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江城子湖上与张先同赋,时闻弹筝苏轼凤凰山下雨小题1:(2分)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 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小题1: (2分)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 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小题1: (2分)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要扣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略。 2.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11分)江城子b【答案】【小题1】“杨柳”“飞絮” 意象的内涵有二:既表春景逝去,又表漂泊无依、离愁别绪。 这首词抒发了抒发暮春伤别之情,也抒发了愁情别恨。【小题2】共同点:都运用了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将满腔愁绪比作汤汤江水,都抒发了愁绪之多,之盛,之绵延。 (2分)不同点:李词运用明喻和拟人手法,秦词运用暗喻;(2分)李词抒发的是亡国之痛,秦词抒发的是离别之苦,可见手法和内容不同。(2分)【答案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分析意象的内涵就是分析其表层义和深层义。 飞絮出现,意谓春天将尽,同时杨柳、飞絮又寓指离别。 由此,可知诗歌思想感情。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形象和思想内容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点评:古典诗歌优美的意境,离不开真实、鲜明、生动的意象。 就意象本质而言,它是融合了作者主观思想和感情的具体可感的艺术形象,是寄寓作者主观之情的客观物象。 文学鉴赏的过程,就是感受形象,理解形象,从而获得情感体验,审美愉悦的过程。 因此,鉴赏诗歌,就要着重分析意象的特征,包括意象的表层含义和深层涵义。所以说,不从意象出发,就不仅无法进入优美的诗境,而且无法领悟诗词的主观思想和情感。 而意象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文化内涵, 诗词就是选取一些具有特定象征意义的典型的意象来创造其作品感人的艺术魅力的,所以,我们鉴赏诗词,首先要注意作者选择了哪些意象,描绘了怎样的情景,渲染了怎样的氛围,然后透过意象和意境揣摩诗中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感情。 当然,意象也不是解读诗歌的唯一介质,有些诗歌的解读还要非意象词语。 【小题2】试题分析:从形式和内容和两个方面来考虑。形式上来说,都是运用了比喻和夸张。 不同是,李词用的是明喻,而秦观的词则是暗喻。内容上来说,都是表达了愁绪。 不同是李词是亡国之愁,而秦词则是离别之愁。考点: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能力层次为D级。 点评:本题是个比较题,如没有指明比较的方面,则要求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分别比较解说。形式方面来说,主要指表达技巧,明确指出比较对象分别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内容方面来说,主要指诗歌的思想情感的比较。相同点,往往从大处着眼,不同点,往往从小处着手,细加辨析。 3.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1.写美丽的山色湖光是为人物设置背景,使人物与自然景物相映成趣味。 或:写山色湖光为人物出场交代背景,以景的美丽衬托人的美丽。 2.比喻、双关——“一朵芙蕖,开过尚盈盈”,写花的美丽轻盈,其实是借出水芙蓉比喻弹筝的美人,一语双关;衬托——“何处飞来双白鹭,如有意,慕娉婷”,将白鹭人格化,或许是因为仰慕美人,或许是因为音乐动听而停息,以此衬托弹筝女的美丽或音乐的美妙。 (答案只要合情合理即可,不必拘泥于文字。) 3.最后三小句采用欲擒故纵的手法,未正面写人、写音乐,反而写曲终人散,只见青翠的山峰仍静静地立在湖边,仿佛那哀怨的音乐仍荡漾在山水之间,萦绕在人的心头,言有尽而意无穷。 (要扣音乐评论,点到“言有尽而意无穷”之意。) 。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小题1:意象的内涵:杨柳,代指初春季节,暗喻男女离别。 飞絮,代指暮春季节,暗喻青春流逝。表达的情感:伤春伤别之愁,久别怀人之情。 小题2:同:①写出了愁之深广绵长。②比喻手法及艺术效果:以水喻愁,比喻生动形象。 异:①愁情及其程度:李词表现的是家国之愁,秦词表达的是儿女之情,且秦词愁情的程度比李词有所加强。②表现手法:秦词是对李词的翻新,不是直接以水喻愁,而是以春水比拟泪水,再以泪写愁,写法曲折。 小题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形象中的意象,“柳”谐音“留”,古诗词常借杨柳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文中描写杨柳使用“柔”字,交代这是初春的杨柳。“飞絮”即“柳絮”“杨花”,为暮春之物,轻柔多情,漂泊无依,成为游子寄托哀思的信物,表达因暮春引发的惜春之情、漂泊的悲凉以及离别的哀伤。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技巧,相同点提到运用比喻手法来表达愁苦之多即可。不同点,内容上李词是家国之愁,秦词是儿女之情;表现手法上李词是明喻,秦词是暗喻、比拟中的拟物(“流不尽,许多愁”是把“春江”写作“泪”)。 注意题目要求,既要答同,又要析异。结合词句从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5.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1)(2分)婉约 夜来幽梦忽还乡(2)(3分)①表现手法:可选以下任何一种,如比喻、夸张、虚实结合(想象)、对比、借景抒情、以乐景写哀情,等等。 ②比喻:“鬓如霜”,以寒霜比喻鬓发,既表现了作者的苍老,又传达出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憔悴悲凉的心境。夸张:“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是夸张描写,“泪千行”更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虚实结合(想象):作者在词中实写一脸憔悴的现实处境“尘满面,鬓如霜”,虚写梦中与亡妻相见的情形“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将其思念之情抒发到极致。对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为现实中的残酷,“小轩窗,正梳妆”为梦境中的甜美,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词人对亡妻深曲极致的情感再现。 以乐景写哀情:“小轩窗,正梳妆”是乐景,形象的描写了妙龄爱妻窗前梳发悉心打扮,夫妻相聚时的甜蜜缠绵之态跃然纸上,使思念之情荡人心魂。借景抒情:结尾三句“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形象的描写了一幅感天动地的画面:在亡妻忌日之时,词人于明月之夜,伫立在野外乱岗之中,悄然无言,默致哀念。可谓景中融情,情景交融。 小题1:婉约(这首词思致委婉,境界层出,情调凄凉哀婉) 夜来幽梦忽还乡(这首词是“记梦”,而且明确写了做梦的日子,记述梦境抒发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小题2:(1)白描手法:娓娓诉说自己的心情和梦境,抒发自己对亡妻的深情。情真意切,全不见雕琢痕迹;语言朴素,寓意却十分深刻。 (2)虚实结合(想象):上阕写词人对亡妻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尘满面,鬓如霜”。下阕记述梦境,抒写了诗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是虚写,“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对比:“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为现实中的残酷,“小轩窗,正梳妆”为梦境中的甜美,两者构成鲜明的对比,正是词人对亡妻深曲极致的情感再现。(4)夸张:“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泪千行”更显作者对亡妻的思念之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