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唐诗三百首里没有李贺的诗现在大家读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一个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选编的,他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家入选《唐诗三百首》。 他所选编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据说很有权威性。就“蘅塘退士”这人的资料,我手中不多。 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写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其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飞翔之,白首也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从这可看出,《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家塾教材而也。 它与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博取功名的工具书了,可能出于这个原因,“蘅塘退士”认为“诗鬼”之诗不合符科举致仕的标准,从而打入冷宫。因为《沧浪诗话》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休不得”。 2.古诗:南园——(唐)李贺南 园① 【唐】李贺 男儿何不带吴钩, 收取关山五十州?② 请君暂上凌烟阁,③ 若个书生万户侯? 【作者】 790-816,字长吉,河南福昌(今河南宜阳)人.郡望陇西,家居福昌之昌谷, 因称李昌谷.其父名晋肃,“晋”、“进”同音,故因避父讳不得考进士,仅 任奉郎小官,愤懑不得志.其诗多感进伤逝之作,或寄情天国,或幻念鬼境, 世称“鬼才”.尤擅乐府歌行,词采瑰丽,意境奇特,富浪漫色彩.绝句多抒 写不平之感,笔意超纵.有《李长吉歌诗》,《全唐诗》存诗五卷. 【注释】 ①南园:昌谷南园为李贺读书处.其《南园》组诗十三首,写当地景物和杂感, 此为第五首. ②关山五十州:指当时藩镇割据、中央不能掌管的地区.《通 鉴·唐纪》载唐宪宗元和七年李绛云:“今法令所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 ③凌烟阁:在长安.唐太宗贞观十七年 (643)年画开国功臣二十四人于凌烟 阁. 【品评】 前两句用反问语气,“何不”直贯下句,从语法结构看,两个诗句连接起来是一个完整句子:男儿何不佩带吴钩去收取关山五十州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后两句又用反问语气,“请君”直贯下句,必须一口气读到底:请君到凌烟阁上去看看那些功臣中封过万户侯的有哪一个是书生呢?问而不答,留一悬念. 结合两问,看起来这位“书生”不再想当书生, 而是投笔从戎, 谋求以“收取关山五十州”的军功封万户侯了.这里面,当然有削平藩镇、实现统一的责任感.但对作“书生”没有出路的愤激之情,也表现得很强烈.在那山河破碎,战乱频仍的岁月里,一般地说,拿笔杆子不如“带吴钩”.何况李贺这位书生连考进士的资格也都因父亲的名字中有个“晋”字而被剥夺了呢?然而要立战功也并不容易.他反问道:“何不带吴钩?”那么,究竟“何不带吴钩”呢?以两问成诗,声情激越,为七绝创作别开生面.。 3.“诗鬼”李贺为何无缘《唐诗三百首》偶得闲暇,欲让小儿背唐诗。 不料他却说:“我不要背唐诗,我要看奥特曼。”闻听此言,心里着实恼火,这竖子!迫我淫威,小儿嘟着小嘴,手里却委实拿了奥特曼,心不在焉嘴上跟我读诵唐诗。 见此情形,我顿生凉意,哪有好心情教?罢了,就此吧。 