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形容男人长发的诗句1.螺髻 和凝《宫词百首》 螺髻凝香晓黛浓,水精鸂鶒飐轻风。金钗斜戴宜春胜,万岁千秋绕鬓红。 2.云鬟 晁采《子夜歌十八首》 侬既剪云鬟,郎亦分丝发。 觅向无人处,绾作同心结。 3.待我长发及腰,复关投以木桃,望君报之琼瑶,执子之手偕老。待我长发及腰,故知月出皎兮,谁料杨柳依依,今夜无雪无霁。我长发及腰,只比如月之恒,而君如日之升,此爱不骞不崩。待我长发及腰,君了我心之忧,我叹君来何求,君言苍天悠悠。待我长发及腰,七月流火自烧,焚来红妆自妙,渭水河畔青草。待我长发及腰,塞北五十番弦,一丝一柱华年,故池旌旗猎猎。待我长发及腰,猗彼女桑篱郊,谁人东篱把酒,黄昏过后拂晓。待我长发及腰,醉卧沙场莫笑,夜来阑干星廖,冰河铁马我晓。待我长发及腰,广袖轻拂柳梢,罗裙锦绣玉绡,吾与霓裳正好。待我长发及腰,千江素光湮瑶,莲叶纤扬灼灼,轻舟采莲恰好。 2.收集些小说中描写古代男人发型的句子①、乌黑的头发在头顶梳着整齐的发髻,套在一个精致的白玉发冠中,从玉冠两边垂下淡绿色丝质冠带,在下额系着一个流花结。 ②、那人高高绾着冠发,长若流水的发丝服帖顺在背后,微仰着头,背抵在黝黑的墙壁间,微微一笑——不分性别的美丽,如此惊心动魄的魅惑。 ③、男子一头暗红色长发,未绾未系披散在身后,光滑顺垂如同上好的丝缎。 ④、长发如墨散落在白衣上,只稍微用一条白带把前面的头发束在脑后,全身散发着跟他的剑一样冰冷的气质! ⑤、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 ⑥、白衣黑发,衣和发都飘飘逸逸,不扎不束,微微飘拂,衬着悬在半空中的身影,直似神明降世。 ⑦、细致乌黑的长发,常常披于双肩之上,略显柔美,有时松散的数着长发,显出一种别样的风采。 3.古代男子的发型描写中国古代男子冠巾概述在讲解男子发型冠巾之前,要先说明两个不同年龄时不同发型的规定。 8岁 总角:古代幼童把垂发扎成两结于头顶把头发扎成髻,形状如角,因而也用“总角”来代指人的幼童阶段。借指幼年。 在这里,“总”就是聚拢束结的意思。总角之交(幼年就相识的好朋友)。 总角是八九岁至十三四岁的少年(古代儿童将头发分作左右两半,在头顶各扎成一个结,形如两个羊角,故称“总角”)。 20岁 结发:束发,扎结头发,古人男20岁束发而冠,女子15岁束发而笄,表示成年。 男女成年的标志分别为“加冠”、“加笄”。 弱冠:古人二十岁行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后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束发——纚,亦作縰:束发用的帛。 宽二尺二寸,长六尺。(古尺一尺约合今二十三公分)。 诗曰:岌岌冠縰,累累辫发。总:以缯为之。 以束发之本,而垂余于发后,以为饰。儿童有一种发型称为——总角,总,聚束;角,小髻,意为收发结之,即儿童的发髻向上分开的样子,俗称小丫角,因此称童年时代为「总角」。 《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栉,縰(xi),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味爽而朝。”这是说未成年的孩子要在鸡叫,即天刚有些亮时就起来盥洗,栉作梳发,縰是束发的黑帛。 拂去发上的尘土,将头发梳成两个向上分开的发髻,其余头发分垂两边,下及眉际。腰间系上彩色丝带(衿缨),配戴以布帛制成的装香料的香囊(容臭)。 冠巾——我国古代社会等级森严,阶级地位的高低往往决定人的尊卑贵贱。冠,上古时贵族男子所戴的帽子。 古人蓄长发,用发笄绾住发髻后再用冠束祝据说早先的冠只有冠梁,冠梁不很宽,有褶子,两端连在冠圈上,戴起来冠梁就像一根弧形的带子,从前到后覆到头上。冠圈两旁有缨,这是两根小丝带,可以在颔下打结。 司马迁《屈原列传》中“新沐者必弹冠”的“冠”就属这种形制的。古代的冠不只一种,质料、颜色也不尽相同。 秦汉以后,冠梁逐渐加宽,和冠圈连成覆杯的样子,冠的名目和形制也更复杂化了。清代魏学《核舟记》“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其实,峨冠博带是古代帝王、士大夫服饰的特点。皇帝的冠叫龙冠。 先秦两汉妇女不带冠。唐代任命女官后,妇女才冠冕于朝。 宋代贵族妇女戴花冠,皇后戴凤冠。元代贵族妇女戴姑姑冠,冠用绒绵做成,上缀珠玉,高约一尺。 冠又是冕和弁的总称。冕,黑色,是一种最尊贵的礼冠。 最初天子、诸侯、大夫在祭祀时都戴冕,所以“冠冕”又作仕宦的代称。冕的形制和一般的冠不同。 冕上面是一幅长方形的版,叫延,下面戴在头上。延的前沿挂着一串串的小圆玉,叫做旒。 据说天子有十二旒,诸侯以下旒数各有等差。后来只有帝王可以戴冕,所以“冕旒”又是帝王代称。 