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孤注一掷什么意成语:孤注一掷 拼音:gū zhù yī zhì 解释:把所有的钱一次押上去,决一输赢。 比喻在危急时用尽所有力量作最后一次冒险。 出处:《宋史·寇准传》:“博者输钱欲尽,乃罄所有出之,谓之孤注。 ”《晋书·何无忌传》:“刘毅家无担石之储,樗蒲一掷百万。” 示例:无如他被全台的公愤逼迫得没有回旋余地,只好挺身而出,作~了。 (清·曾朴《孽海花》第三十二回) 近义成语:破釜沉舟、铤而走险、垂死挣扎 反义成语:举棋不定、瞻前顾后 歇后语:赌场里的赌棍——孤注一掷 灯谜面:“抛却此生泪独流”,谜底:“孤注一掷”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贬义 英文:neck or/of nothing 故事:北宋初年,辽国肖太后亲率大军南下侵宋。 宰相寇准坚持抗战,并请宋真宗到澶州督战,宋军士气高昂,连连获胜,逼迫辽宋讲和。 王钦若嫉妒寇准,在真宗面前讲皇上亲征是孤注一掷,这样做是太危险了 常用程度(1:最小;3:最大):3。 2.成语“孤注一掷”是由什么故事得来的北宋真宗年间,北方的游牧民族契丹人进犯 中原,各地边防的告急文书像雪片一样飞往京城。 这些告急文书汇集到宰相寇准的手中后,他并不 向皇帝报告,因为他心中早就拿定了主意。后来, 有人直接向皇帝汇报了紧急军情,这可把皇帝急 坏了,马上召见寇准,向他询问军情。 寇准向皇帝报告完军情,对皇帝说:“陛下打 算击退敌兵,五天之内即能办到,但是,得请您亲 自到前线督战。” 听了寇准的建议,皇上心中颇为犹豫,便上朝 召集文武百官商议对策,但众大臣也议论纷纷,有 的建议迁都,有的建议讲和。 皇帝权衡再三,觉得 寇准的建议是唯一可行的,便来到澶渊前线。 宋 军士兵见皇帝亲临军中,顿时士气倍增。 而疲惫 的契丹军看到宋军威武雄壮、戒备森严,自己先乱 了阵脚。 随即,宋真宗住进了行宫,他派内侍到军中了 解寇准的动向。 内侍报告说:“寇丞相并没什么实 质性的动作,只是经常与杨学士饮酒赋诗。” 宋真宗听了并不恼火,反而高兴地说:“寇准 有必胜的把握,我可以放心了。 ” 果然,寇准亲自指挥宋军把契丹军打得节节 败退,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为此,宋真宗对寇准 更加信任。 寇准为官清廉,可谓文韬武略,一切都从国家 利益出发,所以在选拔官员时,从不问他们的资历 如何,而只看才能怎样,深得朝廷重用,对此,副宰 相王钦若非常妒忌。 一次,宋真宗因事将寇准和王钦若一同召进 宫中,商议完事情,寇准离去时,宋真宗用亲切的 眼光目送寇准。 王钦若把这些看在眼里,马上别 有用心地对宋真宗说: “寇准曾拿陛下您当赌注,您没有想到吗?譬 如赌博,赌徒快把钱输光了,往往把剩下的钱全部 押上,这就是孤注。 在与契丹人的交兵中,寇准让 您亲临澶渊前线,置您于数十万敌军之前,这不就 是把您当成孤注作那最后的一掷吗(澶渊之役,准 以陛下为孤注与敌博耳)?现在想来,那可实在太危险啦!” 王钦若的一席话说得宋真宗后背直透凉风, 不觉后怕起来。 心想如果打不败契丹军,自己不 就要困在前线,甚至当了俘虏了吗? 宋真宗听信了王钦若的谗言,不久便将寇准 贬出京城去做地方官,并且与契丹国订立了屈辱 的澶渊之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