回到书房,我却把《唐诗三百首》的目录仔细翻看了一篇。 看着看着,我蓦地发现,天!这里面竟然没有“诗鬼”李贺的一首诗。于是,我翻阅了另外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结果令我同样大失所望。 我那一刻竟然有些傻了,傻我自己,竟然不知《唐诗三百首》不曾录取“诗鬼”半句之诗。掩卷深思,不禁喟然长叹:天忌英才,让其早逝!人妒鬼才,又为那般?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座绮丽的高峰,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精华。 其诗歌浩如烟海,诗人层出不穷。这个朝代出现了“诗仙”、“诗圣”、“诗魔”、“诗鬼”、“诗狂”等大家。 不过作为晚唐代表诗人之一(另一个是李商隐)的李贺却无缘《唐诗三百首》,这的确让人无法理解和难以释怀。在我查看了《千家诗》里面,同样没有李贺之诗。 他的诗只有在《全唐诗选》里才有。这是一位颇有建树的天才诗人,他的诗歌思想深刻,风格独特,想象力丰富,意境诡异华丽,常用险韵奇字,与唐朝其他诗人风格迥然不同。 他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形成了自己的“长吉体”,对李商隐、温庭筠均具有很深的影响,形成了一个诗歌的新流派,是晚唐时代诗坛独放异彩之奇葩,对古代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诗鬼”李贺,字长吉。 生于唐德宗贞元六年(790年),死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816年)。生平多病而坎坷,英年不幸早逝,只活了27岁。 据《新唐书李贺传》记载:他7岁就能作诗,15岁时,所作乐府数十篇,被乐工配曲广为弹唱,名声轰动京城。当时的文坛大家韩愈、皇甫湜对其诗才存有怀疑,便一同登门,要李贺当面作诗。 李贺于是当即作诗一首,诗名为《高轩过》。二人大惊,称为奇才。 李贺显赫的名声与他的天才与并没有给他带来好运。尽管体弱多病勤奋不也:“虫响灯光薄,宵寒药气浓”,“日夕著书罢,惊霜落素丝”;又尽管其心怀大志:“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唱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鸣呃”。元和二年到五年李贺到长安应试考进士,一些忌才妒能之小人,于是散布流言,制造各种借口,认为李贺之父名“晋肃”,“晋”字与“进士”同音,触犯了家讳,不能应试。 这真应了欲加之罪,何患无词?韩愈代为不平,专为写了《讳辩》一文,主张“不讳嫌名”,但终究无济于事。李贺在备受排挤、压抑和无缘科仕的遭遇下,在饱受病痛的折磨家境的凄凉世态的炎凉下,最终在渭水寒光的凄凉中,走完了短暂的一生。 于元和十一年在他的老家昌谷告别了人世。人们为寄托哀思,说他离开人间,是因天帝新建白玉楼,要他撰写碑记。 这浪漫的后面,却透出人们对现实的无奈:人间不容,天上容。 李贺生前共有243首诗。 其诗交给好友沈子明,沈请杜牧作序,于是得以流传后世。他的诗作内容有一部份承袭了屈原楚辞《山鬼》、《国殇》、《悲回风》等篇的风骨,如《神旋曲》、《雁门太守行》还有他喜欢的《铜仙人辞汉歌》等;他的另一部分则很现实主义风格,如《老夫采玉歌》,反映了贫农生活的艰苦。 他以乐府诗著称,早年与诗人李益合称“乐府二李”。他的“天若有情天亦老”,“桃花乱落如红雨”,“雄鸡一唱天下白”等句都已成了千古绝唱。 这么一位杰出的诗人,他却无缘《唐诗三百首》。就连那些甚为平平如杜秋娘,不知其名的无名氏都有诗选入。 这的确是件怪事。现在大家读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是清代一个叫“蘅塘退士”的文人所选编的,他从浩如烟海的唐诗中精选了最具有代表性的诗家入选《唐诗三百首》。 他所选编的这本《唐诗三百首》据说很有权威性。就“蘅塘退士”这人的资料,我手中不多。 