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鉴赏胡世将的“酹江月”这首词本词有两个特别之处。 第一,南宋词大都作于东南半壁,出于西北川陕前线的绝少。词题云 “秋夕兴元使院作”,表明写作时间是胡世将自成都初至兴元时。 兴元,秦时名南郑,为汉中郡治所 在,今为陕西汉中市。第二,绍兴八年,赵构、秦桧与金和议,丞相赵鼎、参知政事刘大中等因反对和 议而倶遭罢黜,上书请斩秦桧之头以谢天下的胡铨还远谪岭外。 奏疏对这次和战之争反映很多,但 在词中反映的不多。胡世将此词痛惜“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是以鲜明的态度反对屈辱的和议, 为爱国之词。 而且,胡世将以方面之任主战反和,并非徒为空言。绍兴十年五月,金人毁约,挥兵南 下西进。 西进的一路直趋陕西,所至州县迎降,远近大震。 有将领提议弃河池以躲避金兵,胡世将 愤然指所居大帐曰:“世将誓死于此! ”决不后退半步。 他和吴磷一起屡挫金兵,使金人由是不敢度 陇。对于保卫西北战线,胡世将是立了一功的。 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词中所表达的反对和议、力主 恢复的志向。由于上述这两点,这首《酹江月》在南宋初年的爱国词中就颇值得一提了。 此词为感时而发,指斥和议之非,期待有能之士能实现恢复大业。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此词亦可 称“兴元怀古”。 不过东坡赤壁词主要追怀周瑜,此词追忆的是几个与此地相关的历史人物。一是“三 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项羽入关后分秦地为三,因此关中又称为三秦。 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 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二是“拜将台欹,怀贤阁杳”。 怀贤阁为纪念北伐到此的诸葛亮而设。三 是“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一范一韩,即范仲淹与韩琦。这些历史人物,功绩显赫。 在“神州沉陆”、北宋沦亡之后,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免令人想起于此为国立功 的上述先贤。 这也是初到兴元、作为边帅的胡世将在怀古咏志,表示他希钦和追慕的目标。 但在首句 “神州沉陆”之后,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实是在为当今没有如此人物感到遗憾。下面说“汉 家三杰”已成“往事”,一“欹”一“杳”的拜将台和怀贤阁,都是暗寓“时无英雄”之慨。 当时张浚是主战 派有名声的领袖,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自请宣抚川陕。可惜他志大才疏,轻师失律。 建炎四年九月, 他所指挥的军队被金兵败于富平(今属陕西),从此关、陕丧失不可复。胡世将念此败兵之伤想彼和议之 痛,和贝排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内心更觉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赢得头如雪”1%胡世将不算 什么“中兴名臣”,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亦颇有气度。 “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写出了西北战场 特有的边塞气氛。篇末怒斥和议之非,情怀激烈,显示其内心的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 2.如何鉴赏胡世将的“酹江月”这首词胡世将这首《酹江月》之前有两点背景值得一提。 第一,南宋词大多出于东南半壁,在欣赏出于西北川陕前线的绝少。乾道八年(1172)陆游在南郑从军,秋日登高遥望长安南山创作了《秋波媚》诸词,为南宋词传来了西北边塞的鼓角之声。胡世将这首词,最早收录在《陕西通志 》,比陆游诸词要早三十余年。 绍兴九年(1139)七月,在陕西与金对峙七年的南宋名将、川陕宣抚使吴玠卒后,胡世将代领其职,统率陕西诸军担负起保卫川蜀门户的职责。词题云“秋夕兴元使院作 ”,说的是此词作于胡世将自成都初至兴元时。