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现仁至义尽的诗句春蚕 唐代大诗人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他把春蚕的执着、坚贞、奉献精神表现到了极至,成为千古传唱的佳句。人们生动地把教师比作“春蚕”,是对老师的无私奉献精神和高尚品质给予的高度评价。人们赞美教师就像春蚕一样“吐尽心中万缕丝,奉献人生无限爱,默默无闻无所图,织就锦绣暖人间”。“春蚕”是广大教师感到无比荣耀的称谓。著名教育家朱光潜说:“只要我还在世一日,就要吐丝一日,但愿我吐的丝,能替人间增一丝丝温暖,使春意更浓。” 春蚕冰清玉洁,气质高贵;春蚕食几茎绿叶,吐一片锦绣;春蚕生命不息,吐丝不止……春蚕这些优秀的品质,只有光荣的人民教师才无愧于这样的称谓。 蜡烛——最温馨动人的称谓 蜡烛 源于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名句。人们歌颂蜡烛,是因为蜡烛默默地燃烧着自己,用自己的光去照亮别人,直至将自己燃尽。说起蜡烛这种品质,人们就联想到敬爱的老师,老师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用智慧和品格之光给学生照亮前进的航程,这种为“他人照亮道路,让他人看见光明,燃尽自己耀人间”的无私奉献精神不正是对人民教师的最生动的比喻吗?“如红烛发光发热,精心培育国家良材,似春蚕无怨无悔,毕生献给教育事业”,这幅老师自勉的对联正是对“蜡烛”称谓的认可和自豪。 孺子牛 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儒子牛”名句使孺子牛的精神得到升华和拓展,而后人们用“孺子牛”来比喻心甘情愿为人民大众服务,无私奉献的人。人们之所以把老师称作孺子牛,认为这是当之无愧最贴切的比喻。我国历来有师生“亲如父子”的传统美德,老师爱学生就像爱自己的孩子,就像 孺子牛一样辛勤地耕耘,为把孺子培养成才心甘情愿地作出奉献、鞠躬尽瘁,不图回报。获得“孺子牛奖”的全国优秀教师刘让贤扎根青海高原乡村几十年如一日,像牛一样兢兢业业地工作,把自己的爱无私奉献给孩子,刘让贤是广大教师的杰出代表,是“孺子牛”精神的生动体现。“孺子牛”精神表现为“深怀爱心,默默耕耘、埋头苦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这些优秀品质都集中体现在我国广大教师身上。因此把老师称作“儒子牛”是最具中国特色的褒奖。 2.形容人仁义善良的成语爱民如子 旧时称赞某些统治者爱护百姓,就象爱护自己的子女一样。 出处:《礼记·中庸》:“子,庶民也。”汉·刘向《新序·杂事一》:“良君将赏善而除民患,爱民如子,盖之如天,容之若地。” 安宅正路 比喻仁义。指以仁居心,以义行事。 出处:《孟子·离娄上》:“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旷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 槌仁提义 指抛弃仁义。 大仁大义 形容为人宽厚,尊崇仁义。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三回:“至于刘琮降(曹)操,豫州(刘备)实不知;且又忍乘乱夺同宗之基业,此真大仁大义也。” 蹈仁履义 遵循仁义之道。 出处:《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论安老爷这个人蹈仁履义,折矩周规,不得不谓之醇儒。” 东征西怨 本指商汤向一方征伐,则另一方人民埋怨他不先来解救自己。后指帝王兴仁义之师为民除害,深受百姓拥戴。 出处:语出《书·仲虺之诰》:“惟王不迩声色,不殖货利,德懋懋官,功懋懋赏……东征西夷怨,南征北狄怨。” 含仁怀义 指有仁义之德。 出处:汉·刘向《说苑·辨物》:“故麒麟麕首牛尾,圆顶一角,含仁怀义。” 积德累仁 积累功德与仁义。 出处:《后汉书·李固传》:“李氏灭矣·自太公已来,积德累仁,何以遇此?” 久假不归 假:借;归:归还。原指假借仁义的名义而不真正实行,后指长期借用而不归还。 出处:《孟子·尽心上》:“久假而不归,恶知其非有也?” 绝仁弃义 绝、弃:放弃。指放弃世俗倡导的仁义,回复到人的本性。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 出处:《老子》第十九章:“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德。” 履仁蹈义 履、蹈:执行。指履行仁义之道。 沐仁浴义 指受仁义的熏陶。 虐老兽心 虐老:虐待老人。喻残暴凶狠而无仁义,有如野兽。 出处:汉·班固《汉书·武五子传》:“呜呼!薰鬻氏虐老兽心,以奸巧边氓。朕命将率,徂征厥罪。”汉·司马迁《史记·王世家》:“于戏!荤粥氏虐老兽心,侵犯寇盗,加以奸巧边萌。” 仁义道德 3.仁、义、德、信,道、德、仁、义、礼、智、信.是人生七大纲要,是儒学之中的基本概念,学者不可不知,故分别简述如下: 一、道 “道”之本意是道路.人们离家外出劳动,达到目的后回家,从离家到回家,经过的路是一个圆满的有规律的过程.故称为“道”.“道”与“路”并称,不过“道”作为一条路是有始有终,环形的通达的有规律的一条路. “道”作为人生之路,是了生脱死,活得圆满,死得自在,生得光荣,死得伟大,生尽其用,死得其所之路. “道”作为事业之路,是善始善终,始终圆满.动必有功,静必有获,动静自在.小以成大,大以爱小,小大一体之路.