.“更深人去寂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4.“人去”两字的妙处在哪里?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融情于景”是本词的突出特色,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七、 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两个“爱上层楼”有什么不同作用? 2.“欲说还休”是什么意思?还出现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 3.“天凉好个秋”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 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只应离合是悲欢”应如何理解?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 4.“功名馀事”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说“功名馀事”? 5.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九、 玉 楼 春 【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这首词首句写“东城”有无深意?为什么? 2.分析“绿杨烟外晓寒轻”中比喻的妙处? 3.本词上片是通过哪几个物象来表现“风光好”的?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全词最传神的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十、 好。 2.关于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 练习题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答:(1) "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3分)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3分)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2分)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 (各1分)(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 (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伤口分析,只给1分。4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 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46、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答:(1)B 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 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 意思对即可。)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答:要点:(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 (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意象甚美。 (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6分。 要求扣住前人评述的“心思巧词句秀”进行赏析,表达简明通顺。有。 3.十首宋词的题及答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苏 轼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关 河 令周邦彦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 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 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融情于景”是本词的突出特色,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题。 月 上 瓜 洲——南徐多景楼作南宋·张辑江头又见新秋,几多愁?塞草连天何处是神州?英雄恨,古今泪,水东流。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苏镇江)。多景楼,为南徐胜迹,在镇江北固山上。 词的下阕中“惟有渔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过塑造“渔翁”这一形象,寄托了词人怎样的情怀。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4.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辛弃疾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 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鹧鸪天·代人赋辛弃疾晚日寒鸦一片愁,柳塘新绿却温柔。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肠已断,泪难收,相思重上小红楼。 情知已被山遮断,频倚阑干不自由。词题“代人赋”,所代之人不详,但从词中可以推测,词中主人公是怎样的人?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6.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浣 溪 沙晏 殊小阁重帘有燕过。 晚花红片落庭莎。曲栏干影入凉波。 一霎好风生翠幕,几回疏雨滴圆荷。酒醒人散得愁多。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酒醒人散得愁多”一句是理解全词思想感情的关键,词中“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答: 7.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清平乐·春晚王安国留春不住,费尽莺儿语。满地残红宫锦污,昨夜南园风雨。 小怜初上琵琶,晓来思绕天涯。不肯画堂朱户,春风自在杨花。 前人在评论这首宋词的构图艺术时曾说,这首词所描绘的春意图是从音响和色彩两个方面构制的,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为什么?答: 8.