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词怎么读[1]推荐楼主看一看《原来宋词可以这样读》 辛然 著,网上购书只要不到15元。 [2]诗词对写作确实有帮助,培养你的文学修养,但是仅仅是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已就如楼上所说,其中的典故等等,都对写作有好处。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现代人往往忽略了读的重要性,建议楼主多读读自己感兴趣的宋词,其实宋词也分几大类的,像婉约派,豪放派,等等。你要做出选择的,当然选择不同最终会影响你的气质,那就是后话了。 [3]下面是一个帖子,你自己也可以上网查查帖子,有很多。 诗词,不知道从何时起看上去有点像阳春白雪了.曲高了,自然会落的和寡的地步.但这不是她本身出了什么问题,而是读她的人出了问题.诗词本身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我相信没人会贬低她.假如中国文化有三分天下一说的话,那么她一定会占的一分的,我想这点是没人会反对.诗词讲究语句简练,短短的几十上百字就可以描绘千里江山和浩淼宇宙.诗词最重要的还是她的意境,短短的几行可以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美妙的感觉.另外她还有一定的节奏感,有时会像一首待唱的歌谣. 举个列子:李白的<;静夜思>;,就那么几个字,写出多少的思乡之愁,看上去淡白的几句充满了无限的意味.其实读诗也应该就像你看其他的文体一样,不过体会的不一样,诗文是意境!你读一部小说,故事的情节或许你了解的淋漓尽致,但你能全部了解文中所有人的思想以及故事给带来的意味吗?我想是不能的,就算你读的懂了,但也不能全部理解作者的个中意味.你读一篇散文,或许你会惊讶于文中美妙如画的语句,倾倒于作者那么细腻情深的笔法,但我想你是不能把作者所有在文中隐含的意思全部理解的,因为所处的环境不同,感受也就不一样了.你读一篇评论文,或者是一篇有战斗意味的檄文时,大概也就只是体验一下此中批人的快乐,我想你一般不会因此而去批东批西,或者说有时你根本不知道到底这里面说的对不对?或许你只是觉得他观点有可取的地方.看小说是看故事,看散文是看文笔,看评论文是看快意,那么这样说来看诗词不也就是看一个意味或者说是意境吗?直白点就是看点感觉,那种欲言又止的感觉.诚然近百年诗词的发展有了变化,新诗的出现导致了诗文格式的突变,猛一看,是从原来的讲究变成了不讲究.有人说现在的诗文就是把一句话竖起来写了,当然他说的没错,诗文是竖起来写的.但这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她这竖起来写的是不是比横着写多了一份意味.假如有,那么就成了诗;假如没有,真的只是竖起来说话了.所以在此,写诗的人一定要讲究起诗文的意境来. 这些年来,好像真的没什么好的诗人,或者说是有好的诗人没写出什么好的诗词来.这也难免会让读的人产生怀疑,这个时代还要诗词吗?其实这个问题就像问:这个时代还有真爱吗?我想,答案当然都是肯定的.难道你不觉得诗中的天地宇宙是另一番世界?难道你不觉得诗中的风花雪月的充满了想像?难道你不觉得诗中的爱情是千古的绝唱?难道你忘了诗情画意的由来?假如你是一个读者,请你不要去侮辱诗词,体验她的意境才是重要的.所以假如你是一个诗人,请你不要为了诗词去作秀,写出好诗才是出路.大家都来读读诗词吧!她不需要你多么的理解她,只需要你去感受她.不要再诋毁她了,她真的是一颗明珠.就算是有瑕疵,她也是一颗闪亮的明珠. 2.有用唐朝官话读唐诗,宋朝官话读宋词的视频吗据说粤语继承了古汉语大部分音调达12声之多,而普通话只保留了四个音调!也许粤语的大部分文字都还保留着古汉语的意思。普通话在古代也有,但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带来了很多外来语不纯了!南方各方言其实都保留古汉语的一些发音但远没有粤语多!说实在的从历史角度看,我们中国经过五胡乱华,和宋朝的偏安南方和元朝对北方汉人的大量屠杀,说最纯正的汉统和汉语在北方实在说不过去的。而早在20世纪初,语言学界已经有定论,“广州”话最接近北宋初官修《广韵》(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性质的韵书,是唐朝《切韵》最重要的增订本;《广韵》虽距《切韵》成书时间已有四百多年,但其语音系统与《切韵》基本上一致,只是收字大为增加)。 现在用广东话朗读唐诗、宋词,几乎没有不合平仄格律的,就是强力例证,因为粤语更多地保留了唐宋音韵的成分。另外,客家话也自称“千年唐音”。