所以说,一个人一生做事有功,做人圆满,便被称为有道之人.一个人学习到了成功的真理,称为闻道. 后来,人们把道变成了成功过程的代名词,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从本到末这个整体,便是物之成就之道.从始到终这个过程,便是事之成功之道.成功地把握物之本末,事之终始,成为一个究竟圆满的成功者,这就是成道. 道之衍生名词很多.例如,“道理”即合情合理合法,能使人获得成功的理论.“道德”,利人利己的多方面的整体获得.“大道”,大的成功规律.“人道主义”,以成就人为目标的一种理论思想.“白道”,光明正大的人生道路.“黑道”,不能见人的丑恶的人生道路. 二、德 “德”,多方面的进步和获得,并且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 一个人天天勤学好问,则智慧通达;一个人时时干事创业,则财富俱足;一个人日日获得,则自信而且无畏,生活在快乐中.这个人在多方面进步和获得,为自己谋幸福,这就是“福德”,即有福于自己的获得. 为自己幸福而积累获得,即“积福累德”,离不开老师的培养,领导的支持,亲人的拥护,所以说,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在发展自己壮大自己的同时,便有了贡献大家,造福于大家的义务. 为了知恩报恩的理念,一个人天天奉献自己的智慧,使别人由迷惑走向觉悟;一个人时时奉献自己的财富,使别人由贫穷走向富有;一个人日日奉献自己的无畏,使别人从自卑走向自信,生活在快乐中.这个人在多方面进步和获得,为大家谋幸福,这就是“功德”,即有功于别人的获得. 为别人幸福而积累获得,即“积功累德”,便会得到老师的厚爱,领导的青睐,亲人的慈爱,所以说,是与大家团结一体,共同获得.正因为如此,这个人在奉献自己的同时,便把自己这滴水融入了集体的海洋之中,获得了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和广阔无边的发展空间. 一个人不知上进,没有实力,便会被大家瞧不起,这是因为他没有福德.一个人虽有实力,但是不知道为大家服务,便会被大家冷落,成为孤家寡人,这是因为他没有功德.所以说,懦弱无能的人生不足取,因为他不能造福于自己,没有福德.自私自利的人生不足取,因为他不能有功于别人,没有功德,会失去大家的支持,失去永恒的发展动力,成为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种人在缺德中堕落,即是缺德鬼. 有的人福气很大,对大家贡献也很大,受到大家的拥护和敬仰,这种人被称为“大德”,即有大福德和大功德之人.这种人“德高望隆”.“德高”,即功德高,有大功于大家.“望隆”,即福德大,拥有崇高的名望和地位. “品”与“德”连称,便为“品德”.称赞某人时,常称为“品德高尚”.“品”为品位或档次.“品德”是指此人福德和功德两方面的档次和品位.“品德高尚”,是说此人,无论福德还是功德,都位于一个高的档次或品位. “道”与“德”是两个分别独立但又关系密切的概念.有得必有失,若一个人福德和功德,高度发展,整体获得,圆满获得,没有失去,没有残缺,该得到的全得到了,便不再称为“德”,而是称为“道”,“道”是人生的全面成功和整体获得,是人生最崇高的理想和大志.因此,夫子云:“志于道”. “德”相对于“道”来说,是人生的阶段成功和局部获得.每天都有进步,都有获得,日日更新自己的落后面目,称为“日新”,“日新”便是人生兴旺发达,天天获得的状态.故《易》云,“日新之谓盛德”.这种每天的进步和获得,是人生整体获得之根据地和补给站,故夫子云:“据于德”. “道”与“德”连用,便为“道德”,称赞某人时,常称为“道德高深”.“道德”,是指此人福德和功德两方面的综合实力.“道德高深”,是指此人福德深厚,足以立己,功德崇高,足以立人. 总之,“德”之一词,妙不可言,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一个理念. 人生的七大纲要——仁 三、仁 “仁”大体有四重含义. 第一,“仁”是一种学说的代表,简称“仁学”.这种“仁学”,便是指做人的学问.《论语》一书,积做人学问之大成,大家详细研究之,无畏实践之,便可以对“仁学”登堂入室矣. 第二,“仁”是一种人生目标和追求,所谓“求仁得仁”,便是追求处处圆满的生活,得到时时自在的人生.对于“求仁得仁”,大家也许没有这个“仁”的形式,但人人必定有追求圆满自在的实质. 第三,“仁”是一种人的代表,即“仁者”.“仁者”是不惜一切代价,追求自由和幸福的人.“仁者”根据品位档次不同,又分为圣人、贤人、大人和小人四类. 1、圣人 在封建社会,合法的土匪头,即皇帝老儿,自称“圣人”.他的命。 4.仁至义尽用在爱情上的成语仁至义尽 rén zhì yì jìn 【解释】至:极,最;尽:全部用出。竭尽仁义之道。指人的善意和帮助已经做到了最大限度。 【出处】《礼记·郊特牲》:“蜡之祭,仁之至,义之尽也。” 【结构】联合式。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宾语。 【正音】至;不能读作“zhī”。 【辨形】至;不能写作“知”。 【近义词】无微不至、急公好义 【反义词】漠不关心 【辨析】~和“关怀备至”都可形容对别人的帮助达到了极点。但~偏重于“仁”、“义”;语义范围要比“关怀备至”大;“关怀备至”偏重于“关怀”;即指对人关心。 【例句】在没有做到~之前;我们不能放弃对他的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