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火字的诗句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 春夜喜雨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忆江南(江南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 春望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赋得古原上草送别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诗经 @知识延展回答@ 山上层层桃李花,云间烟火是人家。银钏金钗来负水,长刀短笠去烧畲。---竹枝词 刘禹锡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 青玉案 元夕 寒食后,酒醒却咨磋。休将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苏东坡《望江南》 2. 带“火”字的诗句有王安石《渔家傲》词中“灯火已收正月半,山南山北花撩乱”;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天上传新火,人间试新衣” 笙歌十里岩前去,灯火千门月下归”, “休道朝中太师威如火,更有路上口似碑”, “多少伤怀往事,隔溪灯火人家”, “日落长沙天已暮,寒烟猎火中原路”, “寒食风霜最可人,梨花渔火一时新 张继《枫桥夜泊》诗中“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杜甫的《春望》一诗中“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居易《草》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青玉案》词中“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3. 火 字开头的诗句火德云官逢道泰,天长地久属年丰。《大酺》杜审言 火乌日暗崩腾云,秦皇虎视苍生群。《白虎行》李贺 火照西宫知夜饮,分明复道奉恩时。《长信秋词五首》王昌龄 火不热真玉,蝇不点清冰。《反鲍明远《白头吟》》白居易 火翻红尾旆,冰卓白竿枪。《渭村退居寄礼部崔侍郎翰林钱舍人诗一百韵》白居易 火发城头鱼水里,救火竭池鱼失水。《偶然二首》白居易 火树风来翻绛艳,琼枝日出晒红纱。《山枇杷》白居易 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韩愈 火鳅东掣千寻锁,铁马西驰半段枪。《书钱唐七月廿三日事(至正丙申)》杨维桢 火烛黯欲尽,窔奥安可量。《游五泄六首》陶望龄 火煨榾柮啖蹲鸱,藜羹麦饭地黄酒。《南滁大雪歌》屠隆 火乌入海阴液升,鹑蛇受约不敢腾。《僧道士蒋玉壶长歌》刘基 火焚马蹴百战场,尽是尽时歌舞处。《和陈器之诗四首·吊连昌》张耒 火龟莫视兆,叶吉庸奚疑。《次韵傅景夏见赠兼简徐季益》张鎡 火云午尤奇,水风晚更清。《送张巨山》朱翌 火尽无茶味,更长过烛心。《用韵寄龙江》萨都剌 火云蒸雨无逃处,乞与行人数亩阴。《道边松》曾丰 火乘云气不为崇,风挟水声来解纷。《前仁和郑大夫载酒携文过我妙山逆旅中》曾丰 火云大江沸,烈日群山赪。《出伏调潘十》张耒 火与金水同,其石为铄粹。《和赵晋臣敷文积翠岩去纇石》辛弃疾 火铃空灭没,星斗晓阑干。《步虚词五首》徐铉 火老金尚伏,雨过筑场壤。《迟往泉店杀麦》苏辙 火耕水耨古常然,汉水鱼多去满船。《襄阳古乐府二首·襄阳乐》苏辙 火乾既许暖关膈,冰冷当知解烦燠。《大柿行》王之道 火云射地人不暍,谁知利欲所熏灼。《飞雪亭》魏了翁 火蒸妃合卺,金铸母生子。《水图诗寿王丞相》项安世 火在内而刑寡妻,风行外而令庶黎。《首尾吟》邵雍 火炎几车薪,难救一杯水。《出门》李复 4. 带“火”字的诗句有《草》白居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枫桥夜泊》张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元结《贼退示官吏并序》: 令彼征敛者,迫之如火煎。 李颀《听董大弹胡笳声兼寄语弄房给事》:古戍苍苍烽火寒,大荒沈沈飞雪白。韩愈《山石》:僧言古壁佛画好,以火来照所见稀。 韩愈:《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火维地荒足妖怪,天假神柄专其雄。韩愈:《石鼓歌》:雨淋日炙野火燎,鬼物守护烦[扌为]呵。 牧童敲火牛砺角,谁复著手为摩挲?高适:《燕歌行并序》:校尉羽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李颀:《古从军行》: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王维:《洛阳女儿行》:春窗曙灭九微火,九微片片飞花琐。杜甫:《春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孟浩然:《清明日宴梅道士房》:丹灶初开火,仙桃正发花。祖咏:《望蓟门》:沙场烽火侵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淄”去三点水加草头)。李商隐:《隋宫》:於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 白居易:《问刘十九》: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张祜:《题金陵渡》: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5. 描写火的古诗词有哪些火 [唐] 杜甫 楚山经月火,大旱则斯举。旧俗烧蛟龙,惊惶致雷雨。 爆嵌魑魅泣,崩冻岚阴昈,罗落沸百泓,根源皆万古。 青林一灰烬,云气无处所。入夜殊赫然,新秋照牛女。 风吹巨焰作,河棹腾烟柱。势俗焚昆仑,光弥焮洲渚。 腥至焦长蛇,声吼缠猛虎。神物已高飞,不见石与土。 尔宁要谤讟,凭此近荧侮。薄关长吏忧,甚昧至精主。 远迁谁扑灭,将恐及环堵。流汗卧江亭,更深气如缕。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