兴元,秦时名南郑,为汉中郡治所在,今为陕西汉中市 。建炎二年(1129)张浚首任川陕宣抚使,即治兵于兴元,上疏言 :“汉中实形势之地,前控六路之帅,后据两川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号令中原 ,必基于此 。”此后历任川陕宣扶使,就常以兴元为驻地(吴玠则移治于河池,今甘肃徽县)。 第二,绍兴八年,赵构、秦桧与金和议,此时反对和议的丞相赵鼎、参知政事刘大中等俱遭罢黜,上书请斩秦桧之头以谢天下的胡铨也被贬到岭外。当时这场重大的和战之争可详见于大量的奏疏,反映在词中可惜不多。在这不多的主战反和词中,自然应首推岳飞的《小重山 》。胡世将此词痛惜“奈君门万里,六师不发 ”,亦以鲜明的态度反对屈辱的和议,堪称岳词的后继,与东南的爱国词互相应和,声气相通。而且,胡世将以方面之任主战反和,并非徒为空言。绍兴十年五月,金人破坏和议,分兵两路分别南下西进。西进的一路直趋陕西,所至州县迎降,远近大震。诸将中有建议放弃河池以避金人兵锋的 。胡世将愤然曰:“世将誓死于此 !”这表达了他决不后退半步。他依靠吴玠之弟吴璘 ,屡挫金兵,使金人从此不敢度陇。 对于保卫西北,胡世将是有功劳的。他以实际行动实践了在此词中表达的反对和议力主恢复中原的志向。 由于上述这两点背景,在南宋初年的爱国词中,这首《酹江月》就值得一提,不应淹没无闻。 此词为感时而发所作,斥责和议之非,期待有抱负才能的报国之士实现恢复中原的大业。固它用东坡赤壁怀古韵,故此词亦可称“兴元怀古 ”。不过东坡赤壁词主要追思怀念周瑜,此词则追怀与当地有关的好几个历史人物。(一)“三秦往事,只数汉家三杰。” 项羽入关后分秦地为三,后因称关中为三秦。汉家三杰,就是辅助刘邦夺取天下的张良、萧何与韩信。刘邦于秦亡后被项羽封为汉王,定都南郑。后来他听从萧何建议,在南郑为韩信筑坛拜将。刘邦后来出关向东讨伐项羽,并最终取胜,主要就是依靠了张良、萧何、韩信。”(二)“拜将台欹,怀贤阁杳。”怀贤阁是纪念三国时北伐至此的诸葛亮。这是因为诸葛亮几度北伐,即驻兵汉中以出斜谷,而且死后葬于汉中的定军山。陆游《感旧》诗记南郑两个胜迹,就是拜将坛与武侯庙。”惨淡遗坛侧,萧条古庙壖 。”自注:“拜韩信坛至今犹存。沔阳有蜀后主所立武侯庙”怀贤阁建于斜谷口,北宋时犹存 。《苏轼诗集》卷四有诗题曰 :“是日至下马碛 ,憩于北山僧舍,有阁曰怀贤,南直斜谷,西临五丈原,诸葛孔明所从出师也。”(三)“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一范一韩,指的是北宋时驻守西北边境的范仲淹与韩琦。仁宗康定元年(1040),范仲淹与韩琦同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 ,为抵御西夏、巩固西北边防起了重要作用。朱熹《五朝名臣言行录》卷七:“(范)仲淹与韩琦协谋,必欲收复灵夏横山之地,边上谣曰 :‘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这些历史人物,有的成就大业,有的北伐中原,有的威震边陲。在“神州沉陆 ”、北宋沦亡之后,面对“北望长安应不见,抛却关西半壁”的山河残破的形势,不能不令人临风怀想古来于此为国立功的上述先贤。这时作为边帅初到兴元的胡世将怀古感时,以表达他希钦和追慕的先贤感情。但在首句“神州沉陆”之后,紧接着“问谁是、一范一韩人物 ”,这么写实是在深慨当代没有这样的人物。紧接着下面说“汉家三杰”已成“往事 ”,拜将台与怀贤阁则一“欹”一“杳 ”,都是暗寓“时无英雄 ”之慨。当时张浚是个名望很高的主战派领袖,主张“中兴当自关、陕始 ”,自请宣抚川陕。可惜他志大才疏,对金兵作战常失利。建炎四年九月,他所指挥的五路之兵四十万人与金兵交战合溃败于富平(今属陕西 ),至追此关、陕丧失不可复。胡世将上痛和议之非,近伤富平之败,和则非计,战则非能,抚今怀古之余 ,内心更加感到自己责任重大,既愤且忧,自然“赢得头如雪”了。以功业论,无疑胡世将还算不上什么“中兴名臣”。但此词忧怀国事,着眼大局,不失阃外边帅的气度。“塞马晨嘶,胡笳夕引”两句,也很好体现了西北战场特有的边塞气氛。篇末写怒发上指,阑干拍遍,情怀激愤,这么写显示内心忧愤既巨且深,再也无法平复了。 3.宋词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作者】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谥号“文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赏析】 这首被誉为“千古绝唱”的名作,是宋词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作品,也是豪放词最杰出的 代表。