阅读下面一宋词,然后回答问题。好事近·渔父词朱敦儒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 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注】朱敦儒,宋高宗绍兴十九年(1149)辞官离开朝廷,长期隐居浙江嘉兴。 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出红尘”一词最能表现词人的思想感情,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怀?答: 9.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玉 楼 春宋 祁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 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 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本词上片是通过哪几个物象来表现“风光好”的?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全词最传神的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前人在评论这首词的抒情时说,“忽见”二字是表现词人心情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答: 参 考 答 案1.“恨”的内容是封建社会文字冤狱对人才的摧残。同意。 本词上片描写“缺月”、“疏桐”、“漏断”、“人静”、“幽人”、“孤鸿”这些特定景物,正是由“恨”而生,由于含恨,所以必然产生“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的徘徊心境。(本词以鸿写人,整首词用一个“恨”字统辖,意境深邃,主旨鲜明)2.同意。 本词上片先写薄暮凄清之景,孤独的旅客默立客庭中,长鸣传来,不见雁影,营造了一种凄清的氛围。下片的“孤灯”与上片相呼应,孤寂凄苦之情自然流露于词的字里行间。 (本题考查古代诗歌艺术技巧的鉴赏能力,只要在原词中找出融情于景的根据就行)3.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本词上片突出了一个“愁”,下片塑造了“渔翁”的形象)4.上片的“愁”是春花秋月无病呻吟的闲愁,下片的愁是关心国事、怀才不遇的哀愁。 全词表现了词人对现实社会不满和壮志难酬的忧郁激愤感情。(第一问需要注意上片“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两句和下片“而今识尽愁滋味”一句,还要结合词人身世和经历进行深入思考。 4.求十首诗词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间作四首(其三)潘大临① 西山通虎穴②,赤壁隐龙宫。 形胜三分国,波流万世功。 沙明拳宿鹭③,天阔退飞鸿。 最羡渔竿客,归船雨打篷。 〔注〕①潘大临(约1057一1106):字邠老,黄州(今湖北黄冈)人,善诗文。 曾随苏轼同游赤壁。②西山:在湖北鄂州西,山幽僻深邃。 ③拳宿鹭:指白鹭睡眠时一腿蜷缩的样子。 (l)第三联两句中各有一个字用得十分传神,请找出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答: (2)从全诗看,作者向往一种什么样的生活?请简要分析。 答: 【参考答案】⑴“拳”和“退” 用“拳”字形象地表现出鹭鸟在沙滩上栖息时的神态。 用“退”字别致、生动地表现出鸿鸟在天空中飞行的状态。这样写构成了作者江边所见的一幅静动结合的画面。 ⑵向往一种隐逸的生活。 ①诗的前两联,作者从眼前之景,转入怀古,遥想当年赤壁之战时的人事,而今安在?从而发出了“波流万世功”的感叹。 ②诗的后两联,作者赞叹宿鹭、飞鸿的闲适,接着又仿佛看到了渔翁的扁舟,联系到“波流万世功”的感叹,于是提出“最羡渔竿客”,想驾一叶小舟在烟雨朦胧中归去! 【解析】【本题第(1)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考查考生对诗眼的把握,第(2)题重点考查考生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除把握全诗内容外,还要结合作者及注释内容理解。 诗句中的动词往往是最富表现力的。诗歌从怀古开始,如今随苏轼同游古代英雄争霸的赤壁,不禁浮想联翩。 再回到现实,眼前实景,着实可爱。而今只羡慕垂钓者(隐者)。】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8分) 题竹石牧牛 黄庭坚 子瞻画丛竹怪石,伯时①增前坡牧儿骑牛,甚有意态,戏咏。 野次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 阿童三尺棰③,御此老觳觫。 石吾甚爱之,勿遣牛砺角!年砺角犹可,牛斗残我竹。 [注] ①伯时:宋著名画家李公麟的字。②野次:郊野。 ③棰:鞭子 (1)这首诗可分为几个层次?它们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答: (2)你认为这幅“竹石牧牛”图在作者心目中的含意是什么?有人认为作者在诗中“厚于竹而薄于石”,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说明。 解析: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以游戏的笔调把画中景物写得活灵活现,并且发挥想象,写画中之物几乎全要动起来了,以致于诗人不得不出面关嘱。 这样的写法,既再现了画面的生动,诗人对画作的赞赏喜爱之情也溢于言表。“峥嵘”、“绿”、“觳觫”等形容词用以代指事物,诙谐有趣。 【答案】:(1)分几个层次其实就是分段,既为一首题画诗,当然就是首两联描写画作的内容,后两联抒发自己的感受。但是诗歌鉴赏题答题要注意一个原则:那就是回答任何问题都要联系诗文内容,譬如回答诗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除了将这种思想感情的名称答出之外,还要根据上下文回答作者为什么有这种感情;回答诗句所用修辞手法时,要尽量分析各个意象在这种修辞中所扮演的角色和这种修辞的好处。 联系诗文作答是鉴赏分析的必然步骤。 因此,回答此题时,画作内容一定要答出具体内容就是石、竹、牧童、老牛。 (2)首先,第一联“野次小峥嵘,幽篁相倚绿”使用了白描笔触,写出了自然生机,此外,答题要注意诗歌小引中“戏咏”的“戏”字,也就是作者是一种调侃轻松的心态描摹这幅画。 所以,竹石牧牛就是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写照。 还是这个“戏”字,我们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也没有必要厚竹薄石,它们都是自然田园中的组成部分,都是作者心目中理想生活方式不可或缺的因素。此外,根据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可知,其实竹在传统文化中代表着一种高洁的品行,可以寄托作者的内心追求,考生也可发挥出此点。