只是他在序中如此写道:“因专就唐诗中脍炙人口之作,择其尤要者,每体得数十首,其三百余首,录成一编,为家塾课本,俾童而飞翔之,白首也莫能废,较千家诗不远胜。从这可看出,《唐诗三百首》不过是家塾教材而也。 它与四书五经都成了科举制度读书人博取功名的工具书了,可能出于这个原因,“蘅塘退士”认为“诗鬼”之诗不合符科举致仕的标准,从而打入冷宫。因为《沧浪诗话》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休不得”。 “蘅塘退士”有权不喜欢长吉的诗,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喜欢。只是他用这种方式来对待一位生前遭受百般磨难的天才诗人,这是很不公平的。 这让我想起张爱玲不能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史一样的遭遇。难道这一切都仅仅是因为他们是人间少有的缘故吗?天!这是何其的不公哦……。 4.李贺的一首诗,有一句是“天若有情天亦老”求全诗,谢谢李贺在古今诗坛算是最不幸的人,猎功名如探囊取物,而徒望进士门槛兴叹,二十七岁即骑鹤而去。 留下的却是宏伟的诗篇。其诡谲的想象,奇特的象征,在大唐诗坛独树一帜。 斯人若非英年早逝,可与太白并辔绝驰。诗鬼鬼在那里?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 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 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 且就洞庭赊月色,将船买酒白云边。 诗鬼和诗仙的区别正在于此。 简单说“鬼气”从外部直观上表现为意象的非人间性,李白是仙界,李贺是地狱。从内在审美上是一种苦闷至死亡的悲怨,他常站在死的边缘来看世界,似乎用的是鬼眼望人间,用西方美学理论可以说是用逝去的理想来参照逝去的现实,在悲欣的层面上冷眼望世。 这样的体验使读者震撼,触及灵魂深处。 大约十年前,从朋友那里借回一册《昌谷集》,喜欢得不得了,就用了大半个月的时间,工工整整地手抄了一本;现在,它大概正躺在我的书堆的某一个角落里罢。 李昌谷的鬼气实在太重,我在不知不觉中也很蒙了一些,至今不去,虽然他的诗已经记不得几首。“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我常常因这样的诗句而忆起那逝去的少年时代的凄美的梦,感动得难过。 汪曾淇在西南联大的时候,以艺术感觉敏锐见赏于师友。有一回为人捉刀——就是做枪手,替朋友(像我这样学分老修不够的)写点东西。 任课老师闻一多不知就里,看完文章以后对汪的那哥们说:“靠,写得比汪曾淇还好。”那篇文章不知还能不能找到?好象就是关于李贺的,大意是说:李某人的诗和别人的不同,不同就不同在前前后后的诗人都习惯在白纸上工笔/写意,李诗人是在黑纸上泼洒。 有关系吗?有关系吧? 有时读李贺的诗,恍然觉得带有几分科幻的味道,像“玉轮轧露湿团光,鸾佩相逢桂香陌”,诗人的宇宙观念颇得精髓,写出“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的佳句。开个玩笑,若让诗人做个科幻家,我宁愿脑袋跟着转。 “我当二十不得志,一心愁谢如枯兰”,“长安有男儿,二十心已朽”这简直是李贺的弱冠宣言,却是极其绝望的。此种心态造就了其诗的病态美。 幽兰露,如啼眼。无物结同心,烟花不堪剪。 草如茵,松如盖。风为裳,水为佩。 油壁车,夕相待。冷翠竹,劳光彩。 西陵下,风吹雨。 李贺被称为“鬼”,除其诗歌中多写及天国鬼境、神仙鬼魅的原因之外,恐怕与他本人的相貌也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在《全唐诗》第392卷第007首李贺之诗《巴童答》中,他写道“巨鼻宜山褐,庞眉入苦吟。非君唱乐府,谁识怨秋深。” 可以从其诗中想见其“巨鼻”、“ 庞眉”的丑陋容貌。