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书法应该如何选择字帖经常有人问我:学书法应该如何选择字帖?今天就简单写一下学书法该如何正确选择字帖。 我这里所说的字帖首先一定是古代的经典碑帖,不是市面上现代人写的字帖。这就是选择字帖的第一个要求,一定要选择经时间考验的古代经典碑帖。 为什么呢?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取法乎上得其中,取法乎中得其下。选择古代工典碑帖就是取法乎上。 所以我们要在书法艺术上有造诣,有传承,就必须以古为徒,认真研究古人的经典之作。 上面是定好了方向,方向对了,就不怕路远了。 但还有一个选择字帖顺序的问题,初学其实建议从篆书开始,因为这是汉字的源头,也是锤炼基本功的好方法。有一定基本后选择隶书,然后再练楷书,然后进阶的话就可以从章草开始,然后到行书,再到草书。 这是我个人觉得比较好的路子。当然也因人而异。 下面就给大家推荐一些经典碑帖,仅供大家参与。欢迎批评指正。 唐颜真卿书颜勤礼碑文物出版社 学颜楷必备的一本原帖,这个版本比较好。 买了这本后可以同时买一些颜勤礼碑集字古诗古文类的参考书籍。 褚遂良大字阴符经 赵孟\胆巴碑 赵孟\《道德经》,学硬笔必备,学书法的同时又可以学习千古经典道德经,一举两得。 《曹全碑》,这是中国书法经典导读系列的字帖,有译文和注音,对初学者是不错的选择。 这系列的书其实都不错。 《张迁碑》 赵孟\六体千字文,一本书可以对比六种不同字体,好玩有趣 智永《真草千字文》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 以上是教学中常用到的字帖,以下分类列出其它经典,可以选购: 陈嘉强老师推荐的各种书体(篆、隶、楷、行、草)临摹范本: (一)篆书 《峄山碑 》 《邓石如篆书千字文》 《泰山刻石》 《王福庵书说文部首》 邓石如《篆书白氏草堂记六屏》 (二 )隶书 《乙瑛碑》 《礼器碑》 《史晨碑》 《曹全碑》 《张迁碑》 《石门颂》 《西狭颂》 (三 )楷书 欧阳询《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大字阴符经》(传) 颜真卿《多宝塔碑》《颜勤礼碑》《自书告身帖》 柳公权《玄秘塔碑》《神策军碑》 赵孟\《胆巴碑 》《三门记》《妙严寺记》、小楷《道德经》 钟繇《宣示表》 《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 《灵飞经》 (四)行书 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 集王圣教序 》 颜真卿《祭侄文稿》、《争座稿》、《祭伯文稿》 苏轼《黄州寒食诗帖》 赵孟\《洛神赋》 米芾《蜀素帖》 黄庭坚《松风阁》 (五)草书 赵孟\六体千字文 皇象《急就章》 陆机《平复帖》 智永《真草千字文》 唐孙过庭《书谱》 张旭《古诗四帖》( 传) 怀素《自叙帖》 陈嘉强老师推荐的经典临摹范本: 《泰山刻石》 皇象《急就章》 《张迁碑》 《石门颂》 《西狭颂》 《张迁碑》 钟繇《宣示表》 陆机《平复帖》 王羲之《得示帖》 王献之《中秋帖》 王《伯远帖》 《张猛龙碑》 智永《真草千字文》 《等慈寺碑》 孙过庭《书谱》 《灵飞经》 张旭《古诗四帖》( 传) 怀素《自叙帖》 黄庭坚《松风阁》 米芾《蜀素帖》 赵孟\《道德经》 每一本字帖就相当于一副药品,可以治理不同的问题。 以上只是部份的推荐,这些书籍当然都可以买回来有空翻一翻,看一看。但现在的印刷技术比我们古人先进多了,我们能接触到的字帖也是非常多的,但究竟要如何选帖和临帖,要因人而异,所以最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选帖,先坚持学习一本,有了一定基础后再换帖。 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直接在下面留言或联系陈老师。谢谢。 作者:陈嘉强 作者本人声明:该文章独家发布于百家号平台,抄袭必究。 2.王羲之《十七帖》和孙过庭《书谱》,哪个好,哪个更出色为唐孙过庭述历代书法和论书法变迁的专著。 据闻原有三卷,但传世仅有上卷。