它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七月,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游黄风城外的赤壁矶时所作。 此词对于一度盛行缠绵悱恻之风的北宋词坛,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 开篇即景抒情,时越古今,地跨万里,把倾注不尽的大江与名高累世的历史人物联系起来,布置了一个极为广阔而悠久的空间、时间背景。它既使人看到大江的汹涌奔腾,又使人想见风流 人物的卓荦气概,并将读者带入历史的沉思之中,唤起人们对人生的思索,气势恢宏,笔大如 橼。接着“故垒”两句,点出这里是传说中的古赤壁战场,借怀古以抒感。“人道是”,下笔 极有分寸。“周郎赤壁”,既是拍合词题,又是为下阕缅怀公瑾预伏一笔。以下“乱石”三 句,集中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陡峭的山崖散乱地高插云霄,汹涌的骇浪猛烈搏击着江岸,滔滔的江流卷起千万堆澎湃的雪浪。这种从不同角度而又诉诸于不同感觉的浓墨健笔的生动描写,一扫平庸萎靡的气氛,把读者顿时带进一个奔马轰雷、惊心动魄的奇险境界,使人心胸为之开阔,精神为之振奋!煞拍二句,总束上文,带起下片。“江山如画”,这明白精切、 脱口而出的赞美,是作者和读者从以上艺术地提供的大自然的雄伟画卷中自然得出的结论。 以上写周郎活动的场所赤壁四周的景色,形声兼备,富于动感,以惊心动魄的奇伟景观,隐喻 周瑜的非凡气概,并为众多英雄人物的出场渲染气氛,为下文的写人、抒情作好铺垫。 上片重在写景,下片则由“遥想”领起五句,集中笔力塑造青年将领周瑜的形象。作者在历史 事实的基础上,挑选足以表现人物个性的素材,经过艺术集中、提炼和加工,从几个方面把人 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据史载,建安三年,东吴孙策亲自迎请二十四岁的周瑜,授予他“建威中 郎将”的职衔,并同他一齐攻取皖城。周瑜娶小乔,正在皖城战役胜利之时,其后十年他才指挥了有名的赤壁之战。 此处把十年间的事集中到一起,在写赤壁之战前,忽插入“小乔初嫁了”这一生活细节,以美人烘托英雄,更见出周瑜的丰姿潇洒、韶华似锦、年轻有为,足以令人艳羡;同时也使人联想到:赢得这次抗曹战争的胜利,乃是使东吴据有江东、发展胜利形势的保证,否则难免出现如杜牧《赤壁》诗中所写的“铜雀春深锁二乔”的严重后果。这可使人意识到这次战争的重要意义。“雄姿英发,羽扇纶巾”,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束装儒雅,风度翩翩。纶巾,青丝带头巾,“葛巾毛扇”,是三国以来儒将常有的打份,着力刻画其仪容装束,正反映出作为指挥官的周瑜临战潇洒从容,说明他对这次战争早已成竹在胸、稳操胜券。“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抓住了火攻水战的特点,精切地概括了整个战争的胜利场景。词中只用“灰飞烟灭”四字,就将曹军的惨败情景形容殆尽。 以下三句,由凭吊周郎而联想到作者自身,表达了词人壮志未酬的郁愤和感慨。“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倒装句,实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此句感慨身世,言生命短促,人生无常,深沉、痛切地发出了年华虚掷的悲叹。“人间如梦”,抑郁沉挫地表达了词人对坎坷身世的无限感慨。“一尊还酹江月”,借酒抒情,思接古今,感情沉郁,是全词余音袅袅的尾声。“酹”,即以酒洒地之意。 这首词感慨古今,雄浑苍凉,大气磅礴,昂扬郁勃,把人们带入江山如画、奇伟雄壮的景色和深邃无比的历史沉思中,唤起读者对人生的无限感慨和思索,融景物、人事感叹、哲理于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4.唐诗宋词赏析月亮是诗词中永恒的意象,尤其在古代,以月抒情,以月言愁的诗词则更多。 一 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发出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僧仲殊《南柯子。