另外,在《新唐书》中也有这样的描写“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 留仙先生所谓“长爪郎吟而成癖”是所谓也。以长吉诡谲之诗,配此古寝之貌,“诗鬼”之号堪为确称。 5.过华清宫李贺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唐朝是在玄宗李隆基的手上发展到了它繁荣的顶峰然而又是在他的手上开始了唐帝国的衰落.这一切,华清—— 曾经是那么繁华的华清宫,是历史的见证人;这一切,都可以作证.正因为如此,中唐之后,多少文人墨客经这个地方,都忍不住要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历史感慨.一部《全唐诗》中,有多少以华清宫为题材的诗作啊! 李贺这首《过华清宫》是一首严谨的五言律诗.它主要刻画的是华清宫今日之冷落萧瑟,且追述了华清宫清寂冷落的开端,其冷落之原因也不言而自见前人曾云:“ 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著意见声色故议论者为最上.”前人又云:“诗文要含蓄不露,便是处.”这也就是“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李贺这首诗是得含蓄妙处的佳作. 诗的开头两句先从气氛上渲染:黯淡的月色,更增加夜的凄楚;在寂寞、凄凉的宫中居然传出似哭声般的乌鸦叫声,令人毛骨悚然.古人认为乌鸦是不祥物,经常用它来形容荒凉恐怖.如李商隐写隋堤之凄凉说:“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韩偓写泉州溪县经过兵火之劫后,这样形容当时情景:“水自潺湲日自斜,尽无鸡犬有鸣鸦.”都是以乌鸦来渲染凄凉.李贺这里写曾经是那样繁华热闹的华清宫,在凄清的月色下传出了乌鸦的悲鸣,那凄凉之状就如见如闻了. 接下去中间两联,承接着第一联的气氛,用精雕细刻的笔法,绘出华清宫的荒凉、冷落、萧瑟.那荒凉的雾霭岚气,笼罩着宫殿,使朱红色的格子窗也显得那么黯淡无光;石阶折断了,爬满了紫青色的苍苔. 这是宫室外边荒凉的情景.这一幅景象对宫室外边的满目荒芜的情形作了精确的刻画.写到这里,诗人还没有收住他那精细之笔,他驰骋幻想,用两个出色的细节写宫殿里边的冷落:桌子上,精致的玉碗里,还盛着残剩的酒液;银灯上罩着的灯纱,污点斑斑,破旧不堪.宫殿里的冷落更带着一种狼狈的气氛,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大概这是逃跑到四川去的皇帝跑之前还在寻欢作乐,酒宴上觥筹交错,灯烛辉煌;跑时来不及收拾一下,所以还留下这么副狼狈的情景吧! 这其中包含有深刻的讽剌,但含而不露,没有直接指斥他耽于逸乐,而是用两个细节来引动人的遐想. 清人方扶南认为本诗“结句佳”,这是很正确的,表面似乎是说:逃到蜀地去的皇帝还没有音讯时,温泉就长出野芹的叶芽了.这里实际上有两层深意:一是说明华清宫的凄凉不是今天始,而是由来已久,皇帝逃蜀之时已经开始凄凉;其二,更重要的是含蓄地点明造成华清宫这样凄凉冷落的,正是那逃亡蜀地的皇帝. 这首诗从多方面来刻画出华清宫凄凉的景象,它从气氛、宫殿外边、宫殿里边、凄凉的由来这不同侧面落笔,把华清宫的冷落萧瑟写得悲切感人,形成了具有悲剧美的意境.诗人之所以选取这个题材来加以描写,乃是由于诗人忧国忧时思想的表现,那曾经那么繁华的强大帝国,现在也就像华清宫一样没落了. 华清宫失去了往日的繁华,唐王朝也失去了往日的鼎盛.这,正是诗人主旨之所在.华清宫,在诗人笔下乃是唐王朝的缩影.李贺是关心着国家命运的,他并非像后人所描绘的那类“鬼”气遍身的诗人.。 6.《唐诗三百首》中有李贺的诗吗没有. 唐诗三百首最大限度地照顾了文化不高的人们对于诗歌这种艺术奇葩的向往和追求。它的编者蘅塘退士在序言里面明明白白的说明了编书的缘由和想法:他认为当时小学生用得教材《千家诗》存在许多缺点,比如选择不当,有好诗但是也有上不了台面的;就体裁上而言,也是个瘸子,只有近体诗没有古体诗。而且,《千家诗》把唐代和宋代的诗歌混杂在一起,实在是不合道理。