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其他

高二历史必修三唐诗宋词元曲ppt

1.高中必修三历史怎样区分诗经,元曲,宋词,唐诗,汉赋

一.《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

“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和史诗,内容多是歌颂祖先的功业的。赋是直铺陈叙述。

是最基本的表现手法。多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

“比”也就是比喻之意,明喻和暗喻均属此类,“兴”字的本义是“起”,又多称为“起兴”,对于诗歌中渲染气氛、创造意境起着重要的作用,“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用法二.元曲: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 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特点1、格律自由 2、语言俚俗、灵动自由。 3、抒情直切、酣畅淋漓。

4、内在冲突、对抗而非和谐。三.宋词:词,诗歌的一种。

因是合乐的歌词,故又称曲子词、乐府、乐章、长短句、诗余、琴趣等。兼有文学与音乐两方面的特点。

每首词都有一个调名,叫做“词牌”,依调填词叫“依声”。词别名“长短句”( 在宋代以后,可以说长短句是词的别名,但是在北宋时期,长短句却是词的本名;在唐代,长短句还是一个诗体名词)。

基本分为:婉约派、豪放派两大。四.唐诗。

唐诗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唐代的古体诗,主要有五言和七言两种。

近体诗也有两种,一种叫做绝句,一种叫做律诗。唐诗的基本形式基本上有这样六种:五言古体诗,七言古体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律诗,七言律诗。

五.汉赋:是在汉代涌现出的一种有韵的散文,它的特点是散韵结合,专事铺叙。从赋的形式上看,在于“铺采摛文”;从赋的内容上说,侧重“体物写志”。

汉赋的内容可分为5类:一是渲染宫殿城市;二是描写帝王游猎;三是叙述旅行经历;四是抒发不遇之情;五是杂谈禽兽草木。汉赋在结构上,一般都有三部分,即序、本文和被称作“乱”或“讯”的结尾。

汉赋写法上大多以丰辞缛藻、穷极声貌来大肆铺陈,为汉帝国的强大或统治者的文治武功高唱赞歌,只在结尾处略带几笔,微露讽谏之意。汉赋分为大赋和小赋。

大赋又叫散体大赋,规模巨大,结构恢宏,气势磅礴,语汇华丽,往往是成千上万言的长篇巨制。小赋扬弃了大赋篇幅冗长、辞藻堆砌、舍本逐末、缺乏情感的缺陷,在保留汉赋基本文采的基础上,创造出篇幅较小、文采清丽、讥讽时事、抒情咏物的短篇小赋。

以上供参考。

2.高中历史必修3思维导图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知识梳理】 一、“百家争鸣” 1. 背景: (l)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促进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

(2)社会变革: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分化,“士”受到重用, 并提出自己的主张。 (3)学术下移:出现私人讲学,“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4)社会需求:各国纷争的社会环境,对人才及其治国方略的需求。 2.各学派代表人物:①道家:老子和庄子;②儒家:孔子、孟子和荀子;③墨家:墨子;④法家:商鞅、韩非子;等等。

3. 评价: (1)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2) 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的重要阶段; (3) 各家学派彼此渗透、吸收、融合,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二、儒家思想的形成: 时期 人物 主张 (列表) 春秋 孔子 ①政治:a.核心是“仁”,即“爱人”。

b.“德政”,即强调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反对苛政。c.主张“克己复礼”,希望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②教育:首创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战国 孟子 ①政治:a.发展孔子的“仁”"为“仁政”思想。

b.发展孔子以德治民思想,进一步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②伦理:主张“性本善”。

苟子 ①政治:a.施政用“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b.强调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出“君舟民水”思想。

②伦理:主张“性本恶”。 影响:战国后期,儒学为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后来发展成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三、道家 时期 人物 主张(列表) 春秋 老子 ①哲学:a.认为世界本原是“道”强调要顺应自然。b.认为世界万物是不停地运动的,关系是相互依存且不断转化的。

②政治:提出“无为而治”的主张。 战国 庄子 ①认为世界万物都是相对的。

②认为放弃一切差别观念,就能精神自由。 四、法家 ①集大成者:韩非子。

②主张:提出系统的法治理论, 主张依法治国。 ③意义:迎合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学习探究】 1、比较孔子、孟子、荀子思想的异同。(列表) 项目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的思想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德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性本善 性本恶 2、如何看待儒家的“民本”思想? 提示: ①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民本思想既一脉相承又各具特色。