忆旧》 3.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牛希济《生查子》 4. 惆怅小莺残月。相别。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二 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便营造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的呈现在读者面前。 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晏几道《临江仙》 三 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的那莫名的惆怅。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 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啼春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春恨》 四 借“新月”写忧愁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已《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 写得淋漓尽致。 五 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 六 借“皓月”写忧愁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姜夔《踏莎行》 作者借助皓月洒下的清辉,营造出清冷的意境,同时,很自然的将难以排解的忧愁流露出来,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 七 借“斜月”写忧愁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晏几道《蝶恋花》 词人借助斜月这一意象,在点明长夜难眠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婉的气氛。于是,早对故旧往事的执着追怀中,抒发了缠绵的忧愁和感伤之情。 此外,还有借助“秋月”“素月”等意象,来抒发词人心中的无限感伤和凄婉惆怅之情的,这里不再例举。 总之,古人把那份悲愁的情愫,寄寓空中不同姿态的月亮。无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素月”等等,在古人的笔下都含悲带愁,通过这些意象,使那多愁善感的一个个古人跃然纸上。 5.宋词赏析岳飞《满江红》赏析 [b]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同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憾,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b] ——————————— [b]【注释】[/b] 怒发冲冠:形容愤怒至极。潇潇:形容雨势急骤。 长啸:感情激动时撮口发出清而长的声音,为古人的一种抒情这举。等闲:轻易,随便。 靖康耻:宋钦宗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虏走徽、钦二帝。贺兰山:在今宁夏回族自治区。 天阙:宫殿前的楼观。 [b]【译文】[/b] 我怒发冲冠,独自登高凭栏,阵阵风雨刚刚停歇。 我抬头远望天空一片高远壮阔。我禁不住仰天长啸,一片报国之心充满心怀。 三十多年的功名如同尘土,八千里经过多少风云人生。好男儿,要抓紧时间为国建功立业,不要空空将青春消磨,等年老时徒自悲切。 靖康年间的奇耻大辱,至今也不能忘却。作为国家臣子的愤恨,何时才能泯灭!我要驾上战车,踏破贺兰山缺。 我满怀壮志,发誓喝敌人的鲜血,吃敌人的肉。待我重新收复旧日山河,再带着捷报向国家报告胜利的消息。 [b]【赏析】[/b] 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诵千古的名篇。表现了作者大无畏的英雄气慨,洋溢着爱国主义激情。 绍兴六年(公元1136年)岳飞率军从襄阳出发北上,陆续收复了洛阳附近的一些州县,前锋逼北宋故都汴京,大有一举收复中原,直捣金国的老巢黄龙府(今吉林农安,金故都)之势。