就像童话大王郑渊洁,因为不满现在学校的教材而自己动手为他儿子编课本一样,这位蘅塘退士有巨大的奉献精神,他为了所有祖国的花朵能有更好的教材编写了《唐诗三百首》。而且,他做好事还不留名,只希望书能留传下去,也不署上自己的真实姓名。一直到将近两百年之后,人们才知道蘅塘退士的名字叫孙洙。 得益于巨大而丰富的唐诗资源和孙洙独到而且厚道的眼光,《唐诗三百首》虽然只收录了77位诗人的313首唐诗,但是不拘一格,博采众长,因而荟萃了唐诗的精华,非常好看。什么叫“螺丝壳里做道场”,怎么样才能在300首的篇幅中变化万方,包罗万象,《唐诗三百首》给我们提供了一个答案和可能。从内容上来看,这本书有雄浑苍凉、惨烈炫目的边塞诗,比如王昌龄的《塞下曲》: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同时,它也收录了甜美静谧的田园山水诗,比如王维的《青溪》,其中“声喧乱石中,色静深松里”一句曾经让我赞叹不已;从结构上来看,《唐诗三百首》既收录了《长恨歌》、《琵琶行》这样诗歌中的鸿篇巨制,同时更不缺少“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这样精致秀丽的小诗;在这些精选出来的诗作当中,我们能读到对大好河山的由衷热爱与赞美,能读到对于社会不公的愤怒于无奈,能够读到战争的残酷无情的可怕,也能体会到诸如爱人私语之类的美好东西。甚至,我们还可以看到我们对于国际友人的情意,钱起《送僧归日本》:上国随缘住,来途若梦行。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水月通禅寂,鱼龙听梵声。惟怜一灯影,万里眼中明。 这些艺术成就极高的唐诗的入选,表现出了孙洙对于唐诗的有着良好的理解力和鉴赏力,更为难得的是,在这本书当中也表现出了他的胸襟和气度。《唐诗三百首》第一篇是《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这是痴情皇帝唐玄宗在山东祭孔的时候所作的。但是《唐诗三百首》当中也收录了许多作者不为人所闻但写得非常漂亮的诗歌,比如无名氏的《杂诗》:“近寒食雨草萋萋,著麦苗风柳映堤。等是有家归未得,杜鹃休向耳边啼。”抒发的是身在异乡而不能回家的感伤之情;又比如西鄙人的《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则是对哥舒翰保卫边疆的赞美。这作者“西鄙人”,其实并不是一个人名,意思是“西域边境的劳动人民”,从高高在上的皇帝的大作,到西域边境老百姓的集体创作,《唐诗三百首》就这么着展现着其兼收并蓄的胸怀。我唯一不满的是,孙洙在这本好看的书当中竟然没有收入一首李贺的作品,真是让人百思不得其解,何以写出“雄鸡一唱天下白”的诗鬼竟然受到如此的冷遇。 7.求解李贺的“谣俗”诗词赏析 全文如下,不要出处,请知情者直接翻译原文 《全唐诗》 唐.李贺 上林胡蝶小,试伴汉家君。 飞向南城去,误落石榴裙。 脉脉花满树,翾翾燕绕云。 出门不识路,羞问陌头人。 作者简介 唐代诗人李贺(790~816)注音:lǐ hè 世称:李长吉、鬼才、诗鬼、李昌谷、李奉礼,与李白、李商隐三人并称唐代“三李” 自称:陇西长吉、庞眉书客、唐诸王孙李长吉 李贺,字长吉。祖籍陇西,生于福昌县昌谷(今河南洛阳宜阳县)。唐宗室郑王李亮后裔。虽家道没落,但李贺勤奋苦学,博览群书。凭借着出众的才华,顺利通过河南府试,获得“乡贡进士”的资格。但李贺的竞争者诽谤他,说他父名晋肃,当避父讳,不得举进士。韩愈曾为之作《讳辩》,对无耻的奥步进行了有力的驳斥,“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于国家之典”,指出李贺举进士无可厚非,并尖锐地讽刺“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但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仁和里杂叙皇甫湜》),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终不得登第。