孔子提出“仁”的思想,强调“以德治民”;孟子提出“民贵君轻”的观点;荀子提出“君舟民水”的观点。 ②它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而是一种加强统治的策略。

③虽然它与我们当前提倡的“以人为本”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其精神仍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第2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梳理】 一、从“无为”到“有为”(新儒学的背景) (1) 汉初统治者吸取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 但诸侯国的势力日益猛涨,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着西汉的稳定。 (3) 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形势发展需要。

二、董伸舒的新儒学 1. 特点:糅合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家思想, 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的儒学体系。 2. 内容: (1) 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 针对加强君权需要, 提出“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 (3) 针对为人处世道德标准, 提出“三纲五常”儒家道德观。

3.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 4.根本目的:神化专制皇权,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三、主流地位的确立 (1) 原因:董仲舒改造后的新儒学,适应了西汉政府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使其能够通过思想统一来维护政治上的“大一统”。 (2) 措施: ①汉武帝起用儒学家参与国家大政。

儒家学说成为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准。 ②将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五经”规定为教科书。

自此,教育为儒家所垄断。 ③国家兴办太学;地方设立郡县学校,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

(3) 结果 ①儒家思想成为历代统治者推崇的正统思想; ②逐渐成为两千多年来中国的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 【学习探究】董仲舒的新儒学与先秦儒学有何不同? 提示: ①地位:先秦儒学只是诸子百家之一,而董仲舒以后的儒学被当成真理而独尊。

②主题:先秦儒学谈论现实问题,而新儒学谈论神学。 ③功能:先秦儒学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新儒学是为现实政治服务。

第3课 宋明理学 【知识梳理】 一、三教合一 1.儒学:在汉武帝的提倡下呈现繁盛之势,魏晋南北朝时期吸收佛教、道教的精神有了新发展。 2.佛教: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吸收儒学精神,渐趋中国本土化。

3.道教:在民间广为流传,受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 4.隋朝:儒学家提出“三教合归儒”,又称“三教合一”。

5.唐朝:统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既尊道、立佛、崇儒。 二、程朱理学 1. 背景:隋唐时期儒学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北宋儒学大师韩愈率先提出复兴儒学。

2. 内容: (1) 二程的思想 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 先有理而后有物。 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

3.高中历史:小论文诗经、楚词、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楚辞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汉赋在汉武、宣、元、成帝时代,汉赋达到全盛期。司马相如是这一时期成就最大,名望最大,在汉赋史上被称为“赋圣”。

他和卓文君的故事。民间广为流传。

一曲《凤求凰》,千古传佳话。 《凤求凰》司马相如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凰兮凰兮从我栖,得托孳尾永为妃。

交情通意心和谐,中夜相从知者谁?双翼俱起翻高飞,无感我思使余悲。 唐诗唐代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

王安石曾说:“世间好语言,已被老杜道尽。世间俗语言,已被乐天道尽。”

唐诗作者众多:李白、杜甫、“小李杜”(杜牧、李商隐)等。唐诗的基本形式就是绝句和律诗,绝句共4句,律诗要8句,都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即每句5个字或7个字)。

宋词词,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故名“宋词”。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光辉夺目的巨钻,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

宋代最著名的词人有苏东坡、柳永、李清照等人。一首词,有的只有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为两段,称双调;有的分成三段或四段,称三迭或四迭。

宋词句式不像唐诗那样整齐划一,而是长短错落参差。词牌如《点绛唇》、《曲江月》、《念奴娇》等,有的是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有的是取诗词中的几个字,有的是根据某一历史典故,还有的则是名家自制。

元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形成的另一种文学形式,元曲大致分为两种,一为元杂剧,一为元散曲。杂剧是一种把歌曲、说白和舞蹈结合起来的形式。

散曲是诗歌。关汉卿的《窦娥冤》代表了元杂剧艺术的发展颠峰。

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明清小说明清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繁荣时期。

《三国演义》罗贯中此书生动描述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最后司马氏统一天下的复杂历史。它是我国的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也是中国古典小说中战争(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彝陵之战)描写最成功的一部。

主要人物形象: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 《水浒传》施耐庵(罗贯中)此书描述北宋宣和年间以宋江为首的一百零八人逼上梁山,“替天行道”的雄壮故事。

