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述南宋词的主要流派及其特征前期,宋在汴京失陷南逃定都临安后不久,政界中主战论与主和论尖锐对立,而中原地区已委之于异民族。许多人成为被逐出故乡的流亡之身的现实,唤醒了人们心胸中激烈的悲愤之情与民族意识。因此,不久后,绝响已久的豪放词派再兴的机运产生了。 其中最重要的词人是辛弃疾,他生长于金统治下的山东,加入了反抗压迫政权的义军而战斗,后来返归南宋。他性格刚毅而富于文武之才,然而因是个彻底的主战论者,故而遭到主和派的憎厌而不遇。 他的词作,寄托有备尝殆尽的亡国之痛,与收复中原的悲壮心愿,而极尽激烈豪放。然而作为其支柱的仍是纤细而敏锐的感受性,那种调子具有另一种意味的潇洒而典雅的风格。他也作了不少写景咏物的优秀作品,而同样尤多假借风物以述忧世之志与人生议论之作,还时时表现出近于散文的手法,也因此被评为“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论为词”。 取其号被称为稼轩体,而成为豪放派典范的那种词风,可以说更大地扩展了由苏轼取得新开展的词之领域,然而其反面,又不可否认,词的特色因此而变得淡薄了。无论如何,辛弃疾作为豪放派的领袖,是代表南宋的大词人。 这一时期与辛弃疾共同被列为豪放派的有张孝祥、朱敦儒、陆游等。其中张孝祥英年谢世,然而其歌咏收复中原热情纯粹的慷慨之作品尤多。朱敦儒较辛弃疾年辈略先,被金兵追逐而南逃。他年青时词多柔婉,在身历目睹国难的中年以后,转而歌咏忧国心情,然而不如辛弃疾激烈,总的看来较沉郁。特别是在为政情所苦的晚年,于平淡之中带有虚无的意味。 陆游作为诗人是宋代的代表作家,作为强硬的主战论者,其词也满溢着激情,晚年时同样表现出闲淡的词境。 绍兴十一年(1141)经高宗与宰相秦桧之手,对金和约签订了。一度的和平一旦被保住,富饶的江南地区之经济就进展了,主战论的热情被束之高阁,民心向往奢侈与享乐。在这种风气中,继承周邦彦传统的婉约派又表现出兴盛的活动。相对于豪放派重视述志之词,结果使词与乐曲逐渐分离,他们在表现上争艳斗丽,在音律上悉心钻研,代表南宋前期这种倾向的是姜夔与史达祖。 姜夔未能登进士第,一生无官而游于江南,在各地得到资助而度过一生。他虽然晚年也有唱和辛弃疾之词,不无忧国之调,然而他的本领仍然是吟咏艳情风物的唯美之作。较之贺铸、周邦彦,他用典较少,以自创新意之修辞为支点的高格调,被视为有“清空”之趣。特别可注意的是,姜夔多自度曲,在词旁注记乐谱的作品,在其词集中出现17首,17首作品,成了今日为复原当时的曲调所存的,唯一的贵重手稿。 后期,所谓“文人墨客”,宦途无成,而凭其诗文书画等艺术才能游历各地度过一生之风气,在姜夔之后愈益兴盛,这成为南宋中叶后一种社会现象。 为这种阶层之出现带来可能的,不言而喻,是成熟的文化以及支撑它的丰饶的经济能力,然而不管怎样,在那样的文人墨客中,虽然其优秀的一部分,以无官之身而同时兼为风流名士,能保持恰如其分的社会地位;然而另一方面,渐近于帮闲与游艺者的,也为数不少。于是在这类文人们的从某种意义上可说是出卖品的艺术技能中,词也占了很大的比重。以词为职业的专门词人多有产生,他们成为南宋后期词的承担者。 这类专门词人的特征是几乎都有唯美倾向,工于音律修辞而极尽精致,这种倾向在前此的姜夔、史达祖身上已能窥见。豪放派的词至辛弃疾,愈益失去其相对于诗的特异性,可说仅仅采用词的形式,而前述倾向,与之相对而有一种再度追求词的独自境界,使之鲜明的冲动。同时,由于把词作为专门的商品,又有了增大其稀少价值的动机。 达到这一风潮顶点的是吴文英,他也是位经常往来于苏、杭之间,同时而成为各地权要之门客的游士,晚年的情况不很清楚。吴文英也多自度曲,成为其词风基调的,是一种沉郁的柔情。然而其想象、表现、造句,均极尽华丽而曲折,同时又使他的词变得极其晦涩。词至吴文英,可说是极尽其象征性之能事。然而同时也愈益特殊化,成为脱离一般人的东西。 这一时期属于豪放派的词人,仅可举出刘克庄之名,而其风格不出辛弃疾之流亚。 2.南宋词与北宋词有哪些异同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词,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音乐文学,词的诸多变化都与音乐的嬗变息息相关.