王维《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有诗句“万国衣冠拜冕旒”,“冕旒”借代帝王。古时贵族才能戴冠乘车,车有车盖,所以,“冠盖”又借指仕宦。 如《信陵君窃符救赵》“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这里“冠盖”代使者,就是戴冠乘车,用此显示使者的威仪。 弁也是一种比较尊贵的冠,分爵弁、皮弁。爵弁就是没有旒的冕。 皮弁是用白鹿皮做的尖顶,类似后人的瓜皮帽。鹿皮各个缝合处缀有一行行闪闪发光的小玉石,看上去像星星一样,所以《诗经??卫风??淇奥》中有“会弁如星”。 冕弁加在发髻上时都要插一根较长的笄(不同于发笄)穿过发髻把冕别到髻上,然后在笄的一端系上一根小丝带,从额下绕过,再系到笄的另一端,这条丝带称“纮”。两耳前各垂珠一颗 ,即为“充耳”。 提醒戴冠者不可听信谗言。“充耳不闻”据说即由此而来。 由以上不难看出冠、冕、弁都是尊者所戴之物,是尊贵的象征。庶人没有财力制置冠、冕弁,而且统治阶级也不允许他们戴冠冕弁,那么庶人戴什么呢?《释名??释首饰》记载:“士冠,庶人中。” 可见庶人百姓只能,也只可以戴巾。巾为何物?《玉篇》“巾,佩巾也,本以拭物,后人著之于头。” 由此看来,“庶人巾”大约就是劳动时擦汗的巾,一物两用,也可以当作帽子裹在头上。直到汉代,这种巾仍用于庶人和隐士。 元睢景臣《高祖还乡》“新刷来的头巾,恰糨来的绸衫,畅好是妆幺大户。”这里的“巾”指庶人巾。 包发巾,也叫,有压发定冠作用。东汉蔡邕(独断)有“者,古代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 这说明“”是古代不??能戴冠、也戴不起冠的卑贱之人所戴之物。庶人的,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称百姓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 可见,巾是庶人卑贱的标志答案补充 包发巾,也叫,有压发定冠作用。东汉蔡邕(独断)有“者,古代卑贱执事不冠者之服也。” 这说明“”是古代不??能戴冠、也戴不起冠的卑贱之人所戴之物。庶人的,是黑色或青色的,所以,秦称百姓为黔首(黔,黑色),汉称仆隶为苍头(苍,青色)。” 可见,巾是庶人卑贱的标志。因有压发定冠作用,后来贵族也戴,但上仍要戴冠。 这种前高后低,中间露出头发。此外还有一种比较正式的,即之有屋(帽顶)者。 戴这种可以不再戴冠。 4.求一些古代男子衣服样貌发型的句子描写身材挺拔,桃花眼,鬓发入云,风度翩翩 玉树临风,风流倜傥,英俊潇洒,才高八斗,貌似潘安,号称一朵梨花压海棠,人送绰号玉面小飞龙的美男子 淡雅如雾的夜明珠散发的光里,微微沾湿的长发,紧贴着那细致如美瓷的肌肤,而略显得稚嫩的脸,美得让人窒息的眼眸和那优美如樱花的嘴唇,正是那沐浴的谪仙少年。 眉目如画,衣冠胜雪,眸如辰星 一袭白衣胜雪,不浓不淡的剑眉下,狭长的眼眸似潺潺春水,温润得如沐春风,鼻若悬胆,似黛青色的远山般挺直,薄薄得唇颜色偏淡,嘴角微微勾起,更显得男子风流无拘。 循声望去,着一袭粉红缎衫的年轻男子站在树下,眉目如画,唇色如樱,肤色如雪,精致的五官,额前几缕紫色的长发随风逸动,淡紫色的眼眸里藏着清冽和魅惑,眼角轻佻,仿若花色,稍不注意,就能勾人魂魄,美到极致。 雪白的衣衫,雪白的手,墨玉一般流畅的长发用雪白的丝带束起来,一半披散,一半束敷,风流自在,优雅贵气。 他的眼睛如春日里还未融化的暖雪,闪亮,晶莹,柔和,晃眼,又似乎带不曾察觉的凌冽,他的唇色如温玉,嘴角微弯,淡淡的笑容,如三月阳光,舒适惬意。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希,裦如充耳。”男子既年轻,又秀丽,比琉璃玉还美;好弟弟啊好哥哥,年轻英俊如琐玉。 “硕人俣俣,公庭万舞。有力如虎,执辔如组。”魁梧英武的男子,在宗庙前表演万舞,身强力壮如猛虎,手执缰绳如执组。这是要求男子魁梧雄壮,有男子气概。 5.形容男生发型好的成语风流倜傥 fēng liú tì tǎng [释义] 风流:洒脱不拘、富有才学;倜傥:超逸豪爽;不拘束。有才华、有学识、风度洒脱豪爽;不拘于世俗礼节法度。 [语出] 明·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第五卷:“那卢生生得伟貌长髯;风流倜傥。” [正音] 倜;不能读作“zhōu”;傥;也不能读作“dǎnɡ”。 [辨形] 倜;不能写作“调”。 [近义] 风流潇洒 风度翩翩 [反义] 呆若木鸡 [用法] 多用褒义;指人风度潇洒。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联合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