它是我国最著名的一部英雄传奇小说。梁山英雄形象:林冲、鲁达、李逵、武松、杨志等。

《西游记》吴承恩取材於唐代僧人玄奘去天竺(印度)取经的事迹。它是一部家喻户晓的浪漫主义神魔小说。

书中塑造了神通广大的孙悟空和胆小自私的猪八戒两个受人喜爱的文学形象。 “三言二拍”冯梦龙:《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

凌濛初:《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 《聊斋志异》蒲松龄它代表了文言小说的最高成绩。

作者借神鬼狐怪的故事抒发自己的孤愤。 《红楼梦》曹雪芹是我国古典长篇小说中最优秀的作品。

曹家曾三代居江宁织造任,后因事被抄而家道衰落。该书以曹家生活为原型﹐描写了贾氏家族由盛而衰的历史。

艺术形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晴雯等 晚清的谴责小说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首,构成了一幅官场“百丑图”,发人深省。此外有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刘鹗的《老残游记》,曾朴的《孽海花》,此四书与吴敬梓的《儒林外史(范进中举)》并称为明清时期五大奇书,它们提供了一幅鲜活的社会众生相。

此外,被人熟知的明清小说还有许仲琳(或曰陆长庚)的《封神演义》、西周生的《醒世姻缘传》、《醒世姻缘传》、《隋唐演义》、《说岳全传》、《镜花缘》、《雷峰塔传奇》,李渔的《无声戏》、《十二楼》等。

4.唐诗宋词元曲有何不同

产生及流派各有差异:诗是怎么样产生的呢?原来在文学还没形成之前,我们的祖先为把生产斗争中的经验传授给别人或下一代,以便记忆、传播,就将其编成了顺口溜式的韵文。

据闻一多先生考证。[诗]与[志]原是同一个字,[志]上从[士],下从[心],表示停止在心上,实际就是记忆。

文字产生以后,有了文学的帮助,不必再死记了,这时把一切文字的记载叫[志]。志就是诗。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歌的称谓又是怎样来的呢?诗和歌原不是一个东西,歌是人类的劳动同时产生的,它的产生远在文学形成之前,比诗早得多。

考察歌的产生,最初只在用感叹来表示情绪,如啊、兮、哦、唉等,这些字当时都读同一个音:"啊"。 歌是形声字,由"可"得声。

在古代[歌]与[啊]是一个字,人们就在劳动中发出的[啊]叫作歌。因此歌的名字就这样沿用下来。

既然诗与歌不是一回事,后来为什么又把二者连在一起以[诗歌]并称呢?这只要弄清楚它们的关系就明白了。歌,最初只用简单的感叹字来表示情绪,在语言产生之扣,人类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逐步深化,情绪更加丰富,用几个感叹字表达远远不够用了。

于是在歌里加进实词,以满足需要。在文字产生之后,诗与歌的结合又进了一步,用文字书写的歌词出现。

这时,一支歌包括两个部分:一是音乐,二是歌词,音乐是抒情的,歌词即诗,是记事的。这就是说,诗配上音乐就是歌,不配音乐就是诗。

最初的诗都能配上音乐唱,歌就是诗,诗就是歌。 关于诗与歌的结合,我国古籍中很早就有论述。

《毛诗序》:"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尚书》:"诗言志,歌永言"这便形象地指出了诗与歌的内在联系。 由于这种情况,后来人们就把诗与歌并列,称为[诗歌],目前,诗歌已经成为诗的代名词了。

词,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它始于梁代,形成于唐代而极盛于宋代。

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 ”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都市里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

从敦煌曲子词中也能够看出,民间产生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反映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眼里是不登大雅之堂的。

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注重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朴素自然的风格,洋溢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之后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宋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创作上的重大突破,词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典雅雕琢的风尚并没有取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

而词的长短句形式更便于抒发感情,所以“诗盲志,词抒情”的这种说法还是具有一定根据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婉约派和豪放派。

婉约派的词,其风格是典雅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句,不愧是情景交融的抒情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 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

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抒情艺术。山川胜迹、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成为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

从我们今天读者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易于接受。 词大致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

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词有词牌。

词牌的产生大体有以下几种情况:沿用古代乐府诗题或乐曲名称;如《六州歌头》;取名人诗词句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还有名家自制的词牌。 词发展到后来逐渐和音乐分离,而成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宋词的流派1。a。