纸本,草书。 纵二十七点二且米,横八百九十八点二四厘米。三百五十一行,三千五百余字。 衍文七十余字;〖汉末伯英〗下朗一百六十六字,〖心不厌精〗下阙三十字。此帖结体遭美,草法周祥,论书精辟,为有唐书坛巨制,后世奉为圭臬。 宋米芾云:〖作字落脚,差近前而直,此乃过庭法。〗孙承泽云:〖天真潇洒,掉臂独行,为有唐第一妙腕。 〗铃有〖宣和〗、〖政和〗、〖北海孙氏珍藏书画印〗、〖梁清标印〗、〖安岐之印〗、〖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宝〗等鉴藏印。帖前宋徽宗泥金书签〖唐孙过庭书谱序〗七字。 曾经宋王巩、王铣、宣和内府、元焦达卿、明严嵩、韩世能、清孙承泽、梁情标、安岐、清内府等收藏。后归北京故宫博物院,现藏台湾。 俗称〖真迹本书谱〗。刻本历来有〖薛刻本〗和〖安刻本〗。 另有〖太清楼本〗、〖嘉靖本〗、〖停云馆本〗、〖王烟堂本〗、〖钱氏多刻本〗等。《宣和书谱》、《书史》、《清河书画舫》等著录。 过庭《书谱》草书,当为规矩作草之范本。虽然亦以萦绕为主,但绝不故意造作,简约原则仍然未泯。 尤其两字连绵者不多,偶一为之,益增流美。使转有连有断,极有节奏展次。 用笔以圆笔宛转为主,间有方笔亦多情致。特别后半更见飘逸,顺文直下,一泻而成,字随笔转,笔以情动,可谓从心所欲矣。 学草书者,从《书谱》既可增益书学理论修养,又可窥得草法使转,望能于此多驻时日,加意摩娑为好。 3.草书集字千家诗南京哪个书有卖草书在唐代出现了以张旭、怀素为代表的狂草,成为完全脱离实用的艺术创作.狂草亦称大草,笔意奔放,体势连绵,如唐朝张旭《千文断碑》、 《古诗四道》,怀素僧《自叙帖》等等,,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书谱》字字区别,不相连接,而笔意活泼、秀媚。 “大草”与“小草”相对称,大草纯用草法,难以辨认,张旭、怀素善此,其字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清朝冯班《钝印书要》谈学草书法云:小草学献之、大草学羲之,狂草学张旭不如学怀素。 怀素的草字容易辨认,字迹清瘦见形,字字相连处亦落笔清晰易临。张旭字形变化繁多,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不易辨认,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韩愈《送高闲上人序》中提到张旭草书以“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而有动于心,必于草书挥毫发之”,故学张旭难。 4.王羲之行草书集古文当时太尉郗鉴让门生向王导求取女婿,王导叫门生到东厢下注意观察他的子侄。 门生回去后对郗鉴说:“王家的各位年青人都很好,只是他们听到来人是选女婿的,都神态矜持,只有一个人在东床上露着肚子吃饭,好像不知道这回事一样。”郗鉴说:“这个人正是最好的女婿!”一打听,就是王羲之,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他。 (王羲之)生性喜欢鹅,会稽有个寡居的老妇养有一只鹅,鸣叫声很好听,王羲之想买,没有买到手,就携同亲友驾车前往观赏。老妇听说王羲之要来,就(杀了)鹅烹菜,招待王羲之,王羲之叹息了一整天。 又曾在蕺山见到一个老妇,拿着六角竹扇出卖。羲之就在竹扇上写字,每把各写五个字。 老妇起初面有怒色。羲之就对老妇说:“只要说是王右军写的字,价钱可以要到一百钱。” 老妇照着他的话说了,人们争相购买。后来的一天,老妇又拿扇子来,羲之笑而不答。 他的书法为世人所重,都类似这种情况。 5.中国古代著名的字帖有:《兰亭序》、《九成宫醴泉铭》、《多宝塔碑》、《玄秘塔碑》、《黄州寒食诗帖》等。 1、《兰亭序》 兰亭集序是中国晋代(公元353年),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渚山下以文会友,写出“天下第一行书”,也称《兰亭序》、《临河序》、《禊帖》、《三月三日兰亭诗序》等。 公元353年4月22日(晋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距今已1661年),时任会稽内史的王羲之与友人谢安、孙绰等四十一人在会稽山阴的兰亭雅集,饮酒赋诗。 