古代社会,缺乏科学的音乐曲谱记录方法,音乐的传授或教学也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许多优美的曲调都是依赖歌妓和乐工之口耳相传.于是,新的曲谱乐调的不断涌现,必然淹没大量的旧曲调,许多当年盛极一时的流行音乐,最终消失在历史的河流之中. 南宋许多词虽然还可以合乐歌唱,但是“旧谱零落,不能倚声而歌也”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南宋末年词人张炎《国香·序》说:“沈梅娇,杭妓也.忽于京都见之,把酒相劳苦.犹能歌周清真《意难忘》、《台城路》二曲,因嘱余记其事.词成,以罗帕书之.”可见“旧谱零落”,时能唱周邦彦某几首曲子者,便是凤毛麟角.“诗歌总是先从歌中借来适当的节奏,并直接继承其抒情的性格.在适应了这种节奏以后,诗和歌便进入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最后变成不歌而诵的徒诗. ” 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周济说:“北宋主乐章,故情景但取当前,无穷高极深之趣.南宋则文人弄笔,彼此争名,故变化益多,取材益富.然南宋有门迳,有门迳故似深而转浅.北宋无门迳,无门迳故似易而实难.”又说:“北宋词多就景叙情,故珠圆玉润,四照玲珑.至稼轩、白石,一变而为即事叙景,使深者反浅,曲者反直.”两者各有春秋. 北宋词即见性情,易于引起阅读者的普遍共鸣;南宋词巧见安排,值得阅读者的反复咀嚼.这种作词途径的根本性转变,肇始于北宋末年的周邦彦,在大晟词人的创作中已经广泛地看出这一方面的作为.《白雨斋词话》卷三更是从这个角度讨论词的发展与盛衰:“北宋去温、韦未远,时见古意.至南宋则变态极焉.变态既极,则能事已毕.遂令后之为词者,不得不刻意求奇,以至每况愈下,盖有由也.亦犹诗至杜陵,后来无能为继.而天地之奥,发泄既尽,古意亦从此渐微矣.”这种“古意”,恐怕就是率情,就是“自然感发”.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周济说:“北宋词,下者在南宋下,以其不能空,且不知寄托也.高者在南宋上,以其能实,且能无寄托也.南宋则下不犯北宋拙率之病,高不到北宋浑涵之诣.” 南宋词就在这一方面,最受清代词人的推崇.最能体现南宋词人比兴寄托之义的当推咏物之作,词人结社之际也喜欢出题咏物.因为古人咏物,“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芬陀利室词话》卷三说:“词原于诗,即小小咏物,亦贵得风人比兴之旨.唐、五代、北宋人词,不甚咏物,南渡诸公有之,皆有寄托.白石、石湖咏梅,暗指南北议和事.及碧山、草窗、玉潜、仁近诸遗民,《乐府补遗》中,龙涎香、白莲、莼、蟹、蝉诸咏,皆寓其家国无穷之感,非区区赋物而已.知乎此,则《齐天乐·咏蝉》,《摸鱼儿·咏莼》,皆可不续貂.即间有咏物,未有无所寄托而可成名作者.”重大的社会与政治题材,通过比兴寄托的手法表现在歌词之中,南宋词的境界自然不同于北宋词.清人就是立足于这一点改变对南宋词的看法. 3.南宋的诗词一般有哪些常见的思想感情南宋时期的诗词难免都带有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南宋初期的诗词大多是感概南北分裂之苦 痛惜大好河山落入外敌手中 悲愤朝廷无力抵抗入侵者。以及对家乡对故土对老友亲人的昔年 和落魄他乡的自怜自哀 例:叶绍翁的“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少 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表现了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 到了中期 更多的是表达自己誓死抵御外敌 愿为国家奉献自己的豪迈情怀 例:陆游《示儿》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晚期 对生灵涂炭的悲哀 对水生火热的无奈 对美好过去的怀念 例:范成大《州桥》 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 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4.