语言学界认为,粤语、客家话,都比现在的普通话,更接近唐宋音韵。 3.古代宋词有哪些规定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 词不同于诗.诗分五言七言,分绝句和律诗.组合在一起,共四种 此外还有古风,形式多变一些. 但是总体来说,诗的格式是比较简单的 但是词的格式有上千种,各不相同.于是为这些格式取名字,即“词牌” 一个词牌,基本上对应一种格式(有的格式会有别格,另述).偶也有同名不同调,或同调不同名的情况.但基本上,看到一个词牌,就可以知道,这首词共有多少句,每句多少个字.押多少个韵,平韵还是仄韵.甚至每个字是平声还是仄声.这就是“词牌常识”. 词牌有词谱,词谱是记录每种格式的字数、韵脚、平仄的一种形式. 所谓平仄,就是古代的四声.古代的四声和今天的不同,不是分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是分平上去入.平,又分阴平、阳平.阴平,即对应今天的一声.阳平,即对应今天的二声.发音多悠扬,绵长.上声,对应今天的三声.发音多转折.去声,对应今天的四声.发音多劲远.入声在现代汉语里已经消失了,转化为了一二三声.但在有些方言里,还依稀可以寻找到入声的影子.主要发音特点是急促. 诗词中,把阴平阳平统称为平声,把上去入三声,统称为仄声.仄,就是“不平”之意.习惯上,写作的时候会把平仄声交替着使用,以达到音律富于变化的效果.同时,因为四声的发音特点不同,于是也就是适合表达不同类型的情感. 补充一点:填词不仅字数、平仄、韵脚要合乎要求,断句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同为五言句,有词牌要做一四断,有词牌须作二三断.同为九言句,有词牌须作二七断,有的则作四五断,等等. 断句的方式在词谱中不会显示,但其规则却确实存在着. 这里在录入后主词时,一并把断句方式给出来. 断错句子,虽然表面上看来,还是那个词牌,没有什么影响 但实际上,读来已经破坏了词牌应有的气势和氛围. 因此虽然不算出律,乱韵,也依旧是不允许的.很多词,一个字的断法,会影响到整句的理解.一句话的断法,会影响到整首词的语感. 这里,把后主的词与词谱结合在一起.用熟悉的句子来学习词谱,便于理解记忆,顺便也能普及一下平仄常识. 4.古汉语诗词南浦 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南浦是水边的送边之所。屈原《九哥·河伯》:“与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范成大《横塘》:“南浦春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 梧桐 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和芭蕉差不多,大多表示一种凄苦之音。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可见秋雨打梧桐,别有一分愁滋味。 5.古代诗词中的'入声韵'读音是怎样读法在诗词和对联的写作中,历来存在四种主张:保留入声,才能体现诗词和对联的原汁原味;只有用今声破除平仄的神秘;古今四声混用;古声、今声共存而不混用,即“双轨制”。 我是极力赞成第四种主张的!而且,无论你对“古声、今声共存”赞成与否,它将长期存在,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 言归正传。 为了叙述方便,我把两个问题的顺序对换了。 一、“入声韵”失传了么? 答案是否定的。 六朝以前没有平、上、去、入四声的名称。齐梁时,沈约、周颙等人才给四声定名。 现代普通话的四声是从古代的四声演变而来的。 古四声是:①平声,已分化为阴平和阳平,即普通话的第一、二声;②上声(已有一部分变为去声),即普通话的第三声;③去声,即普通话的第四声;④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有时还带有辅音音尾。 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消失,多数演变为去声(如“客”、“绿”),其次是阳平(如“国”、“直”),还有阴平(如“屋”、“出”),最少的是上声(如“铁”、“北”)。 但是,入声并没有失传,许多地方方言至今仍然保留着。 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地都保留着入声。江淮、西南以及华北的一部分地区方言保留着入声。 山西、内蒙古也保留着入声。据本人所知,粤语和潮语中的入声仍然保留得很完整。 