王羲之将这些诗赋辑成一集,并作序一篇,记述流觞曲水一事,并抒写由此而引发的内心感慨。这篇序文就是《兰亭集序》。 并挥写了一篇《兰亭集序》。 唐太宗对他推崇备至,曾亲撰《晋书》中的《王羲之传论》,推颂为“尽善尽美”。 还将临摹本分赐贵威近臣,并以真迹殉葬。 2、《九成宫醴泉铭》 《九成宫醴泉铭》是唐贞观六年(632)由魏征撰文、书法家欧阳询书丹而成的楷书书法作品(碑刻者不可考)。 现存于陕西麟游县博物馆。 《九成宫醴泉铭》叙述了“九成宫”的来历和其建筑的雄伟壮观,歌颂了唐太宗的武功文治和节俭精神,介绍了宫城内发现醴泉的经过,并刊引典籍说明醴泉的出现是由于“天子令德”所致,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盈”的谏诤之言。 《九成宫醴泉铭》结体修长,中宫收紧,四边开张,左敛右纵,化险为夷。字形随势赋形,左右结构作相背之势,上下结构上窄下宽,间架开阔稳定,气象庄严。 其布白匀整,字距、行距疏朗,为九宫最准者,全碑血脉畅通,气韵萧然。 《九成宫醴泉铭》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 3、《多宝塔碑》 《多宝塔碑》,全称《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佛塔感应碑》,是唐天宝十一年(752年)由当时的文人岑勋撰文、书法家徐浩题额、书法家颜真卿书丹、碑刻家史华刻石而成,是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此碑共三十四行,满行六十六字,内容主要记载了西京龙兴寺禅师楚金创建多宝塔之原委及修建经过。整体秀美刚劲,清爽宜人,有简洁明快,字字珠玑之感。 用笔丰厚遒美,腴润沉稳;横细竖粗,对比强烈;起笔多露锋,收笔多锋,转折多顿笔。结体严谨道密,紧凑规整,平稳匀称,又碑版精良,存字较多,学颜体者多从此碑下手,入其堂奥。 4、《玄秘塔碑》 《玄秘塔碑》,全称《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是唐会昌元年 (841年)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文,书法家柳公权书丹而成,为楷书书法作品。现今保存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共28行,每行54字。叙大达法师在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恩遇,以纪念大达法师之事迹而告示后人。 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且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 《玄秘塔碑》为柳公权书法创作生涯中的一座里程碑,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历来被作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影响深远。 5、《黄州寒食诗帖》 《寒食帖》又名《黄州寒食诗帖》或《黄州寒食帖》。是苏轼撰诗并书,墨迹素笺本,横34.2厘米,纵18.9厘米,行书十七行,129字,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那时苏轼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作了二首五言诗:“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 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两月秋萧瑟。 