婉约派:北宋初年,受到晚唐、五代的词风影响,以婉约为主。这类词作以小令为主,辞句婉丽,内容偏重男女之情,游子思乡之叹,远人别离之恨。

格调含蓄婉约,后世推为词的正宗。b。

豪放派:此派之词是北宋词坛之大突破。这类作品,气势豪迈,意境清新,不拘音律,随意抒写。

题材广泛,内容或抒发感情,或议论说理,境界较婉约派扩大,感情亦较奔放。c。

格律派:格律派词人多精通音律,能自创新词调,作品格律严谨,音调谐美,辞句工巧典丽,内容以抒情和咏物为主。 2。

宋词的代表作家作家时代风格特色词集名称李煜字重光,世称李后主五代前期反映宫庭生活,格调华丽后期倾诉亡国之痛,格调哀怨《南唐二主词》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北宋多写都市繁荣生活工於羁旅行役擅写长调语言显浅平易《乐章集》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不。

5.唐诗宋词元曲

唐诗 1 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 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 儿女共沾巾。 【注释】 辅:卫护,屏藩。

三秦:城阙:指长安的城郭宫阙。 泛指当时长安附近京畿之地。

五津:岷江的五大津渡。此借以蜀地。

宦游人:为仕宦而离家外出的人。 歧路:岔路。

指分手处。 【简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

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

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译文 三秦护卫着巍峨的长安,你要奔赴的蜀地,却是一片风烟迷茫。 离别时,不由得生出无限的感慨,你我都是远离故土,在仕途上奔走的游子。

人世间只要是志同道合的朋友,即使远在天涯,也似在身边。 不要在分手时徘徊忧伤,像多情的儿女一样,任泪水打湿衣裳。

2登幽州古台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注释】 悠悠:形容地久天长。 怆然:悲伤的样子。

涕:眼泪。 【简析】 诗人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他直言敢谏,但没有被武则天所采纳,屡受打击,心情郁郁悲愤。

诗写登上幽州的蓟北楼远望,悲从中来,并以 “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抒发自己“生不逢辰”的哀叹。语言奔放,富有感染力。

在艺术表现上,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绵长;第三句登楼眺望,写空间的辽阔无限;第四句写诗人孤单悲苦的心绪。这样前后相互映照,格外动人。

句式长短参错,音节前紧后舒,这样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大大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3 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①, 烟花②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③, 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①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②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③碧空尽:指船消失在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简析】 这是送别诗,寓离情于写景。首句点出送别的地点:一代名胜黄鹤楼;二句写送别的时间与去向:"烟花三月”的春色和东南形胜的“扬州”;三、四句,写送别的场景:目送孤帆远去;只留一江春水。

诗以绚丽斑驳的烟花春色和浩瀚无边的长江为背景,极尽渲染之能事,绘出了一幅意境开阔,情丝不绝,色彩明快,风流倜傥的诗人送别画。“烟花三月下扬州”,蘅塘退士评曰:“千古丽句”。

在理。 4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①彩云间, 千里江陵②一日还③。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注释】 ①白帝:今四川省奉节。

②江陵:今湖北省江宁县。 ③一日还:一天就可以到达。

【简析】 诗是写景的。唐肃宗乾元二年(759),诗人流放夜郎,行至白帝遇赦,乘舟东还江陵时而作此诗。

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

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远。难怪乎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5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①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注释】 ①举:抬。

【简析】 ??这是写远客思乡之情的诗,诗以明白如话的语言雕琢出明静醉人的秋夜的意境。它不追求想象的新颖奇特,也摒弃了辞藻的精工华美;它以清新朴素的笔触,抒写了丰富深曲的内容。

境是境,情是情,那么逼真,那么动人,百读不厌,耐人寻绎。无怪乎有人赞它是“妙绝古今”。

6 春 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①连三月②,家书抵万金。 白头③搔更短,浑④欲不胜簪⑤。

【注释】 ①烽火:古时报警的烟火。此指战争。

②三月:言时间很长,非确指。 ③白头:指白发。

④浑:简直。 ⑤不胜簪:言头发少得连簪子都插不上。

7 望 岳 杜甫 岱宗①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②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③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①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②钟:赋予、集中。

③决:裂开。④凌:跃上。

【简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8 江南逢李龟年① 杜甫 岐王②宅里寻常见, 崔九③堂前几度闻。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①李龟年:唐代著名的音乐家,受唐玄宗赏识,后流。

相关
范文涉及诗人
范文涉及成语
范文涉及词汇
范文 |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