但此时的宋高宗一心议和,命岳飞立即班师,岳飞不得已率军加到鄂州。 他痛感坐失良机,收复失地、洗雪靖康之耻的志向难以实现,在百感交集中写下了这首气壮山河的《满江红》词。生于北宋末年的岳飞,亲眼目睹了华夏的山河破碎,国破家亡,他少年从军,以“精忠报国”、“还我山河”的已任。 转站各地,艰苦斗争,为的是“收拾旧山河”。这首词所 抒写的即是这种英雄气。 上片通过凭栏眺望,抒发为国杀敌立功的豪情,下片表达雪耻复分,重整乾坤的壮志。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了少年路云和月,莫等洒、白了了少年头,空悲切。 “三十”两句,自伤神州未复,劝人及时奋起,可为千古箴铭,而“八千里路”严峻激烈的复国征战,尚露热血之奋搏,遂以“莫等闲”自我激励,实现其驱除胡虏,复我河山之壮志。 [b]【作者简介】[/b] 岳飞(1103年3月24日—1142年1月27日) ,民族英雄、军事家、抗金名将,汉族人。 字鹏举,谥武穆,后改谥忠武。河北(今河南)相州汤阴县永和乡孝悌里人(今安阳市汤阴县城东30里的菜园镇程岗村)。 岳飞20岁投军抗金。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桧以“莫须有”(或许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于临安风波亭。 他死于南宋高宗年间,时年三十九岁。1162年,宋孝宗时诏复官,谥武穆,宋宁宗时,追封高宗的抗金诸将为七王,而岳飞封为鄂王,为宋七王之一。 后改谥忠武,已尽“忠孝节义”,并留有《岳武穆集》(又称《武穆遗书》)。 岳飞作为我国历史上的民族英雄,其精忠报国的精神深受中国各族人民的敬佩。 其在出师北伐、壮志未酬的悲愤心情下写的千古绝唱《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 臣子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至今仍是令人士气振奋的佳作。其率领的军队被称为“岳家军”,金人流传着“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名句,表示对“岳家军”的最高赞誉。 岳飞出生于北宋相州(今安阳)汤阴(今河南汤阴县)的一户佃农家里,青年时代,正遇上金女真贵族对宋发动大规模掠夺战争。他亲眼目睹北宋灭亡前后的惨痛史实,和当时中原沦陷区的人民呼吸相通,有坚决抗击女真贵族民族压迫,收复故土,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要求。 北宋末年,深受民族压迫的汉族、契丹族、渤海、奚等各族人民,“仇怨金国,深入骨髓”,纷纷自动组织起来反抗。 从十二世纪二十年代起,黄河南北、两淮之间,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抗金民族战争。 岳飞和抗金名将宗泽、韩世忠等一道,站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 北宋宣和四年,真定宣抚刘韐募敢战士,岳飞应募,但不久即因父亲岳和病故,回到家乡汤阴县。 1126年冬,岳飞在相州城第三次投军,归刘浩军中。刘浩命岳飞招安吉倩,岳飞不负众望,招降吉倩及其部属三百八十人。 岳飞因此补承信郎一职。靖康元年(1127年)12月,康王赵构接到宋钦宗的蜡书,在相州开河北兵马大元帅府。 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陈亨伯为元帅,汪伯彦、宗泽为副元帅。元帅府下编前、后、中、左、右五军,其中前军统制为刘浩。 岳飞属刘浩前军。按蜡书的命令,康王元帅府的任务是火速赶往东京(今开封),解京师之围。 岳飞奉命奉命带领三百铁骑,前往李固渡侦察,与金兵相遇发生战斗,大败金兵。跟随刘浩解了东京之围。 1127年(靖康二年)四月,金灭北宋,掳徽宗。 6.唐诗宋词赏析月亮是诗词中永恒的意象,尤其在古代,以月抒情,以月言愁的诗词则更多。 一 以“残月”写忧愁古人常以残月来衬托内心的痛楚与忧愁。“残”本身就给人一种凄清的感觉,残月这一意象则更加重了这份感伤与悲愁。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文天祥《酹江月》 这是作者被囚禁之后,想想过去,面对当时的处境,而发出的壮志未酬的伤感与悲愁,而这伤感与悲愁的宣泄,所借助的就是那“残月”,读来,使人深受感染。 借残月言愁的诗词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 一声征雁,半窗残月,总是离人泪。