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 此帖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 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 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 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正如黄庭坚在此诗后所跋:“此书兼颜鲁公,杨少师, 李西台笔意,试使东坡复为之,未必及此。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寒食帖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玄秘塔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多宝塔碑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成宫醴泉铭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兰亭集序。 6.简述中国书法艺术的主要书体类别及代表人物中国书法的种类 书法在久远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树一帜的民族艺术,具有鲜明的特色和深厚的传统。 一般说书法分为篆隶楷行草五种书体。书体是和字体是密切相关的,书体是按字体的形状来创造的。 有什么样的字体就有什么样的书体,但是书体是有选择的,是选择美的字体的字形作为书法的载体。有些书法爱好者不懂得这个道理,在书法创作时按照字意去画字,把“山”字画成山的形,把“水”字画成水波的样子,这是违背书法艺术创作规律的。 还有的脱离汉字的字形去抽象创作,让欣赏者看不懂,这也是站不住脚。下边我对书体加以介绍: 我们的先祖曾用结绳记事,后来用利器刻划符号,考古学家在大约六千年的陕西省半坡村遗址,发现新石器时代陶片上有符号刻纹,距今五千多年的一些陶器上,刻有像太阳、月亮和山峰的象形符号,或称“图画文字”。 这些“文字” 差异很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规范逐渐走向统一。 (一)篆书 篆字分为大篆、小篆两种。 1.大篆 (1)甲骨文。是最早的文字,是(距今3千年)殷商时期,先民们预测凶吉祸福,记载占卜、祭祀等活动,刻在龟骨、兽骨上的文字。 甲骨文在历史上曾经失传过。直到公元1899年才在中药“龙骨”中被学者发现,以后在河南安阳古殷都废墟中陆续大量发掘出来,共有十多万片,在四千六百多个甲骨文单字中,已经辨识了一千七百多个。 镜头:对着甲骨文毛笔书丹的痕迹。安阳古殷都废墟遗址,及相关场地。 (2)钟鼎文。是在青铜器时代的商周,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又称为金文,钟代表乐器,鼎代表礼器。 周宣王时有位姓籀的太史对当时的文字进行了整理。籀文就是指钟鼎文,是真正的大篆, (3)石鼓文。 是战国时代秦国刻石。石鼓共十个,形似鼓状,今藏在北京故宫博物馆。 镜头:对着故宫石鼓文。 2.小篆。 李斯刻石。 早期文字处在初创阶段,尤其是甲骨文还不规范,一个字有多种写法,字中象形的成份较多,如其中的“马”字。 秦始皇统一文字后,小篆的写法就统一了。小篆字的结构成纵势,布白对称匀称,用笔中锋圆转,线条粗细变化不大,具有遒劲、圆润的美,被称为玉箸篆,象玉质的筷子。 相传在秦朝时篆字就有若干种。有鸟、虫、蛇头篆,这些篆书的起笔处画有鸟、虫、蛇头的形状。 书法艺术不是具象的再现客观事物,而是抽象的艺术。因此,这类书体只能在历史上昙花一现,不能成为真正的书法艺术。 就篆书的艺术而言钟鼎文、石鼓文结构奇古,融入了先民质朴的美,更受后人所喜爱。周宣王时的《毛公鼎》上共有32行,497字的铭文,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 此外,《大盂鼎》、《散氏盘》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二)隶书 隶书的代表作品主要有:汉《张迁碑》、《礼器碑》、《史晨前后碑》、《乙瑛碑》、《石门颂》等。 