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8分) 南柯子 王炎 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 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 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 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 (1)上阙中“数枝幽艳湿啼红”一句展现的是一贴什么样的画面,作者写这句是为惜春伤怀吗?为什么? 答: (2)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相感情。 答: 【答案】:(1)一幅几枝鲜花的花瓣上沾着水珠楚楚堪怜的画面。 不是为惜春伤怀。 从两方面可以看出:一 作者紧接着“数枝”句说:“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二在乌云密布、寒雨将至时,作者更关心的是“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 (2)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 4。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7分)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释:①将:岂 ②纪:经营 ①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3分)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的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 5.宋词10首并加以赏析往下看看!!字数超了 菩萨蛮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烟如织, 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 有人楼上愁。 王阶空伫立, 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 长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今属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时供奉翰林。后赐金放还,漫游各地。 安史乱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败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东还,晚年飘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 诗与杜甫并为唐一代之冠,享誉甚隆。 宋本《李太白集》不载其词。《尊前集》 收录“李白词”十二首,然颇多伪托。 【注释】 ①近水杨宁益《零墨新笺》考证《菩萨蛮》为古缅甸曲调,唐玄宗时传入中国,列于教坊曲。变调,四十四字,两仄韵,两平韵。 【品评】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学《湘山野录》、杨绘《时贤本事曲子集》,都载有传为李白所作的这首《菩萨蛮》。黄^诳《唐宋诸贤绝妙词选》且将此词推为“百代词典之祖”。 然自明胡应麟以来,不断有人提出质疑,认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这场争议至今仍继续。 这是一首怀人词,写思妇盼望远方行人久候而不归的心情。开头两句为远景。 高楼极目,平林秋山,横亘天末,凝望之际,不觉日暮。“烟如织”是说暮烟浓密,“伤心碧”是说山色转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诗:“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薛涛《题竹郎庙》诗:“竹郎庙前多古木,夕阳沉沉山更绿。”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参看。这两句全从登楼望远的思妇眼中写出,主观色彩很重,而行人之远与伫望之深,尽在其中。 “暝色”两句为近景,用一“入”字由远而近,从全景式的平林远山拉到楼头思妇的特写镜头,突出了“有人楼上愁”的人物主体,层次井然。下片玉阶伫立仰见飞鸟,与上片登楼远望俯眺平楚,所见不同,思念之情则一。 “宿鸟归飞急”还意在反衬行人 滞留他乡,未免恋恋不返。末句计归程以卜归期。 庚信《哀江南赋》有“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语。词中着一“更”字加强了连续不断的以至无穷无尽的印象。 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 可见南宋初这首《菩萨蛮》犹传唱不绝。 渔歌子① 【唐】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② 桃花流水鳜鱼肥。 ③ 青箬笠,④ 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作者】 本名龟龄,字子同,金华(今属浙江)人。 生卒年不详。唐肃宗时待诏翰林。 后因事被贬,绝意仕进,隐居江湖间。自号玄真子,又号烟波钓徒。 著书亦名《玄真子》。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又名《渔父》。 分单调、双调二体。单调二十七字,平韵,以张氏此调最为著名。 双调,五十字,仄韵。 ②西塞山:即道士矶,在湖北大冶县长江边。 ③鳜(音贵)鱼:俗称“ 花鱼”、“桂鱼”。 ④箬笠:用竹篾编成的斗笠。 【品评】 此词在秀丽的水乡风光和理想化的渔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爱自由、爱自然的情怀。词中更吸引我们的不是一蓑风雨,从容自适的渔父,而是江乡二月桃花汛期间春江水涨、烟雨迷蒙的图景。 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但又充满活力。而这既体现了作者的艺术匠心,也反映了他高远、冲澹、悠然脱俗的意趣。 此词吟成后,不仅一时唱和者甚众,而且还流播海外,为东邻日本的汉诗作者开启了填词门径,嵯峨天皇的《渔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词为蓝本改制而成。又,旧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张氏《渔歌子》词共五首,分咏西塞山、钓台、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渔钓之乐,其地都不在湖州。当依陆游 《入蜀记》所说,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矶:“矶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渔父辞》所谓‘西塞山前白鹭风’者。” 