——曹组《青玉案》 2. 白露收残月,清风散晚霞。 ——僧仲殊《南柯子。忆旧》 3.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牛希济《生查子》 4. 惆怅小莺残月。相别。 从此隔音尘。——韦庄《荷叶杯》 5.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永《雨霖铃》 二 以“明月”写忧愁古人常用明月来营造清丽、冷寂的氛围,用明月与亲人相离,恋人相隔等心境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烘托相别之意,感伤之情。“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晏殊《蝶恋花》 词人为倾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便营造一种凄冷静寂的氛围,作者心中那因思念而引发的感伤,也借助月亮这一意象,比较委婉的呈现在读者面前。借助明月写忧愁的词句也很多,下面再举几例: 1、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2、玉楼明月长相忆。柳丝袅娜春无力。 ——温庭筠《菩萨蛮》 3、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苏轼《永遇乐》 4、谁共我,醉明月?——辛弃疾《贺新郎》 5、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 ——晏几道《临江仙》 三 以“淡月”写忧愁 “人散后,一钩淡月天如水。”——谢逸《千秋岁》 词人借助淡月这一意象,来写人们散去后的那莫名的惆怅。 可谓形单影只,淡月相共,伤感无限!借助淡月来咏愁的词句还有: 1、啼春细雨,笼愁淡月。——卢祖皋《安清都。 初春》 2、正销魂,又是疏烟淡月,子规声断。——陈亮《水龙吟。 春恨》四 借“新月”写忧愁“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 平林新月人归后。” ——冯延已《鹊踏枝》 作者借助新月这一意象,把那在风中伫立,由朝至暮的难以抛却的新愁 写得淋漓尽致。 五 借“缺月”写忧愁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词人借助缺月这一特有的意象,将晴空幽绝的境界,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这种境界也正是作者被贬之后,寓居时愁闷难遣的生动体现。六 借“皓月”写忧愁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归去无人管。” ——姜夔《踏莎行》 作者借助皓月洒下的清辉,营造出清冷的意境,同时,很自然的将难以排解的忧愁流露出来,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巨大震撼!七 借“斜月”写忧愁 “斜月半窗还少睡。画屏闲展吴山翠。 衣上酒痕诗里字。点点行行,总是凄凉意。” ——晏几道《蝶恋花》 词人借助斜月这一意象,在点明长夜难眠的同时,也营造了一种凄婉的气氛。于是,早对故旧往事的执着追怀中,抒发了缠绵的忧愁和感伤之情。 此外,还有借助“秋月”“素月”等意象,来抒发词人心中的无限感伤和凄婉惆怅之情的,这里不再例举。总之,古人把那份悲愁的情愫,寄寓空中不同姿态的月亮。 无论“残月”“明月”“淡月”“新月”“缺月”“皓月”“斜月”“素月”等等,在古人的笔下都含悲带愁,通过这些意象,使那多愁善感的一个个古人跃然纸上。 7.诗歌鉴赏将进酒我愿是一条激流致橡树登高任选一篇鉴赏1500字原创从美学角度鉴赏诗歌《致橡树》致橡树 舒婷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甚至日光. 甚至春雨. 不,这些都还不够! 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紧握在地下 叶,相触在云里. 每一阵风过 我们都互相致意, 但没有人能 听懂我们的言语. 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像刀、像剑, 也像戟; 我有我红硕的花朵 像沉重的叹息, 又像英勇的火炬. 