早在秦以前的竹简上就有隶书的初形,经过长期演化,当汉代发明和运用纸张以后,书写不再受窄长的竹木简的限制,毛笔的性能得到充分的发挥,隶书突破了秦篆单一中锋运笔,笔法很丰富,中锋和侧锋,方笔和圆笔,藏锋和露锋各显神通。笔画具有波、磔之美,最有代表性的是“蚕头”、“燕尾”的笔画,这样的线条标明当时的书家在观念上是要破除整齐划一的单调,求生动活泼的多样。 在字的结构上改变了小篆拟横扬竖的趋势,字势向横向伸展,成熟的汉隶在书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把汉字的基本型态确立下来了。隶书的总体风格是严整壮阔而又舒展灵动。 (三)草书 草书分为章草、今草、狂草。 1.章草的代表作有吴皇象《急就章》、《文武将队帖》、晋索靖《月仪帖》 草书是早于楷书的书体,章草始于篆书向隶书演化的过程中,隶书对章草的影响大些,所以又把章草称为草写的隶书。 章草的代表人物:汉代有史游、杜度、崔瑗、张芝、张旭、等人,三国有皇象、索靖等人。 2.今草的代表作很多,最有名的有,晋王羲之《十七帖》、唐朝孙过庭《书谱》等。 今草是从章草繁衍而来的。汉代张芝对创立今草起了很大作用,被称为“草圣”。 很可惜的是,现今没有他的墨迹。“今草”之名,是晋代为了和章草相区别起的名。 历代很多书法名家都善今草,黄庭坚、赵孟 、鲜于枢、祝允明、文征明、徐渭、张瑞图、傅山、王锋等书法大师都留下了许多墨宝。 草书笔画省略,相互萦带,便于快捷书写,以符号代替偏旁部首,既具有法度的规范性,又具有极大的灵活性。 是最善表达书者情感的书体。 3.狂草最有名的有唐朝张旭《古诗四帖》、唐朝怀素《自述帖》 狂草字的写法和今草是一样的,不同的是写得狂放,连带、省略更多,最能体现书者狂放的性情。 史称“颠张醉素”,是讲张旭、怀素常在醉酒后,笔飞墨舞,其狂草线条流走飞动,结体险绝,谋篇奇特,尤如夏云变幻莫测,痛快淋漓。 (四)行书 分为行楷和行草。 1.行楷。如:东晋王羲之《兰亭序》现代见到的王羲之的很多书法碑帖,并不是他的原迹,多是由后人临摹或集字而成的。 王羲之的原迹多数随葬在唐太宗墓中。唐李邕《麓山寺碑》、宋黄庭坚《松风阁诗》、宋米芾《苕溪诗卷》、元赵孟 《洛神赋》、明文征明《醉翁亭记》等 2.行草。 如:晋王献之《鸭。 7.各大家书法特点介绍中国书法字体分类 楷书 楷书又称正书,或称真书。 其特点是: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故名。始于东汉。 楷书的名家很多,如“欧体”(欧阳询)、“虞体”(虞世南)、“颜体”(颜真卿)、“柳体”(柳公权)、“赵体”(赵盂附)等。 宋宣和书谱:“汉初有王次仲者,始以隶字作楷书”认为楷书是由古隶演变而成的。 据传:“孔子墓上,子贡植的一株楷树,枝干挺直而不屈曲。”楷书本笔画简爽,必须如楷树之枝干也。 初期“楷书”,仍残留极少的隶笔,结体略宽,横画长而直画短,在传世的魏晋帖中,如锺繇的《宣示表》(左图)、《荐季直表》、王羲之的《乐毅论》《黄庭经》等,可为代表作。观其特点,诚如翁方纲所说:“变隶书之波画,加以点啄挑,仍存古隶之横直”。 东晋以后,南北分裂,书法亦分为南北两派。北派书体,带著汉隶的遗型,笔法古拙劲正,而风格质朴方严,长于榜书,这就是所说的魏碑。 南派书法,多疏放妍妙,长于尺牍。南北朝,因为地域差别,个人习性、书风迥然不同。 北书刚强,南书蕴藉,各臻其妙,无分上下,而包世臣与康有为,却极力推崇两朝书,尤重北魏碑体。康氏举十美,以强调魏碑的优点。 唐代的楷书,亦如唐代国势的兴盛局面,真所谓空前。书体成熟,书家辈出,在楷书方面,唐初的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中唐的颜真卿、晚唐的柳公权,其楷书作品均为后世所重,奉为习字的模范。 古人学书法有这一种说法:“学书须先楷法,作字必先大字。大字以颜为法,中楷以欧为法,中楷既熟,然后敛为小楷,以锺王为法”。 然根据多年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初学写字,不宜先学太大的字,中楷比较适合。 初唐三大书法家,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的楷书,都最适宜作中楷的临摹范本。 