苏轼谪居黄州时,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语极清丽,恨其曲度不传,加其语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鹧鸪天》词跋,见《乐府雅词》卷中)苏轼《浣溪沙》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长江之中,与西塞山相对。徐俯《鹧鸪天》词:“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镢鱼肥。 朝廷若觅元真子,晴在长江理钓丝。”亦以西塞山在长江边。 忆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②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③ 能不忆江南。 【作者】 772-846 ,字乐天,太原(今属山西)人。唐德宗朝进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遗,后贬江州(今属江西)司马,移忠州(今属四川)刺史,又为苏州(今属江苏)、同州(今属陕西大荔)刺史。 晚居洛阳,自号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诗政治倾向鲜明,重讽喻,尚坦易,为中唐大家。 也是早期词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对后世影响甚大。 【注释】 ①据《乐府杂录》,此词又名《谢秋娘》,系唐李德裕为亡姬谢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梦江南》等。分单调、双调两体。 单调二十七字,双凋五十四字,皆平韵。 ②谙(音安):熟悉。 ③。 6.高分求宋词赏析卷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一共10首,每首5题。够辛苦了,该得分了吧) 一、念奴娇•赤壁怀古 【宋】 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1.词中用了哪些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描写了赤壁怎样的景色?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用了什么修辞?从几个角度?营造了怎样的诗歌意境? 3.作者是从哪几个角度描写周瑜的? 4.这首词的感情基调怎样?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5.以这首词为例,简述豪放派词风的特点。 二、雨霖铃 【宋】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1.这首词表达什么感情?词中哪句直接点出了作者的感情? 2.词中哪句直接描述离别情形?这里是用什么手法? 3.这首词选用了哪些景?为什么选用这些景? 4.“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从照应的角度考虑,此句照应了上阕什么地方?有什么作用?杨柳、晓风、残月有什么象征义? 5.以这首词为例,简述婉约派词风的特点。 三、清平乐·村居 【宋】辛弃疾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1.这首词表现作者怎样的心情? 2.整首词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 3.词中描写的小孩可爱在什么地方? 4.最喜小儿无赖中的“无赖”二字什么用法?表达怎样的情感? 5.“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媚好”什么意思? 四、苏幕遮 【宋】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1.“碧云天,黄叶地”描述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2.“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黯乡魂,追旅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这首词在景物描写方面有哪些特点? 5.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表达怎样的感情? 五、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宋】苏 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注】本词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被释放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寓居定慧院所作。 1.词的上阕写出了定慧院寓居的什么特点? 2.“漏断”是什么意思? 3.“孤鸿”对下阕来说,起什么作用?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4.“有恨无人省”,词中“恨”的内容是什么?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恨”字是全词的关键,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六、关 河 令 【宋】周邦彦 秋阴时晴渐向暝,变一庭凄冷。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更深人去寂静,但照壁孤灯相映。酒已都醒,如何消夜永? 1.词的开篇写出了怎样的情景?“凄冷”表现在哪里? 2.如何理解“伫听寒声,云深无雁影”? 3.“更深人去寂静”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 4.“人去”两字的妙处在哪里?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融情于景”是本词的突出特色,你是否同意此说?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七、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宋】辛弃疾 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 1.两个“爱上层楼”有什么不同作用? 2.“欲说还休”是什么意思?还出现在李清照的哪首词中? 3.“天凉好个秋”蕴含了怎样的感情? 4.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愁”字是全词的关键,词中“愁”在上下两片中的寓意分别是什么? 5.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八、鹧鸪天·送人 【宋】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 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1.“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只应离合是悲欢”应如何理解? 3.