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 仿佛永远分离, 却又终身相依. 这才是伟大的爱情, 坚贞就在这里: 爱—— 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舒婷的这首诗歌热情而坦城地歌唱了诗人的人格理想,比肩而立,各自以独立的姿态深情相对的橡树和木棉,可以说是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就情感而言,读了这首诗歌,我们可以深切的感觉到诗人对爱情的热烈追求以及那种对爱情独立的坚持.于我们而言,起到了把独立的爱情思想进行了传播的作用,同时也让我们从心理上产生了共鸣,而美学是一种能够激发人类情感波动、变化的学说,所以本质而言,应该为情感现象原理.美学是美学现象原理的学说.所以总体而言,这首诗歌完全体现了美学的含义,具有美学的研究价值. 一、从美学的主观性方面 舒婷做这首诗自始至终都是以第一人称来写,情感热烈,更加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心中澎湃的情感,仿佛跟着诗人一起在表达着自己对爱情的执着独立的追求. 主观上,诗人完美的把自己的情感表现了出来.一个人如果想就某些方面与别人产生共鸣,那么这个方面首先必须是一个人源自自己真实内心的想法,其次是这个想法是能够得到大多数人接受的,是否是人们所需要的.这其实就是人们接受某一事物的心理过程.人的需要与动机的产生与发展有依赖于人的各种心理过程. 而舒婷以第一人称说出了自己对爱情独立这一看法与坚持,这不仅在当时还是现代社会中,对于女性群体来说都是一种需要,被封建制度压抑久了的女性,在改革开放以及社会不断的发展中,思想也在不断的成长,所以舒婷提出的这一爱情的独立,从心理上引起了广大知识女性的共鸣.再回到美学上,美学的主观性就是学说范围主要表现在心理学领域的各种要素.二、从美学的客观性方面 美学的客观性:强调了美源自自然,源自发现.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木棉与橡树都是大自然中的常见植物,甚至可以说都是很美好的植物. 木棉花又称英雄花,连它的坠落也分外的豪气,从树上落下的时候,在空中仍保持原状,一路旋转而下,然后“啪”一声落到地上.树下落英纷陈,花不褪色、不萎靡,很英雄地道别尘世.在森林中木棉树的顶头往往超越其他树木,故被称之为英雄树.橡树是世上最大的开花植物;生命期比较长,它有高寿达400岁的.西方人觉得橡树是壮悍强大的象征,德语就有谚语说“一掌推不倒一棵橡树”. 诗人用了这两种植物,都很好的强调了独立的主题.你是橡树,那我就要做与你平等的木棉!诗人对自然的发现就是一种美学的表现.三,从美学的批判性方面 我如果爱你—— 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 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我如果爱你—— 绝不学痴情的鸟儿 为绿阴重复单调的歌曲; 也不止像泉源 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也不止像险峰 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 借助凌霄花,痴情的鸟儿,泉源,险峰来衬托木棉的独立自强.对于这些意象,就是一种明显的批判.诗人巧妙的讽刺了那些在爱情中迷失自己,失去自我的人,揭示了爱情中因为人类自身本性而产生的种种丑态,其实也暗含了这种爱情的不长久.这样对比的批判效果更甚. 美学理论的核心学说其实在传播学领域和心理学领域.从传播的二条途径语言传播和非语言传播途径着手,研究发现符号及标志在美学审美的过程其独特的价值,并且由审美语言符号化的审美特征定位,开创了《美学结构原理》理论及其涵盖的九项美学现象理论.解决了几千年来美学理论界从未认识到的美学现象存在的空间、时间、组织、关联、运作状态.从而提出了符号、标志的核心在于传播思想的理论.进而将该理论还原运用在美学审美的过程中关于视觉语言符号化的审美特征阐述.就这首诗歌来说,写出来让大家去看就是一种传播,不仅是诗歌,任何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音乐、小说、摄影等等其实都属于美学的范畴,其实都是美学的一种表现形式.美学理论来源是根据博友韩妙第的著作《美学与艺术原理》一书而来,若大家感兴趣,可以去他的博客看看有关对美学理论的补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