兹分别简介如后: 欧阳询的正楷,源出古隶,以二王体为基础,参以六朝北派书风,结体特异,独创一格,权威尤炽,其势力深入社会,几为学书的标准本。究其楷书特点,用笔刚劲峻拔,笔画方润整齐,结体开朗爽健。 他的楷书碑帖代表作有《九成宫醴泉铭》、《化度寺碑》碑等。 虞世南的楷书,婉雅秀逸,上承智永禅师的遗轨,为王派的嫡系。 虽源出魏晋,但其外柔内刚,沉厚安详之韵,却一扫魏晋书风之怯懦。其楷书代表作,当以《夫子庙堂碑》为最。 褚遂良的楷书,以疏瘦劲练见称,虽祖右军,而能得其媚趣。其字体结构看似非常奔放,却能巧妙的调和着静谧的风格,开创了前人所未到的境地,其楷书代表作,当以《雁塔圣教序》为最。 小楷,顾名思义,是楷书之小者,创始于三国魏时的锺繇,他原是位隶书最杰出的权威大家,所作楷书的笔意,亦脱胎于汉隶,笔势恍如飞鸿戏海,极生动之致。惟结体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仍存隶分的遗意,然已备尽楷法,实为正书之祖。 到了东晋王羲之,将小楷书法更加以悉心钻研,使之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界,亦奠立了中国小楷书法优美的欣赏标准。 一般说来,写小字与写大字是大不相同的,其原则上是:写大字要紧密无间,而写小字必要使其宽绰有余。 也就是说:写大字要能做到小字似的精密;而写小字要能做到有大字似的局促,故古人所谓“作大字要如小字,而作小字要如大字。”又苏东坡论书有“大字难于结密而无间,小字难于宽绰有余”的精语。 以上这些话怎么讲呢?因为我们通常写大字时,以为地位(面积)宽阔,可以任意挥洒,结果字体变成了松散空阔。写小字则正好相反,因为地空间太小,担心写不下就越难免要尽力局缩,往往局缩过当,反而变成蜷促。 这都是自然而然的心理现象,极易触犯的毛病。所以苏公“大小难能”这句话,正是针对这种神情而发,更是经验老到之谈。 写小字的重心与笔画的配合,则与大字无大差异。至于运笔,则略有不同。 小字运笔要圆润、娟秀、挺拔、整齐;大字要雄壮、厚重。大字下笔时用逆锋(藏锋),收笔时用回锋; 小字下笔时则不必用逆锋,宜用尖锋,收笔时宜用顿笔或提笔。 譬如写一横,起笔处或尖而收笔处则圆; 写一竖,起笔或略顿,收笔则尖;撇笔则起笔或肥而收笔瘦:捺笔则起笔或瘦而收笔肥,同时也要向左向右略作弧形,笔画生动而有情致;点欲尖而圆,挑欲尖而锐,弯欲内方而外圆,钩半曲半直。运笔灵活多变,莫可限定。 尤其是整篇字,要笔笔不同,而又协调一致,一行字写出来,错落有致,却又一直在一条线上,如是则行气自然贯串,望之如串串珍珠项链,神采飞扬。 小字为古代日用必需的书法,以前科举应试时,阅卷的人大半是先看字,然后再看文章。 字如不好,文章再好也要受影响。朝考状元、翰林,尤注重书法。 是故凡状元、翰林的小字,都是精妙的。一般读书,也都善写小字。 如今硬笔盛行,用毛笔写小字的人不多,但用硬笔临写小楷字帖有事半功倍的明显进效,因此想写好硬笔字,不妨找本好的小楷字帖,加工练习。定能打下坚实基础,裨益终身,受用不尽。 小楷字帖甚多,传世的墨拓中,要以晋唐小楷的声名最为显赫。其中通常包括了魏时锺繇的《宣示帖》《荐季直表》,东晋王羲之的《乐毅论》《曹娥碑》《黄庭经》王献之的《洛神赋十三行》、唐钟绍京的《灵飞经。 8.草书的发展史草书的发展史可以分为两个时期:创作期和集字期。 1、创作期。是指草书形成的汉代,经魏晋、至唐宋时期,大量的草书家创作了无数的草书作品,许多墨迹本、历代丛帖、个人丛帖、碑刻塌片留下了他们的手迹。 如南宋高宗赵构手中的《草书韵典》,又名《草书礼部韵宝》,是编按宋仁宗时所颁《礼部韵略》纂辑,其字形采自古帖,都是赵构一人所书。2、集字期。 宋人佚名撰《草诀百韵歌》,专门叙述草书写作法,以歌诀的形式介绍草书的偏旁结构,朗朗上口,便于记忆,以启初学。3、明代的范文明著写了《草诀辨疑》,针对《草诀百韵歌》中所未涉及未的内容,列举了古代书家其他字例、不同写法等等进行辨疑,目的是告知学者不必拘泥于一种方法,与《草诀百韵歌》唱了对台戏。 后来还有很多名家学者倾注精力,编纂草书结构、符号的歌诀,供初学者入门学习。 但发现草书构成规律和符号者,民国的于右任先生当属古今第一人。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