这首词运用了哪些典故? 4.“功名馀事”是什么意思?词人为什么说“功名馀事”? 5.这首词以送人为题, 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九、玉 楼 春 【宋】宋 祁 东城渐觉风光好,縠皱波纹迎客棹。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 浮生长恨欢娱少,肯爱千金轻一笑。为君持酒劝斜阳,且向花间留晚照。 1.这首词首句写“东城”有无深意?为什么? 2.分析“绿杨烟外晓寒轻”中比喻的妙处? 3.本词上片是通过哪几个物象来表现“风光好”的? 4.这首词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 5.前人在评论这首词时曾说,“红杏枝头春意闹”的“闹”字是全词最传神的字眼,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结合全词简要赏析。 十、好事近·渔父词 【宋】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 活计绿。 7.关于高中语文的诗词鉴赏 练习题早梅 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1)你觉得颔联中哪一个字用得最好,为什么? (2)诗人早年曾热心于功名,颇有抱负,然而科举失利,时有怀才不遇之感。 尾联语意双关,"望春台"既指京城,又似有望春的含义。诗人这样写,含蓄地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 答:(1) "一"字用得最好。 梅花开于百花之先,已见其"早";而"一枝"又先于众梅,就更显示出此梅不同寻常,就更加突出了题中"早"字。(3分)(2)含蓄地表达了他不甘寂寞孤独,希望能在明年(他年)应时而发,在望春台上独占鳌头。 (3分)4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6分) 凉州词 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①首句写诗人眺望黄河的特殊感受。 这一句的观察顺序是____;使画面具有动感的关键词是__;第二句写塞上"孤城"及环境。从表现"孤城"的角度看,这一句运用了_的手法。 (3分)②这首诗如一幅画卷。如果说"孤城"是"画卷"的主体部分,那么首句与"孤城"是什么关系? (1分)③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意境。 (2分) 答:①"自下而上"或"由近及远";上;反衬。(3分) ②首句是"孤城"的背景画面。 (1分) ③意境雄阔,悲壮苍凉,表现了盛唐诗人广阔的胸襟。(2分)44、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客中初夏 司马光 四月清和雨乍睛,南山当户转分明。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1)这首诗主要描写的内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5个字)(1分);初夏天气的总体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4个字)(1分)(2)散文创作有"形散神不散"之说,请用这个说法分析《客中初夏》的"散"与"不散"。(4) 答:(1)①初夏的风光(或"初夏的景物");②清和"清新、和暖")。 (各1分)(2)这首诗的"散"与"不散":就天气情况说,有雨景,有晴景;就距离情况说,有远景(南山),有近景(柳树、葵花);就自然情况说,有清风,有阳光。(2分)而诗人的情怀可谓"不散":前二句虽然写雨写晴,但侧重点在"分明"的晴景上;后二句虽然写柳树写葵花,但侧重点在"向日"的葵花上,由此,诗人对晴朗风物的喜悦心情使上下文联系起来,形成一体。 (2分)[评分标准]"散"与"不散"各2分:只概括说明(如答案的首句),未能结合伤口分析,只给1分。45、阅读下面的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庆庵寺桃花 [南宋]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注]谢枋得,南宋人,宋亡后,仍以江东提刑、江西招渝使知信州的身份抗击元兵,兵败后潜入山中,隐居达十二年之久,拒不出仕。后被强迫北行,至元都燕京,绝食而死。 此诗即写于隐居期间。 大林寺桃花 白居易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①谢诗"寻"和白诗"觅"的对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诗主要运用的表现手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②请从两首诗中选出一首,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要侧重一个角度,结合诗句。(2分) 答:①桃源,即避元之所;春(春天、春光)。 用典;对比(拟人)。(4分,每空1分)②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但是在鉴赏时应侧重于某一角度、集中于某一点具体来谈,不可谈得过于散乱。(2分) 46、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2)题(6分) 北斋雨后① 文 同 小庭幽圃绝清佳,爱此常教放吏衙。 雨后双禽来占竹,深秋一蝶下寻花。 唤人扫壁开吴画,留客临轩试越茶。 野性渐多公事少,宛如当日在山家。[注]此诗为文同任兴元府知府时所作;文同是苏轼的表兄,北斋是他庭院中的书斋。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中国诗与中国画本来密不可分,细读文同的《北斋雨后》,可见一斑。 B.庭小圃幽清嘉可人,令文同陶醉,于是他常将下属请到北斋处理公务。 C.北斋可赏奇,诗人曾在雨后看枝头好鸟,待到深秋还可赏玩彩蝶戏花。 D.有禽有蝶增添了生气;"双禽"、"一蝶"乃为对仗所造,数词不必实解。 E.北斋雨后之景与品茗赏画之乐予人"野性",更令诗人思慕出仕前的生活。 (2)从你所认定的第(1)题的答案中任选一项,说说它为什么"不恰当"?答:(1)B C(共4分,选对一项得2分)(2)第二句中的"放吏衙",是说免了下属的例行参见(恋北斋而推委公事),故B项不恰当。 第三、四两中的"雨后"与"深秋"互文见义,诗人观鸟看蝶是同时(深秋雨后),故C项不恰当。(只就其中一项回答。 意思对即可。)47、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 雨过山村 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着中庭栀子花。 注:浴蚕,指古代时用盐水选蚕种。 前人这样评论这首诗的末句:“心思之巧,词句之秀,最易启人聪颖。”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请作简要赏析。(80字左右) 答:要点:(1)侧面落笔,以“闲”写忙,兴味尤绕。 (2)牵入栀子花,丰富了诗意。雨浥栀子,意象甚美。 (3)含蓄不发,摇曳生姿。(6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