简述南宋词发展演变线索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 词调的演变 唐宋词一千多调,是从8世纪到12世纪逐步积累起来的。 这中间经过了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 乐曲的时代性极强,随着时代风气转移,乐曲总是代有新变,不断处于变动之中。 风靡一时的名曲,其流行的时间和地域也是有了有限的。因此,词在唐宋并非尽数可歌,始终是一部分可歌,一部分不可。 可歌的不失为时曲,不可歌的就成了古调。 宋代词调大增,但变动也极大。 周词在政和、宣和年间传遍都下,但南宋后期亦遗音沦落。 张火对吴文英的自制曲也不能悉数得歌法。 一方面过时的曲调被淘汰(词调借助文字定型下来),另一方面新创曲调随时繁衍孳生。词变不断推进演变,变旧更新。 北宋是词调发展的最高潮。南宋时,我国音乐文艺重心转移,词曲不再从民间新声中取得新来源,除文人自度外,基本上词调创作停滞,最后衰落。 一 唐五代词以小令为主,齐言、杂言并存。 唐五代所用近二百词调按来源看,一为盛唐教坊曲,二为中唐以为都市新生。 教坊曲作为词调的有八十余曲。另有二百余曲未作词调。 特别是一些民歌未能入词,这应该是因为其情调不适合词体流行所需的檀板金尊、浅斟低唱的气氛。 同时民歌多为五七言句式,同词调所需要的曲折宛转音乐要求不俩。 词之取径在初起时已不宽宏,比之教坊曲就不免显得狭窄。 教坊曲中五六七言四八句为歌词的不在少数。 计有四五十曲。由于齐言句式和乐曲节拍之间有着无法彻底消除的矛盾,所以这些词调大都没有发展为词调。 本是齐言的,后也改为长短句。 大量原为齐言格式的曲子词在唐五代逐渐变成了长短句,如《浪淘沙》、《长命女》《杨柳枝》等。 最终只有《浣溪沙》《生查子》等极少数的几首入宋。齐言消亡,长短句兴是在唐五代完成的重要变动。 唐五代以令词为主,有些还是单调。 但在中晚唐就出现了慢曲长调。 《卜算子慢》是第一个称“慢”的词调。唐五代长调约十首。 入宋后新创调则基本上以长调慢曲为主小令退居次要地位。宋令曲也全是双调。 唐五代词调为宋人沿用的,不过半数。许多酒令词,在宋代成为绝响。 二 北宋新声竞繁,众体兼备,词调大盛 北宋词调令引近慢,兼备众体。 数量远超前代。 这是在仁宗至徽宗年间完成的。北宋的市井新声是词调新增与扩充的重要原因。 同时,北宋词人知音识曲者甚多,能自制调。 仁宗年间,唐五代词部分被传唱,而市井新声竞逐。 以晏欧为代表的一批词人,承南唐余绪,多作五代小令。 以柳永为首的另一批词人则致力于尝试新曲,以新词风推动新乐曲的流行。 张先、杜安世等辈则介于两者之间。 《乐章集》三卷,词调二百余,比花间多出两倍。 其中一百多调,首见于柳词。柳词又多为长调,开辟了词曲由小令进入长调的新阶段。 柳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在创调上却有奇功。其词调来源主要是教坊新腔和都邑新声。 易安则评柳永“变旧声作新声”,指其度五代小令为长调。(如木兰花、浪淘沙、定风坡、应天长、长相思、玉蝴蝶)。 更将唐五代无人作词的教坊曲度为词调。 苏轼不但提高词品、开拓词境,而且变革和刷新词调。 其大贬柳永。且对不少词调有推广之功。 念奴骄、水龙吟、贺新郎、水调歌头、满庭芳等调都由苏词后始有人广泛运用。 北宋词大增的另一个重要阶段则是以周美成为代表的大晟曲。 周词除了增演慢、引、近,作犯调也是周词的又一重要手法。 三 由于音乐文艺重心转移,除词人自度曲外,南宋词调发展走入没落。 词至北宋始尊其体,南宋其用益大。稼轩诸家爱国词把思想艺术又推向新高。 南宋词成就绝对不低。但从词调发展上来看,北宋创多,南宋创少。 且取径日趋狭小。 其原因有二 其一、出现了大量新乐种、曲种、剧种,词曲失去了音乐文艺的中心地位。 诸如嘌唱、唱赚、赚等乐种,鼓子词、诸宫调等曲种。杂剧、院本、南戏等剧种,在北宋末大量出现。 占领了词曲原占有的中心地位。尤其是北曲,发展极快。 南宋词调不能从当时这些新兴音乐中吸取养料,他的趋势就只能是走向没落。 其二、南宋词尚雅、严律,同民间新声断绝联系,堵塞了词调的来源。 南宋词严雅俗之辩。格律上也日益讲究四声阴阳。 民间新声词人唯恐避之不及。词人作词严守清规,词调守律日严,取径日窄。 来源必须日渐涸竭,只有少数音律家自度曲之一余。 