一生愁苦抑郁,体弱多病,只做过3年奉礼郎,因病27岁卒。他的诗作想象丰富,立意新奇,构思精巧,用词瑰丽,也有伤感情绪的流露,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大概是讲上林的蝴蝶娇小,陪伴着汉家君,飞到南城,翩然落在少女的石榴裙上,繁花荣盛,生于树枝,嗷嗷雏燕飞绕云层,少女迈着小碎步,走出门外,却不认识道路,娇羞脉脉,询问路上的人 8.李贺没考中进士的古诗竹 入水文光动,插空绿影春。 露华生笋径,苔色拂霜根。 织可承香汗,裁堪钓锦鳞。 三梁曾入用,一节奉王孙。 生:一作垂。 同沈驸马赋得御沟水 入苑白泱泱,宫人正靥黄。 绕堤龙骨冷,拂岸鸭头香。 别馆惊残梦,停杯泛小觞。 幸因流浪处,暂得见何郎。 李贺18岁左右,即已诗名远播,又最先为当时名公巨卿韩愈、皇甫湜所知。本可早登科第,振其家声,但“年未弱冠”,即遭父丧。当时,服丧“务必以三年全期为限,所以直到元和五年(810)韩愈才与李贺书,劝其举进士。该年初冬,21岁的李贺参加房式主持,韩愈参与组织的河南府试,并一举获隽,年底即赴长安应进士举。可是“阖扇未开逢猰犬”,妒才者放出流言,谓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犯“嫌名”。尽管韩愈“质之于律”“稽之于典”为其辩解,终无可奈何,贺不得不愤离试院。 9.为什么在唐诗三百首中没有李贺的诗楼主要知道唐诗三百首是干什么用的,谁编的,什么什么编的,就不难理解李贺的诗被排除在外的原因了。 唐诗三百诗并不是给成人看的诗歌鉴赏集(那样不收李贺之诗是天理难容的),而是给小孩子学文化的启蒙教材,而此类教材选诗必然需要以下几个特点,偏偏是李贺不适合的: 一、要格律工整、经典、易学。 古人学作诗,是从“和诗”学起的。 你看看红楼梦里GGMM们如何起诗社,就知道何为和诗了。就是你先找个经典诗歌作为范本,去掉内容,留下韵脚,然后改头换面成自己的内容。 比如《春晓》,你就按“XXXX晓,XXXX鸟。XXXX声,XXXX少”来填空即可。 这种严格地和法叫“步韵”。当然也有用同样韵脚,但不按上述顺序的和法,叫“从韵”。 另外还有不用原字,但押同时韵的和法,叫“依韵”。但小孩子学作诗,还是从严格的“步韵”开始比较容易些。 但李贺的诗就麻烦了,这家伙很少写格律严整的新诗不说,关键是酷爱用险韵僻字(古人用险韵是为炫技)。 比如让我们挑几首李贺的名诗加进唐诗三百首,大家恐怕首先想到的会是“黑云压城城欲摧”这首。 但很不幸,该诗最终韵脚押在“死”字上。你如果以该诗为范本,逼着“不知生焉知死”的天真儿童以“死”字为韵来写诗,估计他们只有“免冠徒跣以头戗地”的份儿了! 二、要通俗易懂,儿童能理解。 您不也让孩子从“鹅鹅鹅,曲项向天歌”学起的吗?小孩儿易于理解。虽然同样的诗,成人体味的比儿童更深刻,但起码你得让孩子大概其知道是什么意思。 可李贺的诗偏偏用词生僻,说实话也比较拗口,而且经常意境悲凉沧桑。比如“天若有情天亦老”这句,毛太祖这种历经天翻地覆历史变革的人看了会感慨万千,甚至借来用到自己诗里。 但不知情为何物、老之将至的小孩子看了,你觉得能体会到个中滋味吗? 三、要思想健康向上,体现儒家主流价值观。 中国古人是借学诗来学作人的。 有钱人家请你当师傅,你拿课本教孩子,是为了让他们思想向四书五经靠拢,以便长大后追求功名利禄的。 因此对教材的导向性是非常重要的。 而李贺一生怀才不遇,霉运连连,自己更是愤世嫉俗,常作排斥主流价值之言。比如他的那些马诗写得也很好啊,但你仔细品味下,充满失意的激愤。 这样的倒霉蛋,这样的怨愤诗,你要拿来教小孩子,估计东家第二天就得让你丫走路。 今天不也一样,顾诚的诗写得很好呀,但想收进小学课本可就。 编唐诗三百首的蘅塘退士是个基层公务员,老实巴交的那种老夫子,而且又生活在乾隆那个文字狱盛行的年代。 哪怕是编古诗,谁知道你是不是想讽今?选错了违背主流思想的作品,轻则掉脑袋,重则九族跟着掉脑袋。 所以,长吉兄,不好意思哈! 总之,“诗鬼”之诗,妖气太重,儿童不宜!呵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