方言里的入声多数发音短促,有塞音的韵尾,或收-g[-k]、-d[-t]、-b[-p],如“六”、“八”、“十”的广州音[lug6]、[bad3]、[seb6]。 也有韵尾消失,音不短促,自成一个调类的,如长沙音。 因此,“入声韵”根本没有失传。填词时,只要是词谱要求押入声韵的(如《石州慢》、《雨霖铃》、《满江红》、《忆秦娥》、《念奴娇》等),就要用入声韵。 有位先生讲得直截了当:“要解决平仄的‘神秘’,唯一的办法就是使用统一的‘中国话’(普通话),现代人说现代话,用现代拼音决定音调平仄。 ”避难就易,删繁就简,轻松自在! 网上还有些人说:“本来就是‘旧瓶装新酒’,为什么非要‘旧瓶装旧酒’?”我说:错了!词谱的要求是“瓶”不是“酒”。 除非你不“装”,要“装”就千万不能把“旧瓶”改造为当代的“易拉罐”然后再“装”! 多年前,在国营龙江农场的一次墙报评议会上,有位仁兄为自己不押韵的“七律”辩护:“八个七字句的诗就叫七律。 ”我当场补充道:“还有五个韵,也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大家哄堂大笑,这位仁兄还不知道人们为啥大笑。 在“装酒”之前,最起码的是弄清哪是“瓶”哪是“酒”。 二、“入声韵”如何读? 我猜问题的意思是如何用普通话读诗词中的“入声韵”。 除了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分化以外,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发展演变,我们在读古汉语特别是古诗词(韵文)时,经常会碰到“声调不合律”和“不押韵”的问题。例如: 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桥伤别。 乐游原上清秋节,咸阳古道音尘绝。 音尘绝。 西风残照,汉家陵阙。(李白《忆秦娥》) 这是入声韵的词,其中的“咽”、“月”、“阙”在普通话中均演变为去声,但都还是仄声,这易于为人们所接受。 问题是“别”、“节”、“绝”已转化为阳平,因此读起来少了点押韵感。又如: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崩云,惊涛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苏轼《念奴娇》上阕) 除了上述的入声演变外,个别韵脚连韵母都转变了。例如“物”的韵母变为“u”,“壁”的韵母变为“i”,使人产生“不押韵”的感觉。 但在完整保留入声的粤语中就没这问题,“物”读[med6],“壁”读[bég3]。 那么,怎么处理这问题呢? 假如你坚持要“原汁原味”,就只有用“叶(协)韵”的办法才能押韵。 但据我了解,绝大多数诗家和文学爱好者都不主张这样做。 把现在读起来不押韵的韵脚读成另一种读音以求和谐,这叫做“叶(xié)韵”。 例如《诗经·豳·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至喜。” 现在读来,好些韵脚似乎都不押韵,特别是火、衣、亩、子、喜等字,读音相差更远。 运用“叶韵”把它们读成另一种读音,譬如“火”叶“虎委反”(即“毁”音);“发”叶“芳吠反”(即“费”音)等,这样就和谐了。 但不提倡这样做,特别不宜在青少年学生中提倡,以免造成混乱。我们提倡用现代汉语规范语音来读古代韵文,纵然有些韵脚不够和谐,也不必采用“叶韵”的办法。 顺带谈谈本答案开篇所涉及的话题。窃以为,在诗词、对联写作中古今四声混用的主张是最不可取的。 什么是古今四声混用?以对联为例,在一副对联中,有多个“古仄今平”(或“古平今仄”)字,这个当作今声,那个当作古声,用法不统一,就是混用。 如: 把酒吟诗辞旧岁; 题联秉笔接新福。 (李某) 此联上联没有古今变声字,可以不管。下联“接、福”二字都是古入今平,“福”一定得作今声(平),否则,上下联仄起仄收了。 然而把“接”作今声(平)就成了三平尾,犯了忌,只能按古声(仄)处理。 这就是古今四声混用,作。 6.古汉语中的入声如何判断,对应现代汉语中的哪一声入声在普通话中已经完全分化了,现在普通话中没有一个字是入声的读法。 有些转成了阴平,如郭;有些转成阳平,如实;有些转成上声,如乙;有些转成去声,如密。要判断入声字最好的方法是查韵书和字典,现在市场上还有老版新印的《康熙字典》卖,上面都具体注明了古音读法,但价格也不菲。 比较困难但有成效的是学习南方方言,一般来说,越往南,其方言越接近古音。古诗歌碰到入声是很困难的,一般没有特别的办法解决,现在照新四声读都可以被接受了,尽管读上去不押韵。 当然,根据诗词的本身要求的韵脚,你也可以自己去大致揣测一下,这在读格律诗的时候尤其容易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