姜、吴二人自度较多。 但这些自度曲流行范围很小,应者廖廖。同时乐律又比较严,不易推开,这正是词乐衰落的表现。 5.简述南宋爱国词的发展情况辛弃疾是南宋爱国词派的领袖和旗帜。 其词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而以爱国词和田园词最为突出。其爱国词多抒发报国的壮志,揭露投降派的可耻行径,表达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意境深远,气势宏伟,风格豪放悲壮。 其描绘田园风光的词,咏赞祖国河山,也借啸傲山水、流连诗酒来排遣自己的精神苦闷,情景如画,笔调轻灵,风格清俊淡泊。辛弃疾继承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和南宋前期爱国词人的传统,进一步扩大了词的表现范围,境界更阔大,手法更多样,融进了诗歌、散文、辞赋、经史百家成语,语言丰富多采,是豪放词的集大成者,推动了词风的转变,在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词中也有大量清丽婉媚的婉约之作,反映了作者多方面的精神生活和艺术造诣。其散文亦颇有成就,尤以议论文为佳,《九议》、《美芹十论》为其代表作。 有《稼轩长短句》。 6.南宋的词与北宋的词有何不同南北宋词的不同特色 首先,南北宋词的不同来自于音乐的演变.北宋词人,多应酒宴之间歌儿舞女的要求,填词当筵演唱.北宋词人作词,是随意性的应酬,是业余的娱乐消遣,是逢场作戏,是私生活的真实描写,是无遮掩性情的流露.南宋词作,越来越脱离音乐的羁绊,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逐渐成为文人案头的雅致文学.另一方面,南宋社会环境的巨大改变,迫使歌词创作不得不走出象牙之塔,把目光投向更为广阔的社会现实.南宋词作,很多时候是文人墨客间相互酬唱或结词社应酬的结果,有时还是抗战的号角,是服务于现实的工具.南宋词人作词,是高雅的艺术活动,是精心的组织安排,甚至是庄重的情感表达.所以,《介存斋论词杂著》说:“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歌,南宋有无谓之词以应社.” 其次,与这种音乐背景的演变和创作环境的改变相关联,北宋词人多率情之作,往往就眼前景色,抒写内心情感,自然而发,生动感人.南宋词人则费心构思,巧妙安排,精彩丰富,门径俨然,句法章法可圈可点,警策动人. 再次,北宋词率情而作,浑厚圆润,表达个人的享乐之情,就少有意外之旨;南宋词匠心巧运,意内言外,传达词人的曲折心意,就多用比兴寄托手法. 7.北宋词比南宋词优秀吗我觉得是北宋词要优秀的,当然,我这么说也是按照我自己的比较方式来比较.我不拿总体来说,就单以个别来论,南宋的词人名家中,有多少个的名气是比得过北宋的名家的?南宋也就辛弃疾、陆游、张孝祥一些的比较出名了.这些人确实挺出名,但别忘了,北宋还有苏东坡、柳永、欧阳修什么的呢!我个人认为,我上面所举的六人中,苏东坡应排在第一.如果是比名篇名句,那就更明显了,先说南宋,南宋出名些的有:“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辛弃疾)”“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还有一些比如陆游的《钗头凤》、张孝详的《六州歌头》、更甚者有岳飞的《满江红》(当然还有很多很多,只是小弟才疏学浅,无法一一列举),这些都是千古流传的.然而我觉得,这些作品是够好的了,但一跟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比起来,我却有觉得《水调歌头》胜出一筹.难道不是么?谁敢说这些词中,流传最广的,不是《水调歌头》?还有那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宋的名句中,谁敢出其之右?我觉得都不用提柳永、宴殊他们那些、单单一个苏东坡就足以压死人了.当然,以上观点,纯属个人俗见,我这是以名气而论,确实是俗不可奈的.楼主还应该要有自己的见解,而别人的,只作参考便可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